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什麼是全人教育
擴展閱讀

什麼是全人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4-24 05:57:20

1. 全人教育的概念界定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借鑒西方全人教育家的主要觀點,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博士生孫軍對全人教育作如下界定:全人教育以兒童為核心,是以學校為主導、家庭共同參與實施的整體的、系統的教育,該教育面向全體兒童,通過課程建設、師資培訓、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家長學校等途徑,致力於兒童的心智與體魄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

2. 有誰知道全人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方針嗎

作為一所學校,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扎實的文化知識,更有高尚的品格,寬廣的視野,豐富的閱歷,擔當的勇氣,探索及創新的能力。同時滿足社會對個性化精英教育的需求。通過校本課程、藝體培優、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領袖氣質、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全人精英。如天山外國語學校,便是執行全人教育的方針。。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追問,謝謝!

3. 第斯多惠「全人教育」包括哪三個方面

首先,「全人」是一種能自由思考,以追求真、善、美為崇高使命的人。第斯多惠接受了裴斯泰洛齊的發展思想,進而提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種「自動性」,即生來具有的渴望發展的特性;人所以有各種能力和表現,都是因為在人的天性中潛藏著這種自動性的結果。自動性是達到培養「全人」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因素。但自動性只構成考試的主觀基礎,如果不把自動性用於達到某個目的,發展自動性則毫無意義。為此,教育還必須有它的客觀基礎,即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自動性的培養應以真、善、美為思想內容。根據這一原理,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任務在於發展人的自動性,使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指導者,只有通過人類力量的自由發展才能找到真正的、善良的和公正的東西。同時他還指出,真、善、美的內容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因此教育的任務不是讓人去適應現存的狀況,恰恰相反,是激起人們去改革現存狀況。學校應該培養能自由思考、能獨立改善自己狀況和周圍環境的人。

其次,「全人」是充滿人道和博愛、為人類而忘我犧牲的人。針對德國當時教育上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傾向,第斯多惠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類的廢墟之上,在人們身上,愛人類精神與愛祖國精神應當密切結合起來培養。他要求教育的基調應該是把個人教育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他的階級的一員。因此,他說:人是我的名字,德國人只是我的綽號。

第三,「全人」是全面的和諧發展的人。第斯多惠認為,普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給人格的全面發展打基礎。它包括加強體力、發展智力和培養德性。

在第斯多惠的教育目的說中,自動性的培養占重要的地位。在他看來,只有充分發展學生的自動性,才能培養出自由思考、各方面素質和諧發展的人。

第斯多惠的教育目的說有著時代的進步性,但他用人道主義關於「人」的抽象概念來確定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

4. 全人教育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很多國家都在推崇這種教育模式

相比單純的學科知識灌輸,全人教育更注重對個體健全人格的培養,認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應優先於社會需要,是真正融匯各個學科領域之精華的教育方式,比如上海民辦日日學校就採用的是全人教育,能夠使學生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創造性,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5. 說明什麼是『全人教育』論,並談談自己的看法(發表一點評價意見)

《全人教育論》是日本新教育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學派,它是小原國芳在玉川學園嘔心瀝血,花費畢生精力進行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全人教育是小原國芳教育思想的核心主體部分,這個思想貫穿在他的全部著作當中。懂得了他的全人教育思想,就可以像一把鑰匙那樣,打開他的思想書庫。那麼什麼是全人教育呢?用小原國芳在本書開宗明義的話來說:「全人教育就是完全人格、和諧人格的教育。它的教育內容應該包括人類文化的全部,而缺乏人類文化的教育則是畸形的教育」。他非常贊揚裴斯泰洛齊的話:「有造句作文的學校,有習字書法的學校……就是沒有育人的學校。」他認為在現實的教育中,那種為入學考試的教育,死記硬背的教育,填鴨注入的教育,考試作弊的教育,予備學校的教育,補習學校的教育等,都是破壞真正人的教育。為此他提倡全人教育。他認為全人教育應該由六個方面組成,即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學問的理想在於真,道德的理想在於善,藝術的理想在於美,宗教的理想在於聖,身體的理想在於健,生活的理想在於富」。「這六方面的文化價值就像秋天庭院里盛開的大波斯菊花一樣,希望和諧地生長」。它是六瓣花,每個花瓣代表一個方面,六者和諧發展,缺一不可。全人教育的六個方面也是如此。小原採用大波斯菊花作為全人教育的象徵,每年玉川學園都舉行大波斯菊節,其目的在於求得人的多方面和諧發展,並且使宇宙、社會完美、和諧和有秩序。他認為,古希臘完美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柏拉圖。因為他既是大詩人,又是大哲學家,同時據說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摔跤、標槍、鐵餅等多項競技的優勝者。他是具有多方面文化修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他認為,全人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應該是多方面和諧發展的人。所以他非常推崇柏拉圖的「和諧就是善」、裴斯泰洛齊「和諧發展的教育」的主張,從而創造出全人教育的理論。 我覺得,「全人教育」類似於西方的素質教育,這應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培養完全的人格,提倡和諧的人格,這於我們的只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的現象相差甚遠。但是我們的教育改革也正逐步向素質方面轉化,將來有一天會世界大同的!!

6. 什麼是「全人教育

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是一種整合以往「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的兩種教育觀點,形成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觀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種理想追求。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台灣中原大學多年來一直標舉「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就其內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教育;其次是傳授知識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諧發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全人教育就是培養「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標定位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
全人教育思想的內涵十分豐富,也正因如此,學術界對於全人教育的定義至今仍無定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出現了一批有關全人教育的期刊與著作。美國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當今提出現代意義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創辦了「全人教育出版社」並發行了《全人教育評論》(即後來的《交鋒:尋求生命意義與社會公正的教育》)。加拿大的約翰·米勒(John Miller)所領導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課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課程》等。英國與澳大利亞等國有關全人教育的研究發展也十分迅速。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提出:理想的教育應包含人類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應是全人,應具備全部人類的文化,即培養真(學問)、善(道德)、美(藝術)、聖(宗教)、健(身體)、富(生活)全面發展的人。

7. 「全人教育」與「素質教育」有何異同

什麼是全人教育?這是從教育的內涵來講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或者政治、法律的傳授和灌輸,不僅僅只是指知識的獲得,它還應該更多地包含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而後者對人的發展來說又是更為重要的。西方有諺語:「性格即命運」。可見性格的好壞是多麼的重要。但是形式上學校大多注重是學習成績,殊不知,沒有一個好的個性,一個好的心態,哪來有好的成績?早在1869年英國的著名自然科學家和教育家赫胥黎在一次演講上尖銳地指出,兒童們的所謂「愚笨」,是由於家長和老師長期壓制兒童的自然求知慾望的結果,是「灌輸出來的。而並非天生的。」他說:如果老師自己精通的話,他就能夠用明白易懂的語言來講述它,並能充滿信心地談論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普通事情。如果老師不精通的話,恐怕他就不知道選擇什麼專門術語來表達。而且,一種使學生心理感到壓抑或會引起師生之間對立的極端武斷,就會代替學生個人的自信心。
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8. 愛貝英語說自己是「全人教育」理念,什麼是全人教育

在愛貝英語,英語語言學習是基礎,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關鍵,愛貝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21世紀新型人才。「全人教育」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僅教授孩子英語,更重要要的是激發孩子的潛力,全面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應未來挑戰。比如愛貝英語的自然科學板塊,採用了CLIL教學法,利用孩子感興趣的圖片激發他們想去、探索的興趣。課堂上還會引入真正的事物讓幼兒觀察、觸摸、聞、聽或者品嘗。
愛貝英語更加註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會給到孩子一個鍛煉自己表現自己的舞台。例如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孩子會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展示,鼓勵孩子運用想像力與創造力、結合團隊協作的形式,表演並輸出所學內容,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培養優秀的英語語言素養。
 
愛貝英語的「全人教育」理念,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當代全人教育思想與過去的教育理念相比,其最突出的特性就在於其教育目的。全人教育思想首先將對人的認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核心內容就是"全人"的培養。全人(holistic person)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看作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發展的人,人的發展過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隆·米勒提出了全人範式(holistic paradigm)的概念,認為從全人的本質來看,精神性更勝於物質性,從當今時代來看,也就是說教育應更著重於人的內在,比如情感、創造力、想像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實現。
 
愛貝英語的「全人教育」理念,鼓勵跨學科的互動與知識的整合。學校教育如果完全按照學科或職業為導向,培養學生單一學科的知識,那麼教育者就會完全忽略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龐雜而有機聯系的系統。全人教育者認為專業教育可以使人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全人教育強調科際間的整合學習,並清楚沒有任何一種科目、議題或因素可單獨解決當今世界發展的相關課題。只有透過學科之間的互動、影響和滲透,超越學科間的各種限制,才能開拓新知識的學習與研究問題視野,真正將世界還原為一個整體。

9. 全人教育的理念簡介

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是一種整合以往「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的兩種教育觀點,形成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觀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種理想追求。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台灣中原大學多年來一直標舉「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就其內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教育;其次是傳授知識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諧發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全人教育就是培養「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標定位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
全人教育思想的內涵十分豐富,也正因如此,學術界對於全人教育的定義至今仍無定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出現了一批有關全人教育的期刊與著作。美國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當今提出現代意義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創辦了「全人教育出版社」並發行了《全人教育評論》(即後來的《交鋒:尋求生命意義與社會公正的教育》)。加拿大的約翰·米勒(John Miller)所領導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課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課程》等。英國與澳大利亞等國有關全人教育的研究發展也十分迅速。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提出:理想的教育應包含人類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應是全人,應具備全部人類的文化,即培養真(學問)、善(道德)、美(藝術)、聖(宗教)、健(身體)、富(生活)全面發展的人。

10. 全人教育論的全人教育論主要內容

小原國芳認為,作為「全人」的內容是有其價值論的體系的。而從來的教育研究將此問題忽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陷。因為只有確立了價值體系問題之後,才能夠確立教育的理想,才能正確選擇各種學科課程,才能正確規定各項教育作用應佔有的位置。所以研究文化價值體系就是研究人的教育本身。他在介紹了幾位西方教育家和日本教育家的價值體系論之後,提出了自己的全人教育的價值體系論,並列表如下:
小原認為,人的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作用,與此對應,作為價值論則有真、善、美三種價值。作為文化表現則有哲學世界(包含廣泛的學問整體)、道德世界和藝術世界三者。而宗教乃是學問、道德、藝術的超世界,超感覺的神秘境界,故稱之為「聖」。
他並且認為柏拉圖在真善美之上所安置的「最高善」,其實質就是宗教。他是非常推崇宗教的價值的。從所列的表中也可看出,小原把真善美聖四者作為絕對價值,而聖是最高價值。至於作為手段價值的健與富,小原在本書中也作了一定的論證。他說:「人有身心兩個方面,為使身體作為生命保存和精神活動的源泉,必須要求健康。這就要求有『健』的價值。但無論如何,健康只是手段價值」。因為健康的意義不在於簡單的活著,不在於單純身強力壯,而在於它給人的一切活動以補給和幫助。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是為了活著。他又說:「財富是精神活動不可缺少的手段。為了使精神活動更為有效和強大,需要有許多廣義的財富的手段范疇。如發明、籌劃、交通、政治、外交、產業、軍事、法律等等,都是廣義的營謀財富的范疇。但是,富歸根到底是手段價值,它同健的價值一樣,是旺盛的精神活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價值」。「我們應成為財富的主人,而不應為財富所役使」。成為財富的奴隸。以上就是小原國芳全人教育的價值觀。 小原國芳認為,人是具有理想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認識有高低深淺之差,但卻都有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會根據時代的文化、精神、理想,再加上個人的人類觀、宇宙觀和人生觀確定自己的理想。而古今時代的教育理想則有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國際主義、理想主義、實利主義、宗教主義、主知主義、人文主義、訓練主義,再加上方法上的機械主義、自然主義等等,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他說,我相信教育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指培養人——本文作者注),上述的各種主義均是唯一的教育理想的各種側面。忽視個人的社會不可能得到繁榮,忽視社會的個人也不會得到發展。為列國所怨的國家不可能得到安寧,無國家、無團結心的人不可能生活下去。單純的宗教教育、藝術教育、道德教育和實業教育都使人成為畸形發展。機械的拘束不可能期望人的成長,而放任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如何解決這種二元對立的矛盾呢?我求助於黑格爾的辯證法,即採取發揚和舍棄的方法,將對立的二元統一起來。我主張放棄一切主義和主張,回歸為「人的教育」,「全人的教育」。它包括六個方面:
1.學問教育在於真。小原國芳認為,日本的學問教育簡直是一言難盡。有填鴨式教育,死記硬背的教育,為考試競爭獲勝的教育,為顯身揚名的教育,甚至還有專為考試如何作弊的教育。這些都不是真學問而是假學問。他說:「要像中國學者所說的,第一是智慧,第二才是學問」。他認為教學不應該是單純的教授,而應該著眼於學習;不應該是填鴨和死記硬背,而應該具有創造性;知識不應該是教師塞給學生的,而應該是學生自己掌握的;學習質量的提高不應該依靠數量的加大和學習負擔的加重,而應該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愛好。他引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希望日本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大學教授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熱情,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愛好,讓學生自己掌握挖掘學問寶庫的十字鎬。即治學的方法。
其次,他認為求真學問必須喚起學生的驚奇感和疑問心。他認為古希臘人求學就是從驚奇感和疑問心開始的。他說,「學」這個宇在古希臘就有好奇之意。正是由於對宇宙的神秘發生疑問,才產生了伽利略、牛頓等人的求知慾和探求心。而填鴨注入式的教學,死記硬背和為考試競爭而用功,會把求知慾、探求心以及疑問、驚奇的嫩芽,統統弄得枯死,因而也就求不到真學問。因此,喚起學生的驚奇感和疑問心是各科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理論。他認為,理科課程的教學要想求得真學問,必須進行實驗。他非常不滿意當時東京都的不少中小學的理科教學,一般均不作實驗,只是死記入學考試的問題。他認為,這不可能求得真學問。
2.道德教育在於善。小原國芳在其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能夠愉快地,笑容滿面地去迎接人生中最艱辛、最吃虧、最痛苦、最討厭的事情」。必須教育學生有作人生開拓者和為人類服務的精神,一切為了服務,一切為了別人,這就是善。他堅定不移地維護道德教育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維護道德教育課的理由是:(1)道德教育課乃是中心學科;(2)倫理知識是道德教育的指導方向;(3)從國民性來看,特別富於感情的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人,非常需要道德教育;(4)倫理道德的哲學化的需要;(5)完成和諧人格的需要等。他認為道德教育的任務在於使學生作到下列幾點:(1)懂得人格價值的尊嚴,尊重自己的人格,也尊重他人的人格;(2)尋求可靠的人生觀,並且是能夠超越喜、哀、樂、苦和一切感情的人生觀;(3)深刻懂得善、惡、苦惱的意義,懂得對罪惡懺悔的崇高性;(4)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明白慾望和理性的糾紛,懂得人生的矛盾;(5)塑造學生成為美好、正直、可靠和始終一貫的人。他反對教學過程中空洞的道德說教,主張人格感化和「師弟同行」(師生親密與平等)。他說:「人格是以人格為對象的整個精神活動,這就是全人教育的實質」他說:「玉川塾的教育實際上是從教師的心靈到學生的心靈的教育,是從教師的人格到學生的人格的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十分重視教學和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的。
3.藝術教育在於美。小原國芳認為,藝術是挽救人類道德墮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學校如何進行藝術教育呢?他認為,通過吟詠和玩味名著名文,通過美術、音樂教學鑒賞好的繪畫和音樂,特別是演劇,對人格的修養有著巨大的力量。他特別重視「學校劇」的演出,所謂「學校劇」就是適合兒童的欣賞水平,由兒童自己演出的戲劇。其內容多屬於一些溫情、友愛、正義、誠實、自我犧牲、團結互助和科學幻想的題材。這些內容和人物,對形成兒童的藝術愛好,具有十分巨大的魅力。所以從創辦成城學園和玉川學園起,50多年來他一直頂住文部省的壓力積極倡導「學校劇」。在音樂教育方面,他批評日本的小學校欣賞曲目不足,唱歌太少。希望能增加一倍最好是三倍。並且每人能學會一種樂器。他對日本的初中教學,為了高中的升學考試,到處佔用音樂的時間,而高中不設音樂課等不重視藝術教育的現象給予了批評。此外,他特別重視自然美對學生的藝術陶冶作用。他說,就是到了科學萬能時代,還是要尊重自然,親近自然之美。
在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文藝作品進行情操美的教育方面,他提倡讓學生閱讀《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雨果的《悲慘世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三大悲劇和三大喜劇、哥德的《浮士德》以及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等。他認為這些書籍是人類的經典,修身的教科書和塑造人的寶典。另外,他還特別強調重視神話的作用。
4.宗教教育在於聖。小原國芳非常推崇宗教的感化作用。他認為宗教是「聖潔」的,具有最高的價值,是貫穿「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他所說的「聖」,是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神秘主義的、不可知論的境地。他把科學的暫時未知現象引向宗教的神秘論。所以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中的宗教教育是一種消極的教育因素,因為它損害了科學真理。
5.身體教育在於健。小原國芳認為,體育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奪錦旗、奪獎牌和創記錄,而在於培養強韌的體力,協調的體質,靈巧的動作以及長壽的生命。因此,首先要講究生理學的知識和基本的運動項目。他認為最基礎的運動應該是體操,特別是丹麥體操。因為丹麥體操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基本體操、整齊美觀的體操和動作靈巧的體操。小原國芳還特別重視滑雪運動,他認為滑雪是一種全身心的體育運動。它不僅訓練健壯、強韌和靈巧的身體,而且培養節制、禮貌、克己、勇敢、協同、忍耐等高尚的道德品質。
6.生活教育在於富。小原國芳認為生活教育的理想在於富,但不是「為追求財富而富」,而應是為支持、發展和培育真善美聖四個絕對價值而富。
為了實現生活教育的理想和全人教育真、善、美、聖、健幾個方面的和諧發展,小原國芳特別重視勞作教育。他認為「勞」是額頭流汗,「作」是創作的作而不是「作業」的作。他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勞」。通過汗流浹背的勞動,可以用自己的雙手插秧割稻,體驗到收獲的喜悅,懂得「一粒米乃是農民的一滴汗」的道理。通過自身的勞動種出西紅柿、蘿卜、南瓜、西瓜和芋頭,聞到泥土的芳香。而多種多樣的勞作,創造了財富,必然產生經濟價值,也就獲得了職業教育。但是,勞作教育不只是產生經濟財富的教育,而是六育綜合發展的教育。真正的智育不可能由注入、死記和為考試而用功的方法獲得,而是由苦學、動手製作、體驗、試驗、思考和力行而獲得。真正的德育也同樣在活動中產生,除了勞作的體驗之外,別無成就之途。勞作可以鍛煉堅強的意志,能夠修練和培養「正直、忍耐、克己、節制、協同、友情、忠實、勇敢、快活、奮斗、獨立工作、服務和感謝等諸種美德」。而自己培植、自己製作、自己設法、自己縫、染、貼、修、洗、掃諸種勞作活動本身,就是真正的美育。至於揮舞鐵錘、養牛、挑土、砍柴、擔肥,揮動鋤頭種出自己食用的新鮮蔬菜、就獲得了強壯的健康身體。所以他認為勞作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是「真正人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 小原國芳在《全人教育論》的最後部分,論述了教師的重要性。他認為上述的各種理論的實行,歸根到底是由教師來完成。他說:「制度也好,理想也好,課程也好,教科書也好,設備也好,方法也好,一切的一切均歸之於『人』」!即教師的身上。他主張對教師進行嚴格的審查,每隔5年或10年就對教師勝任合格與否審查一次。對新設立的大學,特別是國立的培養教師的大學更要認真對待。他說:「東京大學也好,京都大學也好,大冢的教育大學也好,廣島大學也好,其教育系(學部)在全校各系中都是最劣等的。對於國家來說,這是何等可怕之事呀!」他大聲呼籲:「首相呀!藏相呀!文相呀!你們必須在一切政治活動中把教育問題,特別是教師問題,作為最高、最大和最深遠的問題來處理。」「文相至少應該由副總理級的強有力的人物來擔當」。為了表示他的迫切要求,在全篇的最後一段他再次呼籲說:「首相呀!藏相呀!文相呀!眾、參議員們呀!全體國民呀!請考慮『教育第一』吧!……只有教育費才是最好的投資」。教師第一,教育投資第一,這就是小原國芳的教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