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近代中國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擴展閱讀
經典軒逸多少時速換檔 2025-02-14 00:21:06

近代中國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發布時間: 2023-05-29 03:52:19

A. 現代社會該怎樣教育孩子

對孩子嚴格要求,科學管理
我認為從小給孩子制定嚴格的標准,規范孩子的行為,真正做到明是非,懂道理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嚴格要求、奮發向上、樂觀自信、規范行為、明辨是非的好習慣。具體做法如:1.讓孩子知道學校的規定都是有道理的,即使存在缺陷也是在不斷完善中,所以作為學生要嚴格執行學校的規定,做遵守紀律的模範。2.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作業完不成是一種瀆職行為,所以在完不成作業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強制不允許看電視、上網,其實這樣時間久了孩子也就習慣了。3.教育孩子要有感恩的心,讓孩子從小感謝社會,感謝老師,感謝家長,感謝同學。4.我們在制定標准,規范孩子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讓孩子參與,這樣就會增加其主動遵守的自覺性,和孩子平等就會增強孩子的自覺執行力度。指導孩子學習的幾點體: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效率是最重要的過程,成績是最後的結果。比如:通過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劇三國演義,引導孩子看三國演義原著;滾好通過看電視百家講壇引導孩子看史記、莊子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書籍,自然就促進了文言文的學習和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慾; 2.博覽群書精益求精 : 知識是互動的,觸類旁通。特別是英語、語文、大者鉛歷史是一個長期積累提高的過程,讓孩子看更多的書以增加知識寬度和深度,做到積累提高,先博而後精。3.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孩子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暴跳如雷,甚至打孩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一次考試後不是只看孩子多少分,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回憶做題的過程、思路,找到錯題的原因。4.發揮孩子的特長: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也都會做好學生,只是平時我們要注意發現孩子的特長。只要我們注意發揮優勢,重點解決弱項,相信孩子一定會揚起學習的風帆,掌握更多的知識。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講道理、教方法開始,自己從認知上不斷提高,了解孩子,因材施教,發揮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動性;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和老師一起幫助孩子成長,向共同嫌如的美好目標前進;向行家靠攏,向裏手看齊;在交流、總結、探索中不斷提高,實現讓我們孩子成才的共同理想!

B.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立父母的威信,父母要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願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學會如何為人父母,嚴於律己,這樣才能談得上教育孩子,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

2、具有一定的機智和理性,在批評和矯正孩子的錯誤時,有些父母不講究方法,直接打罵,結果不但沒有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還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更加不願聽從父母的話。而聰明的父母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先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知道這樣的錯誤需要改正,也相信孩子能夠改正,這樣教育效果自現家庭氣氛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動,就是創造家庭良好氣氛的有效做法之一。

3、適當的表揚、獎勵,對孩子進彎梁行表銀局揚、獎勵也是鋒鬧讓很有學問的。

4、學會向孩子道歉,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會發生的,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實在也是家教的藝術之一。

5、學會寬容,容是指孩子做錯了事之後,家長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孩子的過失,他們沒有過激語言的斥責,也沒有窮追不舍的追究,這都會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C. 中國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第一、中國式教育素有念橋讓「不打不成器」的傳統。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做錯事打一頓就好了。所以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因為孩子調皮搗蛋、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棍棒式教育。更在平時生活中以故意「潑冷水」式教育,打擊、嘲笑、各種不認同孩子。實際上這種「打擊式教育」不僅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雖然這是父母們認為愛孩子的方式,但對於孩子來說,是讓人很痛苦的教育方式。第二、中國式父母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成孩子的長輩,而非朋友。或許很多父母覺消孫得孩子就是晚輩,並非朋友。晚輩就應當聽取長輩的意見,不接受任何反駁。在孩子的面前通常也都是表達的很強勢,不會真正聽取孩子內心的聲音,有意無意間給孩子施加各種學習壓力,對於孩子的表現動不動就給與否定,甚至打擊。他們會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孩子們就應當按部就班,不能犯下任何錯誤。有沒有想過換位思考,每天被否定著,真的會把孩子的自信一點點的磨滅掉。第三、誰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良好的溝通對家庭教育的仔局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你看人家小明比你聽話多了」「你看隔壁張叔的孩子都比你強」「你看李阿姨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卻是不少父母脫口而出的話,總是覺得要時刻拿「別人家的孩子」來鞭策他,讓他進步。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軌道,該承受的,該經歷的,應有完整的體驗。這樣有意無意對比反而更傷害孩子的情感、自尊,嚴重挫傷親子關系。

D.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你覺得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要大事,我們國家有著悠久良好的教育傳統,那在我們國家教育環境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我試著談談自己的教育心得,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位老師,在這方面可以也許有點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我也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同時也在不斷的摸索前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形象,用積極的行動和語言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則薯家知道,在孩子早期的教育種,孩子的絕大多數言行都是通過模仿大人的言行而獲得的。

要是家庭氛圍和諧,溫暖,積極上進,那帶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會是懂得體貼人的好孩子。要是父母經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爭吵不休,那孩子的心裡肯定也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孩子脾氣也會急躁,沒有耐心,這種經常性的爭吵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會讓孩子不太喜歡社交,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家庭教育,首先要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沐浴在溫暖的和諧的氛圍中長大,父母盡可能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也就是給孩子提供了最好教育環境,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資本。

E. 中國父母怎樣教育孩子

導語:做父母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最有難度的職業,尤其是在中國。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中國父母怎樣 教育 孩子,歡迎借鑒!

因階段而變的社教方式

我們對中國社教模式有一個重要的論斷:對於嬰兒和年幼兒童(大約六歲以前),父母往往傾向於寬厚甚至溺愛;相反,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卻非常嚴格,甚至嚴厲約束他們。

對幼小兒童採取寬恕放鬆的態度是因為,在父母看來,這個年紀的孩子不能明白事理,所以孩子們對自己做錯的事不應負責,也不能要求他們的表現符合成年人的期望。

父母還會認為,對嬰兒進行訓練,不能指望有多少進展,因為嬰兒還是需要很好加以照顧的「小動物」。嬰兒的需要應毫不遲疑、不受阻礙地得到滿足。而母親好像是天生註定要對孩子的舒適與安全負責,保證喂養好他們,讓他們穿好穿暖,免遭危險。他們的斷奶與大小便訓練總是進行得溫和而又緩慢。睡眠時間也沒什麼嚴格規定。嬰兒或幼兒的生物學上的諸種功能不受僵硬而刻板的時間表約束。人們不重視對嬰兒進行獨立性訓練。總之,嬰兒期和幼兒期可以被看作對孩子最為放縱、最為溺愛的階段。

盡管嬰兒及幼兒的口腹之慾一般能得到滿足,但對孩子主動或探索性的要求,父母是傾向於反對和阻撓的,尤其在性和攻擊性方面。

在孩子的撫養過程中,性的訓練是所有各種訓練中最為嚴厲的,比如即使在家裡,祖母和母親會告誡後輩絕對不虛兆亂能不穿衣服。父母對於孩子的性問題有著很高的焦慮。中國人相互之間很少願意討論與性相關的問題,盡管母親和孩子們的關系非常親切,但這當中對孩子們身體上的關懷與保護,往往超過心理和情感需求的關心。所以,寬容、溺愛和身體上的親近,並不等於關心孩子的真正需要,也不等於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有鮮明的前後對比。年幼時往往受到較少約束;長大後,他們會開始聽到「別這樣」的訓斥,開始感受到來自親人,尤其是父親的嚴厲管教,甚至體罰。與西方國家相比,這種以嚴厲為主的社教模式使中國人在兒童時期已經備受約束,並少了很多自由和快樂。

簡言之,中國社會的社教模式就是∶在兒童「未懂事」、不能承擔行為責任的時期,家長側重的是養而不是教。隨著孩子長大,教越來越重要,家長的管教態度與方法也驟變。因此,中國兒童的社教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①寬容的嬰兒與幼兒期;②嚴厲的兒童期。

從本質上看,這種後期的嚴厲管教與父母對孩子未來成就的期望有關。據心理學的多項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內地的成就動機已達到頗高的水平。美國心理學家麥克萊蘭(McClelland)也發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內地兒童的成就動機就已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眾所周知,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就。因此,父母會強調孩子的成就(特別是學習成績),喜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願意包容他們的錯誤,並對其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同樣,正是出於「望子成龍」的心態,中國兒童長大後才會面臨嚴厲的管教。可悲的是,在這種管教下,中國孩子對於獨立的、差檔主動的、探索性的活動失去了勇氣。

嚴厲單向的社教模式

中國的社教模式也以嚴厲和單向為特色。

在「嚴父慈母」的傳統模式下,父親在家庭中扮演懲教者的角色。當子女有所要求,而這些要求可能會觸犯父怒時,母親往往是為子女向父親傳情達意的中間人。倘若父母間有紛爭,紛爭的起源往往是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意見不合:母親較體恤子女的願望,而父親則根據自身原則來考慮;當父親動怒要猜仔笞打子女時,子女會仰賴母親出面干預。諷刺的是,強化孩子畏懼父親的人,往往正是母親。當孩子激怒父親時,母親往往成為他的護身符;而孩子做了壞事,母親也會以「如果你再不聽話,看爸爸會怎麼重罰」等話來恫嚇孩子。

有趣的是,「嚴父慈母」的模式會使孩子對父母的感受有所差別。通常來講,母親比父親更討人喜歡。與女孩相比,男孩感受到父母的限制更多些,雙親的約束也更為獨斷。男孩也會更多地認為父親使用了嚴厲的懲罰,因而父親在他們眼中會是更為嚴厲的管教者,而母親則顯得更能體諒人。綜合起來,父親與孩子的情感距離大於母親與孩子的情感距離。這也符合一般的看法:中國兒童與母親的關系較溫馨,而對父親的觀感卻是嚴峻、冷漠和隔膜重重。

中國社教模式認為,教育後輩的關鍵在於嚴厲管教。懲罰的方法主要是責罵和體罰,它們一直擁有無可非議的價值,甚至被認為是必需的。未受過父母責打的子女寥寥可數。「棒下出孝子」,這些「孝子」曾經挨了多少頓棒打,實在難以想像!不過這種管教方式是否有用值得懷疑。有研究發現,隨和、少用懲罰的父母反而會使兒童有獨立性和自信心。

這樣嚴厲的管教導致了中國父母並不關心子女自尊受損的問題。即使是現在,家長在街上打罵行為不妥的子女也並不少見。學校里的體罰雖然減少,而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施行,但仍未絕跡。至於罰學生站、在同學面前羞辱詆侮的情形,還是見怪不怪。

除了不關心自尊心,中國父母對子女的婚姻就業等重要抉擇也有很大影響力。中國人不抗拒長期倚賴父母,例如,即使成年後,子女利用家中關系獲得工作是常見的。因此,父母的權威不會因孩子成年而降低。子女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服從。

強調服從使得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很難保持雙向平等。單向的社教模式要求小傢伙只能耳朵聽,不能嘴巴說。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難觀察到父母吆喝一聲「小孩子懂什麼」,便可以立刻堵住孩子的口。這種權威方式更是基於對兒童的看法,兒童常被形容為天真無邪,因此他們的小心靈必須受到保護,以免濡染外界不良影響。

此外,兒童也被視為無知,只能被動聽取周圍成年人的教導,由成年人來灌輸道德規條,將兒童的性格拿捏成文化所定的塑形。因此,中國社教模式與下列這些觀點有所差異,諸如:兒童與生俱來成長的傾向;鼓勵兒童探索周邊世界;喜歡兒童自己解決困難;不一定要滿足兒童的需要;兒童意見不一定接納,但起碼也會尊重。

F.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父母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應該學會尊重孩子,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朋友。在言傳身教的同時,要給孩子一個安心舒適的生長環境。孩子在教育的時候是需要用理性去對待的,因為理性對待能夠讓他們更好的去改善自己。讓孩子能夠友好的和家長相處非常的重要,尊重孩子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以更加的有自尊心。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覺得孩子還小,孩子不僅什麼都懂,同時他們的記憶力非常的強悍。

樹立三觀

如果經常對孩子說教的話,孩子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和家長逐漸疏遠。同時家長一定要明辨是非,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要貪小便宜。也要讓孩子知道,無中生有的話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後果。學會分清對錯也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是錯,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讓孩子從小就樹立一個良好的三觀,這樣孩子會更好的成長。

G. 梁啟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三女梁思懿

10、保持樂觀

「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感言:梁啟超認為,教給孩子樹立通達、強健的人生觀,比教育他們學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這種通達、強健的人生觀能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他們戰勝困難。

H.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教育好

搞好家庭教育,最難的是什麼?最難的不是對孩子實施教育,而是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實用的教育技巧。

面對新時代的孩子,如果家長的舊觀念不轉變、老方法不更新,盡管出於良好的願望,卻常常不知不覺地做出錯誤的決定或採取負面的教育手段,其後果輕者對孩子造成短期傷害,重者影響孩子的未來和一生的幸福。家庭教育是科學、是藝術,而違背科學的想當然,似是而非,人雲亦雲,其結果是累了家長,害了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自信心的強弱,與兒童和青少年時代的經歷有關。因此,我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家長要經常對孩子進行正面鼓勵,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哪怕尚不穩定),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

用9分鍾傾聽孩子,用1分鍾對他說教,其效果勝過10分鍾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