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正唯教育是什麼
擴展閱讀
趙雷歌詞什麼水平 2025-02-14 03:44:45

正唯教育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28 13:47:00

㈠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覺得最好的教育觀念是什麼

我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好的教育觀念,應該是教育孩子要自強自律,從小就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努力奮斗。

㈡ 唯一被載入正史的乞丐!人稱「千古奇丐」 會是洪七公嗎

做乞丐也能做到名流千史!說到乞丐,大家可能會想到武狀元蘇乞兒,或者曾經做過乞丐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要不然就是金庸小說筆下的北丐洪七公。但中國歷史上真正唯一被載入正史的乞丐,上述人物皆不在內,而是他,人稱「千古奇丐」。

中國乞丐很多,歷代時局動亂,人民被生活所迫、走投無路,就會靠乞討為生!但同樣是行乞,為何有人會被載入正史,自然有他與眾不同之處。歷史上囃一被載入正史的乞丐,名叫武訓,他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高尚的情操,被譽為「千古奇丐」。

武訓(1838年12月5日-1896年4月23日),清代山東省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庄人,家境貧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後改名武訓。武訓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受到朝廷的表揚。

武訓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七歲時候,父親不幸過世,他就靠著乞討為生,看著同年紀的人都在上學,他十分羨慕;14歲的時候,武訓到地主家打工,處處受人欺凌,因不識字,還被地主家騙了工錢;這讓武訓有了很深的體悟,他纖游之所以這么凄慘,完全是沒有受教育、沒有文化所造成。

因此,在武訓21歲的時候,當時仍有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都上不起學,他就在心裡暗暗發誓,決定不能讓更多的窮人家孩子像他一樣,於是心生一計,那就是靠乞討辦學。在別人眼裡,這想法或許異想天開,但他辦到了。

武訓堅持自己的理想,乞討足跡遍布多省份,他把乞討得來的東西都喊鄭變賣存起來,省吃儉用,差不多過了三十年,公元1888年,在老家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為崇賢義塾。此後武訓還是堅持乞討辦學,他和人合作於1890年和1896年,先後辦起來了第二所和第三所義學。第三所義學辦立不久後,1896年,59歲的武訓因病去世,葬禮上來為他送行的百姓有上萬人鄭豎頌,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後來《清史稿》收錄了他的事跡,「千古奇丐」的一生,令人敬佩!

㈢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什麼意思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意思是穿戴整齊端莊,不能隨意亂穿亂戴,否則容易變得不整潔。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規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學習這種精神。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外表形象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人的儀表整潔、穿著得體,可以直接影響他在社交場合中的形象和表現。因此,在穿戴方面,我們也應該注重細節,從頭到腳都要做到整潔、得體。例如,我們在穿衣服時,要注意把扣子扣好,褲子掛好,以及系好鞋帶等等。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展現出一個人的細心和認真程度。一個整潔得體的形象不僅能讓我們感到自信,也能讓周圍的人對我們產生良好的印象。

㈣ 正唯是什麼意思

應該就是正是的意思

㈤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的唯是什麼意思

唯正唯弟子不能學也的唯戚鉛和是唯一的意思,根據查詢激橋相關資料信息,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高盯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㈥ 什麼是正直之心

正,就是正確、公正、正氣,就是不偏不斜、不虛偽、不輕狂,就是光明磊落,這就是我對正的理解和判斷。

所謂"直"就是豁達、坦率、真實,直來直去、不彎不繞,不隨波逐流。但從人品的生成和實踐來看,二者是有邏輯關系的。只有"斗塵正"才能"直",只有正才不怕邪;沒有正確、公正的直,只能叫作坦率,直杠子,傻大炮。

古人豎叢雲: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正直的人: 敢做敢當的人;講信用的人;誠實的人;知道如何愛別人的人;

做人要正直、善良的人就得做事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

人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裡如一襟懷廣。

由此可見,正直,不容半點雕琢與偽飾,也不怕流流言與暗箭,它是信仰和自然涌動,是人格的自我鍛冶。

唯獨憑著正直的風骨,青春才陽剛永恆,靠正直堅韌,人生才能抗壓防折。

唯有正直之心才吟出擲地有聲的座右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前後一致,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寶貴的品德。

職場_Prada.      

               空纖禪                                                        __樂@筆錄

㈦ 山東做中醫專長醫師培訓的機構除了正唯教育,還有哪些不錯的

可以到棗庄古道今源中醫研究院,中醫名師團隊專業授課,中醫類的課程全都有,例如中醫推拿,針灸,正骨,小兒推拿,康復理療等等,課程是理論加上實操相結合的,實操課有老師手把手帶教,老師也都是科班出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的。

古道今源中醫研究院培訓學校是一家專門針對於中醫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培訓中心。培訓應《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星火相傳,發展傳統中醫文化要求開始從事祖國中醫文化推廣經驗。承辦國家衛生計生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和中攜笑華中醫葯協會的相關培訓工作,匯集了全國眾多名醫專家資源,擁有了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學骨幹來班授課,是國內保健養生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目前開設中醫推拿班,針灸班,正骨班,康復理療班,小兒推拿班等等多種班型,除了在課程量上盡量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之外,學校還增設了許多教材教學大綱之外的課程內容,既彌補了單一職業種類課程的片面性,也照顧了一些中醫基礎薄弱或者是有更高課程需求的學員。確保每位學員聽得懂,學得會,學會吵螞就能用辯碰含,能用就見效,見效就產生經濟效益。穩定的就業保障,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

㈧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什麼


感謝您的邀請 真正的教育不是簡單的學文化,學知識,而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品格高尚,正直有擔當,自律自強的人。

1、優秀品德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有一個優秀的品格,也就是品德和性格的教育。品德是一個人在 社會 上的立身之本,只有品德健全和優秀的人,才能在 社會 中擔當大任,做一個有利於 社會 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品德不好,越有能力對 社會 的危害就越大。

3、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習慣讓人受益一生,好的習慣更是終生自帶的「監督管理員」。好的習慣需要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堅持養成。不同的習慣在不同的時間段養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到6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吃飯、穿衣,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喝水等。6歲以後上學了,在一二年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學到家後先做作業,然後才能玩。習慣的養成很考驗父母的堅持和毅力,好習慣一旦養成,後面的教育和養育就會很輕松。

一個孩子,具備優秀的品德同時擁有良好的性格和習慣,一定會成為一個人人稱贊的優秀的人。

箴言:教養孩子,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我很喜歡這句話,真正的教育,那就是教養孩子走當行的道。

什麼是當行的道?可以從這幾個層面看。

孩子不可以撒謊,不可以幫助人撒謊,不可以欺騙,不可以傷害別人。

這樣講似乎籠統,但是,對於父母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父母不可以欺騙孩子,不到迫不得已,不能利用善意的謊言。

其中有一個標准,就是告訴孩子要學會順服父母。在他們心智還沒成熟起來,要學會順服。而且需要無條件的順服。

這個話題很大,但是要告訴孩子。愛是接納,愛是忍耐,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孩子也會選擇性愛人,比如愛父母,愛老師,但是得罪他們的人,他們有沒有愛?

這一點很難,但是需要父母來教導。真正體現一個孩子有愛心的時候,就是他對得罪自己的人,是否會饒恕?

對於一些常常讓自己生氣的人,他們是否願意原諒?這才是需要花時間去教育的。

總有人無緣無故來傷害我們,也總有人說話和做事,會得罪我們。大人對此覺得很正常,可是,孩子還沒經歷這樣的事情。

這種時候,需要父母來教導孩子。和人溝通是很難的一件事,即使作為大人都吃力。那麼,要告訴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學會接納不同的人。

孩子是可以聽懂的,從小培養,未來不會走彎路。所以,真正的教育,可以先考慮這三點,然後再想更細致的思路。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什麼?這是我們每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都在思考的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並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更應包含教孩子成人所必備的品德與技能。 而在高考獨木橋的重壓之下,我們就犯了「重知識,輕品德」或者「重品德,輕心理」的錯誤。


我們一直把「學習好」直接等同於「品德好」,或者把表現出來的「品德好」直接等同於「心理 健康 」,而事實並非全部如此。


網上有一則案例: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熟悉的葯家鑫案、馬加爵案、復旦大學投毒案......這些案件中的學生,用我們過去的說法,已經是「天之驕子」,為何放著大好前程不顧,害人害己,走上不歸路呢?


說到底,還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在教育界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對一個人來說,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


「成才先成人」是教育的首要宗旨,而我們教育的本末倒置,最終會用更慘烈的事件教會我們反思。



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重師長,言行謹慎而有信,有博愛之心,並親近仁德之人。做到這些後,如果有餘力,可以學習文化知識。


一、基本的道德感與是非觀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 社會 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是非觀是基於道德准則之上的,一個人對待原則性問題的觀點和態度,其反應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和智慧水平。


孩子的道德感與是非觀,是在成人的道德評價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例如最基本的:愛國守法,尊敬師長,愛護同學,禮儀謙讓,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等等。


道德觀與是非觀的培養貫穿於孩子整個成長過程,家長和老師的榜樣作用必不可少。我們可以就生活中遇到的場景,對孩子進行引導。


例如:看國慶閱兵時,培養孩子愛國精神。看到 社會 性事件時,同孩子一起分析事件的對錯。與同學發生沖突時,及時教育孩子如何正確對待。參加集體活動時,激發孩子的集體榮譽感等等。

二、正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人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是一個人對人生目的、人生意義以及人生態度的看法。價值觀是基於人生觀而形成的價值取向。


在 社會 風氣比較浮躁的時候,對於金錢與權力的過分追求,扭曲了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人的一生變成權錢的奴隸,可嘆可悲。


社會 原本的不公平性,造成了人道德水平的偏頗,羨慕、嫉妒、恨等 情感 的產生,讓人無法正視別人的光環與成就,因嫉妒而害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都是沒有樹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原因。


我們應當教會孩子正確認識 社會 的多樣性,正確看待別人的努力和成功,正確面對自己的當下,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條件不一樣,構成了不一樣的人生,我們要教會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獲得自己的價值觀和存在感。

三、發掘孩子的夢想


夢想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以 社會 性評判為標准。 例如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成功標准,並不適用於每個人。


追求 社會 性成功,對於一個並不喜歡這樣的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成功是多樣性的,夢想也是豐富多彩的。


他需要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忠於自己,不為他人左右,放手追逐自己的夢想。


四、激發孩子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不是培養出來的,是激發出來的。當一個人特別喜歡某項技能或事情的時候,他會把所有的精力用來學習這項技能。


我兒子玩《我的世界》,他從3歲開始玩,一開始玩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一直問我,我也不懂啊。他沒辦法,自己學會了語音打字,在視頻APP上找相關的 游戲 視頻,跟著視頻學。現在給我講起來一套一套的。


老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的一點都沒錯。


提高孩子的自學能力,就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多激勵和鼓勵孩子。


五、總結

我們無法讓每個孩子都成大才,但我們可以讓孩子成人。


一個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一個能夠明辨是非、堅持原則的孩子,一個有夢想的孩子,他的人生一定不會差。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什麼?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 社會 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 社會 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廣義的教育,指凡是能夠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稱之為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 社會 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 社會 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育類型具體包括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來自於「教育網路」)

真正的教育是一場自我修行!

古今中外教育家們的普遍共識強調:教育的本質是一場自我修行。教育者在對被教育者施以教育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首先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積極努力地去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和能力不足之處,想方設法地去彌補與完善;然後再把獲得的成功經驗和正確認知,教育傳遞給下一代,特別重視讓真知灼見得以有所承續和發揚光大。如此一來,才算完成了真正的教育過程!

真正的教育可以用宋代張載的四句話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學包括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教人成為聖賢的學問,而成為聖賢,成為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成為具有極高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這與孔子所作《易傳》中「通天下之志,定天之業,斷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務」,有異曲同工之妙!

真正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什麼呢?

總的來說,真正的教育目的,在於幫助孩子去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教育首要目的是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孩子能夠透過紛繁蕪雜的現象,把握世界和生活的本質,即正確地認識世界;真正的教育更重要目的,是要幫助孩子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實力,讓孩子在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現實生活中,具備戰天斗地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即正確地改造世界。

具體來說,真正的教育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提升孩子的智商與情商,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具備專業技能。孩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的培養、智商與情商的開發,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承擔的主要責任,在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運用能力,以及品行與習慣、智商與情商的不斷完善;在當下的知識信息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終身教育,及時加以彌補知識缺陷和不足,否則必將落伍於時代需要,為快速賓士的 社會 發展列車所淘汰!

教育是一個寬泛的大概念,在這里把它壓縮一下,把它簡化為學校的教育,這樣就容易理解和回答了。真正的學校教育是什麼?怎樣對學生進行真正的教育?簡單理解是這樣:學校教育是一種教書育人的活動,是一種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綜合素質也可以用全面素質來代替。綜合素質也好,全面素質也好,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的到底是什麼!一句話,應該是學生身上忘不掉的習慣!只有忘不掉的習慣才能稱得上是素質。這正是大教育家葉聖陶所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敬老愛幼的習慣,關心幫助別人的習慣,做好事的習慣等等。這些才是學校教育真正的意義作用和教育成果所在。這里側重談一下教學方式的改革。學校教學的本質和重點不在於教師教了什麼,而在於學生得到了什麼,形成了什麼。說到這里,教師就不能再自稱為是蠟燭,燃燒盡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教師是介紹人,要把學習方法介紹給學生;教師是打火機,要把學生的智慧之火點燃;教師是領頭羊,要引領學生在廣闊無垠的知識大草原吸取營養;教師是調味品,將學習和校內活動變成一道道美味佳餚;教師是放大鏡,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教師是顯微鏡,要習慣把學生的錯誤縮小;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反光鏡,從學生那裡捕捉到自身的缺點。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出問題,因為發問是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結果。培養創造型人才就要有創造性思維,而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是創造性思維的本質。所以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改變就要打破傳統的統一標准,統一模式,統一答案的求同觀。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他們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他們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個漁就是方法,學習的方法。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習慣養成終身受益,這才是真正的學校教育目的,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學習型 社會 的要求所應有的含義。

最近幾天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教育觀念。

杜威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把它改成了生活即教育。

我們的生活就是為了培養孩子,我們的教育也是為了培養孩子,那麼在我們中國來講生活及教育也是非常正確的,那麼什麼樣的生活培養什麼樣的教育,這是我們最需要搞清的。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描述了一些積極的主動的生活,是我們教育的一些內涵,像我們 社會 中現在所出現的一些反面的信息,反面的生活狀態,肯定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也不是我們教育的內容。

不知道陶行知先生當時所處的中國30年代的教育現狀是什麼狀態,但有一點憂國憂民,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材是教育的目的,同時陶行知先生還強調的一點就是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會生活的人。

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培養的孩子不僅僅是會生活,更會享受,甚至學會了一些反面的信息來和一些積極的思想來斗爭。

回答這個問題最終還要落到問題的解決上,所以我個人認為從陶行知先生那裡學來的東西,我們的教育就是培養人,培養一個會生活的人。

以上觀點學習得來。

孔老先生是中國教育界的祖師爺,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今天的人們在提倡恢復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卻似乎忘記了孔子教育家的身份,而將孔子的學說催生成了「心靈雞湯」。

那麼,孔子要培養學生們什麼呢?

孔子有關教育的名言很多;其中有一句專門針對教育目的的一段話——君子不器。

什麼是君子不器呢?器,就是指「有專門用途的」器具;孔子所說的「不器」,指的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專門」人才,而是「全才」。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通才」或者說「通識教育」。

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變得越來越「現實」,換言之,變得越來越「功利化」——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上個一流小學,然後順理成章進入一流中學,繼而一流大學,最後是一流企業」。

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此「功利化」恰恰偏離了孔老夫子的教育本意;嚴格來說,現在的教育簡直就是「欺師滅祖」。

教育,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當然更不是某一種專業知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孩子們成「人」,其後才是成「才」,而且還應該是「全面發展」的「通才」。

孔子辦私學,沒有「升學率」、「畢業率」的指標考核;孔子的工資也沒有和學生們成績單優劣掛鉤;孔子沒有「職稱」的追求,所以才能夠「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反觀今天的教育,說白了就是一個「對標准答案」的過程;越是基礎(義務)教育階段越是如此——考,是老師的法寶;分,是學生和家長的命根。

什麼制約了現在中國人的思想,什麼才是中國人創造力的缺失,不要讓儒家文化「背鍋」;真正的應該承擔這個責任的應該是現在的考試(升學)制度。

為了能夠進入一流學校,就必須死記硬背「標准答案」;老師的工作其實也變得非常簡單,那就是考試之前「劃重點」!

這樣一來,孩子們的分數(考試成績)確實不錯,不過學生們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我意識卻喪失殆盡。他們得到提高,得到鍛煉的是「應付考試」的能力!

舉個例子。每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化學物理生物計算機競賽的前三名不乏中國孩子的身影;但是,每年諾貝爾自然科學以及經濟類獲獎者卻罕見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這至少說明,中國孩子在應付考試方面的「天賦」;然而,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會存在什麼標准答案的。

強大的就業壓力(有關孩子們的前途)由家長和學校轉移到了孩子們身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其實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線上爭輸贏沒有任何意義;培養孩子們什麼?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們具備全面發展的潛力。就是「君子不器」。

真正的教育是一種深入骨髓和血液的修煉,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更好的自己是在教育中學會認清自己所處的 社會 環境和 歷史 階段,實現個人的 社會 化。同時幫助孩子成為很好,更優秀的自己。

更好的自己其實有多方面的內涵,比如更淵博的學識,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更多的智慧,擁有智慧才能獨立思考,擁有思考的智慧,實踐的智慧等;擁有更好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氣質來自於視野,格局和修養,通過教育來獲得。通過教育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一種內在的修煉,未來可能會通過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來體現。

真正的教育是讓人能夠成為自己,有生存的能力,有感受生活幸福的能力。

教育就是播種知識,最好的教育就是改良成長環境並督促孩子們自律成長

教育 ,狹義專指學校教育;廣義泛指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綜合 社會 實踐活動。「教育」一詞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 之,三樂也。」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就是將人類 社會 文明播種到孩子們的大腦之中,同樣也是給孩子們教什麼他們就能長出什麼、帶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就會被染成什麼顏色。所以,人類 社會 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便是 改良成長環境 督促孩子們自律成長

一、改良成長環境

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具智慧和唯一進化出抽象 社會 文明成果的高等級動物。但是,人類 社會 文明成果並沒有遺傳功能,也即是說無論父母聰慧與否,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後都必須從 0 起步學習人類 社會 生存技能。因此,教育便成為鏈接人類 社會 文明成果與懵懂少年之間的「橋梁」、成為輔助孩子從 生物自由人 蛻變為 社會 自由人 的績優之選。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類祖先生活在原始叢林之時,孩子們只能跟隨各自父母學習狩獵、採摘和防禦敵害;農業 社會 +學校教育被普及之前,農民家的孩子只能學習干農活、牧民家的孩子只能學習放牧、獵人家的孩子只能學捕獵......人類 社會 進入工業信息文明之後,由於 社會 分工協作體系越來越復雜,教育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重任被賦予了專業機構—— 學校

學校教育是人類 社會 分工協作體系深入細化的必然結果,是人類克服親子相教「天花板抑制效應」、踐行「易子而教」提升教學效率結出的碩果。學校教育集中了本國&本民族最優質的 社會 文明智慧成果、整合了最好的教育輔助資源,因此學校教育有了系統且豐富多元的文化教材+寬敞明亮的教學環境+品學兼優的專業輔導老師。所以,改良孩子們成長、成才、成人環境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貢獻,並將為持續改善孩子們成長進步的 社會 環境服務。

二、督促孩子們實現自律成長

哲學說:「 無所事事是人類僅次於活下去的首要和最大嗜好 。」游手好閑很可能是每個人一生之中最大的癖好了。因此,孩子雖然出生即「天生」具備學習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外部督促因素孩子們幾乎不會主動學習除 吃、喝、玩、樂 之外的任何東西。

的確,規律作息、與同伴彼此協同、整理+整潔擺放物品、按照 社會 通行准則獲取並使用生活資源是每個人從 生物自由人 蛻變為 社會 自由人 的基礎,每個人只有熟知了參與 社會 分工協作的基本准則才能更好地自律成長。所以,學校教育擁有精準的作息制度、細致的學習任務分解。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同樣的果樹種在不同地域、不同土壤里+給予不同管護,它們的成長速度、長成的樹形、結出果實的味道就會大不相同。同樣,給予相同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他們便會長成具有不同性格特質的人。所以,人類 社會 最好的教育就是改良成長環境並督促孩子們自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