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為什麼教育孩子都思想保守
擴展閱讀
廣東同學怎麼叫家人 2025-02-13 14:31:24
有哪個動漫里認為是只羊 2025-02-13 14:31:20

為什麼教育孩子都思想保守

發布時間: 2023-05-31 06:00:52

❶ 父母越無能,越愛給娃灌輸這種思想,養出的娃沒出息還窩里橫

本文編輯 旋妮

審稿主任 探長

(共1769字,閱讀時間約4分鍾)

其實教育就是這樣,要看一個孩子的未來如何,雖然和這個孩子本身有關,但是和這個孩子背後的家庭和父母更有關。

父母教育得當,笨孩子也能夠成才;

父母教育不當,再聰明的孩子也有可能走向歧途。


13歲男生初中被孤立,從小被灌輸「窮」的思想,父母別再坑孩子了

每次開學前,父母給小剛生活費的時候,都會向孩子一頓「哭窮」!而小剛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確取得了效果,從小到大,小剛確實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節儉」,從來都不會亂花一散爛分錢。


小時候倒也沒看出來什麼,可孩子上了初中,小剛的父母卻發現了不對勁。別人家的孩子都有兄弟朋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可自己家的孩子,彷彿像被世界隔離了一般,從來都沒有見過他去過哪個朋友的家玩,也沒有朋友來找他,放學也是自己一個人回來,更沒有約哪個朋友出去玩過。

是的,小剛被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很簡單,每次的同學聚會他都不參與,每次宿舍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小剛從來都是缺席,因為小剛沒有零花錢,不好意思出去跟同學們玩。一開始的時候,其他同學還會一次一次的邀請,時間久了,大家也就默認的不喊小剛了 。如此一來,小剛又怎麼可能擁有朋友?怎麼可能不被孤立?



而小剛被孤立的背後,除了自己的原因,不正是因為父母教育的原因嗎?

每天向孩子哭窮,以至於孩子根本不敢社交,所以才會陷入如此境地。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無能傳遞給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壓力強加給孩子,否則只會害了孩子。


越「無能」的父母,越喜歡給娃灌輸這三種思想,快看看有你嗎?

①灌輸「忍」的思想

有一些父母,總是教育孩子要學會 「忍讓」。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父母讓孩子學會忍,孩子在 社會 中吃虧了,父母依然讓孩子學會忍。 認為只有這樣,才是與人為善的正確做法。

但實際上,一味的忍讓是最大的無能,只會教喊棚育孩子忍讓的父母,會阻礙孩子未來的發展。久而久之,別人只會把自己的忍讓當成一種懦弱和妥協,從而喪失自己的合法利益,讓別人隨意的欺壓到自己頭上。


②灌輸「傳統保守」的思想

還有一種父母,總是給自家孩子灌輸傳統和保守的思想, 從來都不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冒險。

孩子想要學習藝術,父母認為文化課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想要做生意,父母認為考公務員才是當務之急。

久而久之,孩子一事無成,一味的傳統和保守,只會 讓孩子的思想受限,陷入退後和僵硬當中,從而無法突破自己,更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後只會讓父母一再失望。


③灌輸「窮」的思想

最後一種父母,便是我們上述案例中所言的向孩子哭窮的父母。

經常給孩子灌輸窮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節儉和省錢,看似是對孩子好,看似發揚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但整日哭窮, 這種教育方式很可能會讓孩子陷入自卑和孤僻當中。



當別人家的孩子自信的穿著自己喜愛的衣服,當別人家的孩子擁有各種自己喜歡的玩具,而自家孩子只有羨慕別人家孩子的份兒。久而久之,性格怎麼可能不走向極端?別人又怎麼會願意於自家孩子交流和接觸?漸漸的, 孩子就可能會變得越發自卑和孤僻,父母後悔想要改變卻又很難。

上述三種思想,快看你給自家孩子灌輸過嗎?很多父母只是想讓孩子不惹事,不攀比,勤儉節約多勞動,但是卻用錯了方法,說錯了話。而一旦父母用這三沖滲漏種思想教育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很難在 社會 上立足。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究竟要怎樣做? 掌握這幾點很重要。

不要整日對著孩子哭窮

孩子到底是窮養還是富養?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該花則花,該省則省,不要總是對著自家孩子哭窮。

窮不在經濟上,富不在外表上 ,對於孩子必要的投資一定要捨得,比如教育和藝術;對於孩子喜歡的正當的可以得到的東西和要求,適當的進行滿足。

另一方面,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模式。


拓寬孩子見識和格局,比什麼都重要

再者說,父母一定要多帶著孩子出去走走,千萬別固步自封,讓孩子們養成保守的性格,形成井底之蛙的格局。在走出去的過程當中,擴展孩子的見識和格局,比什麼都重要。


辣媽語錄:

你平時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希望父母們之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能夠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 健康 快樂,優秀成才,你認為呢?

(圖片源自網路)

❷ 為什麼中國家長很少給孩子普及安全知識或性教育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自古以來,家長認為孩子應該跟在父母身邊,即使是成家立業之後仍然如此,血緣關系使父母與孩子無法分割開來。而現如今大部分中國家長依舊有這種觀念,他們潛意識里認為孩子在自己身邊,有大人看著不會出什麼大事兒,這樣的思維使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安全知識的普及。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懂得越來越多,但年幼時對危險的警惕性和安全意識是無法替代的,甚至現在還有一些成年人對於行危險之事毫不在意,這是由於上一輩的教育存在漏洞。

❸ 為什麼老一輩都不喜歡教育孩子

第一、老一輩都喜歡教育人,那是因為以前的年代中,老人的思想比較保守,一個家庭中,長輩都比較嘮叨,他們覺得孩子不懂事,必須要父母來管理,長輩來教育,孩子才會變得更好,所以在家庭里緩扒顫,父母就總是在孩子面前說很多話,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成為了一種嘮叨,父母總是會擔心孩子會變得不好,所以都會喜歡教育晚輩,在長輩心目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在傳統的方式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做錯事打一頓就好了。所以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因為孩子調皮搗蛋、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棍棒式教育。更在平時生活中以故意「潑冷水」式教育,打擊、嘲笑、各種不認同孩子。實際上這種「打擊式教育」不僅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雖然這是父母們認為愛孩子的方式,但對於孩子來說,是讓人很痛苦的教育方式。
第二、中國式父母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成孩子的長輩,而非朋友。或許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就是晚輩,並非朋友。晚輩就應當聽取長輩的意見,不接受任何反駁。在孩子的面前通常也都是表達的很強勢,不會真正聽取孩子內心的聲音,有意無意間給孩子施加各種學習壓力,對於孩子的表現動不動就給與否定,甚至打擊。他們會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孩子們就應當按部就班,不能犯下任何錯誤。有沒有想過換位思考,每天被否定著,真的會把孩子的擾敗自信一點點的磨滅掉。
第三、誰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良好的溝通對此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你看人家小明比你聽話多了」「你看隔壁張叔的孩子都比你強」「你看李阿姨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卻是不少父母脫口而出的話,總是覺得要時刻拿「別人家的孩子」來鞭策他,讓他進步。

❹ 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們不是說老一輩人喜歡教育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比較保守,看不慣的人就想說說,就想改變別人

老一輩或者是父母內心很愛孩子,但沒有用對方式,以至於孩子很難理解和接受這樣教育。
他們下意識地沿襲傳統思想,將孩子與自己的關系視為上下級關系,一味盲目地卻捍衛自己的尊嚴,不管對錯地抄襲模仿老一輩"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肆無忌憚地像孩子傳輸焦慮,最終得到了物極必反的結果。
他們想和你說話,卻從不給你平等的身份。
他們想和你溝通,卻一被質疑便是劈頭蓋臉的語言暴力。
他們想讓你變得強大且自信,卻上你在家裡對他們唯命是從、唯唯諾諾,在人前對你加以數落、批評甚至謾罵。
你做錯了,他們要指責你及你的所有行為,卻不幫你想辦法。你做對了,他們欣喜若狂,逢人便炫
耀自己教育的卓越與成功,即使他們只是給了你一一口飯吃。
他們太浮躁了以至於做不到良好的溝通和耐心的陪伴,偏偏這倆是家庭教育的兩條基本要義。
揭開浮躁焦慮的表面,我們只能看見他們的教育又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用自己的觀念來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學上控制稿冊型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也是難以治癒的。

控制型的母親一般有以下特徵:
高度神經質,易焦慮,容易被一些小事引發焦慮,焦慮產生之後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緩解焦慮,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興趣愛好。
夫妻關系不和,覺得丈夫無能,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會成倍傷害。
一方面嚴格管教孩子,另一一方面又特別愛自己的孩子,不願自己的孩子獨立出去,一般通過指責、貶低、不信任等方鍵孫宏式干擾與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徵:
兒凱輪童期比較巧懂事,成績不會太差。願意為他人付出。
初中時期成績下滑(相對小學),如果下滑的嚴重,一般伴隨被孤立與被欺負。如果成績上游。一般較為孤傲。理想強烈。
高中期成績下滑嚴重,人際關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過分關注自我導致交友狀況糟糕。開始反抗母親,但是又依賴母親。
教育是為孩子鑄劍的過程,而這些家長似乎更願意在遇到猛獸前控制這個執劍人。
手裡沒有劍的孩子,任何東西都會成為他們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