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神奇教育定律有哪些
擴展閱讀
兒童如何辨別左右腦 2025-02-14 01:24:19

神奇教育定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5-29 08:09:09

A. 育兒教育的定律都有哪些

一、手錶定律:

每個人都不能有兩種不同的行為標准,家庭中父母觀點要一致,幼兒園里主配班老師要一致。如果不一致會讓孩子養成雙重人格,降低了父母和老師的威信,不利於孩子正確世界觀的養成,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

謊言也能成真。有時候人的信念就是一個謊言,但你堅持下去的時候,這個謊言就成了無價之寶,是成功的基石。父母和老師都不要過多的干預孩子。

因寶寶剛剛學習吞咽,所以輔食要以糊狀、泥狀和半固體狀為最佳,如米粉糊等。

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是營養米粉,其鐵含量高,又不容易引起過敏。同時要說明的是,果汁、菜汁也不宜做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添加。6個月後則可適當增加一些顆粒狀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

建議寶寶8個月可以嘗試添加蛋黃,此時寶寶腸胃發育慢慢完善,對蛋黃的耐受程度也會增加。初添蛋黃時,也應少量嘗試。

在寶寶輔食添加初期,如果在米粉中添加糖或者果汁,寶寶吃習慣了甜味的,就會對清淡的米粉不感興趣,從而增加喂輔食的難度。所以,最好米粉當米粉吃,果汁當果汁喝。寶寶的胃容量有限,吃多了水果汁會影響其他事物的攝入。一般1周歲的水果蔬菜攝入量應該是25-50g即可,相對於1/3根香蕉、一個大蘋果的五分之一左右。

8個月至1歲由細變粗

8個月至1歲期間,寶寶進入了旺盛的牙齒生長期,這時的輔食應由細變粗,不應再一味地剁碎研磨。爛面條、肉末蔬菜粥就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可逐漸增加食物的量和體積,如此不但能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還能幫助他們磨牙,促進牙齒發育。

2歲後基本與成人一致

2歲以後,寶寶的牙齒發育已經成形,可吞食的食物軟硬、粗細程度幾乎與成人一致了,此時不必再刻意為他們開小灶,而可以和大人一樣正常用餐了。

B. 教育學有哪些著名理論

分析如下: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由下而上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高層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現遵循著層次排列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講,人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高一級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條件尚未得到保障,那麼他會全力以赴工作,以獲得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考慮如何進一步學習,如何獲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實現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愈高,潛能發揮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系。

(2)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1)心理學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對遺忘現象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學習材料,為了盡量避免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

(2)實驗時先讓受試者將材料記熟,之後再分別按不同的時間間隔重新學習這些材料,將重學時所節省的時間或次數作為指標,用以測量遺忘的進程。

(3)結果表明,學習材料記熟後,經過l/3小時再重新學習,可以節省58.2%左右誦讀時間;經過一天之後再學習,可節省33.7%左右誦讀時間;六天後再學習,節省時間就緩緩地下降到25.4%左右。艾賓浩斯依據這些數據資料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4)之後,一些心理學家選用無意義材料或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進程進行重復實驗,結果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從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遺忘的進程:

(1)遺忘是先快後設的。識記材料後在頭腦中保持材料的數量隨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在識記後的短時間內特別迅速,遺忘最多。

(2)遺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數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漸趨穩定,遺忘的速度逐漸緩慢。

(3)總的趨勢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後忘得慢,忘得少。

六、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規律:

(1)服從規則,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改變的。

(2)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從動機來判斷好壞。

(3)單方面尊敬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

(4)看待行為有絕對化傾向(或全對,或全錯),不能設身處地看問題。

(5)贊成嚴懲,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把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相混沼,以為不端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懲罰,所以認為人們生病受災乃是自己行為不端的結果。

(2)神奇教育定律有哪些擴展閱讀

1、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3、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

4、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

5、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6、基本觀點: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

(2)教育起源於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

(3)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繫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與它們,對於促進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即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不能用簡單化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教育研究,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否則就會陷入不可知論和相對論的泥坑中去。

(7)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教育學研究過程中,許多人沒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往往犯一些簡單化、機械化的毛病,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應當特別注意的。

7、批判教育類

(1)20世紀7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佔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厄迪爾等。

(2)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976)、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979)、阿普爾的《教育中的文化與經濟再生產》(1982)、吉魯的《教育中的理論與抵制》(1983)等。

8、基本觀點是:

(1)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不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維護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會差別、社會歧視和社會對立的根源;

(2)教育是與社會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樣態、經濟結構都強烈低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系、評價

(3)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後的利益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及形成教育環境的諸多因素敏感起來,即對他們進行「啟蒙」,以達到意識「解放」目的,從而積極地尋找克服教育及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C. 學校里奇怪的定律都有哪些呢

學校里奇怪的定律如下:

1.上廁所定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課間一起上廁所成了檢驗你們友誼的標准。

2.拖課定律:每次老師說道這堂課我講快一點,絕對不拖課,結果帶猜都是拖課的節奏。

3.提問定律:每次老師一說現在叫個同學上來答題,大家舉手發言~~都恨不得把手縮進書桌里,開啟隱身模式。

4.瞌睡定律:一上課就犯困,一下課就精神。

5.別班定律:老師永遠都會說,你看XX班,紀律比你們好多了,你看XX班什麼都好……反正別蠢好型班就是比你們好。

6.小字條定律: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總有突然扔了張小字體過來讓你傳給XXX。

13.說話定律:老師一說話,我們就開始說話,老師一不說話,我們就停止說話。

14.vip定律:教室的分區永遠是醬紫的~~而通常享受vip專區的大多都是學民和學渣。

15.孤獨定律:感到孤獨的瞬間,當別人下課都在玩,你趴在桌上假裝睡覺。

D. 世界上最神奇的30個經典定律的內容簡介

世間有無數的經典定律,正是這些神奇的規律。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有如一雙雙看不見的手,引導著我們繞過生命中的暗礁,走向成功的彼岸。無論世間有多麼奇特的現象發生,但是實踐始終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沒有任何人或者事情突破這個理論+實踐的束縛。
這些神奇的定律、法則、效應風靡全世界。廣為流傳。它們有著極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它讓許多人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無論是為官還是經商,我們都需要它們的指導。掌握了這些經典定律可以讓我們深刻思考,受益一生。
如果你的人生沒有色彩
如果你的事業屢戰屢敗
如果你的身邊缺少朋友
如果你的囊中一窮二白
請閱讀此書,它讓你改變自己,知識決定高度,悟性影響一生,學習改變命運,思考成就未來。創造機會的人是智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痴。

E. 教育學有哪些著名理論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人的一切行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統又包括五種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按層次逐級遞升,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但這種需求層次的等級也不是絕對的,有時人會在低級需要尚未得到滿足之前,去尋求高級需要(如自我實現的需要)。

五、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規律

傳統的道德教育關注如何讓兒童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人,而皮亞傑則關注的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道德如何發展,道德判斷能力如何變化。他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前道德、他律及自律階段。

在前道德階段,幼兒只是出現了道德行為的萌芽;在他律階段,兒童嚴格地遵守規則,服從權威;自律階段,兒童可以運用自己的主觀判斷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皮亞傑認為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剛剛接觸社會生活,此時應多考慮促進兒童動作發展的訓練,如撫摸、推拉和抓握等。在前運算階段,為了促使兒童思維的發展,應該多利用游戲、童話故事、手工製作等來幫助兒童形成數、空間、和時間的概念。

拓展資料:

教育學的發展歷經如下階段:

1、萌芽階段:主要特徵是教育學還沒有從哲學、政治學、倫理學中分化為獨立的學科.如中國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等人,他們在闡述各種社會現象時同時闡述了教育現象,他們在提出其哲學、政治觀點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觀點。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主要特徵是教育學成為一門原始狀態的獨立學科。
捷克教育家亨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

3、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建立:教育學在整體和局部上都向著科學化方向發展.代表人物有馬卡連柯、克魯普斯卡婭、楊賢江等。

4、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促使教育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代表人物有布魯納、贊科夫、瓦•根舍因、布盧姆等。

參考資料:

網路-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