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教育是立國之本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國家興盛的標志。
沒有教育等同於沒有培養人才,一個國家連人才都沒有離消亡不遠了。
② 民邦之本 教育之本是什麼意思
「教育為立國之本」,這個說法今天我們已經很熟悉了,甚至會被當作口號來喊。然而,當一個古老民族尚未從科舉制邁出來時,要說出這句話,不僅要有超前的眼光,還要有辭舊迎新的大勇氣。1904年6月18日,才華堪比李清照的女詞人呂碧城在天津《大公報》發表了《教育為立國之本》一文。
在上個世紀之初,面對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她意識到中國已進入充滿競爭的世界,從兵戰、商戰到學戰,她分析,如以為兵戰可恃,當亞歷山大、拿破崙鼎盛時期,威震全歐,誰能與之爭鋒?然而一旦戰敗,驚駭一時的武略也就隨之湮滅。如以為商戰可恃,上古埃及、波斯等國的工藝商業也不可謂不盛,如今早已散為流亡之種族。世界上真正有持久競爭力的還是學術,在她當時有限的了解中,想到了培根、笛卡爾、孟德斯鳩、盧梭等人,認為他們掌握著轉移世界的大權,這不是世上眼見的那種權勢,卻是19世紀文明的原動力。「文明的原動力」——這個說法很精彩,是包括她在內的那一代中國讀書人對此難得的認知。一個民族要產生自己的培根、笛卡爾、孟德斯鳩、盧梭,需要「興學校、隆教育」,她認為這是「當今之急務」。
當時新教育初興,與千年浸染的舊式教育相比,無疑是一顆幼苗,尚不大為國人理解,國人念茲在茲的還是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所以,她要大聲疾呼,為新教育張目,闡明「教育為立國之本」之理,她說:「教育者國家之基礎,社會之樞紐也,先明教育,然後內政外交,文修武備;工藝商業諸端,始能運轉自由,操縱如意。若教育一日不講,則民智一日不開;民智不開,則冥頑愚蠢,是非不辨,利害不知。所知者,獨自私自利而已。」
從舊式教育出來、在舊體詩詞上有卓越表現的呂碧城,卻熱衷於新教育,在舉世矚目於富國強兵之際,把目光投向了迂緩的教育,認為富強的根本,「非興學校為普通強迫教育不可」。相距一百一十年, 我們的外部環境早已發生變化,教育已然普及,問題也隨之轉換,今天要追問的不是教育是否為立國之本,而是怎麼樣的教育才能成為立國之本?怎麼樣的教育才有可能產生「文明的原動力」?怎麼樣的教育才能真正開啟民智,而不是培養只知道自私自利的人?呂碧城當年還用不著思考、來不及面對的這些問號就在我們的面前。說穿了,就是要認清教育的目標,如果把富強作為目標,教育不過是手段,教師和學生充其量也只是作為機器上的零件,終究還不是主體。如教育是以開民智為目標,也就是以造就具備健全心智、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為目標,教師和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就是第一位的,沒有獨立思考,一切不過是原地打轉,做做習題,背背標准答案,練練應試技巧,教教答題訣竅,這樣的教育能不能成為立國之本,我相信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這樣的教育最多也只能造成一代又一代精明的自私自利者,卻不會產生出文明的原動力。
作為立國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義底色的,而不是日復一日總是苟全於現實主義的泥潭當中。無論追溯孔子的傳統,還是古希臘的傳統,從本質上說,教育的真諦都蘊含在獨立和自由當中,教師憑著獨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識和精神世界裡馳騁,學生同樣要憑著獨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識和精神世界裡求索,老師與學生,老師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他們的生命相互碰撞,相互連接,在課堂內外彼此啟迪,彼此建造,彼此成全。通過教育每個人的思想天空進一步拓寬,每個人精神的翅膀進一步展開,這樣的教育才是令人嚮往的,也是教育的現實中所匱乏的。一旦失去獨立與自由的精神,教育絕不可能成為立國之本,在一個教育普及的時代里,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教育,尤其值得深思。很多人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往往從現實的條件出發,這誠然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任何時候我們千萬都不能喪失底線,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分清楚「是什麼」和「要什麼」,不能不斷地降低標准,不斷地承認既成事實,最終連方向和目標都找不到了。重新找回方向和目標,需要向教育的真諦回顧,那是呂碧城時代還無須直面的問題。
③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百年大計.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百年大計.的翻譯是:
E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country, is the important project
④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是什麼
教育(E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哲學家雅爾貝斯關於教育本質的一段闡述,被人們廣泛引用。
「辦有靈魂的教育,育有靈魂的人。」象賢中學的領導班子將教育的視野聚焦在教育的本質與靈魂,進而確立了「堅持以賢文化育人」的理念,以「啟迪智慧,提升人文素養,養成健全人格,確立積極人生」為抓手,推進有靈魂教育的戰略方向。
辦有靈魂的教育,創辦有靈魂的教育的學校,就是要「教育思想領先,辦學機制高效,學校特色鮮明,教師特點突出,學生特長張揚」,就是要有靈魂之師,要培養有靈魂之生,要回歸教育本真,要彰顯地方特色。
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如是說。
課程和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象賢中學建立「賢文化」課程體系,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融為一體,緊扣賢文化育人的三個梯度:尚、齊、弘,打造「尚賢」「齊賢」「弘賢」三大課程,通過將學校文化融入特色課程,從而使學生成為心智和諧、持續發展、造福社會的現代人。
有靈魂的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課外活動里,體現在主題班會中,校園里的一切細節、一切舉止、一切聲音、一切表現,甚至連流動的空氣,都將成為孩子成長為「一個人」的陽光和雨露。
⑤ 他常常對人們說:「要想讓祖國立足世界,不受外國欺侮,必須從興辦教育開始」。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教育是興國之本,強國之道。國家要富強,必須從教育抓起,國家富強了,才能令世人刮目相看,才能讓我們偉大的祖國立足世界,走向世界。
⑥ 教育是什麼之本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乃興邦之本。」這話展開來說,講的是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一個國家就不可能獲得世人的尊重。教育關系著國運興衰,沒有一流的教育,難能出一流的人才,同時,也更談不上建設一流的國家了。
⑦ 為何說教育是立國之本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建設教育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是基礎工程,是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
報道稱,專家表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支撐是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的核心是人才,人才需要靠教育去培養。中國的大多數人才還是要靠自己培養、為自己服務,如果全部是借來的或者是西方培養出來的,只能跟在別人後面,永遠成為不了第一梯隊,你永遠要亦步亦趨、沒有自己的東西。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中,人民滿意是最高目標,要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核心在於建設教育強國,在於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這個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歷史使命,成為今後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引領。
⑧ 為什麼教育是興邦之本
因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需要教育的。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8)教育是什麼之本擴展閱讀: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⑨ 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什麼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
教師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深化教師隊伍管理體制改革。
有關部門應認真研究中小學編制問題的特殊重要性,加大編制管理改革力度,探索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單列管理,設置機動編制,修訂完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盤活事業編制總量,加大編制統籌和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調整力度,更多向教師隊伍傾斜。
二、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
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應統籌考慮,確保其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三、建設國家級師范教育基地。
師范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關鍵推動力,應將支持師范教育發展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內容。由於師范院校以文理和教育等基礎性學科為主,長期以來獲得的資源和支持不足,嚴重影響了高校舉辦師范教育的積極性,成為制約教師培養質量的瓶頸。
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建議中央財政增加經費,擴大特崗計劃的實施規模,吸引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學校任教。
⑩ 教育是立國之本,對此有什麼認識
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面有著極為緊密和深刻的本質聯系,對國家或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全局生產著關鍵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亞洲國家均把教育作為消滅貧困,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促進了社會,經濟、
政治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全面發展.有關研究報告指出,教育是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重要因素.戰後日本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為世界所關注,究其原因可歸納為教育的普遍和迅速發展,正是由於經濟實力和增強和社會的進步已從單純依靠人口數量的增加
轉移到依靠人口素質的提高,從依靠體力勞動轉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開發和技術的革新,教育在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才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