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科普教育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如何調整基礎料 2024-11-19 07:50:21

科普教育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4-21 01:04:50

Ⅰ 科學素養:它到底是什麼呢——關於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

□江曉原■劉兵 □劉兵兄,這是一本印數很少、通常不容易看到的書。但我認為很值得注意,而且特別想和你來談一談。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進行的最新一次(第五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結果。這種調查,美國進行得最早,從1957年就已經開始,從1972年起固定為每兩年進行一次,至今沒有間斷。什麼是「科學素養」,自然是有爭議的,中國的調查,基本上採用了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所採用的標准,但也根據中國國情作了少量修改。這樣,中國的調查結果就可以和國際上進行比較。 ■確實,這次調查的數據非常豐富,從中可以分析出許多問題。這里我先說兩點我注意到的調查結果。 其一,是雖然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1.98%,這也就是說,平均在100個人中,只有不到兩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無論在對科學知識還是在科學方法的理解上,與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都處於落後的狀況。但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並不理想地具備科學素養的情況下,我國公眾對於科學技術的一般看法和態度卻以持肯定態度的居多,例如,68%的公眾非常贊成「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我們的後代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56.7%的公眾非常贊同「總體上說,科學家的工作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此等等。而對科學技術發展持保守態度的公眾則明顯是少數。這意味著,那麼多對科學技術持肯定贊成態度的人,其中真正具備基本科學素養,也就是說對科學技術有最基本了解的人,其實比例是很低的。但盡管如此,公眾還是肯定科學技術,這種反差,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 □公眾對於科學技術的看法,確實是極為重要的數據。 但是我也注意到了另一種情形:例如,對於「有了科學技術,我們就能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這樣一個唯科學主義的陳述,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非常反對」(12.0%)和「有些反對」(21.8%),而在「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當中,這兩個數據則高達25.0%和44.4%之多。這說明在中國知識階層中,對於科學技術的作用及其局限,已經有相當多的人能夠有較為清醒的認識。換句話說,對於科學技術較為了解的人,更能意識到科學技術的局限性。這和你注意到的上述反差,倒是有著某種內在的一致。 ■你說的不無道理,不過,那還要看你所說的「科普教育」的具體所指。我覺得,在最狹義上的傳統的科普教育,自然是造成上述情形的一個因素,但就像我們現在經常分析狹義的傳統科普的影響力之有限一樣,其實造成這種情形更重要的原因,我以來還是來自廣義的一般傳播對於科學形象的樹立,即在不涉及具體科學知識(傳統科普至少還普及了具體的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將科學意識形態化的結果。 此外,在這份調查中,還有另一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即在對待科學技術態度方面,與國際相比較,也有些數據很有意思。例如,美國有47%的人認為科學技術利大於弊,而中國卻有高達71.3%的人持這種看法。即對於科學技術之利大於弊的問題,中國人遠比美國人要樂觀。而對於「我們過於依靠科學而忽視信仰」的認可,美國人是51%,而我國卻只有23.8%。這一正一反,也同樣很說明了些問題。是不是可以說,在國內外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的對科學的知識和形象的傳播上的差異,也是造成這種公眾對待科學技術態度的差異的原因呢? 本書中所反映的調查,基本上採用了美國的標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本書中的「科學素養」,基本上也就是美國同類調查中的「科學素養」。這樣的「科學素養」,我看上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對科學術語(比如DNA、Internet之類)和科學知識(書中稱為「科學觀點」,比如「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一年」之類)的了解。 二、對科學方法的了解。調查中只有3項內容,即「科學研究」、「對比實驗」、「概率」。 三、對迷信(5項:求簽、相面、星座預測、碟仙或筆仙、周公解夢)的相信程度。 四、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包括對諸如「我們過於依靠科學,而忽視信仰」、「有了科學技術,我們就能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這樣的陳述的態度)。 ■你說到「科學素養」,或者說,等於提問究竟什麼是「科學素養」,或者,什麼是合理的「科學素養」?這就進入到另外一個大問題了,而這確實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應該說,這也是一個極有爭議的問題,在這里幾乎無法全面地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討論。不過,就這份調查問卷的問題來看,如果我們先對於像公眾對科學的態度等方面的問題迴避不談(不談不等於說不重要,其實是確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的),僅就公眾對科學「知識」之了解部分的調查來看,調查問卷著重涉及的都是一些像「分子」、「DNA」、「網際網路」等概念,在對生活中與科學有關的問題以及公眾對科學觀點的了解程度的問題,其中涉及的,也都是一些近代西方科學的概念和知識。 那麼,至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中國公眾(注意中國這個限定詞),合理的「科學素養」(起碼在科學知識部分)是不是一定惟一地要以了解西科學近現代科學的知識為全部的依據呢?如果按照這種標准,那其實是對科學概念的一種最狹義的理解,倒不如說是對中國公眾的「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的調查。例如說,在某種看法中,一些對於中國公眾的生活和文化關系更為密切而且影響更為深遠的「地方性知識」,就完全沒有包括在這份問卷的「科學素養」的內容中。 比如,對於中國公眾,有關中醫的知識,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既有文化傳統又有實際意義的「科學」(當然是更廣義的「科學」)素養的一部分呢?(當然,對於時下偶爾可以聽到的將中醫劃歸「偽科學」的謬論就不在這里批判了。)在有關公眾理解科學的西方研究中,也是有著強調「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的理論的。而在我們看到的問卷中,真正涉及到「地方性知識」的內容,反到只是在公眾對「迷信」的相信程度那部分,也即求簽、相面、星座預測、碟仙或筆仙、周公解夢等等,這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反映出了一種對「地方性知識」的蔑視,也是與公眾理解科學理論的發展趨勢相不一致的。 □我應該承認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樣一份問卷,只是對一般公眾進行的相當表面的調查,要求在這樣的調查中考慮到「地方性知識」,未免有點苛刻了吧?這個調查,實際上就是關於中國公眾的「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的調查。 我的意見是相當技術性的,主要是對於上述「科學素養」的第二方面。我覺得這方面只有3項,非但數量太少,缺乏足夠的代表性,而且這3項內容本身,又或多或少都有可疑問之處,例如: 第一項「科學研究」中,完全忽視了模型問題,而這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如果說就把它當成「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調查,那當然這種調查法至多隻是在技術上可以提出一些疑問,那樣,你提的那些問題當然是有道理的。不過,我還是覺得,為什麼我們進行科學素養調查就一定只是針對西方近現代科學素養呢?我甚至覺得,調查者恐怕也不會理直氣壯地這樣講吧。其實,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把科學的概念擴大些,使之更合於中國的國情、文化和需求呢?我們不是經常講中國特色嗎?既然發展科學的目的應該是使人類生活得更好,為什麼不沿著這個目的去提高我們應有的科學素養呢?例如說,對中醫的了解,或者說「素養」,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是那些處於不發達地區的人,還是身患西醫一時難以治癒的疾患的人,還是那些更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等等,不都是相當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科學素養」嗎?甚至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也還可以有更多的說法。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要更理想化一些,對於科學素養調查本身,特別是它背後的潛在觀念,進行一番分析,也許比那些技術性的問題的分析要更為重要。技術性的問題總是相對好解決的,而觀念,卻是很難有大的變革的。但是,在為人類,為中國人生活得更幸福的前提下,真正要提高中國人的「科學素養」,這種(關於科學、以及關於科學素養的)觀念的變革卻是首位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Ⅱ 科普是什麼意思

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於學校教育,也不同於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

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

Ⅲ 科普是什麼意思

科普:讀音 kē pǔ,指普及科學知識。

Ⅳ 什麼是科普知識

科普知識(Science knowledge)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

起始發展

科普知識——現代生物力學的起源與發展

現代生物力學大約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生物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發展進入了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專家們對於人和動物運動的生物力學特性進行了積極的研究,下面一些學者的科學研究廣為人知:亞歷山大1970年的《生物力學》;1974年武科布羅多維奇對於動物運動進行了數學模擬,並因此促進了機器人製造技術的發展;1968年希利傑博蘭德創建了有關動物以均勻步法進行運動的理論;1968年蘇霍諾夫創建了陸地脊椎動物運動的一般體系;哈頓有關人支撐運動體系調控機制的研究;米勒有關人運動生物力學問題的研究。1967年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生物力學學術討論會。1973年正式成立了國際生物力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ISB),這標志著生物力學學科的正式建立。這一時期在蘇聯運動訓練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成了,而在此之前它只是在體育教育學的范疇內發展的。下面一些教科書成為闡述有關運動訓練學知識體系的第一批著作:蘇聯奧佐林的《運動訓練的現代體系》(1970年)、德國哈列主編的《訓練學》(1971年)、波蘭烏利多夫斯基的《運動訓練理論及方法》。這促進了運動生物力學在運動訓練學范疇內新的科學方向的發展。

發展

隨著對於運動訓練問題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有關運動員完成比賽動作技術分析方面不同角度生物力學的研究得到了積極發展。當今研究運動生物力學的主要機構大部分在東歐國家,如波蘭、俄羅斯(主要在莫斯科、聖彼得堡、伏爾加格勒、克拉斯諾達爾、新西伯利亞等城市進行生物力學的研究)、烏克蘭(基輔國立體育大學和哈爾科夫國立體育科學院)。現代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現實意義是由以下二方面原因決定的:一方面,體育運動的社會意義不斷提高,體育運動項目的數量不斷增加,這些決定了進行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必要性和具有前途;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科研方法,這為全方位研究運動員完成比賽動作技術提供了可能,隨之而來的是可以提高他們訓練和比賽的成績。

在現代生物力學的發展中很清楚的存在幾個方向即工程生物力學、醫學生物力學和教育生物力學(東斯科伊,1997年)。工程生物力學和醫學生物力學得到了很好的理論研究,並且有大家熟知和使用的儀器設備,這就決定了它們的研究建立在一個相對較高的科學方法水平之上,而在教育生物力學的研究中卻存在著另外一種情況,它主要用於解決教學任務。

教育生物力學是生物力學研究中較新的一個分支,尚處於基礎材料積累和理解階段,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論學說。現階段教育生物力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創建以解釋和預示所研究現象發展主要方向概念體系為基礎的理論。

有關體育教育和運動問題生物力學研究范圍的擴大以及體育教育和運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促使了教育生物力學中一個相對較新的科研方向—進化生物力學的形成。進化生物力學的主要任務在於通過研究人的自然發展規律揭示其動作演化規律,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因為如果不能認識人運動機能隨年齡發生變化的規律性,那麼就不可能正確制定訓練計劃。巴利謝維奇、蘇杜拉教授和楊金田院士所進行的科學研究結果指明:(1)個體發育中人運動機能成分和構造(用於保障形態、功能機制)的發展存在不均衡性;(2)個體發育中人的動作的發展帶有多層次及節律性;(3)個體發育中人的動作表現帶有很高的個性化程度;(4)人運動機能發展的絕對結果取決於身體活動的特點及強度。

科普知識的發展必然推動與之相關的其它學科的發展,同時科普知識也催生了科普展品這一事物。科普展品能生動、形象的展示科學知識,是科學普及一個重要環節。科普展品能促進科普知識的發展,同時科普知識又推動了科普展品在不斷的發展,以跟隨科普教育的腳步,同步發展。

作家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被人稱為「科普之最」

主要方向

如果評價西歐國家和美國所進行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向,那麼應該注意一點,在這些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從六十年代中期在體育教育系開始開設機動學課程,在一些大學例如華盛頓大學甚至有機動學系(在俄羅斯第一個機動學研究室1998年成立於烏拉爾體育科學院,而生物力學課從1958年起就開始在許多體育類院校開設)。這也註定了在西方學者的科研工作中有關決定動作的內部機制(肌肉、骨的結構,它們的生物力學特性、電活性,運動器官的特性和功能等)的研究佔多數,並且表現出了極高的科研水平以及出色的儀器設備保障。近些年來有關這方面的科學著作比較多,其中埃諾科的《機動學原理》(1997年)是最好的專著之一。

意義和影響

科普知識涵蓋了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各個學科,還是日常生活無不涉及到科普知識。由於其范圍的廣泛性,奠定了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必然要求我們的科普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的與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同行。同步發展。使科普知識,科普教育真正意義上走進人們的生活。科普知識的意義和影響必將是深遠的、長久的。

Ⅳ 什麼是科普

科普:普及科學知識
科普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科學普及。老實講,這樣的解釋跟不解釋沒什麼區別。要解釋科普這個詞其實很困難,因為據說壓根兒就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甚至有人認為科普這個詞的提法就是錯誤的。在外語中,就找不到能夠相對應的詞彙出來。
普及的概念大家都清楚,就是普遍地傳到,普遍地推廣,以使被推廣的事物大眾化。如果按這個意思來理解科普,那科普就是普及知識。這樣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科普等同於教育了。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教授人們知識,而且遠比目前所謂的科普教授得詳細認真,應該說普及得更徹底。二是科普沒有必要。因為相當多的知識不可能被普及也沒有必要被普及。比如說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比如說顯微外科和熱處理,這些知識可能被普及嗎?有必要讓大眾都懂嗎?結論是顯而易見的,科普不是要普及什麼知識體系。 其實科學還有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意義:一種通過邏輯推理從觀察到的事實得出可驗證的結論的思維方式。通俗地理解這句話就是,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符合道理的分析,然後得出一個經得起檢驗的結果。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的想法及做法就是科學。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並不僅僅是知識,它更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思維與實踐的方式。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不少知識,但他的思維方式是不科學的,他一樣會不斷地犯錯誤。
這樣來看,科普的意義就應該是普及一種思維方式了。因為如果人人都學會了正確地觀察事物,正確地分析事物,正確地運作事物,他所得到的結論和結果就會是符合科學的。至於他能夠用什麼樣的知識體系來進行分析研究與運作,那是教育的結果。也就是說,一個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他所進行的活動就可能會更復雜,得出的結論也就可能會更精細。但無論是孩童還是科學家,只要他的分析研究與運作是正確的,他就是科學的。這種思維與運作的方式,我們就叫作科學精神。事實上,科普的意義就在於普及科學精神。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科學精神,他才可能會對事物產生科學的興趣,也才可能去觀察、去分析,也才敢於提出疑問,也才能夠去探索。反之,一個肚子里裝了不少科學知識的人如果缺乏科學精神,他不僅難於發現真理,甚至可能在明知真理時卻反對真理。這樣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
科普工作中常常會向公眾宣傳一些知識性的東西,展示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萬千氣象。它與學校的知識教育不同。科普注重的是通俗性、趣味性。目的是引起人們對知識的興趣,激發他們為進一步弄清真象而去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科普還會通俗地介紹一些知識和技術,以使公眾對其有個一般性的了解。我們將這稱之為「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一個公民應該對自己生活的社會和自然有所了解,這樣會對提高自身生活質量有好處,也對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提示性幫助有好處。比如說,我們得到一些營養學方面的科普教育,就知道了應該如何吃得更健康;我們得到一些關於地震的科普宣傳,就知道了在地震來臨時應該怎麼做等等。有很多簡單的知識和道理並不一定天天會用到,但知道得多了,人就會變得聰明,興許哪天在遇到一個問題或一個情況時,你就會因此而受益。這也是科普的意義。
科普就是讓全社會公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創造一個科學的氛圍,是一個讓公眾很輕松地就能知曉天下事的方法。

Ⅵ 科普小知識的內容是什麼

科普小知識的內容是什麼?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
科普知識涵蓋了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各個學科,還是日常生活無不涉及到科普知識。由於其范圍的廣泛性,奠定了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科普知識的重要意義必然要求我們的科普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的與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同行。同步發展。使科普知識,科普教育真正意義上走進人們的生活。科普知識的意義和影響必將是深遠的、長久的。
這里舉兩個例子:
1.為甚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 為甚麼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於是就打起呵欠來。
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

Ⅶ 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性

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有利於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而且,對於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也有重要意義。比如,科普教育有助於開發他們的智力,啟迪他們的智慧,提高他們觀察事物、了解社會、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很多課外培訓機構也主打模型製作、編程、電腦動畫等科技類課程,有些還將考證、參賽、獲獎等目標擺在檯面上。比如,有的科普培訓機構的教育方案顯示,四年級的孩子可以學習一項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課程,如果取得名次拿到證書,對於孩子未來的小升初甚至是高考都有幫助。如此之下,難免會讓科普教育充斥了功利性。

事實上,正如專家所表示,推進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學家,而是將青少年原本具有的科學素質給喚醒。這也就意味著,青少年科普不應該將功利性放在首位,而是應將著力點放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綜合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將考證、參賽、獲獎等目標,用於青少年科普教育,顯然欠妥,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

青少年科普教育當祛除功利性。相關培訓機構需要正本清源,科普培訓機構推出的參加競賽項目,顯然背離了科普教育初心。對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多些正向引導,對涉嫌虛假宣傳的機構,應加大依法懲治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業加強自律,擔負起社會責任,不能只千方百計在孩子身上套錢。

另外,也要在規范各類競賽上著力。據專家表示,類似於編程等科技類競賽的證書或名次,目前是否對升學有幫助還不確定,有些商家甚至打出高考加分等廣告,存在言過其實的可能。因此,對各類競賽當進行有效規范,規避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對於培訓機構打出的「對升學有幫助」的廣告,也應強化監管執法,杜絕虛假宣傳擾亂市場。

最後,家長也應保持平常心。應認識到,將科普教育功利化,其實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對於一些培訓機構的宣傳及競賽,應理智對待。當然,不容忽視的是,面對個別線上青少年科普教育項目爆紅網路,家長對其中的內容也有必要加強甄別,要真正立足於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參與,而非其他功利目的,進而引導孩子們愛上真正的科學,真正愛上科學,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Ⅷ 什麼是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於學校教育,也不同於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

(8)科普教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視。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技術普及局,負責領導和管理全國的科普工作。其後,在各部門、地方都設立了專門的科普管理機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立了一批國家級科普場館。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設有科普專項經費,以支持科普活動。中國的科普經費主要以政府撥款為主。社會各界,包括科技界、媒體出版業、城市社區、企業等等,都積極投身於科普工作之中。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9年,南京市頒布了《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Ⅸ 科普是什麼意思

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9年,南京市頒布了《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9)科普教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科普常見特點

一些科學知識作品的常見特徵包括:

1、娛樂性較高,或對觀眾較為切身

2、強調獨特性和較偏激

3、探討的主題不受專家重視或超出已有學術研究范圍

4、基本、簡化的科學概念

5、向擁有少量甚至沒有科學背景的觀眾傳授科學知識,故內容偏向更透徹地講解科學基本概念

6、傳達綜合不同科學領域的新概念,並提出學術上新的應用范疇

7、使用比喻和類推法去解釋深奧及或抽像的科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