『壹』 如何理解,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教育人民辦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4-03/29/c_126329376.htm
「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這是涉及教育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基本屬性的問題。教育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人類歷史發展創造的一項文明成就,屬於人類,造福於每一個人。
怎麼看待教育,實際上是怎麼看待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問題。文明的發展是人類勞動的創造,在歷史長河中積累成為知識體系、文化體系,或者概括為文明的知識體系。這些積累通過教育傳授給一代一代的人。每一代人都是通過教育獲得上一代人的文明成就。
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發展,要想前進,必須把教育辦好,依靠教育來傳授文明。新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有文化,這來自於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講的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核心還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制度是系統的、科學的培育人的社會系統。
一、人民教育人民辦
對人民教育人民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人民拿錢辦教育。教育活動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之一,涉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有一本教育賬,都有自己的教育主張和需要,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教育是國家的,是屬於民族的,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接受教育是人民最基本利益的體現。所以「人民教育」這個詞它是客觀存在。我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的認識,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對教育的認識。這對教育界來講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獲得成功,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教育才成了人民的事業。所以,在1949年,教育在新中國第一次成了人民的事業。黨和國家辦教育和人民自己辦教育成為一項共同的事業,兩者是一致的。我們的黨和國家是代表人民的,所以黨和國家辦人民教育和人民自己辦人民教育是一致的。
「人民教育人民辦」,這里既涉及對教育性質的看法,也涉及對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既然是人民的教育,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就有權利來辦教育。實際上,人民早就意識到自己對教育的需要,早就對教育的現狀不滿足了。典型的例子是,小平同志提出恢復高考,得到人民廣泛的支持,不只是學生青年,而是全社會眾口一詞贊成贊揚,這就反映了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呼聲就是人民的需要。還有,80年代群眾集資辦學,解決了那麼多的危房問題,這是群眾自己願意做的。把這視為增加了群眾負擔,這是少數幹部的看法,不是人民群眾自己說的,人民群眾就是自己勒緊腰帶也要讓自己的孩子上學。當時經常有簡報反映,說學校房子倒塌壓死學生,而政府各級財政都很困難,沒有錢。所以農民出勞力,還出一點資源,比如磚頭、木材等等,村子裡出土地,然後政府再出點錢,群眾再捐一點錢,把校舍蓋起來了。我首先支持這件事情。至於說個別的地方在做的時候可能借著這個口號搞集資、亂收費,那是另外一回事。對這些不當行為要用具體政策加以規定製止,它不是人民教育人民辦政策本身的問題。當時還有種輿論,總是在講 「文革」剛結束的時候辦學前班、辦小學,普及速度太快了,說什麼「瓜菜代」等等。當時我針對這種思想就講:上學就比不上強,認識幾個字就比當文盲強,質量和數量是辯證關系,沒有一定數量就談不上質量。
如果認為教育是人民的事業、是人民的教育,當然人民有權行使主人的權利來辦教育。但是怎麼辦?可以總結人民實踐的經驗予以引導,但沒有權力不讓人民辦教育。不讓人民辦教育,這是不可思議的。今天我們的一切都是人民創造的,都是人民的勞動成果,都是人民行使國家主人權利所辦的事情,教育毫無例外地應當是人民辦的。人民有辦教育的權利,有這個要求,這就是「人民教育人民辦」這句話的本意。
二、辦好教育為人民
辦好教育,這是國家的責任。這里指的就是國家要千方百計採取一切措施來辦好教育。正像人民群眾講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它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國家必須千方百計地把教育辦好。要把教育擺到戰略發展的優先地位,擺到經濟建設投資的首要地位,要像抓經濟一樣抓教育,各級黨政領導一把手要關心教育,親自抓教育。因為它是人民的利益,因為你是人民的代表,你的權力來自於人民,因此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轉移。辦不好教育,國家沒有希望,沒有未來,人民群眾就要拋棄你。1988年兩會期間出現的所謂「教育危機」的議論,基本上反映了許多人認為教育沒有辦好,欠賬沒有償還,對教育這個攤子大家有所不滿。至於利用這個發難,攻擊共產黨,那是少數人的事。那時廣大農村不少學校還是黑屋子、土檯子、泥孩子。我作為國家教委主任到這些地方去看,覺得這是對人民欠的賬,對不起老百姓。
辦好教育是國家的最基本的方針,是國家的職責,但不等於什麼事情都由國家包下來。國家辦教育並不是排斥人民辦教育,否則又把兩者對立起來了。按照「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思想,人民群眾會把鄉里村裡的教育看成是自己的,是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利益,他們會給予很多關注,不是簡單地給錢,他們可以從各個方面給教育以支持。這樣,教育的地位、教師的地位,在全社會就會發生更大的更深刻的變化。什麼東西在歷史上、在社會上最重要?人民自己需要的東西最重要。 「辦好教育」這是我們最基本的目的。辦好教育,振興中華,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青年一代,最根本的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根本需要。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提出來「辦好教育為人民」,因為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辦好教育為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徵之一。
堅持「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以後,教育在整個社會中將會佔有什麼地位、起什麼作用?你走到哪個村莊,那個地方的教育都會成為人民的驕傲,是當地一顆璀璨的寶石,人民都會把你引到學校去看,看他們的學校,看他們的孩子。看他們的孩子就是看他們的未來。
「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是一個完整的思想,應該堅持貫徹。至於它的內涵與實現方式,將會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可以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至於「教育人民辦教育」第一次見過,理解不了。
『貳』 什麼是國民教育學歷
國民教育亦稱「公共教育」。國家為本國國民(或公民)實施的學校教育。一般為國家規定的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即小學和初中教育,有的國家還包括幼兒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國在1915年把初等小學改為國民學校,實施國民教育。1922年仍改為初等小學。1940年又將初等小學改為保國民學校。各鄉將完小改稱中心國民學校。
(2)什麼是中國人民教育擴展閱讀:
目前我國的學歷證書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國民教育系列和非國民系列;國民系列是指國家承認學歷,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查詢,非國民教育系列指民辦高等院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依法向學員頒發的證書,該證書除了不能參加國家的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外,享受國民教育同等待遇。國民教育,又稱九年國民教育,也即九年義務教育,屬普及義務教育,教育期限包括小學6年,初中3年,分別稱為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共計9年。1968年8月起,正式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制度,全面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小學畢業生一律免試進入中學就讀。
『叄』 請問國民教育是什麼意思
國民教育系列是區別於非國民教育序列的概念,由各級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依法批准或登記注冊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所實施的教育為國民教育系列。國民教育系列區別於黨校和軍事院校舉辦的教育形式。
國民教育序列的高等教育是指普通高等全日制畢業生、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畢業生、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等。頒發的文憑都是在教育部電子注冊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查詢。是被國家和社會承認的,同時也是獲得國外承認學歷的保障。
經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批准具有舉辦學歷教育資格的普通高等學校(包括具有國家批準的具有全日制普通招生計劃的高等教育學歷高校,也含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單位)、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由國務院自學考試委員會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學考試委員會頒發的自學考試畢業證書、普通高等學校以遠程網路教育形式舉辦的高等學歷教育所頒發的畢業證書,成人高等學校畢業證書,國家予以承認。
另外,經教育部批准納入國家招生計劃並參加全國統一考試錄取在黨校、軍事院校就讀學生取得的畢業證書,以及符合教育部、總參謀部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學歷證書管理暫行規定》所頒發的學歷證書,國家同樣予以承認。
區別於以下屬非國民教育系列的畢業證書:
(1)社會力量辦學的學校(民辦高校)自主發證;
(2)各級黨校頒發的畢業證書;
(3)社會人員取得的軍隊院校畢業證書(無軍人證、士兵證、復員證者);
(4)高等院校所屬的二級學院所發證書;
(5)研究生課程班畢(結)業證書;
(6)1993年-2001年間,非教育部(國家教委) 統一印製的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證書或沒有驗印章的證書;
(7)1994年-2000年非教育部(國家教委)統一印製的普通高等教育畢業證書,其中2000年北京、天津、遼寧、湖北、重慶五省市試點由普通高等學校自行頒發畢業證書的除外。
北京地區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種函授大學,都不具備國家教委規定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辦學條件,未按國家承認學歷的學校審批,沒有取得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的資格。有的學校擅自頒發了「畢業證書」,不能作為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明。
『肆』 中國人民教育法
第一條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級各類教育,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遵循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
第四條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五條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胡察答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六條 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第七條 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八條 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褲慧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沒棚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十條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國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國家扶持和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
第十一條 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國家支持、鼓勵和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教育質量提高。
第十二條 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範字。
第十三條 國家對發展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十四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領導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
第十五條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育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教育工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教育工作。
第十六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經費預算、決算情況,接受監督
『伍』 目前中國的教育體系是什麼呢
中國現行的教育是以高考為代表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徵就是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學生家長學校以及整個和教育相關的產業鏈都圍繞著教育機會進行競爭的教育體制。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堅持把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各級政府在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多渠道、多形式辦學。
拓展資料: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范體系所組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
『陸』 新時代什麼是人民滿意的教育
什麼是人民滿意的教育?
首先,「人民」的一般含義是指普通百姓,從教育的角度上講,是指學生、家長、教師及其社會各界人士。
其次,「滿意」的一般含義是指合意、快意。即滿足自己的願望,符合自己的心意。具有客觀性、實踐性和社會歷史性三個特徵。
顯然,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主體是人民,客體是教育。是客體對主體的教育作用,讓主體得到滿足,是教育事業的業績對人民需求的滿足。從宏觀上講,基礎教育階段最基本的滿意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讓學生「有學上」。即當地政府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創造條件,解決學生就地入學,著實減輕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家長、教師的交通和生活負擔,讓學生、家長、教師滿意。三者都滿意,就是社會滿意。
二是讓學生「能上學」。即政府和交通部門要投入資金,修築鄉村公路,提高教師福利待遇,讓鄉村教師安心紮根農村教育教學,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三是讓學生「上好學」。從學生層面看,教育要提高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幸福指數,要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很不快樂,他們就會把學習當作是為家長而學、為老師而學。由此產生厭學甚至輟學。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上個好小學、上個好初中、考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感受。因此,讓學生幸福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標
四是讓學生「服好務」
。從社會層面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都與教育直接相關;社會各個組織強烈地呼籲培養越來越多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教育要讓社會滿意,就是體現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學生畢業以後,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有效地為自己服務、為他人服務、為社會實踐活動服務。
顯然,人民滿意的教育,必然是體現學校教師的教育業績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事業的期望基本吻合或比較接近。
二、教育只有永遠改革,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概括地說,只有教育永遠改革,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經歷了八次教育改革。教育為什麼要改革?因為當前的教育不滿意,改革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人民群眾獲得滿意的教育。英國橋國際考試委員會首席執行官沙利文說:「教育永遠需要改革,否則不可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對於中國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沙利文表示了贊賞,但他同時認為,期望改革在某一天到位或是結束,是不現實的,「我們必須承認教育永遠處在一個開發、改善的階段,永遠需要改革」。
沙利文說,他每個月到不同國家,與不同國家的教育部門、專家進行討論,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找到對自己的教學大綱、考試方法、學校教學情況感到完全滿意的一個國家。即使那些受到全世界認可的教育水平高的國家,他們的政府和社會對於教育也不是完全滿意的。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取得滿意的教育的全面成功都是需要不斷改革的,也就是說,教育改革、教育改善,沒有一個最後的目的地。其原因是教育改革,到現在為此,並不存在唯一恆定不變的模範。
終上所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比如說,一對孿生兄弟同時上了好學校,同時在一個好班,遇到了老師教,但一個成績非常優秀,而另一個卻比較差。作為家長,你是滿意呢還是不滿意?
因此,根據我國國情,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僅是一種使命,是一種理想。它的實現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幫助。而且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定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是一個從一個高度達到另一個高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民滿意的教育效果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滿意的教育,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因為今天的改革,是為了明天獲得教育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