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原生家庭對孩子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1原生家庭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在心理學上,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原生家庭是我們人格、性格形成的最原始的體驗,也是我虧納彎們生命塑造最初的土壤。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到: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她的孩子過來咨詢,她說她的孩子總是不怎麼聽話,厭學、網癮,並且屢教不改,她想改掉孩子的習慣。而孩子當下的回復是,「她總說我沒用,總罵我,在她眼裡我就是那樣的,所以既然她都認定了我就是這樣的,那我就按她說的做。」後來母親確實也承認了,她確實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言語比較激烈一些,但是她都是為了孩子好,就像她的媽媽在她小時候也是這樣對她的。講到她的母親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媽媽,明顯頓了一下,長久沉默後,她開始述說她和她母親之間的故事。原來她的母親在她小的時候總是對她言語攻擊,在母親強烈的攻勢下,她越來越叛逆,甚至後來為了逃離母親,她輟學,一個人到他鄉。在母親長期的言語攻擊下,她對自己越發沒有自信,甚至帶著點自卑,怯懦。只有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她才有掌控權。很顯然,她也用了媽媽曾經的教育方法——她最反感的方法。
孩子的學習與模仿能力是天生的。孩子會茄咐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周圍人的一言一行,而在幼年,孩子的活動范圍幾乎局限於家,接觸最多的人便是父母,在長期的影響下銷悶,孩子與父母的習慣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像。
再者,在孩子未有完全行為能力之前,大都一直受著父母的保護,與外界接觸不多,處事經驗也很少,自我重塑的意識不深,能力不足,而等到有機會完全接觸外界時,一個人的性格塑造也基本完成了。
02
原生家庭對婚姻情感的影響
有機構曾調查過100個婚姻瀕臨崩潰的案例,其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佔53%。其中約有50%以上的人來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家暴等家庭。
調查中有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遂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里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凄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繫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里,反而變成了阻礙。
而那些出生於原生家庭比較好的人又是怎麼樣的呢?
身邊有個朋友,從小就非常相信愛情。她經歷過漫長的異地戀,也遇到過暫時分手,但始終對婚姻抱有美好的期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將來的婚姻,一定會像我爸媽那樣!」
在坦然的愛里長大的人很幸運,因為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所以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因為體會過真正的愛,也學會了如何去愛,所以很容易就往幸福的方向跑。
㈡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會十分關心自己寶寶的生長情況,不過有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會非常大,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1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突然流行起了一個新概念「原生家庭」,甚至有不少從來都沒聽說過這個說法。著名的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一個人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這種關系不會輕易解除,甚至會影響一個人一生。
人們必須直面「原生家庭」對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只有真的認識到這個問題,才會知道你在這個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多麼重要。無論你在其中扮演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對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負責。
原生家庭的生活經歷,影響著一個人就的三觀塑造。這種經歷的影響與作用,並不僅限於童年時期,它們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通過各種潛意識左右著他們的行為。
心理學家榮格就曾說過自己的看法:原生家庭對家庭子女的影響越是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的世界觀去觀察與感受成人。
差勁的原生家庭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影響孩子的婚姻觀
很多原生家庭不太幸福的孩子,雖然痛恨自己的家庭,但是在結婚後處理自己的家庭關哪消宴系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帶一些原生家庭的影子,比如說自然地流露出來的一些直男癌的大男子主義,或者是對另一半有著超強的控制欲。在這樣不和諧的婚姻關系中,自己的婚姻也慢慢向著糟糕的方向發展。
2、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對於備受寵愛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更加自信、開朗地悅納身邊的人;而對於在父母惡劣的關系中早已消磨掉悅納他人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在長大後會更加抗拒他人的接近,有的甚至會將自己封閉起來,在表達和接受愛的能力上面也會出現一些障礙。
3、影響自己對於親子關系的處理
在結婚生孩子以後,他們有的會發誓絕對不會用以前父母的方式來對待配偶、對待孩子。但是有的往往事與願違,不經意間就會流露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的甚至會矯枉過正,縱容、溺愛孩子。
怎麼樣擺脫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
第一步:
和父母和解,回到原生家庭中去。
當和父母有很多的心結和矛盾時,試著去打開心扉,重新和父母產生鏈接,對以後維系親密關系也會變得容易一些。
第二步:
不在陰影里找答案,而要去那些光亮的地方找答案。
顯然,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當我們真正和過去和解,放下所有的不愉快,才能重新出發,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擁有新的生活。
賴佩霞在她的書《回家》中有那樣一段話:
我們必須和父母親和解,敬重我們的'父母,把屬於他們的還給他們,並且走出一個區別的人生。
當我們學著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才能真正懂得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更好地開始一段關系。
對於我們原來的家庭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也沒有資格去詬病父母,畢竟他們將我們養大。但是,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要盡量地給予愛來對待孩子,用合適的方法去愛孩子,這才是擺脫原生家庭的最好的方式。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2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決定性作用,你給孩子怎樣的生長環境,孩子將來就有怎樣的人生格局。
-01-
乖乖女關雎爾
循規蹈矩的孩子才叛逆
第一季中的關關的存在感特別低,因為她太循規蹈矩,什麼事都在情理之中,自然沒什麼吸引人的點。
關關一開始暗戀趙醫生,她不懂橋銷像趙醫生這樣的男人怎麼會喜歡曲筱綃?曲筱綃沒文化,跟趙醫生能有共同語言嗎?她連古典音樂都聽不懂,能把克利夫蘭說成克利蘭夫。
但是趙醫生李銀滿心歡喜三天兩頭往曲筱綃家跑,「啪」,關關的三觀碎了一地。
媽媽不是說好女孩都是文文靜靜、飽讀詩書、朴實賢惠的嗎?那曲筱綃身上沒有一點好女孩的特質,為什麼就偏偏迷倒了有文化有內涵的趙醫生?
小曲教育關關:「做人真正經,自己最累,比如你。做人假正經,身邊人累,比如樊大姐。做人沒正經,但只要有真本事,人家就會說真性情,比如安迪。」
關關不服:「安迪哪有不正經?」
小曲白了她一眼說:「安迪飆車,你敢么?安迪酗過酒,你敢么?安迪談戀愛只挑自己喜歡的,談不下去就分手絕不拖泥帶水,你呢?安迪啊,和我一樣,骨子裡太妹一個,和你不一樣,你是活在條條框框里的正經人。」
所以一向循規蹈矩的關關開始變得叛逆,學肚皮舞,跟搖滾少年談戀愛。
越循規蹈矩的孩子越叛逆,被別人制定的規矩壓抑久了,內心更渴望沖破牢籠放飛自我。
而活在父母規矩里的孩子哪來什麼放飛自我,放飛的只是奮不顧身的叛逆。
小說結局裡,關關的結局是最慘的,她愛上了一個外表陽光內心黑暗的搖滾歌手,為了他不顧一切,飛蛾撲火的奔向愛情最終換來一場空。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小的時候沒作過的,長大後遲早會作回來。
-02-
「知心大姐」樊勝美
窮人心理,怕是一個「靠」字
第一季里最讓人心疼就是樊勝美了。善良美麗,卻被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拖累,每次看到她艱難窘迫還逞強的樣子,就忍不住深深地同情。
但是到第二季,她給人的感覺變了。
樊勝美聽到邱瑩瑩說她的90後小男友在上海有房有車後,心裡不樂意了:人家90後都買房了,你王柏川還開公司當老闆呢,怎麼還不如人家小年輕?
王柏川每天都生活在樊勝美給他製造的各種壓力中,既要拚命工作賺錢,還要想辦法幫樊大姐處理她家中的破事。
而直到王柏川與包奕凡合作失敗還瞞著她,她終於勃然大怒。王柏川每天都生活在樊勝美和樊勝美那個無底洞的家庭給他帶來的壓力中,既要拚命賺錢,又要幫她處理她家的那些破事。
安迪一語中的:「在那些沒有信心靠自己的奮斗,找到前途的人們當中,你很難找到獨立的精神和堅強的個體。樊小妹可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了。」
想想樊勝美的媽媽,重男輕女到一定境界,有什麼好處都給兒子,家裡一遇到事,就只會給女兒打電話,每次都是這句話:「你讓我怎麼辦,我是沒辦法的,小美,你趕緊想辦法吧!」
一個「靠」字,在母女兩人身上竟如出一轍,重男輕女的媽媽只想著靠女兒,而樊勝美也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王柏川身上。
對於樊勝美來說,她的原生家庭給他的不是家庭的溫暖,而是拖累。但拖累她的不只是家庭給她帶來的物質上的貧窮,還有精神上的貧窮。
她覺得不能割捨她的家庭,也不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自己和整個家庭的人生,她只能依靠外力,找一個男人,一個負擔得起她和她的家庭的男人。
也許對她來說,這個男人是誰不重要,可以是王柏川,張柏川······只要是他可以依靠的男人,不嫌棄她的家庭的男人,能夠負擔起她的男人。
㈢ 扒一扒這些原生家庭,是怎麼毀掉自己孩子的
文|知君
原生家庭是每一個人生長的第一塊土壤,你能從中吸取什麼樣的養料,決定了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將是終生的。積極健康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陽光、向上、善良、有愛心;原生家庭有缺陷,那麼,必定培養出問題孩子。巨嬰、冷漠、自私、懦弱、驕橫、目空一切等,幾乎是原生家庭有缺陷孩子的標配!
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些原生家庭,是怎樣一步步毀掉自己孩子的:
一.每一個控制欲強的媽媽,都有一個巨嬰。
要不是朱雨辰的媽媽,我還不知道朱雨辰是誰。
最近,朱雨辰的媽媽在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中,談拿廳唯起自己選媳婦的標准: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
她透露,自己會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朱雨辰熬梨汁,這個習慣,她堅持了十年;朱雨辰走到哪裡,她就在哪裡起爐灶,飯就跟著做到哪裡;她在家裡頂的上兩個菲佣;她的生活完全沒有自我!
她的這些言論,令現場所有人吃驚。
她的女兒,因為看到她對朱雨辰事無巨細地照顧,嚇得不敢結婚,恐婚症泛濫。而朱雨辰也已經39歲,還沒有結婚。
她對朱雨辰事業上干涉,要求他不要接打戲;每一段感情都有干涉,她從不打算降低挑兒媳婦的標准;39
歲的朱雨辰,她覺得是媽寶男很可愛。
想必,作為朱雨辰的女朋友,要先過了婆婆這一關!她會用自己的「良母」,來衡量你會不會成為「賢妻」。
在她根深蒂固的思想里,賢妻是不能有自我的,必須全心全意為丈夫服務,規規矩矩地相夫教子。
且不說朱雨辰是不是巨嬰,單就她媽媽的言論,估計就嚇退了不少女生!她全然不顧自己女兒恐婚消培的現實,全身心地照顧成年人的兒子,還洋洋得意,以為自己是偉光正!
不知道她有沒有考慮過女兒的感受?兒子的一舉一動,在她的監視下,朱雨辰有沒有過反感呢?
一個不懂得尊重孩子生活的母親,過份干涉孩子自由的母親,一個不懂退出孩子生活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光榮事業由兒媳婦去繼承。對不起,我只想說,人家媳婦又不是你兒子的媽!
其實,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孩子只能活在她的陰影里。
這樣的原生家庭,有一個恐婚的女兒就不足為怪了!
二.跪著的母親,怎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呢?!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刷爆朋友圈。
視頻中,丁阿婆把自己的兒子告上了法庭。
原來,丁阿婆48歲的兒子,海外留學歸來,擁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碩士學位,他卻在2012年畢業回國後就再也沒有工作過。白天打電腦,晚上睡覺,專業啃老7年!一個本該是家裡頂樑柱的男人,卻靠80多歲患有重症尿毒症的老母養活。
丁阿婆買的房子也只寫他一個人的名字,這引起另一個兒子會女兒的人他。即使是這樣,他還是把所有錯誤,都推到丁阿婆身上。
這不是失敗,這是教育的恥辱!
這不是溺愛孩子,簡直是溺殺!
丁阿婆說:「他的事,事事包辦!」但顯然 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丁阿婆唯一的錯誤,就是愛錯了。孩子小的時候,事事包辦,長大後,你包辦不了了,但為時已晚。
其實,所有的溺愛、包辦,都是在剝奪孩子長大的權利。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孩子通向獨立自主的唯一道路。父母要做的事,是幫助孩子疏通道路,而不是抱著他,越過路障。
溺愛,這種毀滅性教育,分分鍾毀掉自己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三.家暴環境中成長,孩子必定懦弱
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精明能乾的堂叔樣樣都好。唯一的缺陷是愛發脾氣,而他一發脾氣,家裡所有人都噤若寒蟬。
每次,堂姐都嚇得躲在角落瑟瑟發抖。因為,堂叔發火,總是拿堂嬸泄火!輕則痛罵,稍不如意,就拳打腳踢。
記得有一次,堂叔去趕集,丟了30塊錢。(那時的30塊,可是一個老師一個月的工資呢!)回家後心情不好,一家人大氣不敢出。我去串門,還沒開口說話,堂姐就拉著我往外跑。
在暴力環境長大的堂姐,遇事很懦弱,別人剛說兩句,她自己還沒開始辯解,就先哭了!
林黛玉那樣的可人兒,都用眼淚贏不來江山,何況堂姐。
長大後的堂姐,長得水靈靈的,就有許多人上門提親。當有人問堂姐,對對方有啥要求時,堂姐說:「只要不天天打我,就行了!」
心理學家認為,在暴力環境長大的孩子,性格容易懦弱,心理會有陰影,面對問題和挫折時,容易退縮。與人相處,即使受到欺負,也不敢反抗。
堂姐就是這樣,因為長期遭受恐懼的影響,伏答對婚姻產生了錯誤認識。堂姐說:「我有一段時間甚至覺得男人打女人是正常的。」
想必,堂姐覺得婚姻中,委曲求全才是常態!
不得不說,是堂姐的原生家庭,在她心上打了烙印,使她對婚姻產生了畏懼心理。而這種畏懼,決定了她在婚姻中的地位!
四.沒有教養的父母,孩子蠻橫不講理
昨天被一個視頻,刷新了三觀。
視頻中,一位大爺坐在餐廳用餐,他的旁邊是一家三口。用餐期間,旁邊的小孩一直不停地吵鬧,不勝其煩。
大爺就呵斥了孩子,讓他不要大聲吵鬧,影響別人用餐。
小孩的爸爸聽到後,拿起凳子,向大爺砍去。小孩的媽媽,抱著孩子,在旁邊觀看。
因為指出小孩的過錯,被一頓胖揍。這位大爺遇到的人,才是真大爺!
小孩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可以看出這一家人的素養和教養!
作為父母,沒有制止孩子的吵鬧,說明大人本身沒有一點公德;別人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不反省自己,還繼續縱容孩子,真的是無知者無畏;自己理屈,還要遷怒於人,是無理取鬧;對一大爺下手狠、准、快,是沒有人性的殘忍!
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父母對孩子最初的教育,能影響孩子一生。所以,好的家教,也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基礎。
大爺呵斥孩子,可能有點過激。但是,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施暴,等於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對別人的過錯火眼金睛,一目瞭然,而對自己孩子的過錯卻視而不見。許多原生家庭就這樣把孩子送上了無法無天之路。
在夢鴿的縱容下,李天一成功地進了局子!
可以說,縱容,毀掉的不止別人家的孩子,更有自己的孩子!
五.留守兒童,缺愛就會缺心眼
今年春節期間,不止一個視頻流出,視頻中,父母坐著車子絕塵而去,狠心丟下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
留守兒童,成為這世間最缺愛的人群。
我表哥,為了所謂的生活,和表嫂一起出去打工,把兩個孩子,扔在家裡。
忙時,我舅舅他們要出山,兩個孩子就自己待在家裡。有一次,孩子餓了,就自己在鍋里煮雞蛋吃。結果,因為是灶火,需要燒柴,孩子不小心就把所有都柴火的燃著了。兩個孩子一邊潑水救火,一邊大聲哭喊,還是沒有人幫忙。最後,小寶的一條胳膊被火燒著了!因為傷情嚴重,小手沒有保全!
表嫂回到家,哭得梨花帶雨,怨恨舅舅他們沒有看好孩子。但事已至此,已無可挽回。
留守兒童的悲劇不勝枚舉。其實,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長期缺愛,也使他們喪失愛的能力!
據權威調查,全國大概有留守兒童6000萬!數以萬計的家庭,為了生活,父母丟下孩子,外出賺錢養家。付出慘痛代價,只為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到最後,得到的卻是一個問題孩子。
其實,孩子才是最大的財富。
要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讓他缺愛就可以了。
六.游戲人生的父母,必將被孩子游戲
前段時間,有一張圖片,令所有看過的人心疼不已。
圖片中,一個小男孩被圈在一個塑料板凳底下,像牢籠一樣,囚禁在裡面。而板凳上,他的媽媽穩如泰山般坐在上面,悠閑自得地和別人打麻將!
這要是在美國等民主國家,「多事」的警察還不把你抓起來?!
但是,有誰會在意一個孩子絕望的眼神呢?
一個沒有責任感,只懂得自嗨的家長,是沒有資格當父母的。可以說,她真的不配孩子的那一聲媽媽!
父母不懂擔當,孩子怎會有擔當?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你教給孩子什麼,孩子會原原本本地反饋給你。
游戲人生的父母,必將被孩子游戲。
成為父母,就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在未來的每分每秒,都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系。
你是他的榜樣,他是你的代言人。
你是他的原生家庭,他是你出廠的產品。這個產品的優劣,取決於你的用心程度。
㈣ 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嫌棄原生家庭
因為原生家庭占據了我們關鍵成長期的大部分時間,許多人的性格、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事的方法養成都跟原生家庭有關。會被嫌棄是因為許多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因此在孩子的培養和溝通上出現了許多的矛盾問題。
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越來越高,原生家庭這個詞語也廣泛出現在了生活裡面。原生家庭原本來自於一個社會學概念。指代的是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正神友是由於許多父母的教育和培養神差孩子的方法不當,讓許多人對原生家庭感到厭惡和不滿。
原生家庭占據了孩子關鍵成長期的大部分時間。
這個非常好理解,因為原生家庭的概念定義,一般來說只要孩子還沒到成年的時候,都會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於他們的教導和貼身陪伴是非常重要的,這在很多時候都會影響到他們對於世界的感知和許多事物的清晰認知。因此原生家庭占據了孩子童年時候的大部分時間,許多孩子是否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和對世界的清晰認識,都有賴於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態度。
㈤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像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磨滅不掉的陰影,困擾一生,有些人一生都很難走出來原生家庭的陰影,甚至還會影響到下一代,永遠和原生家庭無法和解。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非打即罵,用暴力解決問題,每次都是打到孩子怕為止。這種方法在管束孩子時看似有用,實則是弊大於益,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衍生更多問題出來。由於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家原本是愛的港灣,是世上最溫暖的地方,是一個人失落失意時最想去的地方,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逃離那個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家對於他們就如同人間煉獄,在家裡遭受著非人待遇,原生家庭給他們打上了噩夢般的烙印,畢生夙願就是逃離原生家庭。
1.孩子會有暴力傾向。
父攜知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毆打和辱罵,無形中孩子也就學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是所謂的以暴制暴,孩子面對事情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用暴力來解決。在和同學的相處過程中,會總喜歡用暴力來解決一切問題,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有暴力傾向,脾氣暴躁,很難相處。
2.膽小懦弱怕事。
在原生家庭中,總是會遭受到父母的毆打虐待,孩子本身就比較弱小無助,最親近的人都這樣對待自己,孩子還能選擇去信賴誰呢?面對家長的毆打虐待,孩子又沒有反抗能力,為了能夠少受一點毒打,孩子只能選擇逆來順受不敢反抗,日積月累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性格上比較懦弱。
3.孩子會變得兩面三刀、迎合他人。
童年的遭遇,就如同一顆毒種子,隨著時間的變化會逐漸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面對家長的每每毆打虐待,孩子會學著觀察大人臉色行事,為了減少被打次數,孩子會學著迎合大人,討大人歡心。長期的挨打經驗讓孩子學會迎合他人,討好別人,孩子變得沒有自尊,做什麼事情都會迎合他人,活得沒有自我。
4.親子關系疏遠。
父母本是孩子最信賴最親近的人,可是就是辯橋消他們認為最親近的人,卻每天讓他們遭受著非人的待遇,對他們非打即罵,甚至不把他們當作人來看,父母每打在他們身上一下,就會加重他們心中對父母的恨意,漸漸的親子關系會越來越疏遠,甚至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5.孩子會有受虐傾向。
長期遭受著毆打虐待,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簡直是生不如死,但是自己又無能為力,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越是反抗後果反而會越嚴重,孩子自己也知道反抗的結果會是什麼消悔。所以,孩子會選擇逆來順受,忍受著不該遭遇的,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有受虐傾向,以被虐待或毒打為樂趣,反而喜歡被虐待,也就是心理畸形發展,人格變得扭曲,無法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