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改革要堅持什麼發展理念
教育改革要堅持教育發展也亟待找准痛點,破解難題,補齊短板,重塑價值追求發展理念。觀念上不能完全適應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需求。
從家庭教育上看,家長觀念受傳統思想和攀比文化的影響,認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後要出人頭地,遠離生前辯租產慧兆一線,要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高大上」,導致部分學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迎合家長需求,背離社會實際需要。
(1)教育改革和發展理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1、從社會環境來看,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思想滲透到教育領域,名校與回報、金領與高薪成為一些人受教育和從業追逐的目標,唯分數的指揮棒導致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基礎教育弱化了為學生的未來人生全面發展奠基的作用。
2、從學校教育上看,「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和千鍾粟」的舊觀念仍有一定市場;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一定程度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思考、重模擬輕創新、重術輕道,沒有真正樹立弘揚學生主體精神、尚需樹立學生灶禪中心意識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本教育理念。
3、從學校層面來看,與國際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制約了高水平學科建設、學者引進和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Ⅱ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核心理念
一、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二、目標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Ⅲ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拓展資料:
在中國,目前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一般為3-5歲)、義務教育(一般為6-15歲)、高中教育(一般為16-19歲),以或梁嘩及掃盲教育。
幼兒園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保證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並作好入學前的准備。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主動發展的多種形式的過程。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內容,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渣瞎提供生活和表現的能力的機會與條件。
Ⅳ 簡述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與理念。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1)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2)具體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①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②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
③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銷譽鏈。
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構的學習。
⑤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考試制度,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
⑥實行三級課虧孫程管理,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從關注學科的課程價值取向轉變為關注人的課程價值取向,虛迅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為本、著眼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意味著教學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
(2)回歸生活,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和諧統一
學校課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確立一種新的課程生態觀,是當代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同樣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
(3)自主學習,提升持續學習與持續發展的品質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
(4)民主開放,走向國際理解
民主開放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的又一基本理念。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凸顯課程的民主化,使國家、地方和學校共同分享課程管理和決策的權力,同時突破和超越了過去狹隘封閉的課程觀,確立了開放的大課程觀。另外,新課程改革還強調樹立國際理解教育的新理念。
如新課程改革所關注的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等目標內容,也是國際理解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方面。
Ⅳ 簡述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陪橡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
一、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
二、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纖碧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三、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①情毀亂舉緒狀態: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學習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能長時間保持興趣,能否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學習過程是否愉悅,學習願望是否可以不斷得以增強。
②注意狀態:學生是否始終關注討論的主要問題,並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目光是否始終追隨發言者(教師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回答是否具有針對性。
③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並踴躍發言,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發言,是否自覺地進行練習。
④交往狀態:看整個課堂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友好分工與合作;是否能虛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否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⑤思維狀態: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 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⑥生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應學的知識,是否全面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強,是否有滿足、成功和喜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否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Ⅵ 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定位,著眼於備粗新世紀人才素質的需求,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重視教材的整體性,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傳授知識和技能與培養能力和創新意識並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正是新課程所體現的課程理念。
(敗兆1)個性創新。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經濟,它的出現,使得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最新的知識,尤其是擁有知識創新能力的人就顯得更加重要。誰擁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誰就將領導世界的潮流。
(2)目標轉變,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摒棄了以往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傾向。教師不是教給了學生多少的知識與技能,而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做人。
(3)主動學習。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了過去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導的作用。在概念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師告之結論,而是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地去觀察、發現、搜集信息、並用已有知識對所獲信息進行歸整。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創造性思維的學習機會。新課程改革將突出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而教師將成為課堂學習的一員,師生共同探究,發現問題,探索新知。「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索,強調研究性學習,將成為新課程改革發展的又一方向。
(4)回歸生活。舊課程的一個主要缺點是課程內容陳舊且脫離生活實際,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缺乏意義,新課程改革打破了學科的本位主義框框,刪除了「繁、難、偏、舊」的內容和改變了過於留意書本知識的狀況。把課程回歸現實生活。新課程改革將留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書本與生活的結合。體現為以活生生的情景為背景設計問題,要求學生能夠解決實際仿枯鎮問題。
(5)學科綜合。現代科學發展越來越呈現綜合化的趨勢,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各學科之間往往相互滲透,產生新的邊緣學科。
(6)發展評價。新課程改革的一個要求就是以評價促發展,因此評價學生的學習要能夠體現學生學習的不同層次水平。
(7)全球概念。過去,我們的教材對外國的介紹和理解常常出現偏差,過分突出意識形態的差別,脫離了國際主流社會。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對外交往的日趨頻繁,我們需要對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給學生提供一種全球性的知識背景,因而新課程理念強調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識的一代新人。
Ⅶ 1.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什麼
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什麼?
答: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是:
第一,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促進課程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重建課程結構和倡導和諧發展的教育;
第三,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注重學生經驗等方面體現出對傳統課程模式的本質性突破。
(7)教育改革和發展理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課程文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在三個層面上展開:即課程內涵的豐富、課程理念的演進和課程制度的變遷,其中,課程理念的演進是課程變遷的深層動因。跟以往的課程改革相比,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在於:第一,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促進課程管理的民主化;第二,重建課程結構和倡導和諧發展的教育;第三,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注重學生經驗等方面體現出對傳統課程模式的本質性突破。
Ⅷ 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1)三維目標觀,即教學的目標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2)綜合課程觀,課程的設置要更加綜合,體現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培養學生綜合的視角和綜合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既分化又綜合的現實。
(3)內容聯系觀,即課程內容的教學,要努力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習更有意義。
(4)學習方式觀,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5)發展評價觀,重視學習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發揮促進學習的作用,而不是檢查驗收的作用。
(6)校本發展觀,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校本課程,增強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特色發展。
Ⅸ 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悄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之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2、全面貫徹黨之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飢彎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把握教育發展階段性特徵,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面向社會需求爛運悶,優化結構布局,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9)教育改革和發展理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措施
高考制度變革
第一,應該將國立大學、省立大學、市立大學和民辦大學進行分類的獨立考試。建議國家集中力量辦好10所一流國立高校,每省辦好1—2所省屬高校,有條件的地市辦好1所市屬大學;國立大學要面向全國公平招生,必須是全國統一的試卷或者的國立大學聯考的試卷,不允許有地區的分數差異。
可以定向為邊遠地區培養人才,但是也必須在全國范圍內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而且大學畢業後必須根據合同去邊遠地區工作一定時間。省屬和市屬大學可對該地區學生實行適度優惠入學政策。
有條件的城市可以採取國外社區大學憑高中畢業證書免試入學。民辦學校則完全自主錄取。所有學校必須把錄取的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第二,把考核學生和錄取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大學。讓大學依據自身的教育理念、辦學特色而擇優選才,有人認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大學的權力太大,甚至會產生腐敗,其實不必擔心。大學總是需要自己的聲譽和質量的,同時有監督的機制,我相信大學會比以前更加珍視質量。
同時,我們不贊成各省和直轄市自己舉行考試,因為各省市的分數缺乏可比性,也為錄取的二重標准創造了條件。如果各省市一定要進行自己的高考,那麼其分數應該只對自己所管理的學校有用,而不是全國通用。
第三,改變單一的分數決定方法,建立綜合的招生評價體系。在高校招生選拔上,考試分數不應該是高考錄取的惟一標准,應該探索在考試的基礎上,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科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從事公益活動與社會服務的記錄。
只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招生錄取,逐步把大學錄取標准多元化,才能推進中學素質教育的進行。同時,應該盡快制訂實施方案,規范操作程序,為那些在科學研究、創造發明、文學藝術、體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認的特殊才能的學生,開通免試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車。
第四,要建立各種學校之間的立交橋。應該盡快加強學校之間的學分互相承認和交換,不同等級、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通過一定的鑒定程序,為優秀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提供條件。
這樣,如果省屬大學的優秀學生可以到國家重點大學直接插班學習,市立大學的優秀學生可以到省屬大學直接插班學習,參加高考的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一旦考進大學,也會奮發努力,不會象目前進大學就萬事大吉混文憑了。
第五,增加考試的次數,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將考試中心變成真正的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