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英美高等教育體制哪個好
擴展閱讀
紙幣知識大全 2024-11-19 11:12:31
麗娘是什麼動漫里的人物 2024-11-19 11:12:19

英美高等教育體制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2-04-21 04:21:16

① 去英國留學好還是去美國留學好

美國和英國一直以來都是留學的大熱門,這兩個國家的教育質量相對較高,學位也更被大眾認可。

英國對於想在短期內鍍金的學生是個好的選擇,因為學制短,說的是一年,但是真正學習的時間也就9個月,到英國學習的適應期大概需要3個月左右,所以真正能融入其中去學習的時間大概也就小半年。

以下是英國和美國的對比,可供參考。

1、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世界領先,國家投入教育科研方面佔得比重很大(全世界此項總額的5%,產生了全世界科研總額的9%),英國對學生有所選擇取捨,因為他們傾向優秀和突出的學生同時也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


2、英國教育嚴謹規范,教育歷史悠久。美國教育史只有短短200年,英國的教育史卻有800年之久。歷經不斷的改革,創新,磨練,發展和完善,英國的教育更扎實穩固體系也更加健全。普遍被英聯邦國家採用,借鑒。甚至美國大學的減小風格,教學模式都是模仿自英國。

3、英國學歷學制短,而且全球公認!這點主要體現在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就業方面。英國的大學本科學制為三年(研究型學科,帶有實習課程學科,蘇格蘭地區大學是四年)。英國大學的研究生除了研究型專業MBA等都為一年。英國所獲得的證書學位學歷全球認可。同時中英雙方也互相承認對等學歷!北美的學制(高中三年,本科四年,碩士2-3年)


4、英國多元化社會氛圍,有利於學生融入。據不完全統計,英國居民的社會階層,國別,膚色,種族,信仰等方面的歧視和對立要遠遠低於美國,留學生可以得到友善,親和的對待。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系國家教育部2004年批準的上海首批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賢達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學校現有虹口、崇明兩個校區,虹口校區地處市區東北部,毗鄰上海外國語大學;崇明校區地處崇明區陳家鎮,托斯卡納風格的優美建築與特有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

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多國留學3+1+1本碩連讀項目為了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國內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促進中英兩國的教育合作與交流,在中英兩國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國留學服務中心(CSCSE)與蘇格蘭學歷管理委員會(SQA)共同將英國高等教育文憑(Advanced Diploma)項目引入中國,簡稱為CSCSE-SQA-AD項目。其為廣大高中畢業生及同等學歷者,提供了在國內接受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教育的機會,為學生和家長節省了昂貴的留學費用。

② 英美兩國的教育體系,並做對比

在國際教育一體化運動與回歸主流運動的理念下,各國都大力關注特殊教育的發展,讓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走進主流教室、回到普通學校接受普通教育,讓特殊教育從隔離走向融合。在次背景下,全納教育走上了歷史的舞台,而在次領域,英美兩國對全納教育的研究與應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從英美兩國全納教育研究的相同方面來看,英美兩國在全納教育的研究方面都起步早,都注重從有特殊需要兒童身心發展的全方位來考慮,並能在特殊教育的實施中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

首先,英美兩國都注重全納教育與人權的相關研究。他們認為,受教育是每一個公民無論是普通的兒童還是特殊需要的兒童都應接受一定的教育,而不應排斥在教育之外或隔離起來,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英美兩國在全納教育的研究中都結合本國的國情、結合本國的政治體制,將全納教育看作主要是人權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殘疾或學習困難而受到教育隔離就像因為種族和性別收到隔離一樣,是違反人權的。同時,在全難教育的研究中,兩國都考慮全納教育與父母權利的關系,並能從法律的形式來保障。

其次,英美兩國對全納教育的研究都注意與法律相結合。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與法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的發展水平與民眾的生活質量。英美兩國政府以促進全納教育作為本國教育發展的原則與目標之一,通過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規與政策,積極促進全納教育的發展,通過確立全納教育框架,對全納教育的發展進行指導與規范,並予以法律與制度上保障。英國從1976年教育法到1981年教育法再到1993年教育法,建立了一個系統的法律法規工程,對特殊教育確立了工作系統,有助於對學生接受特殊教育服務進行評估,促進了特殊教育的發展。美國自1975年以來的近30年中,政府有關特殊教育的立法就有十項之多,其中,從《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美國殘疾人法》和《殘疾個體教育法》這三個重要法令中,我們可以清晰地透視美國發展全納教育的立法保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英美兩國在全納教育的研究與應用中都注重法律的保障。

此外,英美兩國全納教育都注重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課程設置、特殊學校教育經費的投入以及特殊學校教師的培訓,從全方位的角度對特殊教育的發展服務。在課程的設置上,能根據特殊需要學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做到「因殘施教」與「因材施教」的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並能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制定個別化教育方案,在普教與特教的融合中,注重兒童的心理訓練;注重兒童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完善;注重對老師技能與知識的培訓,反對對學生貼上標簽,並能把全納教育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而很好的為學生服務。

2、從英美兩國全納教育的不同方面來看,由於英美兩國的國情、文化的不同,在全納教育的研究與應用中也存在著不同。

首先,英國在全納教育的研究中,從教育一體化到全納教育的發展,可以說,英國的全納教育是在專業人員的發起下,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學校教師、家長社會成員的參與下,全面開展起來,重視理論與實踐研究,而且在全納教育的研究與實施過程中,進展較慢,而美國在全納教育的研究與應用中,顯然速度也較快,取得成果也較大。但美國全納教育是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經過了回歸主流運動,一體化運動,第一代融合,第二代融合才全面形成全納教育的理論體系。同時,美國人特別注重人權的研究,因此在全納教育的研究與應用中,反對把任何一個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排斥在教育之外,通過零拒絕、去機構化運動來實現特殊需要兒童的全部納入。此外,英國在全納教育研究中關於特殊兒童的評估與安置只注重對特殊兒童的鑒定,通過鑒定來安置在相應的教育機構,而美國在特殊需要兒童的評估、鑒定、安置的同時,注重無歧視性測量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於特殊兒童的情感的發展。

其次,從特殊教育經費與特殊教育實施來看。英國對全納教育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經費,但它是一種資助性的,通過標准基金、校外活動基金來支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實現特殊教育的權利,在全納教育的過程中是一種有償教育。而美國在全納教育理論研究與實施中,採取了一種免費而適當的公共教育,他們認為殘疾兒童所接受的公共教育必須是免費的、義務性的。接受特殊教育的殘疾兒童應享有與正常兒童同等的待遇,教育經費由州、政府承擔,而州與政府的承擔比例也不同。但無論怎樣,都不應對殘疾兒童進行收費。

此外,英美兩國在全納教育的相關服務,實施的適當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英國的相關服務比較粗造,而是從宏觀上去研究與實施,而美國比較細微,能從微觀上注重服務,同時,英國在研究的進程中注重與國外的交流。

③ 留學是美國好,還是英國好啊

在所有的留學目的地國家中,美國與英國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兩個國家。很多學生與家長在計劃的最初,常常會因選擇哪個國家而躊躇不前。其實,衡量一個國家留學環境的「好壞」,不外乎從學制、申請難度、費用、教學質量等各種「硬、軟體」上著手。
學制:
美國4+2 英國3+1
美國通常本科為四年,碩士為兩年,是修學分的。一般碩士是30-40個學分,學生如果能提前修完學分即可提前畢業,比較靈活。
英國的學制為本科三年,碩士一年。碩士分為授課式和研究式的,90%以上學生會選擇授課式的碩士課程,一般總共修8-9門課,每門課程成績合格,完成論文方可畢業。大部分學校和專業的授課式碩士課程只需9-12個月時間;而大專生則可以通過3-12個月的碩士預科直接升讀研究生。但是,碩士課程非常緊湊,學生基本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打工。
兩者對比起來,去英國讀碩士的壓力相對大一些,學生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環境並完成學業,這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非常高。
申請條件:
美國嚴格 英國靈活
美國在碩士申請的時候除了基本的語言成績(托福)以外,還需要提供GRE或者GMAT成績,對於不提供雙錄取的美國大學,學生在遞交申請時必須提供合格的語言成績。另外,學校錄取時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非常重視。
英國學校錄取主要參考的是學生的學術背景,包括比較院校及平均分以及科研等經歷,只需要提供雅思成績,不需要額外的考試,且在申請的時候雅思成績不是必須提供的。申請和雅思學習同時准備即可,入學前2個月能夠考出合格的語言成績即可。
因此,總體而言,同樣質量的學校,英國的門檻無論在推薦信、學術背景等要求都比美國低一些,或者說更加靈活一些。而且英國很多學校都提供各種形式的預科,可以念一年再升本科。
費用:
美國30萬起 英國20萬起
美國學校基本為私立大學,學費和生活費較貴,學費大約在5-6萬美元/年。公立學校則稍便宜一點,每年的費用基本在30-40萬人民幣。但學生可以在校內勤工儉學,一般1小時收入8美元左右,每星期最多可兼職20小時。
對於英國來說,本科每年的學費大致為6000-15000英鎊左右,醫科專業會更高;研究生大部分專業的學費大致相似,部分專業如醫學、MBA等每年學費會達到 25000英鎊左右。生活費在5000-10000英鎊左右。而英鎊匯率較以往下調了近1/3,因此每年的留學費用約在20-25萬人民幣左右。
教學風格:
美國先進 英國嚴謹
美國的教育無論從數量上、質量上均稱得上世界一流水平;是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目前全美擁有3800多所高等院校;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家。美國的高等院校還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具競爭性的高等院校。
英國的教育制度歷史悠久,已有700多年的發展歷史,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堅實的基礎。因此,英國的文憑獲得國際公認和尊重。
與美國大學相比,英國的高等院校更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和高新技術的開發。英國世界名校數量眾多,更擁有像牛津、劍橋等世界頂尖級高等學府。另外,英國大學學風嚴謹,校園安定,加上英國比較保守的社會風氣,可能更對中國家長們的口味。
就業機會:
美國多樣 英國較少
美國是移民國家,熱衷於吸引國際人才,也容易容納國際人才,好的就業機會也多,所以留學生畢業後留下來的機會更大。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2.1萬中國留學生前往美國,目前已有150萬餘人前往美國,其中約110萬人留在美國。
相比之下,留在英國就較難。從學制上來講,英國學生更加被動,本科讀完就讀碩士,讀碩士時的一年中又要忙於學業又要匆匆忙忙地找工作,學業和工作兼顧得較辛苦。因此英國留學生畢業後多選擇回國。
社會環境:
美國開放 英國保守
美國是移民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很多,各個國家的留學生也很多。美國人通常比較開放熱情,所以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融入校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很快就會有不少人產生「不覺得自己是留學生」的這種感覺。
在這點上,英國和美國差別比較大。在英國留學的學生,普遍有融入當地社會比較難的問題。因為相對美國人,英國人就不那麼熱情開放了。

④ 英國和美國哪個教育制度更有優勢

很多學生和家長在咨詢的過程中,都會問:英國和美國哪個國家的大學教育更有優勢? 父母滿懷憧憬送孩子出國,當然希望能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國家、就讀最好的院校、接受最為良好的教育。這樣的心情是人之長情。我之前寫了很多關於留學方面的提醒和有關於理性留學的思考,好像還真的沒有對其中任何兩個,仔細的進行過比較。時下留學越來越盛行,同是作為留學大國的英美兩國,去哪一個國家留學會更好一些呢?這應該是普遍困擾學生和家長的問題。所以今天我想對英美留學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家長想要了解的一些細節問題提出點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英國學歷資格在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老牌大學建校史也長達五百多年,校園佔地甚廣。這其中很多院校多數率先設置了模塊單元課程,授予相關專業的學位。而美國大學很多,從三百六十多年前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創立全美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的傳統,發展到今天已有相當規模。美國大學形形色色,有公私立之分,有四年制兩年制之分,有單收男生、單收女生、和男女合校的。乍一看,還真會讓人眼花撩亂。出國之前還是要看仔細了。 最後的評定成績上,英國也非常嚴格,據很多學生說在英國70%以上的分數就已經是非常優秀了,可以拿榮譽學位了;但是在美國,我的一些學生都是全A的成績,最多也只有一兩個B,可見評分制度非常松。當然我並不是說美國不好,只是在說明,美國大學和英國大學的側重點不同,英國大學的教學質量是世界最好的,但是美國大學的優勢在研究上,另外製度更寬松一點,不像英國,在課程安排和畢業時間上太過僵硬。美國的大學制度是自由的,自由選課,自由畢業,自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 說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不同,其實生活上英美也是大有不同的。我突然想起一位英國朋友給我的忠告:No free Lunch(沒有免費的午餐)。在你使用了英國人的物品後往往是要付費的,英國人是比較較真的民族,不過這和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親兄弟,明算賬」倒是又異曲同工之妙。在英國,幾個朋友在酒吧喝酒,一般是輪流買酒,也正是這個道理。英國人比較實在,如果他請你吃飯,問你喝酒不喝,如果你喝酒就千萬別客氣,他不會問你第二次。 在美國氣氛則要寬松很多,稍微熟悉美國人之後,你會發現他們仍舊直率可愛象個大小孩。美國人自命為富有幽默感的民族,如果你罵他不學無術沒出息,他反而認為你被物質和名譽所累,不懂得生活的真締而可憐你。美國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無時無地不彼此交談搭訕,都以尋開心為目的,語言環境輕輕鬆鬆。有時你看見一群人嘻嘻哈哈熱鬧非凡還以為是老朋友在聚會,其實他們彼此認識的時間大概還沒有十分鍾。 總的來說,英美兩國是各有各的特點。他們就像兩個人,擁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如果你的心中懷憧憬勝利女神,嚮往美國自由的生活,那就不妨去美國;反之你如果想看白金漢宮、聖保羅大教堂、大英博物館、愛丁堡和倫敦塔,那麼到英國學習游歷一番,也未嘗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這一切還是取決於內心的意願。留學一個國家,其實主要看你喜歡哪個國家,拋卻客觀限制,選擇的因素更多的是鍾情。於某一個國家而言,只要發自內心的喜歡並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就一定能得到你所期待的結果。

⑤ 美國的高等教育與英國的高等教育有什麼區別

英國大學在增強國民經濟的實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999—2000年,大學在整個經濟中直接和間接地創造了348億多英鎊的產出和562,000個全日等值工作崗位。這相當於英國就業勞動力的2.7%。高等教育院校內每增加100個工作崗位,整個經濟中就增加89個通過撞擊效應(knock—on effect)產生的崗位。高等教育經濟每增加100萬英鎊的產出,其他經濟部門就增加150萬英鎊的產出。

其次,英國高等教育的研究實力雄厚。英國在過去50年產生了44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盡管英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但它卻擁有世界上8%的科學出版物,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出版物中13%是英國的,除美國以外,英國在各項測評中都比其他國家取得了更好的成績。美國因為具有難以超越的研究基礎,在20個主要的科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導地位,而英國在15個領域的引用率居第二位,在任何一個學科都不低於第五名。英國同歐洲夥伴的合作已通過框架計劃得到加強,這在很大意義上拓展了其研究基礎,如今英國的科學和研究已是歐盟基金最主要的受益者。政府已制定出相應的科學、工程和技術戰略,即「投資於創新」(Inventing in innovation)戰略,表明政府將大幅度增加研究投資。

第三,大多數學生對教和學的水平感到滿意。英國的高等教育為個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有93%的全日制第一學位獲得者或找到工作,或繼續學習。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收入比沒有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收入要高出50%,其收益率高於任何一個OECD國家。學生獲得學位的數量在過去的20年裡增加了兩倍,畢業率位居世界最好之列,第一學位的未完成率僅為17%,這在OECD國家幾乎是最低的。在高度競爭的海外學生市場上英國正成為一個日益具有吸引力的國家,1962—1963年英國有28,000名留學生,代表著8%的學生人口;到2001—2002年增至225,000名,接近11%。

第四,大學和企業的聯系不斷加強且日益緊密。在2001年,大學創造了175個與創新有關的新型公司,且其數量還在不斷增長。申報專利的數量也有快速的增長,1998—1999年度和1999—2000年度達到22%。由公司資助的高等教育研究收入的比例也不斷增長,甚至比美國都要高。高等教育院校幫助公司增加其創新性和競爭性的事例很多,例如,愛克塞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提供的產品開發設備使300多家小公司受益。如今高等院校能提供更大范圍內的課程,為特定公司或企業部門的從業員工接受繼續教育提供服務。高等教育在支持公共部門(如國家衛生事業局,NHS)的知識轉移和創新管理方面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第五,英國高等教育系統已成功地從一個精英系統轉向普及高等教育的系統。1962年只有約6%的21歲以下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現在近43%的年齡在18—30歲的人能進入大學學習。大學已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場所,雖然參與高等教育的人員數量在增長,而勞動力的平均工資津貼卻沒有降低,仍然是OECD國家最高的。沒有出現所謂的「更多的就意味著更糟」(more means worse)這種情況。

同時,大學也改變了其供應的性質以反映變化了的學生需求。有些院校特地鼓勵那些因故沒能正常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入學申請,還有一些院校則通過各種新的途徑、方法和新的課程類型來滿足廣大學習者的需求。學生取得低於學位水平的資格證書的數量在1994—1995年和2001—2002年度增長到39%,遠遠快於接受榮譽學位學生數量的增長(12%)。部分時間的學習也正在擴展,學生可以把學習同工作結合起來,如今有11%的第一學位畢業生通過部分時間學習獲得資格證書,11%的高等教育學生在繼續教育學院學習。1994—1995年度有15%的學生在家學習,2000—2001年度則達到21%。

二、衰落的危險與改革的需要

無論是分析已有的發展成就,還是對挑戰的認識,都基於對高等教育價值的認識,而《高等教育的未來》白皮書中首先表明了政府的價值觀:

「高等教育是一份巨大的國家資產,它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福利的貢獻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的研究開辟了人類知識的新領域,拓展了知識的邊境,是人類進步的基礎;大學的教學為知識統治的時代培育國民,增其技能;大學給學生以個人的和智力的成就感;通過和企業的合作,大學給經濟以動力,其畢業生在公共服務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擴大高等教育入學有利於造就一個更加開明和公正的社會。

在一個快速變化和日益競爭的世界中,高等教育在用適當和相關的技能武裝勞動力方面、在激勵創新和提高生產率方面、在豐富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優質的高等教育體系所帶來的利益具有深遠的意義,而衰落的危險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正是基於對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英國政府沒有滿足於已有的成功,而是居安思危,認識到衰落的危險。

英國的高等教育首先面臨著外來的挑戰。如今,許多經濟競爭對手對高等教育機構的投資比英國多。法國、德國、荷蘭和美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佔GDP的1%,日本也計劃把公共投資從0.4%提高到1%,而英國只有0.8%。這些國家都認識到發展知識經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受到良好訓練的勞動力。高等教育正成為全球性的事業,競爭對手正在尋求向海外輸出高等教育,這對英國的刺激很大,因為傳統上這被看作是英國的市場。

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內在的挑戰,即如何吸收、保留和獎勵高素質的學術人員以維持和改進教學和研究,如何維持教學和研究的基礎設施,如何保證高等教育投資(無論是納稅人、學生、僱主還是其他人的投資)達到最好的效果等。

以研究為例,目前英國面臨著不能在世界上保持其優勢的危險。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根據研究質量和數量分配研究基金,使過去15年研究的總體質量得到提高,但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不斷加劇。如果分析一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引用率,就會發現,雖然英國仍占優勢,但它正在下降,這可能與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研究基金有關。國際比較表明,其他國家,像德國、荷蘭和美國都將研究基金集中於少量院校之中。美國的研究和對研究等級的獎勵限制在1600所四年制院校的200所之中。同樣,中國政府正計劃創建10個世界級大學集中研究基地。印度有一個國家技術研究院,分布於全國的五個地點。這就使得英國需要重新審視如何有效使用研究經費及組織研究。通過發揮集中的優勢,可確保一些院校能跟世界上最好的院校競爭。

一項研究表明,英國對研究的資助不足,在研究基礎設施或教學的投資方面欠債較多,特別是對非研究密集型院校的投資。高等教育將近一半的設施建於20世紀60年代或70年代早期,許多已接近設計生命的終點,研究數量也不斷增加,這就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吸納、保持和獎勵最優秀的研究者方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雖然總的數字顯示科學家的流動是「人才流入」而不是「人才流失」,但來自皇家學會的數字認為流向國外的研究者,特別到美國去的是英國研究者中的最優秀者。一份皇家學會會員調查發現,1999年26%的會員在英國以外的地方工作,其中12%在美國。所以英國需要考慮如何在國際范圍內吸引和保留最優秀的研究者,如何維持一個穩定的流動,以便讓最聰明和最優秀的年輕人流入到研究領域。除考慮提高學術薪俸外,還應考慮讓最優秀的研究者專注於研究,少從事教學和行政事務工作。

克拉克在白皮書前言中指出,世界的變化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而且變化的速度繼續加大,而國家控制變化的過程和免受其痛苦的能力關鍵取決於大學。未來的成功依賴於有效地調動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技能和天資,依賴於應用知識和理解力以增強經濟實力和社會和諧。因此,可以確定大學必須改進的兩個領域是:

首先,高等教育的擴張仍然沒有惠及到來自各種背景的人才。在今日英國,仍有太多出生於處境較不利家庭的人才,不論他們的能力有多大,仍把大學看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場所。

其次,必須在利用知識創造財富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而這又取決於能否給大學以自由和資源以便增強大學在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力。「要給我們世界級的研究者以穩定的財力支持,要幫助他們把思想轉換為成功的企業經營,要消除幾年來的導致大學走下坡路的投資不足問題。」

三、應對挑戰的策略

(一)應對挑戰需要長期的投資和改革的策略

英國政府要改變幾年來投資不足的狀況,在以後三年增加對高等教育的資助,平均每年超過6%(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對學生的資助也將大幅度增長,包括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新增撥款。這一額外投資將增加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入學機會,幫助大學解決許多問題。

但是單靠這一點並不能使大學在提高入學率和優秀率方面如願以償。如果要讓大學提高質量、擴大入學機會、加強和企業的聯系、應對長期的挑戰、在全球范圍內參與競爭,還需要一些附加的資源,還要把對大學和學生的資助體系建立在一個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雖然要做到達一點不是那麼輕而易舉,但如果迴避這一艱難決策,無疑會增加衰落的危險,整個國家和學生也將會深受其苦。為此白皮書中提出:

·大力改善對研究和知識轉讓的投資,推進世界級研究中心的產生,加強大學支援地方經濟的工作;

·改進和獎勵優質教學;

·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以滿足個人和經濟發展對高水平技能的需要;

·通過恢復助學金、廢除預付學費等措施支持來自處境不利背景的學生;

·允許大學每年對每一門課程獲得的經費捐助在0—3000英鎊之間——畢業生可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支付;

·通過幫助大學建立捐贈基金使大學獲得一個長期的財政保證。

(二)發揮優勢,促使研究達到優秀

如前所述,英國大學在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而投入新的資源將幫助大學進一步改進教學和研究。為此,政府將最好的研究集中於較大的院校中,使這些院校有比較好的基礎設施,保持較好的學科內和學科間的合作,發展純研究的崗位,讓優秀的研究者有較高的收入。具體措施如下:

·相對於2002—2003年度,2005—2006年度增加研究支出12.5億英鎊;

·鼓勵和獎勵較大院校的研究,包括合作研究;

·給起主導作用的研究部門和大學更多的投資,使它們能跟世界最優秀者競爭;

·制定新的激勵措施支持新興的和改進型的研究;

·對於政府資助的研究生培養基地,要確立嚴格的新標准,發展和獎勵有才能的研究者;

·組建新的藝術和人文研究委員會。

(三)加強高等教育和企業的聯系、交流、發展知識和技能

雖然英國的高等教育為英國經濟創造了將近340億英鎊的產出,扶持了50多萬個工作崗位,但是利用大學的知識和技能的企業不到五分之一,大學和學院在創造工作崗位和促進繁榮方面本來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政府將通過以下措施加以鼓勵:

·強化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EIF),2005—2006年度每年提供9千萬英鎊用於特別鼓勵非研究密集型大學同地方、地區和全國的僱主合作;

·通過高等教育創新基金資助20個知識交流網路,以獎勵和支持高等教育院校同企業合作;

·不斷增強地區發展機構(RDAs)在分配高等教育創新基金中的作用,建立高等教育院校和地區發展機構間密切的夥伴關系;

·幫助部門技能委員會在企業和大學的相關院系間建立緊密的聯盟。

(四)促進優質的教與學

有效的教和學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擴大入學機會的基本要素。為此,高質量的教學必須得到認可和獎勵,最好的實踐必須得到推廣。此項改革包括:

·附加的投資不僅是為了研究,而且也是為了優質教學,為了支付現代化教學費用、獎勵好的教學和為最優秀者提供更多的獎學金;

·成立獎勵良好的教學和促進最好的實踐的優秀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

·為學生提供較好的信息,包括出版新一年度學生調查和校外主考人的總結報告,以利於學生選擇;

·建立新的國家教學專業標准,成立旨在發展和推進良好教學的新的國家團體——教學質量學會(Teaching Quality Academy)。

(五)擴張高等教育以滿足日益增長需求

雖然擴張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強烈的,但不能因此而犧牲質量。為此政府將通過新的質量類型來擴大高等教育,較好地適應學生和經濟的需要:

·繼續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使18—30歲年齡人口達到參與高等教育的比率接近50%,而這主要通過兩年制的以工作為核心的基礎學位達到;

·同僱主合作開發更多的基礎學位,為學生提供財力支持,加強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聯系,並為此進程開辟良好的途徑;

·鼓勵課程的靈活多樣性,以滿足更加多樣化的學生的需要,改進對部分時間制的學位的支持。

(六)保證公平入學

提高高等教育入學率最重要的一步是擴大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參與率,提高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質量。同時,改進對學生的資助措施也有利於清除入學的障礙,大學和學院本身也要在提高入學機會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的一攬子計劃包括:

·恢復對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助學金,廢除提前支付全部學費的規定;

·要求大學在提高學生支付的學費水準之前,制定入學協議(Access Agreement)以改善處境不利學生的入學;

·任命獨立的入學管理者監督這些協議的執行,推進較廣泛的入學,確保入學程序公正、公開和達到專業水平;

·擴大國家的「高志向」(Aim Higher)計劃,在中小學、學院和大學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系,提升年輕人的志向水平;

·改革撥款機制,適當補償大學和學院為吸引和保留來自不利背景的學生而支出的額外花費;

·成倍增加額外資金數以幫助易受傷害的學生,且為非全日制學生引入新的獎學金資助。

(七)保持自由撥款

大學不僅需要短期的財政資助,還需要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英國政府將對大學進行前所未有的投資,以解決幾十年的投資不足問題。政府將繼續成為大學的主要投資者,並讓大學具有為自己的利益爭取新的資金流的自由。一種方法是激勵大學建立捐贈基金,另一種方法是賦予大學從畢業生那裡獲得對教育成本進行捐助的權利。一般來說,畢業生比沒有拿到學位的人更有可能找到工作,且能獲得較高的收入。雖然如此,政府在公平入學方面仍不會妥協,將採取一些措施確保年輕人不受到預付學費的影響。

·從2004年開始增加對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助學金,每年達到1000英鎊,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受益;

·2006年引入新的畢業生捐助計劃(Graate Contribution Scheme),允許大學每年為每門課程尋求0—300D英鎊之間的捐助;

·繼續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付清1100英鎊的首次學費;

·廢止預付學費,允許每個學生延遲至畢業後通過對課程的捐助方式支付學費。畢業後的付款將通過稅收制度,同學生的償還能力相聯系;

·從2005年4月起,提高畢業生開始償還學費捐助的起增點,允許10,000—15,000英鎊的貸款;

·通過推進個人和企業的捐贈,幫助大學建立捐贈基金,激勵大學增加自己的捐款財政。
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產業化、私有化的,學費也是最高的。其成功的訣竅,就在於實施了沒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學,通過大量的資金支持學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教育券」的發明人米爾頓·弗里德曼指出,政府在教育中有三個功能:1.立法實行強迫性的義務教育;2.在財政上資助學 校;3.管理學校。他的結論是,政府在教育中的前兩個功能還算說得過去,但按照自由市場的邏輯,政府完全沒有理由親自管理學校。這也是他在美國義務教育中提倡「教育券」的理由,意在創造教育的市場競爭。其實,在美國的高等教育界,許多做法就是「教育券」制。比如Pell Grants,這是聯邦政府資助低收入學生的最大獎學金,2003-2004年度的總金額高達126億多美元。拿到這筆錢的學生,只要到一個學校注冊,錢就會撥到學校的賬上,學校必須在14天之內把錢交給學生,否則就犯法。這樣,等於政府給學生一筆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好惡來「采購」高等教育。他們就成了教育的消費者。各大學為了迎合這些消費者的胃口,搶到這筆生意,就得給人家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 可見,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政府絕不是對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放著不管、把一切交給市場。正相反,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甚大。美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一年是其GDP的2.7%,而歐洲僅1.1%。有人算過一筆賬,結論是,你如果按標價付學費上大學,即使畢業後收入比不上大學的人高得多,從純經濟的角度算,也不如把這筆錢放進股市。這樣所得到的收益,遠遠高出大學教育給你帶來的高工資的收益。大多數人都是經濟動物。算了這筆賬後,按說不會有幾個人願意賠錢讀書。可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美國適齡青年都要讀大學呢?因為他們根本不是按標價付賬,大筆費用是政府埋單。

⑥ 英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哪種更好

英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教育體系最健全的兩個國家,我覺得這兩個國家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和優勢,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誰的教育好或者誰的教育有問題。

教室

就大學的教育來說英國大學的教學質量是世界最好的,但是美國大學的優勢在研究上,另外製度更寬松一點,不像英國,在課程安排和畢業時間上太過死板。英美兩國有著同源的文化是兩國教育具有共同點的歷史背景,美國的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的教育傳統,兩者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英美有著同源的文化但區別還是很大的。兩國有著不同的教育制度,這是兩國教育不同的只要原因。所以可以說是兩家的教育方式各自有著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我國的教育也是非常不錯的,說到底無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⑦ 英美教育制度的比較

英國教育體制簡介

英國對所有五至十六歲的兒童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就課程和學歷資格而言,英國存在兩種不同的體制,一種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教育體制,另一種是蘇格蘭教育體制。

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
在私立學校體系,家長一般都要付學費;在公立學校體系,教育是免費的。公立學校通常不接收年齡十六歲以下的外國學生。

學齡前教育

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都提供學齡前教育。很多兒童在三歲或四歲時開始在幼兒園或小學的幼兒班接受教育。

預備教育

私立學校為五歲至十三歲兒童提供預備教育(或小學教育)。很多外國學生通常在七歲時以寄宿學生的形式入學。在十一歲或十三歲的時候升入私立中學學習。

小學教育

這是公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為絕大多數英國兒童提供教育。兒童五歲時上小學,一般在十一歲時升入中學或學院。

中學教育

英國所有中學為學生提供教育直至他們年滿十六歲,學校幫助學生准備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或者同等水平課程考試。相當數量的外國學生在十一歲或十三歲時來英國上中學,其中很多人上私立寄宿中學。

十六歲以後教育

中學生在十六歲完成強制性義務教育以後,就可以合法地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不過,大多數學生會以預科學生的身份進入預科學院或者延續教育學院,在那裡學習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或者同等水平課程。外國學生一般在這個階段來英國接受教育,如學習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為在英國學習延續課程或上大學做准備。

十八歲以後教育

預科生一般在十八歲時完成中學教育。然後,大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延續教育課程或攻讀高等教育課程。

延續教育(FE)
(包括職業課程和部分本科課程)
延續教育是指為年齡十六歲的中學畢業生繼續提供的教育和培訓。英國有六百多所公立和私立學院開設延續教育課程。這些學院開設的課程種類廣泛,包括英語語言課程、某些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及其同等水平課程、職業課程、銜接課程以及部分本科生課程。

高等教育(HE)
(包括本科課程、研究生課程和MBA)
高等教育是指大學、學院及其他院校提供的本科以上課程教育和培訓。英國有九十多所大學和五十多所高等教育學院。它們開設了多種多樣的課程,大多數課程學習結束時可以獲得學位或同等學歷,研究生學歷或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美國教育體制
[日期:2006-02-09] 來源: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美國的教育是先有教會和私立學校後有公立學校, 故傳統的教育體制是地方分權制和公私並舉制

美國立國時的憲法規定,聯邦政府無權干涉各州的教育.1865年南北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感到設立中央教育領導機構的必要性。

1868年才在內政部中設教育總署, 也只是管理很少的聯邦教育經費, 為各州的學校提供幫助和咨詢,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立了聯邦教育部. 各州的教育委員會和下屬的地方學區委員會, 與基層學區委員會仍然分別掌握各地的教育大政,發展計劃, 經費分撥等實權. 但聯邦政府由於教育經費的不斷增加和1958年以來幾部教育大法(如<國防教育法中小學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的頒布實施,使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逐步滲透到州和地方, 對全國施加有力的影響.

教育既以全民為對象,並涉及到每個家庭和個人的未來,故教育既是國家的大事, 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會團體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 物力, 財力, 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軌制,調動起多方面辦教育的積極性, 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辦" 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 這是美國教育體制的最大特色. 這比單純靠政府出資(單軌制)辦學, 按計劃經濟規律去辦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美國眾多的社會團體(宗教, 工會,企業)和教育團體( 教育基金會, 協會, 研究會)對推動美國的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天主教, 卡內基,福特,洛克菲勒等基金會,以其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輿論來推動教育的各項實驗,教改, 科研及設立新專業,傳播先進經驗, 提出教育宗旨與政策建議等,其影響力和潛能往往超過政府部門.
美國教育的多元文化主義是美國教育的國策,多元文化教育是使多民族移民融入美國主體文化的最大途徑. " 歸化主義" 是用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去壓迫,消滅或混合別的文化.而" 多元文化主義" 則是把一國中的多種民族文化接受為特色的, 獨立的成份, 在平等的基礎上認同與互補.

美國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決定了美國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在美國人看來,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美國的法律規定兒童6-16歲必須入學。美國的公立學校由政府稅收支持,學生免費入學;私立學校多由教會支持。美國的學校按年齡階段分為以下四類:
1.初級學校:1-6年級(6-12歲)
2.初級中學:7-8年級(13-14歲)
3.中學:9-12年級(15-18歲)
4.大學(學院):一般為4年制(18歲以上),另有「研究院」或「專業學院」,為大學畢業學生從事研究而設立。

美國大學目前實行准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分別代表本科和研究生兩大類教育4級不同的學術水平。由於准學士學位只是讀完2年初級或社區學院的資格證明,不是攻讀學士學位的必經階段,因此美國的學位制基本上還是3級水平結構。按學位性質,一般分為學術(研究)學位和專業(專科)學位兩種。此外美國大學還頒授榮譽學位,此種學位並不反映學術成就,而是對予社會有傑出貢獻者的承認。

美國的大學習慣上分為以下三類:
兩年制學院,又稱初級或技術學院,大部分為公立,多半為地方社區所舉辦,故一般稱為社區學院。社區學院提供的課程有兩類:一類為過渡性文理課程,相當於4年制大學的頭兩年,學生習畢可轉入4年制大學繼續深造;另一類為終止性職業技術課程,畢業生直接就業。社區學院頒授的學位是准學士學位。社區學院入學條件簡單,不限年齡,亦無須通過入學考試;學習時間靈活,有全日、半日、周末、夜間課程的多種選擇,還有寒暑假開設的假期班;修業年限較短,收費低廉,而且針對本地區需要開設課程,便於就業,因此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

四年制學院,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文理學院或文科學院。基本課程包括人文學(語言、文學、哲學、藝術、音樂、文化史等)、社會及行為科學(歷史、地理、經濟、政治、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和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三大領域。另一類是獨立的專科學院,如機械學院、建築學院、工程學院、音樂學院、師范學院等,主要提供專科職業教育。上述兩類學院學制一般為4年。文理學院和文科學院向畢業生頒授的最普遍的學位是文學士和理學士,專科學院則授予專業學位。

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規模龐大、組織復雜、師資充實、設施完備,一般設有以文理學院為核心的若干學院,可修學位的課程除通常的文理課程外,還有工程與技術、商科、國際問題、衛生、教育、農業、家政、建築、傳播、新聞、圖書館學、旅館管理等。大部分綜合性大學注重研究工作,不僅擁有設備先進、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也設有以向高校和社會輸送教學和研究人才為雙重使命的研究生院,因此這些大學又被稱為研究性大學。此外,許多綜合性大學還設有若干高級專業學院,如法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管理學院等。進入這些專業學院學習,往往需要有4年制大學的本科學歷,學制通常為3-4年,時間長費用高。綜合性大學頒授學士、碩士和博士3種學位。

自己整理下

⑧ 英國與美國高等教育有什麼不同

在比較教育學的課堂中,對於各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我首先接觸了美國與英國,而且英美的高等教育都有著世界聞名的學術聲譽與地位。兩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既有其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對於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
英國與美國的高等教育有很多相同點,因為他們有著同樣起源,並且英國大學本身也是美國大學的設計雛形。哈佛大學最初命名為劍橋學院也見一斑。所以從現代美國大學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英國古典大學的影子。英美高等教育已經取得了輝煌成就,美國哈佛培養出了6位美國總統,34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而英國首相都是牛津的畢業生。
很值得中國借鑒的英美高等教育體系的特點是通識教育。英國劍橋的物理化學系,沒有本系的學 生,是給全校學生上課的。全校只分兩種學生,文科和理科。畢業時只獲得兩種學位:文學學士和理學學士,因為它採取通識教育的體制。MIT一年級的學生不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 分工學院、理學院、建築學院、管理學院、設計學院、人文社科學院6個學院,課程隨意選 修。二年級的學生才選擇進入哪一個學院,才有自己的major(主修)。如果還拿不定主意, 可以拖到三年級開始再確定。經過充分考慮和適應後,再確定所學專業。在此以前是通識教育。在哈佛,很少有人在四年級以前開始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是哈佛1945年提出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教育體制。這一點美國做的是最好的。
另外,英美高等教育都著力於培養復合型人才,都有著創造精神與實踐精神,在入學的時候不完全依靠考試,還是要求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等。
當然,英國與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上也有很多不同點。從宏觀管理體制上來說,英國大學由各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負責管理,而美國的公立大學由各州政府負責,私立大學自主自治管理;從學制上來說,英國實行學期制,缺乏彈性 不能轉學與轉專業,而美國實行學分制,轉學與轉專業普遍與靈活,學校間學分互換;從校內管理模式上來看,英國實行學院制,各學院自治,獨立與大學,學院權力大於大學,而美國實行院系制,系是美國大學最基本的學術單位,也是最重要的學術權力中心;從教育理念上來說,英國的通識教育差一點,更多的實行專識教育、學術金本位,而美國的則是普遍的通識教育;從培養目標上來看,英國培養的是學術人才,而美國培養的是領導者、開拓者與實幹家;從培養方式來看,英國接近於我國,實行授課型教育,而美國實行自由選課、參與科研、研討式教學;從專業角度來說,英國在高中階段就確定了專業方向,專業指向性強,而美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大學前兩年為通識教育修習各領域課程,後兩年修習專業主修課程。文理學院不分專業,以培養精神領袖為目標學習;
綜上,英國教育體制比美國的教育體制更為嚴謹與保守。英國的高等教育更加註重專業知識,學術氛圍濃厚,而美國的高等教育更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領導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據統計,美國大學學生在本科期間平均每個轉專業2-3次,更形象的反映出美國的教育體制特點
隨著世界高等教育的激烈競爭,英國高等教育與大學顯然在美國的競爭中,差距越拉越大。仿效與趨同是各個領域競爭的普遍現象,在高等教育與大學的發展與競爭中同樣存在。目前可以看到,英國大學的各項改革與發展,在基本本國大學的特點基礎上,都更加註意融合美國大學特徵。如從2009年9月份全面實行的學分制改革、大學畢業成績分級制度改革等,英國將大學畢業生的成績分為一等、二等一級、二等二級和三等成績。傳統的成績分級制度在英國沿用了200年,大學生畢業時只知道自己總體的成績評級,校方不會告知學生在每一個科目的具體表現。新方案提出,英國大學應為每個畢業生提供一份更詳細的學業成績報告,其中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義務工作經歷、撰寫報告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學生參加大學社團的表現,例如在校園電台的工作,也將列入畢業成績報告。這些方案多少都能看到美國大學的影子。而中國現在正在實行的素質教育,也是在向美國的通識教育所靠攏。
我國公立的大學都是統一的,水平較齊,要求較高,其實我國也可以借鑒美國的公立私立大學並存的體質,這樣可以激發高等教育發展的潛力,競爭中促進彼此的進步,更能使大學走近公民。其次,我國高等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改變現有的老師教書,同學聽課的現狀,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後就是我國應該繼續向通識教育靠攏。

⑨ 美國、英國、加拿大,哪個國家的本科教育更好

美國


美國的高等教育,從最初開始發展的時候,就力求博採眾長,希望同時兼顧世界上教育的兩個大分支,即專才教育(就是以專業技能的培訓為核心目標)和博雅通識教育(以思維能力、辯證能力等底層素質的培養為核心目標)的優勢



拿到簽證,解決身份問題,再慢悠悠找工作,能夠大大緩解國際生在求職就業時的心理壓力。找到工作後,再按部就班遵循加拿大各個省的不同移民政策,拿到楓葉卡的難度並不大


總結:加拿大留學的最大優勢在於留加工作及移民的便利性。在就讀期間及畢業後,加拿大大學都為國際生的就業提供高於英國和美國大學的支持力度。對於專業方向和職業規劃路徑清晰的學生,加拿大留學是絕佳的選擇。


在了解完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本科的整體教育體制後,相信大家對於留學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最後,讓我們做一個總結:


1、希望跨學科發展,或者不想在本科階段過早把自己框定在一個狹小專業領域的學生,首選美國。

2、專業方向明確,極少有可能更換專業的學生,更適合英國。

3、希望通過留學實現移民的家庭,應該把加拿大作為首選。

⑩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教育制度對比

這些都是西方主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