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資源不平等及由此產生的補課現象,你如何看待
教育資源不平等而產生的補課現象,其實是非常常見的。但這對於有一部分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一種現象。但我們應該要客觀看待這些補課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教育條件都是家長提供給孩子的。
三、補課是順應發展出現的
我們都知道,在以前是並沒有補課的,所以補課他也是順應時代而發展的一種東西,作為家長,我們也只需要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就可以了,不要覺得我們一定要追求在教育方面的平等。家長想要孩子提高成績,我們也灶伏可以從自身出發,給他找到更好的方式,不是說只有通過補課才能夠得到實質性的提高。通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引導,其實也能夠讓他在學習方面繼續努力。
2. 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教育的不公平,是當前社會最大不公平
教育輻射的面鄭升段最廣,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出現一點問題,就會成為廣大公眾關注的問題。人們對教育的意見很大,甚至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教育存在嚴重不公平的現象。
1、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按照經濟學原理,投入越大收益越大。當前,學生家長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城市的家長對孩子的投入更多。學生的視野極其開闊,信息來源十分廣泛,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多,這是農村學生無法比擬的。城市學校的辦學條件優越,辦學資金充足,師資力量雄厚,這也是農村高中望塵莫及的。
近幾年來,各個省都在大力推行新課程改革,新教材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各個高校在招生方面也進行了全面改革,自主招生的高校已經擴大到了七十六所。自主招生的條件也十分注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特長、興趣與愛好。這些條件,有利於城市學生的競爭,農村學生是遠遠跟不上的。
2、政策上的差別。很多省都有省級示範性高中,集中力量辦重點。政府扶持一部分學校,學校自然就出現了強弱之分。誰上重點高中?學校憑什麼招生呢?所有學生都能接受優質教育嗎?這就告訴了世人,不是所有學生可以進入重點中學讀書。據調查了解,現在絕大多數示範性高中,採取了「三子」的招生辦法,即分子、票子、條子。分子,就是學校憑學生的實際考分錄取一部分;票子,是指分數還差一點,出錢可以進入該學校;條子是考慮各種厲害關系,分數還差得遠,但有關系,可以接受優質教育。特別是條子,使所有學校校長感到十分惱火。很多條子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差生。如果不解決條子生,手中掌握了一點權力的「領導」,時刻會為難學校,學校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的危機。如果全部解決,學校管理的難度加大。當今社會,有很多「領導」手中的權力,是為自己、親戚、朋友等服務的。
政策上的差別還表現在:高考分省錄取的比例差異,高考許多的加分政策不公等。這樣,就出現了不公平。考生多而高校少的大省里,高中學生至少要奮斗三年。每天不分晝夜,拚死拚命地讀書,苦不堪言,最後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被擠下獨木橋。這些地方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考個好大學,競爭也異常激烈。家長也跟著受苦受累。人數較少而高校多的省,學生在高中三年則是瀟灑走一回,絕大多數學生能順利進入高校學習深造。
3、受教育的機遇不均等。由於學生家庭出生、家庭經濟條件、父母的地位、所處的區域位置、社會關系等各個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孩子受教育的機遇和程度笑褲不同。這也決定了孩子將來發展的差異。孩子因出生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等的不同,造成了孩子接受教育存在差異。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4、高考制卷權力與主體的下移,主體的多元化導致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公平。在2001年8月,因為社會教育不公平問題,不是有山東青島三名學生狀告教育部的事喊譽嗎?最後不了了之。為了顯示教育的「公平」,平息事件,教育部把高考命題權這個頭等大事交給了各個省。誰來命高考試卷呢?當然是名校和名師了,名校和名師集中在哪裡?主要集中在城市了。這個教育環節的調整,能夠保證公平嗎?在試卷的保密、公平的的程度和范圍上,能不能體現公平,值得社會的懷疑。這種作法實際上把不公平的范圍和程度更進一步擴大了,這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有關高考政策與高三復習的信息,名校和城市必將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考試重點甚至高考試題,自然向有參與命題老師學校和地區傾斜,高考及高校錄取有利於名校和城市的學生。
3. 《人民日報》:創造更為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教育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不平等體現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城鄉地區教育水平差距變大等方面。
教育這一話題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受到老百姓重視的話題,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因為讓自己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就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大的世界以及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以及潛力。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這一方面受制於家庭條件因素,更多的因素還是由於教育水平不平均所導致的原因。
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發展。在國內同一地區的兩所不同學校都會出現嚴重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如果教育資源的過於集中在一家學校的話,那麼另一家學校就會出現教育水平嚴重的落後。而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的學校就會出現只招優等生的問題。因此這就會造成同一地區出現學校的水平以及硬體資源,甚至是名氣的嚴重不對等。而這種嚴重的不對等對於學生的發展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以及影響。
平衡全國各地教育不平等這件事情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並不能夠在短期內達到任何的效果以及突破。不過盡量避免教育不平等或者是教育資源過度集中的現象中路線絕對有利於教育的平等性。維護教育的平等性也能夠讓更多的貧困家庭享受到教育帶來的改變。
4. 教育不平等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育不平等的主要表現
1、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制度中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現象
從1997年起,由於允許高等學校向學收取費用,因而大大刺激了高等學校擴招的積極性,中國的高等學校出現了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張,導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長。許多人以為教育規模的擴張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 因此能使教育機會分配變得更加平等,其實這一直是一個存疑的問題。據相關的研究表明,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大學的擴招沒有減少階層、民族和性別之間的教育機會差距,反而導致了教育不平等現象的擴大。許多研究者指出,只要這種教育的規模擴張未能使處於優勢位的階層和群體達到教育飽和,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就不會下降,高等學校的擴招不僅未能減少較高等級高兄者等教育(大學本科)機會的不平等, 而且也沒有減少較低等級高等教育(大學專科)機會的不平等。
2、投入不足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
目前我國教育不公的現狀與我國對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直接關系。發達國家教育經費支出與本國GDP比值約為6.2%,發展中國家約為4.0%,而我國近幾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率,與發展中國家的投入力度相比有很大差距。
3、精英教育」導致教育不公平。
「精英教育」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對所謂重點學校投入多,
使之形成設施好、師資強、升學率羨喊薯高、吸引力大、優質生源足的良性循環;而地方院校則投入少,使之形成設施差、師資弱、升學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惡性循環。
4.教育思想導致教育不公平。
教育不公的現象依然存在並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
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正確指導思想還沒有在相當一部分人中形成,
教育產業化的思
路還有不小的市場。
二、實現教育公平的對策
1.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資源。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實現教育橫向和縱向的均衡發展,是教育機會公平實現的物質保障。只有通過法律法規形式確定教育投
入的總量和比例,切實提高政府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的比重,同時進一步調動全體社會成員重視教育、支持教育的熱情,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只有具備充分的物質保障,地方院校的教育事業才能得到發展,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實現。
2.
重視校園弱勢群體,完善校園救助機制。高校內的弱勢群體主要是貧困學生和生活較困難的後勤系統教職工以及後勤系統中的臨時用工。高校後勤在服務保障中應盡可能的為貧困生提供合適的勤工儉學的崗位,讓其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並在這樣的勞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擇業觀和創業觀。後勤系統中還有不少離退休的教職工,需要後勤團體和領導的關注與理解,要定期地走訪探望,組織活動,聯絡感情;在後勤系統中,有很多的臨時用工,大都是後勤服務中一線崗位和基礎建設中建設者;
給予一定用工待遇和應有的尊重,盡可能地改善他們工作、生活和再學習的條件和環境。
校園內的這部分「弱勢」群體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龐大的團體,對學校的穩定起到了很的作用。打造和諧校園,就要高度重視這部分校園弱勢群體,完善與此相關的校園救助機制,使他們在滲擾建設和諧校園中,始終發揮著他們應有的作用。
5. 在如今的高中校園中,都存在哪些不公平現象
在我們的高中校園中,難免會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出現這些不公平現象的原因一般都是學生的學習好壞,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生的性格等等。很多的方面,都會造成對學生教育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現象對於受益的學生來說是好的,但是對於不受益的學生來說,只會使他們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下面就談一談高中校園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在我高一的時候就有這樣一位班主任,他對家庭背景十分好的同學經常優質的對待,而對於一些學習平平,家裡比較貧困的學生來說,幾乎都是冷眼相待。對於很多學習好的,他就會十分的關心,在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學習不好的同學來說,他安排座位的時候會把他們安排到最後,對學習更是不聞不問。
6. 教育公平嗎
我國教育的不公平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不平等
盡管21世紀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農村教育有所改善,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在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之間存在不平等。首先,農村教學設施簡陋,城市的學生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室、機房、實驗室等先進設施。農村的孩子不僅沒有機會使用這些設施,甚至沒有像樣的房子來上課。其次,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差,很難留下好老師。進一步擴大了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2精英教育不等於普通教育
從人群中挑選人進行單獨訓練,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把民族學校分為「國家重點」、「瞎型省重點」、「市重點」,這是相當令人費解的。「重點」和普通的不一樣,也就是說只有精英才能進入所謂的重點。重點學校擁有普通學校無法比擬的硬體資源和師資力量。正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誘使家長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所謂的重點學校。而且這種精英教育早就從高中發展到小學初中的義務教育了。學得好的叫學霸,學得差的叫學渣。小學生分不同的年級,學校也把班級分成火箭重點普通班。每個階層享有不同的教育資源。我認為,不同孩子的先天智力是不平等的,有的孩子真的天生聰明,有的孩子真的反應遲鈍。但是,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差不多,影響一生的往往是後天的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能成功。
3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
去年河南高考人數突破百萬,成為全國競爭最激烈的省份。但是本科錄取率只有30%,而上海只有5萬左右的考生,本科錄取率高達75%。這意味著河南考生上同一所大學的難度要比上海考生大得多。從高校數量來看,上海有4所985和10所211高校。反觀高考大省河南,211高校只有一所,鄭州大學。這種大學資源配置極不合理。在河北省,河北是教育大省,教育資源豐富,全國知名的衡水中學就在這里。但是河北唯一的一所211大學在天津,河北的學生都在非常努力的高考,爭取越來越高的分數。但是省內沒有211工程大學,大量高分學生只能就讀普通學校。所以河北的學生讓人心酸。相比北京天津,河北的高校很少。
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1.地域差異導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區經濟實力影響教育投入。教育
投資差異往往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最直接原因。
接下來,東部生產力發展水平高,地方教育經費大多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所以當地的經濟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少,而教育經費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學生能夠享受和擁有的教育資源,無論是教育設備,硬體設施,還是一批優秀的教師,軟設備。都比西方的好。再次,西部自然環境惡劣,待遇差。很多老師不願意去,導致西部人才資源短缺,發展難度加大。
2.社會階層差距導致教育不公平。
記得大學的課堂上,一位老師說他的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培養了很多愛好。他家孩子的英語是大學退休老師教的,他家孩子的英語口語水平也很高,可以直接和外國人進行無障礙對話。還在天津買了房,把孩子登記在天津戶口,直接在天津參加高考。老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
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不同。
資源,社會優越階層擁有財富、權力等唯神等。
量的社會資源,他們有機會給自己的孩子。
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婦女教育使她們能夠通過這個國家。
教育進入上層社會,沉重或漫長。
佔有社會資源的目的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
所以指神虧很難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
3.教育模式導致教育不公平
中國傳統教育是「應試教育」模式,採用分數決定論。
以考試成績論英雄,過於看重考試。
選拔功能,通過考試選拔出來的精英。
再多的訓練,那些普通人都失去了發展。
潛力巨大的機會,只注重短期的結果,不符合教育的真正屬性,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教育是基礎,教育公平是每個家庭的重要事情。國家也不斷關注這一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斷加大對西部教育資源的投入,鼓勵師范大學畢業生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工作兩年,以提高偏遠欠發達地區教師的素質。還應該鼓勵教師輪崗,重點學校的教師到邊遠地區工作一段時間,傳授先進的教學方法。在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入學率的同時,學校也不斷體現出公益性的特點,平等地為所有適齡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但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未來。隨著國家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體系,教育會越來越公平。
7.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
問題一: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麼 有損我國教育公平的因素
地域性不公平現象。以高考招生政策為例,現行高考招生政策是按照省份分配招生指標,高校所在地的省份往往能獲得較多的招生指標,高校較少的省份在高考招生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這就直接影響了不同地區的高考招生情況。高校數量多的地區,本地學生考入全國重點高校的機會遠大於人口多而高校少的省份,導致了考生為考取重點高校而進行的戶口遷移問題。高考的地域性不公平,直接影響了不同地區受教育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使教育公平難以實現。
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夠均衡。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資源投入存在重城鎮輕農村的問題,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分布嚴重失衡,農村的教育資金、教育硬體和優秀教師等教育資源相對稀缺,優質教育資源主要分布在城鎮的現狀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由於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中西部農村地區學校還有不少是危房,教育硬體建設比較落後,農村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不如城鎮教師、少數地區拖欠農村教師工資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困難群體教育保障存在不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這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教育的重要問題。盡管我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部免費,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實行收費制度,而且其費用不斷提高。由於教育收費高漲,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輟學的學生仍然不少,因此,低保人群等困難群體的教育權利保障問題亟待解決。此外,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盡管有所緩解,但受無法落戶等因素的影響,在一些大中城市,流動人口子女上學依然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有的人甚至連義務教育權利都難以得到保障。
問題二:中國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我國教育的不公平現象
一、什麼是教育公滑攔陵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為多數人提供同等機會同等優質服務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國教育體制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而教育的不公平又會加劇社會的不公,進而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幾信戚千年漫長的古代社會中,自從有教育以來,教育不公平現象就一直存在。剝削階級和統治階級對作為被壓迫對象的下層人民的殘酷掠奪和剝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壟斷。一般的百姓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並創辦私學,在我國古代率先打破了「學在官府」,教育由貴族階級壟斷的局面。《論語・述而》記載他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悔焉。」「束」指十條肉脯,是先秦時期人們見面時最薄的一種禮物。也就是說,無論誰,只要能向孔子交納一份「束」他就會對他進行教育。我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孔子應該是第一個認識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努力把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之一,並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訂通過新的《義務教育法》,從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既然公平受教育權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那麼我們現在所說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機會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現象的表現及原因
時至今日,我國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許許多多讓人倍感沉重的問題:在我們的國家在我們共有的一片天空下,當有的地區已經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有的地區衡棚還遠沒有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當有的校園至於歐美國家也讓人嘆為觀止時,有的學校即使擺在非洲也讓人倍感寒磣;當有的中學出現了教職工私車群時,有的地方教職工卻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當城裡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儀、彩電、電腦、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時,鄉村的孩子或許就立在寒風中、破舊的危房裡接受著殘缺的啟蒙教育??通過分析,這些不公平主要體現為現實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這些種種教育不公平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區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作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決策,因此,改革開放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實行,而中西部地區由於地處內陸,交通相對閉塞,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造成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長期快於中西部地區,因此,東部地區由於經濟條件允許,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區的相對落後就只能優先發展經濟了。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低於東部地區的局面。
城鄉二元結構引起的城鄉教育差距同樣讓人擔憂。在入學機會方面,2002年城鄉小學入學率之比時1:0.75。城市小學人均擁有計算機的數量是農村的5倍。2002年,農村小學生均總經費、事業費、個人經費、公用經費和基建費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2.6%、83.11%、
85.96%、72.27%、70.83%。而這里的全國平均水平是在農村小學生占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平均得出的。在城市,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不惜重金擇校。而在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陳陋、根本滿......>>
問題三: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國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1,城鄉教育的不公平:由於我國教育公共投資不足,教育政策價值失衡,特別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存在,形成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的天壤之別。導致了城市教育的水平越來越高,農村的教育水平則較之低了很多。很多農村學校不僅缺乏基本的教材,而且缺乏師資以及一些基礎的設施。
2,區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採取的是差異性政策,使得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來,形成明顯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中部和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經濟和文化條件制約了當地教育的發展,反過來,相對落後的教育也不能在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了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區位間的教育發展顯現出階梯狀的不平衡狀態。現階段,我國東部基礎教育的各項經費指標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兩倍。在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方面,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3,學校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公立學校形成了重點學校制度。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教育部曾做出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學校,但事實上,現在的省級、市級、縣級示範中小學卻越來越多,而教育主管部門在投人、師資、招生等方面仍實行傾斜,予以支持。禁而不止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資源的失衡,使得「擇校熱」愈演愈烈,人為地拉大了學校之間的差距。據粗略統計,目前,我國重點中小學佔中小學總數的2%左右,以「211工程」為代表的重點高校佔全國高校總數的3%左右。重點學校一直是地方 *** 財政投入的重點,而非重點學校因 *** 不重視、投入少,教育質量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另外,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的不公平也存在。另外,我國目前的招生制度按照不同的省份劃取錄取名額,使得高校在錄取比例上向發達地區傾斜和本地生源傾斜,實際上減少了不發達地區和異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地區間的教育差距。
4,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兒童基本上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而特殊兒童很多不能上學;女性教育與男性教育之間的不公平;貧困家庭學生與富裕家庭學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等。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基礎與核心,是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在轉型時期,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於現有體制和機制上還存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病症」。文章對我國當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及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舉措。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義上的絕對公平,它必然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存在,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們對教育公平觀念的認識程度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原始社會的教育公平是一種涉及全體成員的低層次的公平;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則成為一種特權被局限於一小部分人中間,廣大勞動人們的子女極少有受正規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工業社會以來,教育才逐漸走向大眾,人們對教育公平的認識才慢慢經歷了從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到結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們追求的永恆理念,是人類奮斗的方向與目標。
問題四:論述影響教育公平的各種亂象 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課堂教學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動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育的不公平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身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中體現教育公平,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教師教學心理要體現教育公平1、改變教師期待的不良影響學生的成長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響外,還受到教師的期待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對自己喜愛或成績優秀的學生充滿積極期待,給他們充足的機會展現.而對於成績、表現後進的學生,教師壓根兒就沒想到給他們足夠的機會提升展示自己.課堂教學觀念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導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課堂就必須改變教師原有的課堂教學觀念.過去的課堂教學之所以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其原因也在於教師所持有的課堂教學觀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指導思想中持有的應試教育的教育指導思想.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培養優秀學生作為教學的目標,於是就有了在課堂教學行為中重視成績優秀、學習表現突出的學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個「參與教育機會均等公平」課堂的重要任務就是教師改變這種教學心理暗示,轉變對成績突出學生優先的教育期待.改而以個性發展的均等觀看每個學生,給有著不同特長的學生以相關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結果個性化的均等.2、擯棄心理偏見的消極影響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承認,教師的心理其實是存在偏見的,這種偏見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公平性.這種心理偏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師出於個人原因而偏愛家庭優越的學生是在各個層次的教育過程中屢見不鮮的;另外,教師也對基礎好、以往表現優秀的同學給與特殊優待,用學生的話來形容,就是「老師喜歡好學生,不喜歡成績差的,一碗水端不平」.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們盡量在心底努力糾正這種心理偏見,但因為教學質量、教學進度、教學效果、社會對教師的評價等問題,常會致使這些心理偏見在老師的心裡作祟,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貼上了固定的高低標簽,嚴重地影響著教師在課堂中的公平對待.因此,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教師應該首先從心理上更好地樹立平等觀,塑造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結構: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能夠以同樣的態度,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不同的學生.對優秀生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對中等生要鼓勵他們努力,對差生要細心教導.總之,對任何一個學生都不能放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平等的關懷與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在這種課堂上,教師需要在教學心理和行為上消除學生彼此間隱性的社會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於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的經歷;教師要避免在課堂中對幹部學生的特別關照;整理學業秩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自尊、自信,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避免優生始終認為「我最棒」,而後進生始終認為「我最差」的思想惡性循環.在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個體都是待發展的個體,教師應該讓學生們知道,作為老師本人,他(她)對學生是沒有偏見的,對於學生而言,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人人可以品嘗成功的喜悅.總之、教師不但要愛「尖子生」,還要愛「後進生」,更不能歧視所謂的問題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學生,務必拋棄成見,克服偏見,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二、座位的安排要凸顯教育的公平教師在每年開學時最苦惱的事莫過於學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學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黃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這樣的位置有限.教師在安排位置的時候,通常會按學生的身高來安排座位,然後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後不變地輪換制度.在給學生安排位置時教師總能接到家長的電話,要求給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領導要求特別地關照某某學生,從而出現了特殊的「人情位......>>
問題五:教育公平有什麼積極意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展和體現。建設和諧社會所要實現的公平正義,必然包含著教育的公平正義。而教育的公平正義,決不是一種低水平的教育平均,不是回到消滅差異、消滅層次、消滅多樣、消滅特色、消滅名牌的單一而混沌的狀態。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教育公平和正義,應是一種比現在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種高水平普及、高均衡發展、高質量辦學的優質教育體系。
和諧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就是均衡發展的教育。《 *** 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特別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設公平的教育和均衡發展的教育,使全體人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實踐表明,現代社會人們受教育程度與其職業、收入、社會地位呈正比例關系,特別是在當今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社會個體的發展前提。只有堅持教育公平,賦予每個受教育者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才能使社會成員的潛能、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和釋放。
其次,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和諧社會是一個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會,是一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基礎,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先導性作用。培養同和諧社會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的人才資源優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再次,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客觀上要求教育公平,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現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無類」,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別、年齡、區域等界限,不分對象、不加限制地賦予每個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權利,這不僅是憲法、法律所體現出的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種基本指導思想。
問題六: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是什麼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所謂「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包括三個層次:(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這三個層次,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1)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2)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
教育公平有多重含義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
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
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
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
從歷史上看,古希臘的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致力於尋求教育公平,18世紀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國家轉化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確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而我國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同樣也體現了一種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現代的西方社會,又在不同的時期大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公平觀,它們就是保守主義的教育公平觀、自由主義的教育公平觀和激進主義的教育公平觀。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共同綱領》便確定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體現了新中國重視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價值。
可以說,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
問題七:教育公平有什麼積極意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展和體現。建設和諧社會所要實現的公平正義,必然包含著教育的公平正義。而教育的公平正義,決不是一種低水平的教育平均,不是回到消滅差異、消滅層次、消滅多樣、消滅特色、消滅名牌的單一而混沌的狀態。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教育公平和正義,應是一種比現在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種高水平普及、高均衡發展、高質量辦學的優質教育體系。
和諧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就是均衡發展的教育。《 *** 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特別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設公平的教育和均衡發展的教育,使全體人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問題八:當前教育公平還存在哪些問題 到這問不如去找一些談教育的書看
問題九:從材料二來看,當前出現教育公平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因為目前我國存在著大量的教育不公的現象,有的不公現象已經波及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問題。故而我國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加快解決存在的不公問題。
問題十:教育公平的含義是 通過歷史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教育公平: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的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
(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8. 各地教學資源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教師資源是影響教育質量最重要的資源,一所好的學校一定是有一批優秀的教師的。但是一個新教師要成長為優秀的教師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擴展,辦了很多新學校,就需要大量的老師補充,這些老師從哪裡來呢,除了引進剛畢業的師范生外,目前的現狀基本上還是村裡的優秀老師到鎮上,鎮上的到縣城,縣城的到地級市,地級市到省會,全國各地優秀教師向一線城市流動。這就造成了教師隊伍的巨大差異, 有的學校有很多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有的地方一個縣都沒有多少位特級教師。
9. 如何看待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我覺得教育資源不公平,這件事情是特別的嚴重的,我們的國家一直在倡導公平,一直在倡導著高考,一直在倡導著每一個人的出路,但是我覺得教育資源不公平,這件事情是特別恐怖的,它會傷害到每一個地方的健康發展,教育發展我覺得是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我覺得每一個人,他應該受到的教育資源應該是相通的,因為我們都處於同一個中國李侍,我們應該是被公平代代的,我們對於未來都是有憧憬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未來是可以充滿棺材的,我們都希望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伍舉平的平台,然後進行競爭,我們雖然出身有差異的,但是我們希望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腔擾碧公平,但是,教育資源的不公平,會帶給我們內心特別大的感觸的,我覺得是十分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