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
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因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同,所採取教育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就拿美國來說,他們肯定也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教育方式,那麼美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其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美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放任型,讓他們的孩子去實踐中尋找答案並鍛煉自身。和中國教育相比有教育方法、范圍以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每個國家都會有他們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方式,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美國所用的就是放任型,而中國的是嚴格—溺愛型,嚴慈相濟。所以,美國的教育孩子方式和中國教育孩子肯定是有不同的。
㈡ 美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引言 : 現在社會中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對其溺愛,寵的無法無天,以致孩子長大的時候變得蠻不講理,不懂禮貌,在社會上吃虧等,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所以孩子們只能受罪,教育孩子這方面美國屬實做的不錯。
三、結語
中國的環境跟美國的環境不同,從而在教育方法上也是不一樣的,美國孩子的競爭沒有那麼強,而中國因為人口眾多,孩子們的競爭力非常的強,所以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比較高,如果孩子不努力的話就會被淘汰,所以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中國父母可以借鑒一下美國的教育方式,當我們在教育孩子出現了一定出現了問題時,不妨嘗試換一種方式。
㈢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導語: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1、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2、英國社區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3、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4、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5、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6、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7、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8、丹麥教育從”人“出發
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方面。
9、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 “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
10、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教育上,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芬蘭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芬蘭國民的文化水平也高: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
㈣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以下舉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教育孩子方法
日本:
1、自己做午飯的幼兒園娃娃
日本人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們就已經在接受製作料理的課程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見過飯煲,反而是大孩子才會自行帶飯煲到學校的原因。
2、禮儀也要嚴格化
好多日本的孩子,不管是貧民還是富豪,統統與被媽媽打過的經歷,而且大多是因為禮儀的問題。日本禮儀很公式化,為了教育孩子們都能成為「合格的日本人」,他們教育孩子自然不用其極。
澳大利亞:
1、寒冷中,依舊少穿一件衣服的寶寶們。澳大利亞的冬天異常寒冷。但就是這樣的天氣下,也沒見到過有人把自己家的孩子包裹成「粽子」。他們一般會在孩子的絨衣里穿上短衣、短褲或者短裙。
2、父母的財富和孩子沒有干係。
一個澳大利亞的富豪,竟然在兒子口渴的時候,順手拿起公用紙杯,讓孩子去接自來水喝,而就在他們的身邊,大大小小的飲料售賣機有序林立。當然,這只是各類,不過在學校里,光是憑借孩子們自帶的午餐,也一樣是無法分辨出家境的。
外國教育法經驗
天賦是建設人才的第一素質。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艾琳居里和夏娃。居里對兩個女兒進行家庭教育的想法是挖掘她們的一些才能。
早在她女兒喋喋不休的時候,居里夫人就開始探索她們。經過觀察和鑒定,她發現:大女兒艾琳沉著、樸素、敬業、自然,對物理學和化學著迷,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素質。她的小女兒伊芙充滿了夢想和多變的情感。她的才華是文學和藝術。
正是通過這種家庭教育來發掘孩子們的天賦,居里夫人終於在1993年憑借大女兒艾琳·居里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並使小女兒伊芙·居里成為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所以,重視觀察孩子天賦,用心挖掘和培養,一定可以讓孩子將來大放異彩的。
㈤ 國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國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國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你知道嗎?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因為收到不同的文化的影響,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是所有的家長都要學習的,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國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相關內容。
國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1
1、強制休息片刻
對於又蹦又跳的孩子,作為懲罰,可採取把孩子帶進另一間小屋,讓他脫離使之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審視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2、轉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愛在客人面前扔東西,不妨在屋裡門上設一隻尼龍靶盤,當客人來時,徵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擲,看誰扔得准。這樣既滿足了小孩的表現欲,又使孩子從游戲規則中學會約束自己,使無序的亂動遷移成有序的競賽。
3、一個輕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撥弄電視機音量,你千萬不要大聲叫罵,不妨在他眼前做一個輕輕走動的動作,再問他:「你知道,媽媽最喜歡怎樣看電視?」然後引導他把音量放小,問他:「為什麼媽媽喜歡這樣做?」
4、培養自我管理的意識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時注意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識,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櫃里,睡覺起床後把小枕巾蓋在枕頭上,久而久之,他會學會約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會減弱了,通過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讓孩子遠離任性。
國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2
德國家庭怎麼教育孩子:
1、能力大於成績
讓孩子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① 孩子像花也像大樹,需要呵護更要歷練!死知識和活能力,都是學習。
② 既要學業好,更要能力強,寵物是最好的老師──教會孩子熱愛生命、付出愛心和動物相處,就是一種學習。
③ 從小能和動物相處,長大就能和他人相處,擁有柔軟的心,關懷弱勢,善良比金子更可貴!照顧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④ 為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訓練邏輯思辨能力,動腦筋,就能克服困難,解決難題。
⑤ 從餐桌上學禮貌,隨時隨地機會教育,培養孩子的禮儀。
⑥ 放手,是學習獨立的第一堂課!自己能夠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幫助。
⑦ 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⑧ 環保,不只是口號!就從生活做起,讓孩子從小知道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環保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⑨ 相信孩子的感受與判斷力,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2、身教重於言教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
① 再怎麽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告訴孩子:不必要的花費,就是浪費!幾塊錢也是浪費!
② 閱讀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基礎。
③ 跌倒了,自己站起來!告訴孩子:這是你的責任!孩子出了問題,自己要負責。
④ 以身作則:守規矩,從過馬路做起,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則!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⑤ 一分或一秒都算遲到,德國媽媽這樣教守時!遲到一分鍾,也要向孩子道歉!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學會守時。
⑥ 說到做到!父母說話算數,孩子才會守信。
⑦ 成為圖書館的常客: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為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
⑧ 家裡彌漫美妙音樂,是讓孩子喜歡音樂最好的方式,潛移默化的音樂教育,父母喜歡,孩子就會喜歡。
⑨ 家庭氣氛和諧,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㈥ 歐美父母怎麼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與我國的教育方式大不相同,那麼歐美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的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歐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歐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卜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歐美父母教育孩子的技巧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不吃飯就餓著
場景一: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鞋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場景二: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外國人 與中國人教育孩子 對比: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系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周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臟衣服呢。】
場景三: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里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場景四: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特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義大利面做了中國式的涼面。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在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外國人教育孩子要點)。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里,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咽。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場景五: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面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么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猜你喜歡:
1.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2.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3. 外國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4.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方式
5. 家庭教育孩子十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