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該如何教育好孩子
擴展閱讀
小鬧知識鋪 2024-12-29 18:08:38

該如何教育好孩子

發布時間: 2022-02-27 10:55:46

㈠ 如何教育好孩子

不要暴力,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好榜樣,孩子問問題一定要耐心回答他,不能生氣,那樣他會失去好奇心,孩子看書你要跟他一起看,她的心裡才會平衡,要讓孩子喜歡學習,孩子做錯事不要大罵他,要和他講道理

㈡ 我們該如何教育好孩子

這位知友,"我們該如何教育好孩子",請閱讀網路經驗!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柏成家教網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

  • 2.吸收教育知識 ­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

  • 3.耐心傾聽孩子 ­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柏成家教網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

  •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

  •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

  •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

  •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柏成家教網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

  •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准(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

  •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㈢ 如何正確教育好孩子

1、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我有兩個女兒,十六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長文學詩歌,十二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擅長創作。她們都是我的驕傲。我常對她們說的是,做我的女兒,不必乖,但要積極。我不認為孩子只是乖、聽話就是好事。

教養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他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後,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她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2、孩子愈大規矩要愈少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

一、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二、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三、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

四、規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裡深深記住。設立規矩卻又不講為什麼,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餘地。如果你定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麼。

這些規矩,如果你把它定得像是監獄般的死硬,如果孩子違背了,我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規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成消極被動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變成積極主動。

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矩,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規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我們家到底有多少規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規矩,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比如說,她們出門的話,我們會定一個時間,希望她們能夠在那之前回來;計算機上、網路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重視禮貌,見到長輩尤其要站起來;還有,就是負責任,自己的房間要收拾干凈,吃完飯要把碗拿到廚房。這些可能是我們會去要求的。

很嚴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覺得不用立規矩了,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她們也理解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們不用去重復。

但另外,我們也不會因為她們違反了規矩,就馬上處罰她們,偶爾忘一次就處罰也太嚴厲了。所以前提要講清楚,違背規矩之後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沒用之後才會考慮處罰。

其實孩子學父母親並不是只是聽規矩,她們會看你怎麼做,而不是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會跟她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她們當然會認為,原來這樣子,生氣時就應該這么說話。她們慢慢地就會耳濡目染,學會了這些壞習慣。所以做父母的注意自己要以身作則。

3、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父母對我們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但我自小就頑皮,因為是幺兒也得到母親特別的慈愛,從不曾因為我頑皮犯的小錯而處罰過我,但卻有一次,在我向長輩誇口自己考試總是滿分,「連九十九分都沒有考過」之後,為了要我戒驕,在我一次考不到滿分時,不惜以家法狠打我一頓。這件事讓我記得特別深刻。

在我為人父之後,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願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現……然後受到懲罰。

不過,處罰還是會有的。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這是她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麼多了(笑)。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幸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定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里,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並不是監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麼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4、氣憤下先叫停,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的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後都蠻後悔的。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系,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的關系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友,你怎麼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他(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後悔。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後不要動手。

5、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系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把管教當做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後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寫一些自傳啦,她年齡小還不會打字,都是我幫她打……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之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里。(笑)

以前我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我和她制訂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所以她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是否做到。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6、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台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隻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做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你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後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後,我只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我感覺到,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裡話的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後,無論她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做朋友。

㈣ 如何 教育好孩子

如何教育好孩子
現代社會上的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教育子女,那麼如何教育子女呢?
首先,先談談孩子的學習問題,家庭教育在孩子學習問題上有重要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關鍵性的影響。假如孩子不願做作業,那該怎麼辦?做作業不僅能幫助孩子鞏固學習過的知識,而且能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計劃安排時間、約束自己和承擔責任的能力。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願意完成作業,回家以後先想著玩,把作業拖到很晚才完成;還有的孩子喜歡邊寫邊玩,極易受外界的干擾,非得在家長的不斷督促下才去做。有些男孩子特別不願做語文作業,有些女孩子卻不願意做數學作業,不愛動腦筋;有些更嚴重的孩子乾脆就不記得老師留過作業。這些問題讓家長十分頭痛,只好採取打罵的方式。打罵有時還真見效,但時間長了,孩子被打疲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孩子還產生了撒謊、厭學等更嚴重的毛病。
記得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一次期中考試很不理想,於是,她一進門看到我就大哭起來,很傷感地說:「媽媽,這次我考得很不好。」看看女兒這個樣子,我第一次大吃一驚:女兒太軟弱了,經不起小小的挫折。於是,我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沒有一句責備的話,而是誠懇地安慰她:「艷艷,沒關系,這次考不好,還有下次呢,關鍵在於錯在什麼地方,這些地方是你不懂還是粗心?」女兒傷心地說:「語文的文章分析是我不懂,數學是我粗心了。」聽了女兒的話,我讓孩子把眼淚擦掉,說:「艷艷,來,媽媽幫你一起糾正,好嗎?」她點了點頭,於是,我把她的語文考卷拿出來,要她反復讀幾遍,熟悉文章內容,然後幫助解決一些問題,女兒一下子做出來了。接著,又幫她分析數學考卷。完了,我告訴她,眼淚是無用的,一次考不好沒關系,關鍵弄清楚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弄懂為止。再則,以後學習還要認真,考試時要看清題意,爭取下次考好。
我覺得家長對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長。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為。如果家長不顧客觀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結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
另外,家長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加以引導,對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負擔,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麼都由著他。其實,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斷的能力還不夠,再加上這個社會錯綜復雜,因此,還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我認為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還應強調素質教育,即各方面的能力培養,甚至健康身心的營造,比能力的培養更重要。
首先,我覺得要培養子女的感恩觀念。什麼是好兒女?就是他(她)具有孝順、尊重、感恩的心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讓他(她)從小培養感謝社會的恩惠。他(她)有這個感恩的觀念,就是他(她)的財富,有助他(她)開創未來的美好前途。
培養子女的忍耐力也十分重要,要養成子女的良好修養,就要教他(她)忍耐。比方說:兄弟姊妹相處,有時候哪一個兄弟姊妹多得到一些東西,多得到好處,都不要爭,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點嫌棄、一點挫折,也不要一直鬧情緒、苦惱,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將來能成就一切事業的力量

家長素質對孩子的影響
我國的小學教育改革是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雖然現代教育必然有許多共性的東西可以借鑒,但改革卻只能走自己的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是面向21世紀,建立適應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教育體系;改革的動因都是為了迎接世界政治經濟競爭、科學技術競爭和人才競爭的挑戰;改革不再是僅僅局限於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教育的某一階段,而是對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整體改革。我們國家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努力實施素質教育,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的指導下,解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不容迴避的大課題需要各位家長、各位教師以及社會各界有教育能力的人士共同關注,共同完成。為了提高新型教學的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就本班學生家長的素質情況作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
一.調查內容的基本情況
1.職業調查
在109位家長中,有23位家長在機關單位工作,其中有1位丈夫已經去逝,還沒有再婚的;有13位家長屬非農業人口,沒有從事任何工作;有19位家長從事經商,其中有2位家長是有實力的私營老闆;有8位家長在本地打工;有46位家長是農業人口。
2.文憑調查
在109位家長中,本科文憑有舒文;專科文憑有馬紅艷、馬敏仙、納成所、趙敏、桂雷;中專文憑15位;高中文憑17位;初中文憑23位;小學文憑有16位;文盲32位。
3.家庭調查
在這些家長中,兩地分居的有18位;離婚的有4位;喪偶的有1位;因家庭貧困而不能供孩子上學由他人扶持孩子的有6位;其它屬於正常家庭。
4.關心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
在所有家長中,有20位家長因工作性質長期不在家,仍用電話關心孩子學習情況;有39位家長不能輔導家庭作業,只起監督作用;有2位家庭比較富裕而疏忽對孩子的管教;有48位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比較關注。
5.提倡孩子艱苦樸素的調查
①平常親戚朋友給孩子的壓歲錢用來存銀行的35位;聽之任之的有15位;孩子自己保存或放入存錢罐的有45位;沒有經濟來源的有14位。
②對孩子平時零花錢使用情況要講清用途的有56位;不問情況的有22位;只叮囑孩子用錢要盡量節約的有31位。
③孩子要求買東西家長就滿足的有50位(在成績好的情況下);當時不答應過後想辦法給的有40位;直接不滿足要求的19位。
④吃飯時孩子借故不吃給一點零用錢的有18位;採取正常方式引導孩子吃飯的有58位;強制吃飯的有33位。
6.引導孩子做家務的調查
自己在做飯、洗碗、洗衣服、打掃衛生等要求做自己小幫手的有18位;要求孩子自己完成洗漱,穿衣服,疊被子,擦皮鞋等家務的有20位;不引導孩子做家務只要求做好作業的有40位;不強制也不引導孩子做家務的有31位。
二.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1.我們班的學生家長整體素質不高。本科以上學歷1人,專科5人,中專15人,高中以下學歷的占絕大多數,一字不識的有32人。2.家庭關系復雜,對孩子的學習有一定影響。父母離異、兩地分居、因職業關系長期在外或跟孩子接觸很少、貧困、文盲,所佔的比例較大。3.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不把它當回事的是少數。有48位家長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僅占調查總數的44%。4.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艱苦樸素的習慣,除少數家長外,絕大多數家長不太重視。
三.調查後反思
1.能否有效實施素質教育,與全社會尤其家長的關系很大,因為「思想道德,身體心理」等方面同時要有社會家庭的良好影響,光靠學校施行強制手段是不奏效的。
調查現狀表明,家長的素質普遍偏低,對許多孩子的影響就不理想,因為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基礎教育是差不多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從實踐中我們也切身感到,學校各位老師付出的心血非常大,收效卻很微小,有的甚至隨時翻湯,今天糾正一個錯誤,明天他犯的還是同一個錯誤。針對以上情形,我們在學校對孩子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的時候,就不能僅僅把目光盯在他們身上,還應該把眼光放開一點,看看他們的家長,他們活動的環境,他們所交往的人際關系。能調動的積極因素就要充分加以調動。
2.對特殊家庭的孩子應怎樣教育?
①特殊家庭的孩子,只有採取一些特殊辦法,逐步培養他們的自學習慣,加強自學能力培養,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找准孩子小時候的一些優點,老師再多花一些時間,多給他們一點關愛,相信一定能把這些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小孩子的記憶力極好,對老師的喜怒非常敏感,有時是為老師的喜歡而學,為老師的冷漠而產生抵觸情系,甚至就開始逃學,聽課時無精打采,打瞌睡,玩小動作。老師布置作業時不聽也不想做,常常打電話詢問,對老師的批評無動於衷。根據孩子的這些優缺點,老師在講課時就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盡量把課文講得生動、活潑,把一些難懂的問題編成順口溜或舉一些常見的東西來增強記憶,要求在課堂上完成的,絕對不能放在課後完成,家庭作業的份量盡可能少一些,給他們多一些時間和空間發揮自己的特長。讓他們緊張地學,輕松地做,無意當中積累一些新知識、接受一些新教育。
②建立生生互助活動。生生互助活動有利於彌補一些家長不能正常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缺陷,把成績較好的學生充分調動起來,幫助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調動這一主體力量,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大部分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感情比較容易溝通,沒有緊張感,學起來也輕松,培養了差生的學習興趣。氣氛活躍了,很多難題一下變得簡單起來,原來一個小時完成的作業,現在半小時就能完成,提高了學習效率,加快了教學進度。原來怕上課的學生也變得勤奮了,老師提問也爭先恐後地回答,變得主動起來,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點名。回答得正確,心裡美滋滋的。他們會想:「我也能得到老師的賞識、重視!」差生的學習自覺性就這樣提高了。
③家教對孩子的影響。我在調查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家長們都說:「老師的話當『聖旨』,一說准靈。」他們對孩子的管教還是嚴的,打也打得凶,罵也罵得狠,他們就是聽不進去,反正收效不佳。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就是引導和教育方法不得當。現在的孩子,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非常大,他們的很多想法,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實際年齡,如果家長還把他們當作娃娃看待,平時語無忌憚,口無遮攔,做起事來也不會看看事像,總認為小孩子家不懂事。其實,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娃娃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只是口頭上不說而已。當他們布局做錯事時指點他,假如跟他所看到的聽到的不符,他們就會反問,問得家長哭笑不得。為了掩蓋自己的尷尬,只能說:「小孩子家不懂事,不要管大人的事。」他們心裡當然不服,只是沒有辦法罷了。自己的言行舉止起不到典範作用,怎樣去培養孩子?因此,作為家長,不僅要嚴格要求孩子,還要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不至於會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一些壞形象。孩子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和生活作風,是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依靠長時間鍛煉和培養。
3.學生、家長、老師如何才能統一起來?
調查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質性問題。說白了,就是要解決孩子的健康成長。從以上調查的內容看,歸根結底是找准問題的症結所在:學生家長總體素質不高,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它並不代表下一代孩子就不能教育好,關鍵要看方法得不得當,是否盡到責任了?大家既然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就要團結起來,努力拚搏,把自己的不足看作是動力,從而推動教育事業向前發展。如何才能把學生、家長、老師團結到一起來呢?
①交流思想。人是世界上的高等動物,從腹中的胎兒到百歲老人,都有思想,只是每個時期的思想不同。孩子的思想有依賴性,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贊揚和鼓勵,即便有時做錯了事,也想聽到循循善誘的教導。家長和教師的想法幾乎是相同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好,老師希望自己教的學生成才。思想和目的的一至,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家長與老師思想溝通,想法和做法的協調統一。
②分工合作。學生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紐帶,既然大家走到一起來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學生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有義務把知識傳授給每一位學生,教他們做人的道理,為人的准則;監督和管教孩子是家長的義務,不但要管好他們的吃飯穿衣問題,還要督促好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家長義不容辭的義務。
總之,素質教育實施的好壞,關繫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興旺,孩子的未來。學校家庭加強合作,統一步調,家庭不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撒手不問,要齊抓共管。
參考資料:網路

㈤ 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教育好孩子呢

序言: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的話,家長就要以身作則,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我們要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比較的輕松。小編建議我們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怎麼做才能教育好孩子。

三、給孩子適量的愛

有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隔代親的現象也是非常常見的。如果爺爺奶奶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那麼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從而會讓孩子變成一個非常自私的人。所以小編建議,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適量的愛。不能過度的溺愛孩子,這樣才能夠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