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十歲的女孩怎麼教育
擴展閱讀
教育部綠牌專業有哪些 2024-11-18 23:38:00

十歲的女孩怎麼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4-20 12:38:35

① 十歲的女孩就開始叛逆怎麼教育

10歲的女孩子的開始注重外表美美的,這時候家長對孩子應該更多的關心,女孩子的的心理是比較細膩的,家長和10歲孩子溝通的時候注意教育方式,孩子都是有情緒,當和孩子有意見沖突的時候,家長先要尊重孩子,然後再給孩子講道理,女孩子的叛逆是很容易抑鬱的,家長的說教如果沒有太多的效果,心理咨詢老師是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疏導,

② 請教教育十歲女孩子的方法

你好,孩子這種表現不是一天養成的,跟長期的家庭教育有關系。所以也不要期望孩子一天能變好。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
十歲正是敏感的年齡,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認可。她也會因為自己做的不好而自責沒有信心,所以才會不想上學。
家長要多看到孩子好的一面,不僅僅是指學習。可以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不斷增加信心。看到孩子的進步,給予孩子鼓勵。
例如,媽媽看到你今天寫作業比昨天要認真。
這次你考了70分,比上次多考了10分,真是有進步。
今天與昨天比,這次與上次比。多看到孩子努力的地方進步的地方。加油!

③ 十歲孩子怎麼教育

作為家長,你一定要知道,孩子具有很多個別性,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適應學校的學習,學校學習是通約、齊頭並進的方式來傳輸知識,但很多孩子的智力具有他的特點,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孩子做的很好,就是學習不好,沒關系,人的知識結構成長從學習里得到的連1/10都不到,大量的成長是在學校外面進行的,所以很多孩子非常的聰明,但在學校不行,是因為他的智力不適應這種刻板化的灌輸方式,他可能喜歡一種自我思考的方式。 1、讓孩子喜歡學習 在整個小學和中學這一段,小學就是讓孩子喜歡學習的時候,不是光看分數,孩子並不是小學優秀才優秀,到30-40歲優秀的人才是真的優秀,小學優秀有什麼用,為什麼因為小學的學習把孩子打壓的非常厲害。很多孩子智力水平發展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曾經在師大的老師交談,小學老師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老師,孩子小時候喜不喜歡學習和學習的環境顯著性相關,因為孩子喜不喜歡這個學校取決於這個學校的環境,喜不喜歡老師取決於老師的人格和心理學水平,老師沒有魅力,老是兇巴巴的,孩子辛辛苦苦在家裡建立的對學習的好感都會被老師破壞掉。我曾經在北京發表一個言論,老師要選美、要好看,尤其是四年級以前的老師不能是長相有麻煩的人,因為老師是學校的象徵,學習的象徵。我們從東方和西方來調查,7-9歲的人評價一個人就是「好看」,什麼叫「好看」? 就是溫和、微笑,假設一個老師兇巴巴的,一會兒讓孩子跪著,一會兒讓孩子站著,孩子能喜歡嗎,他不喜歡老師就不喜歡學習。在中學有一個特徵,如果老師不喜歡他,他的這門課題就要會差,為什麼? 我們要回到孩子的思想水平上想,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給身上,孩子不懂這個老師是好的,老師教課很好,但是他就是很兇,他不去理解孩子,結果孩子學習就不好。溫和的老師是永遠被學生喜歡的老師,擁有母性的老師在小學非常重要,因為媽媽上班了,孩子還很依戀媽媽,結果老師比媽媽還好,孩子的心理發展非常舒服,他不會遭到阻隔,他不會遭受心理方面的痛苦,他就在學校和老師套近乎。如果老師懂一些心理學,待學生就像媽媽一樣,尤其是低年級的老師一定要溫和、好看,至少整理得比較舒服,讓孩子有一個好感覺,讓所有的好感都集中在學習上,他不去學習是不可能的。》》寶寶越大越「叛」逆,是真的嗎 2、要讓孩子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如果你在孩子10歲期間,要讓孩子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孩子是不可能不學習,因為人總是去做快樂的事,不去做痛苦的事,如果學習成了他最痛苦的事,就算打死他,他也不學,他覺得你打我現在是短痛,以後是長痛,你打吧,我熬過去你就不管我學習了。這就是人性,我們必須用一個更安全的方式去思考兒童發展,兒童不是哲學家,他不知道什麼不好,他的智慧體現到當下,他學習媽媽會很生氣,他不學習媽媽會高興。 像低年級的兒童,學校要成為孩子喜歡去的地方,當然,我們現在沒法改變中國深厚教育思想的現實,不過我們的教育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時候我們考慮到特性兒童,有的孩子不能適應模式化的學習,但他卻是一個重要的人,中國有一個話說「貴人語遲」,聰明的孩子說話慢,為什麼他說話慢? 因為當他說話慢時,右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智力主要是右腦,知識結構是左腦,理解知識結果並運用它是右腦的功能,過去我們錯誤理解以為右腦不重要,其實右腦很重要,右腦比左腦要「年老」,更有經驗。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對言語刺激是可以,但是拚命的刺激就不好了,自然生成的言語就很好,但如果你要逼著他認字,像幼兒園老師,孩子學會一個字家長多教50塊,老師就來勁了,他天天帶著孩子認字,這多可怕。 所以我看了這個消息全身發冷汗,真要這樣干孩子就更慘了,這樣子孩子(智力水平方面)不可能成為一個很有深度的人。我們也看到,很多左腦發達的人生活很差,他只知道線性的事件,真實事件對他不重要,抽象的以線性模型為結構的事件他覺得很舒服,但他走路會碰到電線桿,遇到溝會掉進去,為什麼?因為他右腦沒有了,右腦是空的,他就不是正常的人。從心理學判斷大部分有情緒障礙,這里包括一些偉大的人,但有一些人的右腦已經廢棄了,有的連太太都娶不著,科學是讓人脫離一個存在的真實,因為它是抽象的。 3、建立規則 建立規則很有意思,我們今天著重談10歲,10歲是兒童建立規則的重要時期,5歲前不準他做這做那有些殘酷,只要不是太大問題的事情就讓他做,5歲開始我們要建立規則,5歲的時候他生氣媽媽會說你生氣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撕爸爸的書,那些書是爸爸的寶貝,你撕了爸爸會生氣的,會打你。那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有一個前提是,我們比較關心孩子,我們給孩子制訂了很多安全規則,我們努力讓10歲的孩子學習到成人的意識,什麼是不能做的,給他規定很多規矩,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反正爸爸媽媽就這樣教育他。在現代知識裡面認為,在10歲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決策和承擔行為責任的機會,怎麼來達成這些的目的? 我們只給孩子制訂一個規則,在家庭裡面只定一個規則,在社會裡面也只定一個規則,孩子就有很多的能力和力量來形成他的內部規則,這就是屬於孩子自身的規則。比如說,這個孩子在家庭裡面只有一件事情是尊重爸爸媽媽,只要求他這一點,他可以干任何事。比如說,他去摸電,媽媽會說,這會讓媽媽擔心,而且會打到你。這並不是指使他去做,而是說這件事情妨礙了誰,孩子有一條規則是要愛爸爸媽媽,他就不去做,他也知道做了會很危險,對爸爸媽媽不好,他不去做並不是爸爸媽媽的強行規定,而是他自己生成的很多規則,包括吃飯等,因為他要尊重爸爸媽媽,尊重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兒童理解尊重。 社會只有一條規則是你的行為要不影響他人為前提,人類社會非常簡單是因為只有一條規則人人記住,如果規則太多人都記不住,我們在中學調查,發現中學有200多條校規,師大隻有8條校規,你明顯感覺到兩個學校的秩序是不同的。師大隻有八條校規,還不算前面的熱愛祖國、熱愛黨的內容,它很好記,就是這幾條孩子就記住了,他們見到老師會行禮,他們會形成自己的規則,因為他很清晰。 中學是很混亂的,因為太多了記不住,200多條校規老師都記不住,就像以前是皇帝對一些規則也記不住,會找一個太監來翻書找出來才會理解。規則到了那麼復雜的地步哪個孩子記得住,社會規則如果過多就無法形成內部規則。 孩子形成規則是在10歲,一個孩子模仿社會的規則形成的內部規則會終身的約束他,如果小時候定了大量的規則,他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形成自我的規則,就一切都是服從,在東方確存在著教育是需要某種服從的隱藏語言。內部不能形成規則的孩子只能夠依賴外部規則,他到任何地方對規則敏感,他渴望規則,但是有一點,當沒有規則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該干什麼,因為他沒有內部約束,他是從小被外部約束著,當外部的約束不對他的控制的時候,他就變得沒規則了。像很多大學生,很多孩子在家裡面被很多規則控制住,學習很好,但是一到大學、爸爸媽媽不在了,爸爸媽媽代表了規則,規則喪失了,他內部沒有形成掌控的規則,他突然不學習的,他不知道干什麼,因為過去學習了是媽媽讓他學習,但是沒有提醒他他就不知道自己,所以在10歲時期,爸爸媽媽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讓孩子有自由度的形成內在規則,首先爸爸媽媽要做好,兒童的內在規則是通過模仿的,是通過學習的,不是強制的,是他自然的需要,並不是誰讓他怎樣做的,過度的外部規則他就會服從規則,會失去自己的能力。 在建立規則方面有很多技術,在建立規則時不要「哪壺不開

④ 十歲的女孩子叛逆期不聽話怎麼辦

1.把命令改成商量

女孩在生理上比男孩脆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過度保護女孩,為此,在很多問題上,我們最好讓女孩自己做決策,比如:我們可以先詢問孩子的意見,「你是怎麼認為的呢?你打算如何處理呢?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做呢?」。

這就表示了我們對孩子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後,如果有些部分不可行,那麼,我們再以研究和探討的語氣與之商量:「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但我們還要考慮這件事的可行性,不是嗎……你認為媽媽的意見對嗎?」

孩子是聰明的,有判斷力的。如果你的話有道理,她是會採納你的建議的。同時,溝通和交流也會越來越多,親子關系也會因此變得更好。

2.不妨讓女孩也吃點「苦頭」

這個階段正是女孩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其實,女孩也沒那麼脆弱,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女孩犯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女孩的手腳。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女兒「要風度不要溫度」,寒冬臘月堅決不穿秋褲非要穿裙子,如果勸說沒成功,不用著急,讓她挨凍一次沒關系,真感冒了,她會明白你的意圖,至少以後會考慮你的意見。

總之,對於青春期叛逆的女孩,支持要比壓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另外,只要女兒的想法合理,就要給予全力的支持!

⑤ 小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怎麼教育十歲孩子 科學育

十歲兒童的心理特點

兒童進入十歲時,一般都就讀於小學四年級。可能很多家長感覺孩子進入十歲後突然有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從認知分辨、自我意識、自控自律、情感發展、遵守紀律、秩序感發展、人際交往、表達能力、自尊心和上進心的敏感性等各方面得以體現。
同樣是十歲,男孩子和女孩子心理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同齡男孩子仍然非常頑皮,但是女孩子則相對要文靜一些。別小看了這表面的變化,因為女孩子一般從十歲開始就已經進入青春期前期的發展,而男孩子相對要晚兩年。
一、十歲兒童共性心理特點
1、認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還不全面
進入四年級後,男孩和女孩在對事物的認知方面基本上沒有問題,這主要得益於孩子從課堂上學到了大量的知識,從各種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正是因為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使十歲兒童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不管男孩還是女孩認知和分辨力並沒有達到成熟水平,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還相對較片面。這主要源於利已行為導致十歲兒童常常圍繞自己的興趣或者心情而看人做事,只要符合自己意願的人和事,一般會樂於接受,如果不符合則會持情願接受的態度。
對於隨心情而定的現象,和以往那種直接拒絕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家長或者老師能夠合理地加以引導和分析,十歲兒童很容易接受勸告或建議,而後去做該做的事。當然,這就給家長製造了困難,因為很多家長往往缺乏耐心,在引導孩子時極易忽視尊重與理解,仍然用以往那種強迫式命令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結果常常招致頂撞或拒絕。
2、自我意識增強,膽子更大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反映,四年級學生是最難管的階段,但是至於為什麼難管則說不清楚原因。其實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十歲兒童的自我意識在發揮作用。
自我意識增強表面看是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從心理活動的動機來看,往往是察言觀色或隨風而動。就如在課堂上凡是愛經常違反紀律的同學,其同桌或周圍的同學極易被影響和帶動,這種架秧子起鬨現象,不僅讓個別帶頭起鬨的兒童自我感覺很良好,更為關鍵的是通過獲得心理上的優勢,可以隨意破壞規則或違反紀律,而老師又拿他們沒有辦法。
十歲兒童一旦自我意識發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會成為問題學生或問題兒童。因為以往建立起來的正確認知和分辨力,會隨著他們破壞了規則和違反紀律的膽子逐漸增大,使專注力轉移到調皮搗蛋上來,這會極大地影響學業的發展。
3、自控和自律意識開始兩極分化
在學與玩兩者之間,凡是家庭教育搞的好的,再看十歲兒童常表現為有相對較好的自控和自律意識。凡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且又用錯誤的觀念、手段和方法在育兒的,常會讓孩子在學與玩兒的選擇方面,更傾向於想玩兒而不想學。
十歲兒童在學校里也極易受師長的影響,如果老師懂兒童心理,且教學與管理得當,往往班級整體秩序較好,無故違反紀律的同學就相對少一些,整體學風也相對保持較好。但如果老師教學與管理能力有問題,盡管每天扯著嗓子喊,班級整體秩序仍然較亂。這樣一來,就會讓以往遵守紀律的同學也被裹挾其中,自控和自律意識呈現下降趨勢。
在家裡也一樣,十歲兒童由於自我意識的增強,一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單一,家長會發現管教越來越不容易,甚至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秩序。因此而發生的親子矛盾沖突反而呈上升趨勢。
4、情感日漸豐富,但是情感表達能力下降
由於十歲兒童對自我感受的優先放在首位,加之閱讀和理解能力增強,情感世界日漸豐富。和以往那種天馬行空的想像所不同的是,十歲兒童的情感需求更現實,往往集中在吃喝玩樂學方面更多一些。凡是家長能給予滿足時,十歲兒童則認為自己的父母非常好,凡不能合理滿足時,則會內心有不滿,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好。
現實需求滿足與否,恰考驗著家長的智慧。聰明的家長往往會制定合理的家庭規則,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孩子清楚哪些可以合理地滿足,哪些則不能,只要堅持原則保持底線,十歲兒童適應之後就會自覺遵守。但很多家長缺乏規則意識,經常會直接拒絕孩子,甚至無理的斥責,致使情感溝通關系較以前有明顯的下降。
伴隨著自我意願的增強,自控和自律意識的下降,十歲兒童的情緒感知和表達呈現分化現象,有些孩子能夠願意把心理話講給父母聽,有些則寧願和關系最好的夥伴去說,也不會告訴父母,這就為今後的教育埋下了隱患。
5、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現象加劇
由於自我意識的增強,使十歲兒童在行為方面開始有我行我素的苗頭。只要不感興趣的事,哪怕是在家裡寫作業或在課堂上聽課,都會心不在焉。這些行為表現則直觀地體現了注意力開始下降,對於家長或老師的指令可聽可不聽,既而表現出秩序感下降。
四年級兒童由於秩序感下降而導致學業水平出現下滑現象非常明顯,盡管有些十歲兒童也特別再乎自己的成績,但是由於缺乏專注力,學習時的興趣不濃,自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投入的有效學習時間減少。有時家長盡管也督促,但是卻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學習效率,因為這些是隱性的。
秩序感一般分為行為秩序和內心秩序兩種,如果十歲兒童對時間意識與時間管理方面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磨蹭和拖拉現象,而家長或老師的督促一旦引發其反感,又會涉及到十歲兒童內心秩序的混亂。即本該在正常做事或學習的時候,他們心裡卻想著其他的事,注意力無法專注下來。
6、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但是選擇性更大
十歲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已經可以落落大方,少有以往那種羞怯的表現,這說明在人際交往中自信心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提升。但是從向群性和向師性來看,十歲兒童也開始呈現分化現象。向群性和向師性概念以往韓老師在文章中提過,在這里就不做解釋了。
先說向群性,十歲兒童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夥伴,在學校里你可以看到學習好的同學往往願意和學習好的同學建立夥伴關系,而經常調皮搗蛋的同學往往易往一起湊。在學校以外的空間里,向群性則往往體現在所住區域方面,特別是同住一小區或相聚較近的小區,孩子們容易玩兒在一起。當然,隨著網路的便捷,有些十歲兒童還可以通過網路與本班同學交往。
再說向師性。十歲兒童開始對老師品頭論足或看人下菜,這些行表現其實並不是孩子們自發式形成,而是受老師、家長和玩伴的深刻影響。當他們發現大人們經常這樣做時,就會看在眼裡內化在心裡,既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如果老師或家長能夠合理地加以引導,營造良好的風氣,樹立品行較好的同學當做榜樣。否則,孩子們只會關注他人的缺點和不足,要麼鄙視,要麼排斥,要麼牢騷滿腹。
7、自尊心更強,但是呈現脆弱和敏感
每個十歲兒童都有較強的自尊心,這並不難理解,哪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與贊美,但是現實生活中十歲兒童卻往往因為行為自控能力下降而常做一些錯事,從而招至批評。不管批評的對與否,十歲兒童都會非常敏感地進行自我保護,這其實又涉及到認知和分辨問題,敏感的自尊保護,常會讓他們不分是非對錯,對批評他們的人產生不滿情緒。
由於十歲兒童極力在維護自尊,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常有理,撒謊現象也會增多,甚至有時撒謊的話張嘴就來,從面部表情上很難觀察出來。因此,就對家長提出了考驗,如果你把維護孩子的自尊放在首位,對於孩子做錯事後的教育和引導就要格外謹慎,不能像以往那樣直奔主題,而應收集證據,或擇機進行委婉的暗示,或者在孩子幾次犯錯後集中進行教育,那樣才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錯。
十歲兒童維護自尊意識增強,隨之而來的則是情感又極易脆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其實並不難理解,這源於十歲兒童很再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像。就拿在班上受到老師批評來說,他們會感覺特別沒面子,很傷自尊,如果老師能私下批評倒是可以接受。瞧,家長也一樣,如果你當眾人面批評或責罰孩子時,你會讓孩子非常不滿,有些孩子還會有極端情緒的發泄,搞的你也下不來台,甚至你也非常憤怒。
二、十歲兒童家庭教育的應對之策
1、家長要重視孩子是非觀的構建
盡管十歲兒童認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是往往極易受周圍世界的影響,即隨大流現象。他們會常對家長講,別人都這么做,我憑什麼不行?一句話往往就會讓家長無法回答。對啊,孩子說錯了嗎?要說錯是錯了,但是就行為的一致性而言,又沒有錯。
聰明的家長面對孩子在認知分辨方面有偏差時,應及時從好孩子標准內容來加以分析,請注意一定要結合具體的事,絕不能空口說教,否則孩子是聽不進也不會服氣的。好孩子標準是主流行為的參考,只要家長以此為依據,結合孩子隨大流現象,把其中的對與錯加以分析,讓孩子來做出判斷,你會發現原來孩子很容易能加以分辨。
但是,從韓老師多年的家庭教育實踐經驗來看,孩子是非觀的構建難度恰出在家長身上。因為家長四觀不正(生活觀、價值觀、婚姻觀和育兒觀),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與錯,其身不正,又何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呢。所以,對於家長而言,你必須要獨立於世俗之外去看待孩子的是非觀培養,絕不能自己做的是一套,教育起孩子來是另一套。
2、構建良好的家風,用生活節奏來固化孩子的行為和內心秩序
盡管十歲兒童自控和自律意識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只要從家裡有明確的家庭生活節奏,結合家庭生活作息時間表,家長率先垂範做好榜樣,你就能帶動並深刻地影響孩子。只要孩子生活有節奏,情緒表現就相對穩定,這對固化孩子的內心秩序有非常大的幫助 。
家風的構建,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也很少思考,這就使家庭生活秩序呈現散亂現象。家風需要良好的道德做為約束機制,傳統的家庭倫理必須要有所選擇,如夫妻恩愛,互相尊重,長幼有序,家庭民主與集中,家庭責任有分工,有監督與落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來議事等。
家長不可小看十歲兒童對家風的建設,他們已經開始對父母關系非常敏感,只要看到父母經常有矛盾和分歧,每一次吵架現象都會帶給孩子強烈的內心不安。當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後,會用破壞性的行為發泄內心的不滿,既而導致行為和內心秩序被打亂。
3、重視自尊心和上進心的培育,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十歲後發現問題多,關注優點少。這種做法非常可怕,因為長期以來你過度關注孩子的缺點,並且時不時去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這會讓孩子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行為。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經常生活在批評與責備的環境中,會使十歲兒童內心感覺特別壓抑,當壓抑到極限時會突然暴發,這便是極端情緒的由來。
聰明的家長心裡會有一本帳,記錄的是孩子的進步與變化,並且隨時能列舉出事例來證明。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常會把孩子表現好的事娓娓道來,讓孩子聽在耳里,喜在心裡。十歲兒童對父母能發現自己的優點往往持敬佩感,這並不難理解,因為小夥伴們在一起時,往往愛議論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自尊心得到精心的呵護,再看十歲兒童的上進心也快速發展。只要家長或老師能及時肯定與表揚,他們就會樂於表現更好。這和以往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問題的實質性在於,十歲兒童能否得到持續性的贊美與欣賞很重要。如果孩子受到的批評遠多於被表揚,他們會有心情的頹廢感,找不到生活的快樂。因此,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就必須要淡化對問題的突出關注,即便是批評性的教育也要講究方法,讓孩子能樂於接受為原則。
4、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減少孩子的煩惱
對於十歲兒童人際關系而言,無外乎有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玩伴關系為主。每一種關系都涉及到孩子們每天的情緒感受,只要家長能夠充分意識到人際關系對孩子的重要性,則會敏感地觀察孩子,與孩子進行交流,慎重地實施教育。
先說親子關系,十歲兒童與他人的關系好與差,受與父母關系的深刻影響。很多家長不清楚這點,只要看到孩子做的不符合自己心意,動輒隨意斥責孩子。經常批評孩子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反感情緒,久而久之會養成下意識排斥被批評現象。另外,父母關系相處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孩子在家裡動不動看到爸爸媽媽鬧矛盾和吵架,也就養成與人交往時不注意情緒管理。所以,家長必須要重視親子關系的構建,始終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再說師生關系,十歲兒童對公平合理已經有初步的認知,當老師處事不公時,孩子們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盡管不敢當老師面明著說,但是會私下裡相互議論,大家最終得出結論,即某老師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歡,某老師非常差勁,大家都非常反感。這種負面的言論會形成一種潮流在暗地裡涌動,同時會在行為上逐漸顯露出來,如部分膽子大的同學公然違反紀律,其他同學起鬨,甚至也加入違紀的行列。基於此,家長要經常和孩子交流,收集與了解孩子們對老師的評價和印象,根本具體事情進行教育和引導,避免孩子受良風氣的影響。
最後說玩伴關系,十歲兒童對玩伴的選擇開始留意,不再像以往那樣可以隨意加入游戲團隊,而是呈現挑剔現象。尤其是那些不遵守游戲規則,隨意指責他人的現象,常會非常生氣,有個別孩子會帶頭排斥這種破壞游戲規則的玩伴兒。不願意接納成為常見現象時,挑剔現象就常見於游戲活動之中,如果家長留意的話,能聽到孩子回家後對個別玩伴的不滿言論,需要家長合理加以教育和引導。
5、重視家庭規則建議,合理管教孩子
十歲兒童對於父母的管教非常敏感,如果管教合理則樂於接受,一旦父母的管教不合理,甚至處理問題不公平,就會公然對抗。很多家長對於孩子進入四年級後的行為感覺非常頭痛,但恰不知道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於孩子的見解和主張如果不加以重視,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強迫之下非但無助於孩子接受管教,反而會讓親子矛盾沖突不斷。
從十歲兒童渴望被尊重的心理來看,家長恰可以充分重視家庭規則建設,結合生活、學業、人際交往、品德等各方面具體事例,特別是孩子易犯錯的事例中,如果家長能夠及時制定家規,與孩子相互協商交流,通過家庭會議明確下來,只要家長自己能做好榜樣,在處理問題時本著公平合理的角度,就容易讓孩子接受,並自覺遵守家庭規則。
家長在制定家庭規則時,切莫只圖於表面形式,還要簡潔,易於操作。否則,那密密麻麻的一大片規則內容,你最終也沒有辦法去落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階段性擬定一條,執行一段時間後,孩子完全接受並自覺遵守時再擬下一條。這樣邊擬定邊實踐應用,相對較務實。只要家長敢較真,堅持原則,有明確的獎懲,當遵守規則意識在十歲兒童心裡內化下來後,再看孩子行為和內心秩序會日漸趨於穩定。
6、責任感增強,但是缺乏責任鍛煉
十歲兒童基本生活技能學習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日常生活中很多具體事情都可以獨立完成。基於此,家長要充分重視孩子家庭責任感的培養與鍛煉。凡是能夠讓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必須要明確交待給孩子讓其獨立完成。絕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老人和家長不加以分辨地處處伸手幫助或代替孩子做事。
家長只要不越位,你會發現十歲兒童在做事時願意動腦筋想辦法,這說明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家長可以在觀察的同時,發現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給出排序和步驟化的建議,給孩子灌輸做事效率概念。事實上,當十歲兒童有了效率意識後,會從生活中做事延伸到學習之中,這就是勞動的真正價值所在。
當十歲兒童家庭責任感付諸實施的過程中,家長能夠及時肯定與表揚,你會發現孩子特別有自豪感,這無疑會增強他們獨立做事與獨立思考的自信心。家長再順勢把個人責任感提出來,鼓勵孩子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好孩子都會有很強的個人責任感,要麼不做事,做就做到最好。這實際上是責任目標的明確,當十歲兒童有了做人做事目標後,只要家長持續鼓勵和培養,就會孩子樂觀並自信。
三、對十歲女孩兒關注的教育重點
雖是同齡,但是受生理發育不同步的影響,家長除了解十歲兒童共同心理發展外,還要考慮到男孩兒和女孩兒各自不同的教育重點。因此,韓老師在這里特別針對十歲女孩兒的教育劃出重點,供家長參考之。
(一)性教育不容忽視。絕大多數十歲女孩兒的生理發展已經開始,但是發展速度有快有慢,有早有晚。媽媽們需要及時交流和觀察,當發現女兒生理開始發育後,要及時進行性教育,避免孩子由於不懂而產生心理恐慌現象。特別是對於性方面的自我保護意識教育要成為重點,要告誡女兒合理與異性同學保持交往距離,不允許異性同學隨意碰觸自己的身體。當然性生理衛生的教育必不可少,需要媽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耐心去教女兒。
(二)情感教育也要作為重點。由於十歲女孩兒已經開啟青春期的大門,情感發展較以往有了明顯的變化,此時她們開始關注異性同學或大人,需要家長加以合理的引導。特別是父親教育此時應該適當介入,因為父親作為男性,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讓女兒對男性有直觀的了解。非常遺憾的是,很多父親缺位,讓女兒在父親那裡得不到充足的父愛。隨著女孩進入青春期後情感世界的日趨朦朧與復雜,父愛缺失的女孩兒會找異性同學進行情感的上交流,如果家長不加以注意,今後如果發生早戀現象則成為可能。
(三)情緒管理需要家長協助。十歲女孩兒的情緒波動變化較以前會有明顯的加劇,這並不難理解,因為孩子有心事了,但又不願意說出來。如果家長仍然按以往的管教觀念和方法進行,很容易讓孩子感覺沒有說知心話的人。所以,家長必須要做好心理准備,學習十歲女孩子的心理特點,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合理加以滿足和教育引導。否則,負面的情緒如果總是得不到疏導,累加效應產生後,教育難度會加大。

⑥ 女兒十歲了不聽話怎麼教育

1.把命令改成商量

女孩在生理上比男孩脆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過度保護女孩,為此,在很多問題上,我們最好讓女孩自己做決策,比如:我們可以先詢問孩子的意見,「你是怎麼認為的呢?你打算如何處理呢?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做呢?」

這就表示了我們對孩子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後,如果有些部分不可行,那麼,我們再以研究和探討的語氣與之商量:「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但我們還要考慮這件事的可行性,不是嗎……你認為媽媽的意見對嗎?」

孩子是聰明的,有判斷力的。如果你的話有道理,她是會採納你的建議的。同時,溝通和交流也會越來越多,親子關系也會因此變得更好。

2.不妨讓女孩也吃點「苦頭」

這個階段正是女孩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其實,女孩也沒那麼脆弱,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女孩犯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女孩的手腳。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女兒「要風度不要溫度」,寒冬臘月堅決不穿秋褲非要穿裙子,如果勸說沒成功,不用著急,讓她挨凍一次沒關系,真感冒了,她會明白你的意圖,至少以後會考慮你的意見。

總之,對於青春期叛逆的女孩,支持要比壓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另外,只要女兒的想法合理,就要給予全力的支持!

⑦ 對十歲女孩該怎樣家庭教育

10歲女孩如何教育時常是爸爸媽媽們關心的問題。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進入小學有段時間了。那麼對於十歲女孩教育的問題有哪些呢?小編分享一些針對10歲女孩家庭教育這一塊提出一些意見建議。

一、理念方法

大多數人在頭腦中一直沒有一種穩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貫性和長遠觀點。我們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夠支撐孩子一生的哲學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做文章,獲得的只是一鱗半爪的破碎的東西。成功從父母開始,就是從父母的理念開始,理念比方法重要一萬倍!

二、興趣知識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學,而達到這個境界只有一條途徑:興趣。知識不是力量,運用知識才是力量,知識也不會自動地改變命運,出色地使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求知途徑是:興趣―愛好―痴迷,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和引導孩子走到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脫穎而出的優勢,優勢就是人生大勢,沒有優勢那就等著平庸。

三、狀態能力

許多兒童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天真靈氣,活潑、浪漫、歡笑在他們身上已不復存在。作業本前磨蹭,奧數班上瞌睡,鋼琴課上發呆,現在的中小學生三分之一以上厭學,是他們智力不行嗎?不,是他們根本就不在學習的狀態!嘮叨、逼迫、打罵、諷刺、父母之間的爭吵早讓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發揮,完全是一種病態。不在狀態,奢談什麼成長,什麼未來。

四、良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簡單地說只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許多父母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飯、洗衣、接送上學,小到系鞋帶、削鉛筆、剝蛋殼,孩子除了形成依賴的習慣,沒有其他行為的機會。優秀是一種習慣。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優秀的話,那麼就變「神童情結」為「習慣情結」: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哪怕是一個良好習慣!

⑧ 十歲女孩開始叛逆了,應該怎麼疏導

10歲的「逆反」孩子該如何教育?「關鍵的四年級」家長需謹慎

四年級,其實很快就會迎來五年級,很多家長已經開始焦慮,已經在開始各種打聽小升初的消息。為什麼說小學四年級是關鍵期?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在初二"出現問題",開始展現明顯的適應不良,比如成績下降、厭學逆反、人際關系緊張,孤僻易怒等等,於是這時候開始著急,到各路尋找良方。但是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在初中表現出逆反,其根源往往產生於小學高年級階段(四五年級)沒有順利渡過。

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孩子一般在 10 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一情況,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發……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發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例如,面對兒子並不如意的成績單,一對明智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xxx語文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幾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電視去了。孩子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於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

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

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

我是輕易不流淚的,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在拿著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准備。但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沒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貴重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 方法二: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10 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系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郁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為孩子准備一個沙袋,允許孩子對著沙袋發泄情緒;允許孩子養小動物,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泄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泄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系,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案例:

在一個家庭中,有一個這樣的約定:任何一個人情緒激動時都不允許說話,而當他自己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時,他要大聲地喊「暫停」,然後用最合適的方法去發泄情緒,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個房間里去安靜一會兒、出去散散步、打打籃球等。

當然,當有人大喊「暫停」之後,家庭的其他成員決不會去問他原因,或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評判,而是等他情緒穩定了,由他自己告訴大家,他情緒變化的原因。自從有了這個約定之後,他們愛發脾氣的兒子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許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恰當的方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泄出去。

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告訴孩子他在為誰、為什麼而學習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

這樣,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或者在讀四、五年級的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或者說,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

● 方法一: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案例: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曉宇拿著課本在客廳里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

一會兒,曉宇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復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

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後,曉宇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游戲。

● 方法二: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娶不到媳婦(找不到好老公)!」「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

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然而,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四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思維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還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如果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麼,媽媽就給你買什麼。」「考了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丟人,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這種教育只能是害了他們,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鬱郁寡歡,甚至走向抑鬱或自卑。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 TA,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其次要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並告訴他們:「只要學習一直在進步,成績是次要的。」
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地學習氛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放學後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他是為成績而活。

● 方法四: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父母要求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父母說什麼,他們就會聽什麼。此時,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於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對 10 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夠經常品嘗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就會喜歡上學習。對於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愛思考、粗心等,也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由此可見,孩子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呢?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 方法一: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里,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

● 方法二: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父母逼孩子去學習,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產生長效,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尤其是到了四年級,如果父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孩子就要產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父母的言傳身教、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

● 方法三: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案例: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

10 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

這時,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就照著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並且,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關鍵:

首先,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其次,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盡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度。孩子會通過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最後,孩子在 10 歲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評價。
家長在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改正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或者說,必須具備哪些教育觀念呢?

● 方法一: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

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習慣10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進入一個迅猛發展期,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

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換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是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相比都是無效的。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五年級左右,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專家通過細心地觀察和研究發現,孩子在四、五年級左右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往往更具有持久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在四年級左右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比孩子在其他年齡段養成的好習慣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靈。

生活習慣:勤勞、講衛生、講禮貌、有愛心、能夠體諒他人;
學習習慣:愛思考、細心、課前預習、課後復習;
性格:堅強、勇敢、樂觀、積極。

● 方法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
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

● 方法四: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家長的權威和毅力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在徵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給孩子制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比 21 天要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協。

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期

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

與小時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差異:

1. 在道德認識方面,由具體、膚淺的認識,向本質的認識過渡。

2. 在道德評價方面,由只注意行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

●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 預防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家長對孩子產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

2. 克服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說,由於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認為孩子「一無是處」;由於孩子有了某項優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認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長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總是誤解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十分叛逆。

● 方法二:杜絕打罵,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可能會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過後,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也許很快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但是,當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父母再打罵孩子,孩子就要記仇了,並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
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

一般來講,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沖動,並懂得基於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孩子還是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而不是責怪和批評。
● 方法四: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這個時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滿足四、五年級孩子不斷發展的自我意識;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感覺到尊重,從而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合作。

⑨ 10歲小女孩很叛逆,應該怎麼管教

說到反抗,這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人生過程,是每個家長都要認真對待的事情。一般來說,反抗的孩子有共同的特點,所以可以借用很多教育戰略來使用。我的建議是:父母對叛國有更多的了解。我發現,由於比較多的父母缺乏青春期反抗的知識,面對孩子的反抗時,顯得手忙腳亂,毫無耐心,

因此,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特別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時,可以嘗試教育侄子時的心理狀態。效果可能很好。要用關心代替責備。責備是很多父母使用的方法,經常是非不分。你可以想想,當同事或領導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責備時,你有什麼反應?

⑩ 10歲女孩叛逆不聽話怎麼辦

每個青年期的孩童都會經歷一個叛逆的階段,只是每個人的叛逆成都不同,那麼該怎麼正確引導孩子度過叛逆期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給孩子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如果平時不注意,吃過飯就打開電視機播放節目,殊不知孩子在這種嘈雜的環境下是根本無法讀書。

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盡量給孩子安排一個「學習角」,讓孩子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學習。

二、盡量做到溫和的語氣說話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願意聽你的話,孩子自然而言就會獨自去寫作業。

相反如果每次和孩子說話都是用命令的語氣去要求的話,孩子就會慢慢產生叛逆的心理,所以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當然這個尊重也要做到合適才行,如果過度尊重就變成溺愛了,反而會害了孩子。

三、經常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雖然說高中階段,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的,平時回家的最多就帶一些寫不完的作業回家,但是家長也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關注孩子在學校的發展。

有時間和孩子溝通溝通,倘開心扉的聊天,比如問問孩子在學校過的怎麼樣,學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朋友之間關系處的好不好,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的父母還是愛自己的,自然而言就會聽父母的話,減少叛逆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