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江山埃比克教育怎麼樣
擴展閱讀
廣東同學怎麼叫家人 2025-02-13 14:31:24
有哪個動漫里認為是只羊 2025-02-13 14:31:20
loveisover歌詞是什麼 2025-02-13 14:30:40

江山埃比克教育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5-30 20:02:19

Ⅰ 嵊州埃比克怎麼樣

很好。埃比克平台大數據建立個叢升性化記憶純賣曲線,埃比克系統記錄學習時的錯誤單詞,以及每次學習時的反應時間,通過系統獨創做鄭逗的演算法建立每個學員的單詞復習詞庫。

Ⅱ 英國埃塞比克大學在英國的排名是多少

2016泰晤士英國大學排名第35位;2017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330位,英鄭團國第42位;

2017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301-350位,英國第42位。具體耐宏見下:

2016泰晤士英國大學排名

2016排名 學校名稱 學校英文名 教學質量(%) 學生體驗(%) 科研質量(%) 入學標准 畢業展望(%) H2A比例(%) 畢業率(%) 師生比 2015排名

1 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83.8 86.3 57.3 602 89.3 89.3 98.4 11.3 1

2 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83.1 86.8 53.1 573 87.1 92.1 96.3 10.6 1

3 帝國理工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79.8 87.8 56.2 568 91.1 87.3 96.5 11.3 4

4 聖安德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83.2 86.8 40.4 517 83.3 89.6 95.3 11.4 3

5 杜倫大學 Durham University 81.9 86.7 39 523 84.4 87.4 96.6 14.9 6

6 華威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 79.6 85 44.6 482 79.8 82.3 96.7 12.6 8

7 埃克塞特大學 University of Exeter 82.6 87.7 38 463 79.8 84.1 95.7 15.6 7

8 薩里大學 University of Surrey 86.9 90.3 29.7 424 78.8 78.9 92.2 13.7 11

9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72.1 78.4 喊畝橘52.8 533 78.5 82.1 94.8 11.4 5

10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74.2 81.3 51 502 83.1 87.9 94.6 10.3 9

11 蘭卡斯特大學 Lancaster University 82.3 85.4 39.1 436 82.5 76.9 93.5 13.7 12

12 巴斯大學 University of Bath 82.7 87 37.3 479 85.2 84.1 96.1 16.2 10

13 拉夫堡大學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84.5 89.3 36.3 397 83.7 79.8 93.2 14.7 13

14 利茲大學 University of Leeds 83.7 88 36.8 431 78.4 82.2 93.5 13.6 17

15 約克大學(英國) University of York 81.7 86.6 38.3 437 76 81.6 94.3 14.7 16

16 南安普敦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79.3 86.5 44.9 411 78.1 80.4 92.5 12 18

17 伯明翰大學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80.8 84.2 37.1 426 86.7 84.4 94.8 15.5 15

18 東安格利亞大學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83.2 88.8 35.8 408 70.3 78.8 91.9 13.7 14

19 薩塞克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ussex 78.6 85 31.8 386 84.1 78.6 92.9 15.5 25

20 布里斯託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75.5 81.5 47.3 487 79.6 86.3 96.6 13.7 19

21 謝菲爾德大學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81.3 87.2 37.6 428 75.7 80.4 94.4 14.9 21

22 愛丁堡大學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74.5 82.4 43.8 484 78.6 83 91.3 12.2 22

23 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Kent 81.5 85.4 35.2 363 76.7 80 90.7 12.9 30

23 紐卡斯爾大學(英國) Newcastle University 82 88.4 37.7 424 79.1 79.2 95.1 15.6 22

25 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79.5 83.9 37.8 428 81.3 79.3 93.2 14 22

26 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80 86.9 39.9 470 79.3 77.8 88.4 14.7 26

27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73.9 79.7 44 455 85.7 83.2 92.8 11.3 29

28 萊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77.5 84.4 31.8 386 72.1 78.3 92.5 12.2 20

28 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79 84.7 39.8 435 78.5 75.7 92.9 13.2 28

30 阿斯頓大學 Aston University Birmingham 83.3 87.9 25.8 369 78.8 75.1 90.9 15.5 34

31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81.6 87.3 39.7 385 78.7 75.8 91 14.9 38

32 雷丁大學 University of Reading 80.5 85.8 36.5 373 70.3 76.2 92.3 14.1 33

33 卡迪夫大學 Cardiff University 80.7 86 35 426 80.1 77.8 93.4 14.2 27

34 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80.5 83.3 37.9 411 73.3 75.3 91.2 12.2 37

35 埃塞克斯大學 University of Essex 83.7 88 37.2 313 64.1 68.9 85.6 15.1 32

Ⅲ 《馬上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勒留和電影<角鬥士>馬庫斯.奧里利烏斯是不是同一個人

是的。

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生於羅馬,其父親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羅馬多年,並從維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裡獲得了貴族身份。馬可·奧勒留幼年喪父,是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的,並且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甚至繪畫方面得到了在當時來說是最好的教育,他從他的老師那裡熟悉和親近了斯多亞派的哲學(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並在其生活中身體力行。
還在孩提時期,馬可·奧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誠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當時,羅馬的帝位常常並不是按血統,而是由選定的過繼者來接替的。在原先的繼嗣柳希厄斯死後,赫德里安皇帝選定馬可·奧勒留的叔父安東尼·派厄斯為自己的繼嗣,條件是派厄斯亦要收養馬可·奧勒留和原先繼嗣的兒子科莫德斯(後名維勒斯)為繼嗣。當赫德里安皇帝於138年去世時,馬可·奧勒留獲得了凱撒的稱號——這一稱號一般是給予皇帝助手和繼承者的,並協助他的叔父治理國家,而在其叔父(也是養父)於161年去世時,旋即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遵照赫德里安的意願,他和維勒斯共享皇權,但後者實際上不起重要作用。
馬可·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銳減,貧困加深、經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野中族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里,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呆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頌弊或行省的軍營里度過。《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馬可·奧勒留與安東尼·派厄斯的女兒福斯泰娜結婚並生有11個培大孩子。據說,他在一個著名的將軍、駐敘利亞的副將卡希厄斯發動叛亂時表現得寬宏大量。但他對基督教徒態度比較嚴厲,曾頒發過一道反對基督教徒的詔書。公元180年3月17日,馬可·奧勒留因病逝於文多博納(維也納)。

Ⅳ 馬卡斯奧里歐斯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問題描述:

簡介。

解析:

一般翻譯成馬可·奧勒留。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生於羅馬,其父親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羅馬多年,並從維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洞梁位)那裡獲得了貴族身份。馬可·奧勒留幼年喪父,是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的,並且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納租運、修辭、哲學、法律甚至繪畫方面得到了在當時來說是最好的教育,他從他的老師那裡熟悉和親近了斯多亞派的哲學(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並在其生活中身體力行。

還在孩提時期,馬可·奧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誠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當時,羅馬的帝位常常並不是按血統,而是由選定的過繼者來接替的。在原先的繼嗣柳希厄斯死後,赫德里安皇帝選定馬可·奧勒留的叔父安東尼·派厄斯為自己的繼嗣,條件是派厄斯亦要收養馬可·奧勒留和原先繼嗣的兒子科莫德斯(後名維勒斯)為繼嗣。當赫德里安皇帝於138年去世時,馬可·奧勒留獲得了凱撒的稱號——這一稱號一般是給予皇帝助手和繼承者的,並協助他的叔父治理國家,而在其叔父(也是養父)於161年去世時,旋即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遵型慎照赫德里安的意願,他和維勒斯共享皇權,但後者實際上不起重要作用。

馬可·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銳減,貧困加深、經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里,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呆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行省的軍營里度過。《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馬可·奧勒留與安東尼·派厄斯的女兒福斯泰娜結婚並生有11個孩子。據說,他在一個著名的將軍、駐敘利亞的副將卡希厄斯發動叛亂時表現得寬宏大量。但他對基督教徒態度比較嚴厲,曾頒發過一道反對基督教徒的詔書。公元180年3月17日,馬可·奧勒留因病逝於文多博納(維也納)。

Ⅳ 埃比克泰德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

埃比克泰德(公元55~135年)是出生於小亞細亞的希拉波利的希臘人。早年曾淪為奴隸,後來隨主人、尼祿皇帝的寵臣埃中做巴弗狄特來到羅馬學習哲學,在這里獲釋成為自由民。此後曾橘備擔任過尼祿的侍從,並在羅馬講學。圖密善即位後,大肆驅逐哲學家,埃比克泰德與其他哲學家一起被迫遷居到希圓培毀臘半島伊庇魯斯的尼科波利,在那裡繼續從事哲學教學與研究,直到去世。

Ⅵ 如何啟動思維的進化

認識心智模式:辨識防禦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1.
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如古希臘哲學家埃比克泰德的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關於他們的意見所困擾」。心智模式對我們十分的重要,它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必然會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我們如何去追求一心想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以及我們如何評價自己。
2.
心智模式左右。它塑造了我們的經驗,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同樣是半杯水,不同思維模式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心智模式讓我們對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讀,並產生不同的情緒。心智模式它能夠引發行動,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是一體的積極的思維通常會激發有效的行動,來驗證它的正確性。反之,消極的思維會讓你感受到焦慮你會告訴自己「我做不到」的信念。
3.
成長型思維和防禦型思維。類似與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提到的表現型人格和進取型人格,成長型思維是積極的心智模式,而防禦型思維是一種消極的心智模式。心理學派中叫自我決定論與自證預言類似。這個理論認為,推動人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主要有三個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勝任感。安全感主要來源於關系,尤其是與母親的依戀關系,男性在擇偶的時候會有「戀母」情節會喜歡與自己母親類似的異性。如果母親給與孩子無條件的肯定和接納,那孩子所發展出來的探索未知的本能也是自主自發的,不需要考慮別人的評價,他也不會把挫折當作「如果做的不好,會被母親嫌棄」的威脅。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的能力會不斷的積累和成長,這是他的勝任感就出來了,他發現自己有能力應付挑戰並對自己充顫游滿信心。勝任感使他不斷地尋找新的挑戰,解決新的問題,他的自主性變強,安全感來源就會從母親轉為自己,由此形成正性循環。這就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反之,如果他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那他就會陷入另一種心智模型「防禦型心智模型」。他不願意去探尋世界,不願意麵對難題,以至於看不到現實發生地變化,有時候也很努力但不是自發的而是被頭腦地「應該如此」地概念驅動的,他很在意被別人贊揚和接納,所以別人的一點點批評意見,都會讓他焦慮萬分。因為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就失去了行為的自主性。這樣就陷入了另一個循環:不斷尋求安全感的循環。而防禦型思維就是阻擋我們走向自我發展的最大思維障礙。

堅固型思維:為什麼你會活在別人的評判中?
1.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僅僅改變了表揚的詞語卻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是斯坦福大學的德偉克教授的一項研究成果,德偉克教授找到幾百名小學初中的學生,先給他們做容易的智商十道測驗題。一組學生用「聰明」這類的詞進行誇獎,而另一組用「努力」一類的詞誇獎,研究人員發現,被誇聰明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測驗里,很多都不願先選擇更難的題目,哪怕這些題目能夠讓他們學到新的知識。當研究人員安排一些很難的題目,所有的孩都表現不好的時候,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為解難題再也沒有了興趣,他們的表現也隨之直線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題目,也很難讓他們再有信心。甚至最後,當研究人員讓他們在試卷上寫下他們做這些提名的分數和感受時,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40%左右的人都撒了謊;他們虛報了自己的成績,而且都是報高了。相反,那些被誇獎很努力的學生,越挫越勇,他們保留著解難題的興趣,表現也越來越好。這項研究是具有顛覆性的,它證明了:跟我們所想的不同,誇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會削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表揚」聰明「實際上暗示了這樣的觀點: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你聰明不聰明的方式。相反,表揚「努力"暗示著: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他們也不需要有證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關注點專注於努力本身。關注自我證明,還是關注能力成長,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重要區別。
2.
僵固型思維的人,覺得努力是一件可恥的事,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說明你能力不夠,所以就算努力也會偷偷的努力;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把批評當作是一種幫助人改進的反饋。僵固型思維是一種防禦心態野洞培,會不自覺的把注意力關注怎麼做事轉移到怎麼維護「我很強」的自我形象性上。這背後也有人際關系的不安全感。他們背後的人生假設:我自己的價值是由別人來評價的。我只有表現得好,別人才會覺頌唯得我有價值。這種焦慮自然就會把我們的額目光放到自我證明上。
3.
自我,其實就是一個調節包或維修包。當一切運轉良好的時候,我們並不會有太多的自我關注,而是把生命的能量投射到世界本身。如果你相信變化,那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會怎麼發展才重要。

突破僵固型思維:如何正確的犯錯?
1.
能力的成長來源於自我挑戰。如果你所在的環境提供了一個超出你能力范圍的問題,你必須努力去解答這個問題。如果你答錯了,環境就會以某種方式反饋你。最終,你對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你的能力也在回答問題中得到提升,這就是成長的過程。所以從這個角度,「聰不聰明」,「能力強不強」所形容的不應該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個體和環境的互動方式能夠促進能力的成長。而僵固型思維卻要固守「聰明」的形象不願去面對挑戰,從而失去了讓自己真正便聰明的機會。想要擺脫僵固型思維的核心就是改變錯誤的認知。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盡量避免犯錯,我們的很多教育都在教人怎麼識別和避免錯誤,所以我們對錯誤也有了特別多的負面評價。我們很難把錯誤當作一種反饋,一種難得的學習機會,而很容易把錯誤當作一種失敗。可事實上,我們在解答環境提出的問題時,會犯很多錯誤,試錯就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機制。就跟你的能力無關,而跟事物發展進程有關。錯誤是事情的結果,而失敗就會引向別人的評價。把錯誤當作一種「證明自己不行」的失敗時,我們就會迴避錯誤,從而讓自我發展陷入停滯的狀態。
2.
管理錯誤的三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機會。《原則》中提到橋水公司對錯誤的態度,就是公司不會懲罰員工犯的錯誤,而是鼓勵員工討論所犯的錯誤,為此還成立了一個錯誤檔案,把所有人所犯的錯誤都記錄下來,供公司其他員工學習。作者說:「錯誤是一定會犯的。如果這樣我們懲罰錯誤,其實就是鼓勵大家把錯誤藏起來。這樣,我們就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機會,這樣對公司的損失會更大」。第二種方法是突破自己不會犯錯的形象。僵固型思維的特點就是擔心犯錯,擔心犯錯其實就是在維護自己不會犯錯的形象。第三個方法就是制定犯錯計劃。你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錯誤會導致你一無所有、家破人亡,那你要小心了。這不是犯錯了而是變成了賭博。可是如果你的試錯成本是你可以接受的,那你就需要在生活中,給試錯留下空間。年輕的時候,是我們試錯成本最低的時候。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時人生就會因為錯誤而變得豐富。

對世界的應該思維:為什麼我總看不清現實?
1.
《荷馬史詩》中提到一則故事,英雄奧德斯回家途中曾經遇到一個妖怪,這個妖怪有一張床,每個過路的人,他都會抓到這張床躺一躺,如果這個路人的身材比床短,它就把過路人拉到跟床一樣長;如果比床長就把長的一部分鋸下來。這就好像如果現實不按照我們頭腦中的這些假設運行,我們也恨不得弄一張這樣的床,把不符合我們想法的現實改造一番。應該思維的本質就是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而是試圖讓真實的世界臣服於我們頭腦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我們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沮喪。
2.
我們把應該思維分成兩種。一種就是對於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另一種是我們對自己的應該思維。例如媽媽認為孩子應該是聽話懂事的可現實卻不是她想的那樣。我們要記住願望和應該思維的區別就是能不能容忍現實跟我們的願望不一致以及當我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是願望的主人,我們支配我們的願望。作為成年人你必須接受,這個世界不是圍繞你來設計的,宇宙根本不會理會你的喜怒哀樂,世界有時候就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難和不如意。如果你盯著現實與「應該」的裂痕,沉浸在對於這個世界的失望中,就沒有辦法多看一眼這個世界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應該思維對自我發展的阻礙。

對自己的應該思維:為什麼我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1.
應該思維是對自我的「暴政」,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幾乎所有的自我煩惱都有一個「應該自我」的存在。這種思維有一種自我強迫的存在,就來自「我應該。。」的應該思維。如果是自然努力,那麼他們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事情上,他們只想把事情做成。這時候努力是一種自主自發的狀態,是創造活動產生的副產品。
2.
應該思維的完整句式也許是:既然別人覺得那樣做是對的,那我就應該那樣,那我就應該像別人期待的這樣做。其實我們心裡有太多「應該」在告訴我們怎麼做,這些應該思維變成了我們對自己情感的限制,並最終取代了真實的情感表達。這就是自我應該思維最大的問題。這並不是自發的思維而是一種自發的模仿。
3.
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狀態,到追求努力的感覺,努力逐漸變成里對努力的模仿。這就是應該思維威脅下的自我和自然狀態下自我的區別。其實應該思維遠遠不止於此,這種思維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更會影響我們的思維,造成思維上的非黑即白。一旦我們用理想化的規則來限定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我們的思維變得僵固了,我們就很難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規則中的不同部分。我們會扭曲自己的情感,已讓它符合「應該」的要求。所以,應該思維不僅妨礙我們的真實情感表達,還會固化了我們的思維。心理學家霍尼的觀點:「人之所以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的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准,來妄圖根據這個標准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我們通常都希望自己完美、聰明、美麗、優秀,當我們幻想的自我對照現實的自我時,會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所以我們會努力維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別人看到幻想背後的真實自己。這些理想的自我,並不是來自於我們真實的自我經驗,而是由很多「我應該很努力""我也應該談戀愛」這類的規則堆起來的。

絕對化思維:人為什麼會陷入悲觀主義
1.
《幸福的方法》中提到人有四種思維,現在很幸福以後不幸福的及時行樂型思維;現在不幸福以後也不會幸福的無助型思維;現在不幸福以後會幸福的忍辱負重型思維;現在很幸福以後也會很幸福的幸福型思維模式。無助型的思維會讓自己陷入習得性無助中。任何迴避行為和抑鬱情緒的背後,都是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影子在。這種習得性無助背後,我們經常想「再做什麼也沒有用了。這種就是我們所說的絕對化思維,它的本質跟人類的抽象化思維能力有關。這種抽象化思維能力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象化,擴大防禦范圍。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傷害對象的抽象。
2.
悲觀思維有三種抽象化方式。第一種:永久化。就是在時間維度上,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也體現在對他人的判斷上。第二種:普遍化。就是以簡單的歸類法去總結,比如一隻烏鴉黑,推演到天下烏鴉黑。第三種:人格化。就是覺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針對我的,都是我的錯。
3.
絕對化思維最大的問題是為了防禦可能的危險,把生活封閉在真空中,讓我們不敢接觸現實,從而失去了從現實,從生活中療愈的機會。

比如父母誇一個孩子聰明,這是抽象的評價,會讓孩子陷入自我證明的陷阱中,孩子會努力的維護自己的形象,從而迴避挑戰,這就是僵固型思維。所以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的核心特點,就是用抽象的額方式,阻止了我們跟現實實際發生的聯系。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與自我辯駁:如何突破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1.
約女孩吃飯如果別拒絕很多人都會失落、屈辱、沮喪。可是會出現這些情緒的原因不是女生沒有答應這件事本身,而是你解讀的方式讓你有這么多的負面情緒。你會覺得自己真的沒有魅力、不夠帥。這就是僵固型思維。這些防禦型的思維會在某些場景中自動的在你的大腦後台運轉。讓你覺得憤怒、沮喪也讓你再也不想理會這個女生。但,這樣的思維並不理想,我們就是會在很多時候用這種不理性的思維思考問題,尤其是你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時候。通過以上的信息你應該知道傷害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2.
自我辯駁的三種方式。第一種:實證式的辯駁。就是找與不理想的結論相反的證據。第二種:邏輯式的辯駁。辯駁的重點是推理的合理性。幾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維,都有過度推理的問題。第三種:實用式的辯駁。就是問自己「我這么想有什麼用」
3.
三種錯誤思維的傾向。第一種傾向:認為這個世界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事實真相,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於「我沒有魅力」、「沒人喜歡我」這樣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真相。探究這樣的真相毫無意義。第二種傾向:認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實真相,而很少去容納其他可能性。「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知道」如果是這么想,你就很難有改變的空間。這三種錯誤傾向關注的不是真相而是思維的功能。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是看它能否產生積極的情緒以及能否產生有效的行動。

創造型思維:行動的張力從哪裡來?
1.
如果思維比喻成一條河流,一條河流要流動起來,需要三個條件:落差。河流的落成可以產生張力;河道,控制河流的走向;水源,不斷補充水。張力就是目標;行動的方法就是河道;源頭的活水就是與現實的接觸。如果沒有目標,人就不會有張力;如果沒有方法,目標就會造成焦慮,而不會引發行動;如果沒有與現實接觸,思維就會變成頭腦中僵固的規則而不會有什麼發展。
2.
在《最小的阻力之路》中作者區分了兩種張力結構:創造結構和解決問題的結構。「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沒有持續的張力。創造結構:它就像畫家想畫一幅畫,作曲家想作一首曲。他有確實的東西想要把它做出來。創造型思維能夠產生足夠的張力的原因是因為:愛。從大的方向說,我們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把我們心裡鍾愛的理念變成現實的過程,而不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3.
創造型思維是把事情分成簡單的兩部分:第一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第二是,我所面對的現實。只有正式現實,才能實現自己想要創造的東西,創造型思維會讓我們用一種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現實。以目標來思考現實,先想我想要什麼,再想現實是怎麼樣的,環境能夠提供什麼,再去想辦法彌補目標與現實之間的額鴻溝。解決問題的思維是先想環境能夠提供什麼,再想自己的目標是不是實際的,該樹立怎麼樣的目標。大部分人都是從現實出發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從想要的東西出發思考現實。當他們這么想的時候,自然無法突破現實的限制,也就沒有持續的張力。
4.
創造一個東西就像生一個孩子。生孩子的過程中,並不需要你強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愛這個孩子就可以了。

woop思維:張力如何變成行動力
1.
你是否會買很多書,卻從來不讀?;你是否辦了兩年的健身卡3周後就不去了?;你是否買了很多線上的課程,卻不好好聽?以前你會以為自己的意志力不夠,沒法堅持。現在你知道了,買書、辦卡、買課,本身就是目的,是位列減輕目標帶來的張力來緩解我們自己的焦慮。大腦分不清什麼是計劃和決心,什麼是真正的行動。有時就因為我們下了決心,做了計劃,大腦就會誤以為我們已經做過了,行動的張力就被消減了。
2.
有一種說法,人是需要積極樂觀的幻想,來為我們的行動提供希望。但樂觀的幻想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感覺到幻想受到威脅時,會通過想方設法不去跟現實接觸,來努力保護我們的幻想。同時,樂觀的幻想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沒有對美好的預期。我們哪來的動力去行動呢。
3.
心理學上有一種把樂觀和悲觀結合起來的方法,叫心理對照法。這種方法可以防止過於樂觀的幻想降低我們的張力,我們需要再想像樂觀前景的同時,想像一下實現願望的障礙在哪裡?讓我們先想想願望達成的時刻,在潑一盆冷水,讓我們回到現實。心裡對照的好處,是既通過樂觀的幻想,保留了目標帶來的張力,同時,又把幻想拉進現實,讓目標切實地跟現實發生聯系。
4.
彼得.M戈爾韋策,發明了對治療拖延症特別有用的地思維工具叫執行意圖。將你要做的事情用一個條件語句----「如果。。。。。就。。。。」執行意圖也被戲稱為「大腦黑客」為什麼我們的大部分計劃都沒有效果?是因為大部分計劃都只是一個籠統地概念,大腦並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要做什麼。一旦你在大腦中植入「如果。。。。就。。。」地語句當「如果」出現時,大腦就會自動反應出你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如果我下班回到宿舍,我就會鍛煉半個小時」。
5.
將心裡對照法和執行意圖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思維:「woop思維」。W--wish,你可以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願望。O--outcome,最好的結果是什麼,這兩項是增加目標張力。O--obstacle,設想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P--plan,計劃。
6.
人要仰望星空,才能覺得生活有奔頭,也要腳踏實地,才不至於讓自己迷失再幻想中。WOOP思維就是讓我們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工具。

控制兩分法:如何找到煩惱的根源?
1.
控制的兩分法:兩個步驟: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圖控制你無法控制的事情。前者講的就是專注精進,後者講的就是順其自然。只有把這兩句話同時結合起來,才能既保持積極向上進,又能讓自己內心平靜。大部分的人煩惱,都在於妄圖控制我們不能控制的事情,卻不對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行駛控制權。只要我們不承認某些東西是我們控制不了的,我們腦子里就一直會有一「它應該要這樣」的圖景,某種意義上,應該思維就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事情的執著。
2.
控制兩分法的第一步,是考慮你所擔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了的,並把注意力專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認識到很多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這是一種心智上的成熟。
3.
控制兩分法的第二步,對於不能夠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來,並做成計劃如果我們能夠把事情背後可控hide部分找出來,並把它們做成計劃那我們就不會陷入到焦慮當中,因為我們一直有事可做。大部分人指揮注意到事情是否重要而不會考慮我能控制什麼。
4.
控制兩分法能夠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現在所能做的事情上,讓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的工作。至於結果是「天道酬勤」還是「事與願違」,那不是你能控制的。

仔細思考會發現,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它們的問題在於沒有好好區分哪些地方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控制能控制的事情,是專注和精進,而不是妄想控制我們控制不了的事情,是為了變化留下空間。這也是又彈性的思維特徵。

正念思維:如何活得不焦慮
1.
一條河流要流動起來,有三個條件:張力、河道和活水源。為什麼說現實是活水源呢?現實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戲劇,隨時隨地都是由新鮮事發生。唯一不同的是,走進它,感受它,其實這是一種近的思維方式。 近的思維方式關注真實的、正在發生的近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流動的、不斷發生的。相對應的是遠的思維,是一種關注抽的、想像中的、遠的事情這些事情是靜止的、僵固的,是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東西。
2.
近的思維不斷跟現實接觸,讓現實改變自己的思維翻方式,是一條不斷有活水源的河流。而遠的思維,是只關注頭腦中已有的規則,這些規則讓你智能看見你想到的東西,這是一種拒絕改變的思維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是同一種思維方式--遠的思維方式。
3.
遠的思維能夠幫助我們省略加工需要的任職資源,同時,因為抽象和規則化,它讓我們面對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確定性,但,遠的思維也限制了我們的成長。
4.
近的正念思維三條原則:第一條原則:用描述性的語言,而不用評價性的語言。所謂描述性的語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評價,少用形容詞,盡量用動詞來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第二條原則: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你只有看到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你才能看到你能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出路。第三條原則:關注現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時間上,先做事情,然後才會有「有沒有用」。
5.
如果你在為一些遠的事情而焦慮,也可以用兩個問題把自己的思維拉回到現在來:我現在能在做什麼?我願意做嗎?。這是一種成長型的思維語言是能夠容納變化的。
6.
《正念的奇跡》一書中提到如何修行正念,專注於工作,保持警醒和清醒,准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具體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數呼吸,這是一種有覺知的呼吸:吸氣,在心裡數「一」,呼氣在心裡數「一」;再吸氣,在心裡數二「,呼氣,在心裡數」二".反復數到十,然後又回到一重新數。要專注於呼吸本身。另一種是:一舉一動都是儀式,做的每一個都走都在觀察自己的感覺的內心的變化。

彈性思維:思維是如何進化的
1.
傾聽的要訣:答案在別人心裡。傾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要不然很多女的就不會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或是老公沒有在聽自己講話。一個好的傾聽者,心裡會有很多問題。他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裡,而是在別人的心裡,所以他才會提問。而一個不好的傾聽者,他的心裡沒有問題,只有答案。因為他早就知道別人要說什麼了。他聽到別人說的,永遠是他自己心裡想的那些東西,不斷不斷的重復。
2.
人的思維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的過程(類比禪宗三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於某件事情的理解會呈現給螺旋式的深入,到最後,又能簡單地歸納某件事地本質。B如果認識世界和自我地方式也能以這種螺旋深入的形式發展,那他的思維,就是一種彈性的思維。
3.
套用禪宗三境界,第一重境界:把知識當做絕對地真理來學習;第二重境界:知道它是有錯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第三重境界:重新把它當做知識來學習,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對你有用的地方在哪裡
4.
關於世界或者他人地看法,你可以當作一種知識來看待。只不過你即是這類知識地生產者,也是這類知識地接受者,你即是老師,也是學生。
5.
彈性思維就是承認我們自己地限度,並繼續探索其他可能性。 心理學家米紐慶說「確定是改變地大敵」。彈性思維會有不確定地部分,給改變留下了空間。
6.
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的方式。一種是同化,就是i用我們地頭腦已有地東西,去理解新發生地事情,把發生地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們頭腦中原有地認知。另一種是順應,我們不改變這些新事物,而改變我們自己地認知模式,來適應新的事物。局部的知識、流淌的知識、不確定地知識,會不斷讓新的東西進來。這會不斷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這很痛苦,因為相比於固守某些絕對真理,你的思維要經歷太多地變化和不確定性。彈性思維會不斷地迎接這種不確定性,讓它來改變我們自己。這樣,我為發展才會快,你會不斷發現你原來沒有發現的額東西。所以思維地進化就是承認我們了解地只是局部的知識,並探索其他可能性。

總結
1.
在行動上,我們要改變世界,在思維上,要讓思維改變我們;不是變得簡單而是變得深刻而復雜。這就是自我發展之道
2.
如果你相信變化,那麼,你是什麼樣地人根本不重要,你會怎麼發展才重要。
3.
克服對錯誤地偏見,有計劃性地嘗試犯錯。你會發現你想的跟現實不一樣。
4.
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懂得接受這個世界不是圍繞你來設計地,有時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苦難和不如意;如果你放不下對世界地設想,你的心裡就會生出憂郁憤恨和沮喪。
5.
如果你按照外在世界地標准設定自己地目標,就會變成「應該思維」地囚徒。
6.
絕對化思維最大的思維:為了防禦可能的危險,把生活封閉在真空里,讓我們不敢接觸現實。從而失去了從生活中療愈的機會。
7.
突破防禦型思維的操控:三種方式:1實證式辯駁;2實用式辯駁;3邏輯式辯駁。
8.
創造一個東西,就像生一個孩子。不需要要強迫自己努力,只需要愛這個孩子就可以了。
9.
WOOP思維:wish 願望 outcome最好的結果 obstacle 可能的障礙 plan計劃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10.
大部分人的煩惱,都在妄圖控制不能控制的事,卻不對能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權。
11.
現實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戲劇,隨時隨地都有新鮮事發生。走近看它,感受它,就是一種近的思維方式。
12.
傾聽的要訣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實你並不知道。

Ⅶ 《沉思錄》txt全集下載

《沉思錄》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磨山接: https://pan..com/s/1opcQRK3cBR7E-jIid40JPg

提取碼: 453h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滲游虛,兼及自然哲學;是奧勒留所作的一本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這本與自己的十二卷叢燃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

Ⅷ 埃比克泰德的著作是什麼

他的學生眾多,羅馬帝國後來的皇帝哈枯含德良、馬可·奧里略都曾經做過他的學生。他的著作為《言辯指談集》,題為《手冊》的格言集是學生根據他的沒灶笑講課提綱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