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教育方式是什麼
中國的教育,在於應試上,那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與倫比的,可是在於埋沒人才上,還有發展學生自主的習慣和思考方式上,也是世界之一流!
這個也許從古到今就是如此的吧,古代中國的文明,中國的學生在漢代之前是思考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高度,都是值得深思的,那種百家爭鳴的景象,在中國的思想界,教育界也是僅有的唯一的。
為什麼那個時候的教育值得我門去思考,在那之後,中國的教育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從董生的天人三問,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了吧。結果是什麼,看看《儒林外史》,大家都是會有所了解的。真實的景象正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里,在中國所謂的人文教育里,盡善盡美的,淋漓盡致的演繹著。
為什麼說現在的教育還是一脈相承。就是因為小學,初中,高中,都是一名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學完了基礎教育和知識,有的好些的在最終能用一個所謂的「能人」一起拔高輔導,這樣壓抑了學生的思考范疇,是學生在一個老師思考問題的思路下,一直沿著他的思路思考著自己的問題。很難去發散自己的思維,用本來屬於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這樣就是中國的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這個的情況不值得我們大家去深思么,不值得我們去改變一些什麼么?
我感覺中國大多數,我要強調的是,大多數學校,多少年一成不變的教書育人的方式,多少年了,一直都沒有改變,盡管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是老教師下了,新教師上了,只不過在教育中是在一種的思考模式向另外的思考模式的轉化,根本達不到讓學生自己多元化思考的目的。教育的模式一天天的喊著:改變,改頭換面。可是結果呢,還是沒有變化的,人文式的教育是好的,可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還不是要培養四有新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么!沒有自己創新的思想,沒有多元化的空間去想像,人文何用·
真正的要改變一些了了,我們不要一味的去說高考的問題,實際上在我們的教學理念中,就要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問題!高考只是客觀的存在,但是最基本要我們去改變的,就是要我們在我們的教育模式和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思考空間和發散學生自主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上考慮一些我們切合實際的問題!
在於這個問題的做法上,我認為,要作到:多元化學習、和單元化教學會更好一些!
怎麼做呢?我認為單科的教學有多名老師同時去講解,只不過每一名教師需要去講授的知識不一樣。那數學做例子:可以採取多名老師共同完成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甲負責講授集合的基礎知識,乙負責去講授函數的問題,丁負責去講授空間幾何的知識等等。這樣可以絕對的,充分的去讓老師去充分的研究和解決但部分的知識,同時也也是是教研的活動直接擴展到基層。也可是使學生在單科目的學習中感受到不同老師的不同的想法和思維。這樣也能使學生的多元化思考問題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有人要問,這樣的教學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面對高考,你這樣能造就出高分的人才么?
我要說的是,面對現在的形式,可以在上訴的情況下進行具體的辯證和改變的,可以在高三的學年布置專門的教師,就單獨負責高考的研究和挖掘,這樣都是可以的!不會給高考的任務造成任何的負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多元化思考方式!
這些僅僅就是個人的建議和想法,估計是沒有那個學校願意去改革的,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改變一個學校的教學理念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改變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更是難上加難,為什麼不從我們自身作起呢?
為了我們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是那樣一脈相承下來的高分低能的人才。有些人要努力的,有些人要改變的!!
B. 中國的教育模式是什麼
中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應試教育,其是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人類自然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應試教育背離素質教育,採用機械化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它以升學率高低檢驗學校教育質量、教師工作成績及學生學業水平。它以考試為目的,其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工作要求和社會發展。學校、社會和家長對學生採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把「成績搞上去」當做唯一要求,通過考試,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應試教育對學生、教師、學校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正面與負面兼有)。雖應試教育有諸多弊端,但其優勢及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仍然不可忽視。
C. 中國的教育體系是什麼
中國現行的教育是以高考為代表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徵就是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學生家長學校以及整個和教育相關的產業鏈都圍繞著教育機會進行競爭的教育體制。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堅持把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各級政府在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多渠道、多形式辦學。
拓展資料: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范體系所組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
D. 什麼是中國式教育
近代中國教育體制源於蘇聯的模式,但又結合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弊端,其形式主要有:
一是師道尊嚴,教師本位主義的等級制形式;
二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教育形式;
三是教材教法統一答案唯一的教育形式;
E. 什麼是中國教育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西周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其典型特徵是「學在官府」和「政教合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促進並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在漢代,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盛行的科舉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聯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四書》和《五經》則成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明代以後,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緒31年),清政府才下令廢除科舉,興辦學堂。
F. 中國是應試教育,西方是什麼教育
西方國家是素質教育,中國是應試教育兼有素質教育。
西方國家的國人都會驚異於其教育的自由,這種自由更多的表現在繁多的假期、充裕的休息時間、嬉笑散漫的的課堂氛圍。
中華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以及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立足於現狀來解決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中要想成為人上人,就必須吃苦受累,即使自認為有高智商高天分,但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等其實更想整體提高國民素質以及提供一個所有人都能改變命運的機會。高考雖然至今飽受爭議,卻是大多數中國人「鯉魚跳龍門」的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
(6)中國是什麼教育擴展閱讀:
應試教育的積極影響:
1、開啟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國,各個地區的教學資源的水平和數量也參差不齊,貧困地區的教學資源落後而且
稀少,發達地區卻擁有先進的教學資源。素質教育能滿足發達地區的公平競爭,選拔出優秀和有創造力的人才,但卻忽略了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其本質是比拼教學資源,是不公平的,最終結果只會是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而貧困地區卻越來越貧困。
應試教育雖存在弊端,但卻能為中國各個地區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讓貧困落後的地區也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2、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中考、高考是中國現行的選拔不同知識水平的人參加高一級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眾多的學生參加中考和高考,不僅是學生競爭壓力大,對社會來說也是考驗。不實行考試制度就等於為官員腐敗「走後門」埋下種子,全面考察學生的各個方面又費事費力。
應試教育考試的好處是,無論報考者有多少,只要調整難度系數,即可以篩選出值得錄取的學生。這個過程不需要大量專家的參與,成本很低。
G. 我國的教育制度是什麼樣的
中國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且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
(7)中國是什麼教育擴展閱讀
學前教育指3—5歲的兒童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過程。
初等教育指6—11歲的兒童在小學接受的教育過程。小學一般由地方政府興辦,也有個人和民間團體創辦的。
中等教育指在12—17歲期間在中等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專均屬於中等學校。普通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學制各為3年,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職業高中和中專。
高等教育繼中等教育之後進行的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為大學、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學校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
繼續教育包括成人技術培訓、成人非學歷高等教育以及掃盲教育。
H. 目前中國的教育體系是什麼呢
中國現行的教育是以高考為代表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徵就是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學生家長學校以及整個和教育相關的產業鏈都圍繞著教育機會進行競爭的教育體制。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堅持把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各級政府在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多渠道、多形式辦學。
拓展資料: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范體系所組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
I. 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外國人的教育是什麼教育
中國是應試教育,大部分西方國家注重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不盡相同,但不同定義常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 第三,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與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因此,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主要區別,大體可以從以下10點表現出來:
①從指導思想上看: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為了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它反映了現代的先進的教育思想;而應試教育則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是以追求升學率為目的的教育,是選拔式、科舉式、淘汰式的陳舊落後的教育。
②從教育目的上看:應試教育是為適應上一級學校的選擇需要,以應試訓練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則是根據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需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造和學會審美的教育。
③從教育對象上看: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而忽視多數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重在「普及」,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通才教育」。
④從教育內容上看:?應試教育完全圍繞應試要求,考什麼就教什麼、學什麼,輕「德」、缺「體」、少「美」、砍「勞」,是一種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質教育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教育。
⑤從課程結構上看:應試教育是單一的學科課程,且只重視少數所謂「主科」,輕視所謂「副科」;而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把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程等幾個板塊,都納入課表,作為正式課程平等對待,有的學校還十分注意開發「隱性課程」,比如環境教育、校風建設等等。
⑥從學生課業負擔上看:應試教育不按課程計劃授課,隨意增加課時,超綱授課,加大作業量,考試頻繁,復習資料泛濫,各種競賽名目繁多,學生課業負擔加重;而素質教育則要求著眼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嚴格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僅以作業為例,內容適度,形式靈活,不僅重視鞏固性的書面作業,還要設計富於個性和創造性的活動作業、口頭作業、行為作業,並把課外閱讀納入培養健康的個性之中,以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⑦從師生關繫上看:應試教育迫使教師「選擇適合教學的學生」,強調師道尊嚴,師生之間是一種管與被管、教與被教、灌與被灌的關系;素質教育則強調尊師愛生,師生民主平等,雙向交流。要求教師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扶植每一個學生,教師選擇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發展的教學藝術。
⑧從教育方法上看:應試教育實行的是學生被動學習,死摳書本,脫離實際的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重視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的教育。
⑨從教學途徑上看,應試教育把課堂和書本作為教學的唯一途徑,不同程度地脫離社會、脫離實際;而素質教育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新型素質,要求實現教育的社會化,建構學校與社會的「雙向參與」機制,使得教學途徑增多,教育視野廣闊,有利於從狹隘的完全同升學「指揮棒」對口的自我封閉中解脫出來,實行開放式的現代教育。
⑩從評價標准上看,應試教育以「分」為導向,以「率」為標准,以「考」為法寶,並以此來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實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質教育則確立社會實踐的評價權威,淡化分數的警告、懲戒作用,把學生的差異作為資源潛能優勢,實行的是使學生個性健康、完善發展的教育。
從以上10點基本可以著出,應試教育只注重應試的功利,不關心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應試教育」在教育對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過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虛假性,對基礎教育危害甚深,對廣大中小學學生的素質提高和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通過切實的努力動搖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轉化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J. 中國的教育模式是什麼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前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按部就班的去操作,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