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
1、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
引導學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謙恭禮讓,注重禮節;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學會感恩;團結同學,真誠相待。著重培養學生遇見師長 、同學、朋友能主動問好;說話文明,舉止得體;在校園內及校外公共場所自覺遵守秩序,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
2、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引導學生科學預習、規范書寫、廣泛讀書、積極思維、踴躍表達、主動學習。著重培養及時預習、復習,上課專心聽講、勇於提問、勤於探究、樂於合作,規范讀寫姿勢,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及時整理錯題、總結反思等學習習慣。
3、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
引導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有秩序,作息有規律。著重培養學生按時作息,勞逸結合;合理飲食、不亂吃零食,穿著得體,不亂花錢;勤做家務,積極做力所能及的事;文明上網,不登錄瀏覽不健康網頁,不沉迷網路游戲,不隨意發布、傳播不良不實信息。
4、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
培養學生養成經常洗澡、勤剪指甲、定時理發、早晚刷牙、衣著整潔、飯前便後洗手、愛護眼睛、堅持做眼保健操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亂塗、主動撿拾雜物等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
5、安全自護習慣的養成。
教育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識,形成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不爭道搶路,主動禮讓;不玩火,不玩水,不玩電,不玩危險物品;不做帶有危險性的動作,不參加危險性較大的活動,不隨便輕信陌生人等安全自護習慣。
6、為人處事習慣的養成。
教育學生養成言而有信,不說謊話,不弄虛作假,考試不作弊;惜時守時,做事有計劃,講究方法;勇於負責,做了錯事能主動承認並改正;借東西要按期歸還,損壞了要按價賠償;與人友善交往,不打人罵人,不隨意給別人起綽號,不歧視老弱病殘。
(1)養成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養成教育的意義: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Ⅱ 養成教育內容是什麼
一、 學習《中小學生守則》。
二、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三、分類講解:
1、 思想方面:
關心國家大事:知道「天下興之,匹夫有責」,每 個公民都應關心國家大事。
確立遠大的理想:理想的實現要不斷地前進,不斷的奮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樹立遠大的理想,並為理想的實現發奮學習。
正確對待榮譽:榮譽要努力爭取,公平競爭。 學會記憶、學會合作、懂禮儀、守公德。
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培養勞動習慣。
增強環保意識:熱愛自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投入到保護自然地實際行動中去。
按時上學、守紀律,對學習知識要產生興趣,注意勞逸結合。
2、 學習方面:
結合上學期的成績說明。
3、 文明禮儀方面:
要做到進校門後問一句:老師好。放學回家問一句: 老師再見。這都是同學們和老師心靈的交匯,感情的交流。難道你和老師沒有一點感情嗎?老師教你這么多年,應該說老師和你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吧。
4、 衛生方面:
主要是衛生死角的清理:比如教室門後面,電腦桌 旁邊,後面擺放作業本的桌子。還有衛生用品的擺放。教室前面主要是大國槐樹下面和乒乓球桌子周圍。還有煤堆周圍。教室後的衛生區域主要是老師門口和廚房門口。
5、 紀律方面:
集合、站隊速度要快,做到快、靜、齊,原則上手 不離褲線、抬頭挺胸。走路時步伐要一致、整齊。上學期做得不夠好的是眼保健操,這學期一定要注意。首先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無論做什麼都是一種缺憾。青春期正是保護眼睛的最佳時機,如果不保護那麼這幾年下來你一定會帶上一副厚厚的眼鏡的。
Ⅲ 養成教育是什麼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
中小學養成教育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
(3)養成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養成教育禮儀習慣:
1。見到家長、領導和老師要問好;試著在學校說普通話。
2。尊重長輩,傾聽老師的意見,不頂嘴,真誠地講話。
3。當接受獎品或旗幟時,站起來,把你的手放在一起。少先隊員敬禮,並因說「謝謝」而受到表揚。
4。遊客應該熱情周到。使用「歡迎」、「再見」、「下次」等禮貌用語,並提供座位和水。
5。上下樓梯遇到老師先讓老師,高年級的學生先讓低年級的學生。
Ⅳ 養成教育包含哪些內容
通過養成內在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把學生從低級的學習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從而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不教而教;從孕育良好的品質與道德行為入手,健全人格,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養成教育又不僅僅是行為道德習慣的教育,它的內涵和外延要更廣更深,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系統工程,是大教育,但具體操作層面上的落點當然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養成教育理念與實踐體系很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辦學理念。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的工作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都已明確指出,德育對於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推行養成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在中小學推行德育的明確要求。
(4)養成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為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
階段性的潛伏期,我們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為,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為,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一些本性的行為,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Ⅳ 什麼是安全養成教育
就是指安全教育,比如防火啊,交通安全,個人安全這類的,與安全有關的內容,而所謂的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有這個意識,並指導他們對待這些問題的時候要如何應對。
Ⅵ 養成教育有哪三類。
「三養成」教育內容如下:
(1)養成「守公德」的好習慣:儀表整潔,衣著莊重樸素,身心健康,開朗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和關愛他人,能很好地使用禮貌用語,待人有禮貌,見到長輩、同學能主動問好,能和同學友好相處,知道謙讓,樂於助人;遵守校規校紀,誠實守信、愛護環境,愛護公物。
(2)養成「勤學習」的好習慣:將學習視為己任,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3)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初步了解必要的勞動基本知識,有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自覺遵守《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用實際行動愛清潔,講衛生、勤勞動,在各項活動中長期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Ⅶ 什麼是養成教育
一、好習慣在生活中培養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據說,他每天散步要經過鎮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起著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個小朋友叫陽陽,由於父母工作繁忙,陽陽從小就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對陽陽非常寵愛。他們對陽陽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當陽陽進入幼兒園時,還不會獨自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覺……陽陽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學到良好的自理習慣!這時候,陽陽的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把陽陽接到家中,對陽陽進行生活習慣的訓練。
由此可見,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注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如果能夠經常這樣以身作則,這種長期熏陶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二、好習慣要在實踐中培養
在實踐中養成習慣,要不斷身體力行,使習慣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才能「習慣成自然」,收到相當的效果。
葉聖陶是這樣解釋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道:「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嚴格訓練、反復強化的結果。現代控制論創始人、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在回憶父親對他早期學習習慣的嚴格訓練時說:「代數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困難,可父親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精神不得安寧,每個錯誤都必須糾正。他對我無意中犯的錯誤,第一次是警告,是一聲尖銳而響亮的『什麼』,如果我不馬上糾正,他會嚴厲地訓斥我一頓,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個能乾的人,可是他們到後來一事無成。因為這些人學習鬆懈,得不到嚴格紀律的約束。我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正是這種嚴厲的紀律訓練。」父親嚴格的訓練,終於使維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後成為譽滿全球的科學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
自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發現動物行為發展的關鍵期,並榮獲諾貝爾獎後,人類廣泛地開展了對自身各種能力與行為的發展關鍵期的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是培養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時期了。
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在兒童時期養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到傷害。因此,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兒童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對習慣的改造將要比塑造艱難得多。抓住關鍵期進行習慣的培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兒童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年齡2歲3歲3歲半4歲4歲半5歲5歲半6歲習慣計數能力規則意識觀察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生活觀念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要使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例如,孩子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並不是道德驅使,而是覺得好玩。這時候,孩子會觀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態度是冷淡的、嚴肅的,孩子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由此,他會減少這種行為。如果這時有成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贊揚、誇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反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成人喜歡的,由此,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從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關鍵期來教育孩子。
四、好習慣要培養,壞習慣要糾正
對於父母來說,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更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因為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具有自然的驅動力和心理慣性,有時候就算沒有外部條件,習慣行為也同樣可以做出。許多孩子有時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習慣,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復不良的習慣。這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抑制和糾正壞習慣。
什麼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呢?葉聖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的養成來說明不養成什麼習慣的害處。他說:「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這些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就形成的,要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工夫,自己得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可是如果起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就可能什麼習慣也養不成。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一種習慣,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這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 這種習慣與其他種種習慣沖突,一旦養成,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Ⅷ 幼兒養成教育內容
常規是指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順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個環節總必需遵守的行為准則。所以常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園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此,我為自己制定了一份大班幼兒常規養成教育計劃:
一.幼兒入學後:我們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專注性和持久性的培養,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二.區域活動常規:培養幼兒能安靜地參加活動,能實現同伴間的交流合作,並有次序的收放玩具。
三.坐的常規
(1)、會搬椅子:一手握椅子背,一首托椅子身,輕拿輕放,轉椅子時要拿起椅子擺好再坐下。放椅子時不能有聲音,知道愛護桌椅。
(2)、上課姿勢:雙腳自然並攏平放,雙手自然擺放。
(3)、繪畫。寫字坐姿:上身與桌子保持適當距離,雙腳自然平放,上身不歪斜,眼物距離適當。
四.衛生常規
(1)、正確使用餐具,一手扶碗,一手拿勺。
(2)、一口菜,一口飯地進餐,不急不慢,不剩飯菜,不撒飯菜,保持桌面、地面的清潔。
(3)、安靜、專心地進餐,不東張西望,不大聲講話。
(4)、養成飯前便後要洗手的好習慣。
(5)、穿衣要干凈整潔,注意儀表。
五.區域活動常規:能安靜地參加活動區活動,做好入區記錄,能實現同伴間的交流合作,並有次序的收放玩具。
具體措施:
1.組織幼兒參加年段組織的各種能力競賽互動,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2.自理能力培養,讓每個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幹,自己的事自己做,並向幼兒進行友愛,謙讓的教育。
3.通過與家長交流探討,家園共同配合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每周五組織幼兒評選「本周之星」激勵幼兒遵守班級各項常規。
5.讓幼兒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繪畫,剪紙,書寫等活動,重要是使幼兒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並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以利於孩子以後能適應入小學上課的時間要求打好基礎。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成為一種自覺的,需要的,自願的行為。所以,幼兒常規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她需要所有教師不斷地長期的共同努力。
Ⅸ 「養成教育」包含哪些內容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
1.以培養全體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文明、禮儀等行為習慣為出發點,以有利於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深入開展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正確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促進學校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
2.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3.抓好「四種習慣」的養成,即學習行為習慣、生活行為習慣、安全行為習慣、文明禮儀行為習慣。
4.「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教育,尊重長輩,聽父母教導,不頂嘴,講話態度誠懇。
5.專項治理活動。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管理的需要,學校在日常學生德育管理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管理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一系列的德育專項治理活動,以每兩周為一個周期,進行一個主題的專題治理。
目標任務:
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和文明行為。引導廣大學生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學習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系,使他們在學校做一個有個性、會學習、知榮恥的好學生,在家庭做一個有孝行、會自理、擔責任的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有教養、會共處、守公德的好公民。
Ⅹ 什麼是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平衡向道接近成長模型。
養成教育認知:中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如下。
(10)養成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