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擴展閱讀
同學聚會遇到情況怎麼辦 2025-01-25 08:48:11

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2-23 23:09:53

『壹』 教育教學基本理論是什麼

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把教學理論界定為一種知識體系或認知體系。如有學者從理論的表現形態人手,將教學理論界定為對教學活動系統化了的理論認識,是人們藉助一系列概念、判斷、推理表達出來的知識體系。有學者指出:教育理論(自然包括教學理論),作為一個名詞,它泛指人們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性認識。所謂理論性認識是指一種認識的結果,它是理性思考的產物,以概括、抽象判斷(程度可以不同)為其共同特徵,而概括、抽象的層次與類型的差異則構成其內部的層次和類型。也有學者認為,教學理論就是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理性思考的產物,是對教學現象及其矛盾運動能動反映所形成的具有層次性和復雜性的可以指導教學實踐的認知體系四。第二種觀點把教學理論看作教學論,界定為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認為教學理論是研究教學情景中教師引導、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構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解釋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規定或處方,以指導課堂實踐的一門學科。

『貳』 教學理論有哪些種類,基本觀點是什麼

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門理論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既要研究教學的現象、問題,揭示教學的一般規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規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技術。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論,也是一種處方性和規范性的理論。
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

源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的傳統。這種理論認為教學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過知識積累自然形成的。為了實現道德目的,知識就成為教學的一切,依次便演繹出一種偏於知識授受為邏輯起點、從目的和手段進行展開的教學理論體系。這種理論的代表作有:蘇聯達尼洛夫等的《教學論》( 1957 )、斯卡特金主編的《中學教學論》(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學論稿》( 1985 )。這種理論的基本主張是:( 1 )知識——道德本位的目的觀。( 2 )知識授受的教學過程。( 3 )科目本位的教學內容。( 4 )語言呈示為主的教學方法。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

20 世紀初,以美國心理學家華生( J.B.Watson , 1878---1958 )為首發起的行為革命對心理學的發展進程影響很大。他在《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中指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標在於預見和控制行為。因此,把刺激---反應作為行為的基本單位,學習即「刺激---反應」之間聯結的加強,教學的藝術在於如何安排強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自我教學單元、個別學習法和視聽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納(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學理論影響最大,其理論的基本主張為:
1、預期行為結果的教學目標。斯金納認為,「學習」即反應概率的變化;「理論」是對所觀察到的事實解釋;「學習理論」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變化的條件。他還認為人類與動物的行為可能取決於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決於結果性事件,所以我們可以安排各種各樣的反應結果,以決定和預見有機體的行為。根據行為主義原理,教學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學生的特定反應,所以教學目標越具體、越精確越好。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 B.S.Bloom , 1913---)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與行為主義的基本假設是相一致的。
2、相倚組織的教學過程。所謂相倚組織,就是對強化刺激的系統控制。斯金納認為,學生的行為是受行為結果影響的,若要學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為反應,必須形成某種相倚關系,即在行為後有一種強化性的後果;倘若一種行為得不到強化,它就會消失。根據這一原理,形成了一種相倚組織的教學過程,這種教學過程對學習環境的設置、課程材料的設計和學生行為的管理做出了系統的安排。
包括五個階段:
①具體說明最終的行為表現:確定並明確目標,具體說明想要得到的行為結果,制定測量和記錄行為的計劃;
②評估行為:觀察並記錄行為的頻率,如有必要,記錄行為的性質和當時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關系:做出有關環境安排的決定,選擇強化物和強化安排方式,確定最後的塑造行為的計劃;
④實施方案:安排環境並告知學生具體要求;
⑤評價方案:測量所想到的行為反應,重現原來的條件,測量行為,然後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簡單來看,行為主義者似乎關注的是「怎樣教」,而不是「教什麼」。事實上,根據行為科學的原理設計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麼,不教什麼,他們側重的是行為,並要以一種可以觀察、測量的形式來具體說明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
3、程序教學的方法。程序教學法是根據強化作用理論而來的。斯金納認為,對有機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種適當的陳述,必須始終具體說明三件事:反應發生的場合;反應本身;強化結果。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便是 「強化相倚關系(Contigencies of Reinforcement)」。根據強化相倚關系,斯金納設計了兩種促使有機體行為變化所採用的技術:塑造和漸退。塑造是指通過安排特定的強化相倚關系使有機體做出他(它)們行為庫中原先不曾有過的復雜動作。漸退是指通過有差別的強化,緩慢地減少兩種(或兩種以上)刺激的特徵,從而使有機體最終能對兩種只有很小差異的刺激做出有辨別的反應。斯金納對程序學習的處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線式」,另一種程序學習的形式是 「分支式」 ,它較直線式復雜,通常包括一種多重選擇的格式,學生在被呈現若干信息之後,即要面臨多重選擇的問題,如果回答正確,便進入下一個信息系統,如果回答不正確,則給予補充信息。
程序教學的基本原則是:
①逐步前進(Step-by-Step Progression);
②經常反饋(Constant Feedback);
③及時強化(Immediate Enforcement);
④個別對待(Indivialized Approach)。
認知教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批判行為主義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機體」,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上,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只是提供潛在刺激,至於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這取決於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而不是刺激---反應連接的形成或行為習慣的加強或改變,教學就是促進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或改組。提出認知教學理論的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蘇伯爾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教學理論,
其理論的基本主張為:
1、理智發展的教學目標。布魯納認為,發展學生的智力應是教學的主要目的。他在《教育過程》中指出,必須要強調教育的質量和理智的目標,也就是說,教育不僅要培養成績優異的學生,而且還要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最好的理智發展。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觀察技能、想像技能以及符號運算技能」。
具體為:
①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猜想的價值和可修正性,以實現試圖得出假設的激活效應;
②培養學生運用心智解決問題能力的信心;
③培養學生的自我促進;
④培養學生「經濟地運用心智」;
⑤培養理智的誠實。
2、動機---結構---序列---強化原則。布魯納提出了相應的四條教學原則:
第一,動機原則。學習取決於學生對學習的准備狀態和心理傾向。兒童對學習都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學習的願望,問題在於教師如何利用兒童的這種自然傾向,激發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從而促進兒童智慧的發展。
第二,結構原則。即要選擇適當的知識結構,並選擇適合於學生認知結構的方式,才能促進學習。這意味著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關系,知識結構應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匹配。
第三,程序原則。即要按最佳順序呈現教學內容。由於學生的發展水平、動機狀態、知識背景都可能會影響教學序列的作用,因此,如果發現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就需要隨時准備修正或改變教學序列。
第四,強化原則。即要讓學生適時地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提供太多的強化,以免學生過於依賴教師的指點。另外,要逐漸從強調外部獎勵轉向內部獎勵。
3、學科知識結構。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一種結構性存在,知識結構本身具有理智發展的效力。他認為學習基本結構有四個好處:第一,如果學生知道了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或它的邏輯組織,就能理解這門學科;第二,如果學生了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於學生把學習內容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去;第三,如果把教材組織成結構的形式,有助於學生記憶具體細節的知識;第四,如果給予學生適當的學習經驗和對結構的合理陳述,即便是年幼兒童也能學習高級的知識,從而縮小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之間的差距。
4、發現教學方法。布魯納認為,學生的認知發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認識程序。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教師的角色在於創設可讓學生自己學習的環境,而不是提供預先准備齊全的知識。因此,他極力倡導使用發現法,強調學習過程,強調直覺思維,強調內在動機,強調信息提取。
情感教學理論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人本主義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崛起,力陳認知心理學的不足在於把人當做「冷血動物」,即沒有感情的人,主張心理學要想真正成為關於人的科學,應該探討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為、認知等從屬方面。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學習涉及到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現他自己獨特的品質,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徵。教學的本質即促進,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 Carl.R.Rogers,1902-1987 )的非指導性教學就是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張是:
(1)教學目標,羅傑斯認為,最好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自我發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實現的人」。
(2)非指導性教學過程。羅傑斯把心理咨詢的方法移植到教學中來,為形成促進學生學習的環境而構建了一種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過程以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為目標,包括五個階段:①確定幫助的情景,即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②探索問題,即鼓勵學生自己來界定問題,教師要接受學生的感情,必要時加以澄清;③形成見識,即讓學生討論問題,自由地發表看法,教師給學生提供幫助;④計劃和抉擇,即由學生計劃初步的決定,教師幫助學生澄清這些決定;⑤整合,即學生獲得較深刻的見識,並做出較為積極的行動,教師對此要予以支持。
(3)意義學習與非指導性學習。羅傑斯按照某種意義的連續,把學習分成無意義學習和意義學習。無意義學習(如記憶無意義的音節)只與心有關,它是發生在「頸部以上」的學習,沒有情感或個人的意義參與,它與全人無關。意義學習不是那種僅僅涉及事實累積的學習,而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式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這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這種意義學習主要包括四個要素:第一,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第二,學習是自我發起的,即使有推動力或刺激來自外界,但要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的感覺是來自內部的;第三,學習是滲透性的;第四,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這種意義學習實際上就是一種非指導性學習。非指導性學習既是一種理論,又是一種實踐,它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理論假設是:每個人都有健康發展的自然趨向,有積極處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滿真誠、信任和理解的人際關系會促成健康發展潛能的實現。它的基本原則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安全感,他信任學生,同時感到學生同樣信任他,不能把學生當做「敵人」,倍加提防。課堂中的氣氛必須是融洽、真誠、開放、相互支持的,以使學生自由地表達個人想法,自己引導個人的思想、情緒,自然地顯示症結所在的情緒因素,並自己調整這種情緒的變化和決定變化的方向,從而改變相應的態度與行為。
(4)師生關系的品質。羅傑斯認為,教師作為「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表現為四個方面:①幫助學生澄清自己想要學什麼;②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與材料;③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④維持某種滋育學習過程的心理氣氛。羅傑斯認為,發揮促進者的作用,關鍵不在於課程設置、教師知識水平及視聽教具,而在於「促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的某些態度品質」。這種態度品質包括三個方面:真誠、接受、理解。他認為,真誠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所謂真誠就是要求教師與學生坦誠相見、暢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和虛偽,喜怒哀樂要完全溢於言表。所謂接受,有時也稱信任、獎賞,要求教師能夠完全接受學生碰到某一問題時表露出來的畏懼和猶豫,並且接受學生達到目的時的那種愜意。所謂理解,羅傑斯常用「移情性的理解」一詞,它是指教師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察或認識學生的所思、所言、所為,而不是用教師的標准及主觀的臆斷來「框套」學生。

『叄』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包括什麼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基礎知識、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教育法規三個部分。

教育學基礎知識
考試內容主要有:教育學概論、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學校以及教師與學生。
1.教育學概論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的起源、發展、本質和基本規律,教育勞動的特點及教育思想的歷史演進。
2.教育與人的發展包括人的發展的理論構建基礎、人的身心發展及其規律、人的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3.教育與社會發展包括現代教育的功能、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現代化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國和國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內容包括我國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科學規范。
6.教育途徑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綜合實踐活動等八方面內容。
7.學校包括學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師與學生包括教師的職業、角色、特點、心理品質、威信、基本素質,教師職業專業化,教師教育,學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概論、學習心理、品德心理、教學心理和差異心理的基本知識。
1.心理學概論包括心理學與教育的結合、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2.學習心理包括學習概論、學習動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內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學理論、品德形成過程的心理成分、學生品德培養的心理分析、優秀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矯正五方面內容。
4.教學心理包括課堂教學概述、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
5.差異心理包括智力差異、人格差異。
教育法規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教育法概論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義、教育法的體系和教育法律的規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肆』 教學理論有哪些

我國教育歷史悠久,教育學家層出不窮,特別是現代,真正站講台的沒幾個,拍腦袋指揮別人怎麼站怎麼講的可多著,他們的教學理論用全國的雜志都裝不下。。。

『伍』 什麼是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看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就可以了,有那種考教師資格證專用的那種書就行
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還是不太一樣的

『陸』 教育學有哪些著名理論

分析如下: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由下而上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高層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現遵循著層次排列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講,人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高一級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條件尚未得到保障,那麼他會全力以赴工作,以獲得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考慮如何進一步學習,如何獲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實現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愈高,潛能發揮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系。

(2)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1)心理學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對遺忘現象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學習材料,為了盡量避免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

(2)實驗時先讓受試者將材料記熟,之後再分別按不同的時間間隔重新學習這些材料,將重學時所節省的時間或次數作為指標,用以測量遺忘的進程。

(3)結果表明,學習材料記熟後,經過l/3小時再重新學習,可以節省58.2%左右誦讀時間;經過一天之後再學習,可節省33.7%左右誦讀時間;六天後再學習,節省時間就緩緩地下降到25.4%左右。艾賓浩斯依據這些數據資料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4)之後,一些心理學家選用無意義材料或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進程進行重復實驗,結果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從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遺忘的進程:

(1)遺忘是先快後設的。識記材料後在頭腦中保持材料的數量隨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在識記後的短時間內特別迅速,遺忘最多。

(2)遺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數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漸趨穩定,遺忘的速度逐漸緩慢。

(3)總的趨勢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後忘得慢,忘得少。

六、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規律:

(1)服從規則,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改變的。

(2)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從動機來判斷好壞。

(3)單方面尊敬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

(4)看待行為有絕對化傾向(或全對,或全錯),不能設身處地看問題。

(5)贊成嚴懲,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把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相混沼,以為不端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懲罰,所以認為人們生病受災乃是自己行為不端的結果。

(6)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1、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3、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

4、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

5、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6、基本觀點: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

(2)教育起源於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

(3)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繫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與它們,對於促進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即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不能用簡單化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教育研究,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否則就會陷入不可知論和相對論的泥坑中去。

(7)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教育學研究過程中,許多人沒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往往犯一些簡單化、機械化的毛病,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應當特別注意的。

7、批判教育類

(1)20世紀7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佔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厄迪爾等。

(2)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976)、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979)、阿普爾的《教育中的文化與經濟再生產》(1982)、吉魯的《教育中的理論與抵制》(1983)等。

8、基本觀點是:

(1)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不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維護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會差別、社會歧視和社會對立的根源;

(2)教育是與社會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樣態、經濟結構都強烈低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系、評價

(3)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後的利益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及形成教育環境的諸多因素敏感起來,即對他們進行「啟蒙」,以達到意識「解放」目的,從而積極地尋找克服教育及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柒』 教師需要掌握的教育理論課程有哪些

應該了解。1、三大學習理論。2、三大教學理論。3、主體教育(裴娣娜)、嘗試教育(邱學華,洋思模式、杜郞口模式等)、新基礎教育(葉瀾)、新教育實驗(朱永新)、生本教育(郭思樂)、情境教育(李吉林)、成功教育(羅明、劉京海)等。附:1、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1)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教師教育活動的對象或客體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作為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卻是絕對長期的。學生是有著主觀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體,他們應該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權利。學生是有著自己特定的學習與發展方式的自己成長的主體。(2)現代教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3)現代教育應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學生的主體性集中體現為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必由之路。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4)現代學校教育中應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是體現主體教育思想的關鍵所在。合理師生關系的要點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學校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應體現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則。 主體教育是一種以自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基本特徵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國新世紀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流派。 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是主體教育的關鍵詞,也是主體教育的基本策略。 主體參與型班集體的建設、班級小組合作管理等是班級管理實踐中比較常見和成功的做法。 2、賞識教育: 周弘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批評會傷學生的自尊心。 尋找閃光點,賞識激勵、樹立自信是賞識教育的三個關鍵詞,也是實施賞識教育的基本策略。 北京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捧」等教育實踐中,都滲透得賞識教育的思想。 3、成功教育: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創造機會、幫助成功和體驗成功是成功教育的關鍵點和基本策略。 堅定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基本信念,不要歧視和放棄每一個學生。劉京海提出一系列成功教育的思想: (1)三個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論:猴子論,老婆論,和尚論) (2)第一次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反復成功導致自我概念積極;自我概念積極是人格健康的核心。 (3)成功教育的三個要素: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機會,鼓勵性評價。 (4)成功的三個階段: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圈養,散養,野養)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創。 (5)三位一體的成功:教師,學生,家長。 (6)成功教育研究的邏輯關系:問題,原因,對策,效果。主要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對策,主要效果。4、嘗試教學:主要觀點:「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5、新教育實驗:核心思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捌』 我國當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個人認為下列理論比較重要,應該了解。

1、三大學習理論。

2、三大教學理論。

3、主體教育(裴娣娜)、嘗試教育(邱學華,洋思模式、杜郞口模式等)、新基礎教育(葉瀾)、新教育實驗(朱永新)、生本教育(郭思樂)、情境教育(李吉林)、成功教育(羅明、劉京海)等。

附:

1、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

(1)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教師教育活動的對象或客體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作為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卻是絕對長期的。學生是有著主觀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體,他們應該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權利。學生是有著自己特定的學習與發展方式的自己成長的主體。
(2)現代教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
(3)現代教育應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學生的主體性集中體現為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必由之路。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
(4)現代學校教育中應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是體現主體教育思想的關鍵所在。合理師生關系的要點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學校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應體現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則。

主體教育是一種以自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基本特徵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國新世紀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流派。

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是主體教育的關鍵詞,也是主體教育的基本策略。

主體參與型班集體的建設、班級小組合作管理等是班級管理實踐中比較常見和成功的做法。

2、賞識教育:

周弘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批評會傷學生的自尊心。

尋找閃光點,賞識激勵、樹立自信是賞識教育的三個關鍵詞,也是實施賞識教育的基本策略。

北京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捧」等教育實踐中,都滲透得賞識教育的思想。

3、成功教育: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創造機會、幫助成功和體驗成功是成功教育的關鍵點和基本策略。

堅定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基本信念,不要歧視和放棄每一個學生。

劉京海提出一系列成功教育的思想:

(1)三個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論:猴子論,老婆論,和尚論)

(2)第一次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反復成功導致自我概念積極;自我概念積極是人格健康的核心。

(3)成功教育的三個要素: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機會,鼓勵性評價。

(4)成功的三個階段: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圈養,散養,野養)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創。

(5)三位一體的成功:教師,學生,家長。

(6)成功教育研究的邏輯關系:問題,原因,對策,效果。主要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對策,主要效果。

4、嘗試教學:主要觀點:「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

5、新教育實驗:核心思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玖』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即著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的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程,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所採取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造性」,貫穿「實踐性」。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正確認識: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2.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3.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2)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從四方面轉變:1.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外變化。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3.從單純的教師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3、從「教學生學」轉向「教學生自己學」。
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教師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一、關於教師
教師定義廣義: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老師。
狹義:指學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師。
1、教師的作用
(1)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橋梁作用。2.培養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是代表社會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相輔相成。教育的過程的客觀規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的、完全的實現。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2、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
教師既然在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應該是崇高的。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尊師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教師必將成為讓人羨慕和受人尊敬的職業。
二、現代教師觀念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1、現代教師的使命
(1)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2)擔起「重塑中國人」的重擔,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民族素質。
(3)勇於創新,並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學風格。
2、現代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示範性、創造性、長期性、前瞻性
3、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正確的教育觀念
(2)良好的職業形象
(3)多元的知識結構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結構
(6)健康的心理素質
4、現代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精神
(1)敬業樂業精神
(2)勤學進取精神
(3)開拓創新精神
(4)無私奉獻精神
(5)負責、參考精神
現在學生觀
學生觀即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是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人
2、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拾』 教育學理論有哪些

教育學基本原理,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的本質與定義
對教育到底是什麼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教育是生產力,也有人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築,有說教育是一種文明延續的本能產物就像動物對於基因得到延續的沖動一樣,也有人認為教育是一種歷史產物,是社會或集體利益的產物,還有人認為教育是神的要求等等,各家有各家的說法。當然在我國,大家都知道應該相信那個了,老馬和老毛已經明確的告訴我們了,勞動養育了一切。
這本質是確定下來了(對於不同的信仰者來說,當然是不一樣的,但對一個體來說是肯定的),定義又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就如一切的人文學科和部分的自然學科的概念一個境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家有根據只說所處的不同的情景得出了不同的定義,還誰也說服不了誰,然後由此產生了一大堆的理論分枝,自己網路去,關鍵詞「教育 定義」
二、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教育萬能論,教育無用論,勞動力市場理論,篩選假設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獨立論,文憑理論,勞動分割理論等等。
三、教育與人的關系
外鑠論,環境決定論,遺傳決定論,內因與外因交互論等等。
三、教育目的
社會本位論,個人本位論,人的全面發展說,教育無目的論,教育適應生活說,教育准備生活說,教育改造生活說,教育超越生活說,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等等,五花八門,當然我們這兒應該選什麼你應該在小學背中小學生學生守則的時候就很熟悉了。
四、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就是學校教育制度
單軌制,雙軌制,分支型學制——現代的學校教育制度好像就這三種,古代的就不說了,那是教育史的內容
其他的教育機構(比如我們當下盛行的各種中小學補習機構,學前班,成人教育成人考試補習培訓機構)更多的是參照公司法規定的,管理的並不很嚴格。
五、課程論
這個部分的內容是近十來年才在我國的到重視的東西,理論有很多,都是國外的,我們現在學校里實行的課程論基本都是泰勒的課程模式——傳統模式或傳統主義課程論。此外還有經驗主義課程論,結構主義課程論,存在主義課程論,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泰勒模式就是屬於這一種),學生中心主義課程論,社會中心主義課程論,後現代主義課程論等等,還有很多其他的理論。
六、教學
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理論: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代表是斯金納的程序教育理論;
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代表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教學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代表是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