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擴展閱讀
哪個動漫里有分開的場景 2024-11-18 19:00:28
歌詞抄襲多少字 2024-11-18 19:00:25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4-20 05:10:37

①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求答案

我時常上網,所以對於事情的來龍去脈大致有一些了解。事情最初起源於《鳳凰網》署名「令狐補充」的一篇評論
《《誰是最可愛的人》撤出課本是明智之舉》。該評論認為這篇意識形態過於濃烈以及文學描述蒼白血腥的文章撤出課本是明智之舉。鳳凰網著文還是相當小心翼翼的,最後甚至拿出與時俱進,三個代表以及和諧社會來助陣,應當是一篇相當官方的評論。此文一出,相當多小時候讀過《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同志,或者可稱作遺老遺少們,發出了強烈的反對之聲,理由毫無新意,無非是數典忘祖,好了傷疤忘了痛。中國人比較喜歡做帽子,因此給「令狐補充」帶上一頂「歷史虛無主義」的帽子根本花不了什麼成本。反駁聲中,署名大家也出來了,司馬平邦堅決《捍衛《誰是最可愛的人》》。捍衛一文從岳飛講開來,一直到罵道「令狐補充」的文章是狗屎。說實在的,我很看不懂這篇文章的邏輯。捍衛一文認為「令狐補充」否定了《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是對民族英雄們的猥褻。文不對題,這是我對捍衛一文的評論。事實上該文最後一句已經說了「因為流血犧牲已經不能讓我們感動,因為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令我們感動。」,原來如此,一副遺老心態躍然紙上,直接妨礙了他的正常思考。所以還是我之前說的那句話:教育其實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我是絕對支持這篇文章撤出語文課本的。在觀戰兩方舌戰時,我也特地去補了一課,讀了一遍《誰是最可愛的人》。讀完以後,我的觀點從「這篇文章應該撤出語文課本」變成了「這篇文章必須撤出語文課本」了。作為一篇中學課文,這篇文章完全沒有值得中學生學習的文學水準,甚至,將這篇文章放進歷史課本也是不合適的。文章的描寫充滿血腥與暴力,用屍體,污血,子彈,炸葯,腦漿當作審美對象,我真不知道語文課到底要培養學生一種怎樣的文學審美觀。甚至可以說,將這篇文章放進歷史課本都是對心智不成熟的中學生的精神摧殘。
老實說,我們大家小時候多接受過或多或少這樣的血腥記憶的教育。教育的決策者自然是希望通過這些教育達到強化歷史,毋忘屈辱的目的,然而卻忽視了歷史觀的培養。在一群手足無措的初中生面前用殘暴的戰爭畫面進行強化刺激,告訴他們這就是歷史,這樣就是正確的歷史教育嗎?歷史教育不是史實教育,而應該是一種歷史觀的教育。這種錯誤的教育方面遺毒到現在,讓人們感覺只要一放棄殘酷的史實教育,就是忘卻過去,就是粉飾過去,是一種數典忘祖的行為。然而他們卻不知道,真正銘記歷史的作用在於在歷史中學習到教訓,不讓歷史重復。反復地播放戰爭只會激起仇恨,因此歷史教育需要的不是告訴下一代戰爭的過程和己方的損失,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場戰爭以及戰爭對所有參與者所帶來的危害,讓下一代真正不齒戰爭,愛好和平。
顯然,《誰是最可愛的人》作為戰爭教育課文,也許在戰爭時代,是有團結奮進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年代,在一個反思戰爭的年代,是不符合歷史教育的基本要求的。文中有一句小士兵的話:「離敵人越近,越覺著打得過癮
,越覺著打得解恨!」在一個和平年代,告訴學生們,打仗殺人是「很過癮」的事情,這是一種公然的法西斯教育。當然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來要求那個特定時間和場合寫下的文章,但是,這樣的語句是明顯不適合在我們這個時代教授了。所以《誰是最可愛的人》撤出課本,應該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銘記歷史有很多種方法,並不一定需要用極端的史實展示。

②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每一個新手父母應該都會為這個問題而苦惱,因為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越來越好,越來越優秀,以至於在教育方面就變得更加忐忑,擔心自己的錯誤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其實孩子需要的教育很簡單,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復雜,今天就來簡單說說。

所以在孩子的一生中,老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只有符合以上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也是對孩子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前期發展,不要忽視他的任何一點心理的小變化。

③ 話題作文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題目:父親母親們,改一改你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吧! 偶爾在博文中看到這樣的內容:說孩子因為太調皮,貪玩,總忘寫作業或敷衍了事的完成作業,父母很生氣就會忍不住打孩子。打過之後,孩子難過,父母更難過。但是孩子就是孩子,總是會犯同樣的錯誤,父母就又生氣、又打,如此,惡性循環,教育起不到一點作用,父母累,孩子受罪。誠然,教育是要有獎勵、有懲罰,不過打孩子,我卻不敢苟同。我覺得只要教育方法得當,孩子不用打,照樣能很乖、很懂事,並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我覺得作為父母,「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用溫婉的方式向孩子指出錯誤,俯下身來跟孩子平等對話,像朋友一樣。我覺得只要我們誠懇的對待孩子,孩子會感覺很溫暖,會不由自主的變「乖」,繼而配合家長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聰明但貪玩;有的有些遲鈍但勤奮;有的既聰明又勤奮,這樣的當然最好;還有的既不聰明又不勤奮,這就需要我們花些工夫了。總之,對不同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方是上策。「打」,絕對不是好辦法,絕對起不到好的作用,只會使孩子逆反心理更強,更跟父母、老師對著干。「罵孩子」更是愚蠢透頂,是最不合格的父母。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真笨,你是個笨蛋。」即使他真的很笨也不能這么說。也許有很多人都知道「音樂天才——舟舟」。他不是個正常人,他是個真正的痴呆兒,但他又很幸運,他有一位偉大的父親。父親從不把他當傻子看,而是像對正常人一樣對他鼓勵、表揚,哪怕他只是做對了一點點小小的事情。是父親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並最終把他培養成為一名音樂指揮。舟舟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實現了一個痴呆兒難以實現的人生價值。這個真實的故事對我們大家都有教育意義。能把像野馬駒子一樣調皮的學生收服,讓他走正路,是最厲害的教育能手;能做到讓他(她)嘴上服,心裡更服,是最上乘的教育。但是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我們做家長、做老師的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他(她)們的行動,我們是他(她)們的榜樣。我們日夜操勞的父親母親們,改一改你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吧!

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學校、教師

於是,有了我們諸多關於教育常識的系列調查和分析報道,我們試圖以關鍵詞為經,以報道為緯,織起「教育」這張網。 實踐證明,每一個教育人,都必須回到「教育即人學」的本質上,回到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於對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從學生出發」,建構起以「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新學生」為框架,以課堂為中心的中國當代「新教育學」。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育教學的真正變革,才能讓教育煥發新生!新的語境下,讓我們重新回到原點,解讀——教師教師是什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春蠶?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不論從哪種角度看,教師這個職業都不普通。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師,卻面臨著形象兩極分化的尷尬:一種是把教師看成高高在上的「靈魂塑造者」,把教師看作「蠟燭」和「春蠶」,在這種悲情的意象里,教師被刻畫成默默耕耘的犧牲者、不求回報的奉獻者,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而另外一種則是對教師的惡意醜化和貶損,似乎教育的一切問題,都出在了教師身上,都該由教師來負責。 更讓人憂慮的是,除了存在著外界對教師角色的不解外,教師自身也缺乏對自我職業的認同感。「外人看來,教師有兩個假期,其實個中甘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你實行素質教育少留作業,他們怪你耽誤了學生;你補課多留作業,他們說你加重學生負擔。老師真難當」;「教學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麼」。現在,職業倦怠成為教師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個別教師的確存在著某些師德問題。在有些地區的重點學校,一些教師課上有意不講,課下相互「串通」起來,把給學生「補課」、「猜題」當成自己撈取外快、發家致富的手段!當下在某些地區,師德問題已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製約著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警惕「師德滑坡」問題! 有人說「角色即人格」,明確了教師的角色,便能釐清教育教學的諸多「關系」。 在本報的報道《教師:幸福在哪裡》中,我們試圖給出答案。讀《看,老師們的寒假生活》便能體會在今天做教師有多麼不容易。 除了工資待遇低、工作負擔重,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教師正在功利社會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夾擊下進退兩難。 一位老師說,如果我們把教書僅僅當成謀生的職業和手段,把教育的全部價值都維系於學生的「分數」和「升學」,而全然不顧學生心靈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長,那麼教師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變得單調而毫無生氣,就會被瑣碎的日復一日的「常規管理」、「知識傳授」所桎梏。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就會降低,就會有厭教、棄教的念頭。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更讓一些教師因窮於「實操」,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對所從事的工作漸漸失去信心和興趣,從而產生職業倦怠。因此,新課改必須更加註重推廣新課堂的「實操經驗」,有些教師曾經這樣建議,既然杜郎口、昌樂二中等一大批課改學校改得好,又有具體實際的操作經驗,為什麼不大膽推廣?比如,課堂的基本流程需要什麼樣?或者乾脆從基於「學」出發,提供幾個「通識」性課堂模式;如何評課,好課有哪些共性,等等。 是到了推進一場徹底變革的時候了! 一方面,要努力促進教師的觀念轉變,重新界定、認識、塑造教師角色;另一方面,教育主管和科研部門,也應該轉變教育培訓的觀念和方式,給予教師切實可行的「技術」操作方式、方法。再也不能重復「舊教育」的老經驗、老套路,因此我們才有了聚焦當代中國「最大」培訓的《國培:改變中國教師》。 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師」! 時代呼喚「新教師」! 新教師族群的多少,決定著中國教育未來的希望。 照本宣科滿堂灌、拖堂搶課搶時間、以分論人……這些都是學生眼中「不受歡迎」的老師。如何才能成為學生歡迎的老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本報發起的調查中,盡管讀者發來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有一些是共通的。諸如:有愛心,體貼學生,會傾聽學生的心聲,會鼓勵贊美學生,不拖堂,不布置過多的作業……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相比於一些傳統教師,一些「另類」教師反而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 在本報《張卓玉:一場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的訪談里,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認為,現在的教師,要更多地發揮其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合作者的作用。所謂組織者的角色,是強調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所謂引導,旨在強調是引導而非替代,引導學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訴結論。看到學生回答錯誤就叫停、就糾正,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扼殺。所謂評價,首先是欣賞,然後是點撥。 時代發展至今,我們需要的是從教育教學中發現快樂、感受幸福的「新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常常被學生感動著,被自己激勵著的「新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新教師」。 正如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所說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與帕爾默觀點相似的還有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陳大偉,他提出,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家長喜歡的教師、校長喜歡的教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自己喜歡和滿意的教師。就此,他給出了3個關鍵詞:「尊重」,「責任」,「愛」。「因為尊重,我們和學生平等;因為尊重,我們接納學生的處境和選擇;因為尊重每一個學生,所以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因為責任,我們自律和敬畏;因為責任,我們擔當和承受;因為責任,我們研究和成長……因為愛,我們傾情和呵護;因為愛,我們關心和鼓勵;因為愛,我們信任和良善……」 教師是什麼?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己的價值和內涵,才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才會培養出更多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新人,才能減輕自己和學生的負擔,才能建立真正以人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讓自己和學生都得到快樂。所以,真正的好教師一定是作為一個發展者而存在的。作為教師,請千萬不要忘記這8個字:發展學生、成就自己。 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裡?他應該是一個點燃者、學習條件的提供者,或者一言以蔽之,教師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是最好的教育》里,武漢市魯巷實驗小學的「興趣教育」,可能會為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啟發。

⑤ 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孩固執地挑三揀四的時候,我們會說:「現在的孩子太任性了。」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孩子的開始近乎瘋狂地標榜個性的時候,我們會說:「也許這是一個張揚的年代。」……我們開始默認甚至縱容在不久前被還我們認為是徹底錯誤的東西,其間有些東西,正在逐漸走向歪曲!不錯,是人格(即人的性格、氣質、能力和道德的共質)走向了歪曲。正是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了智力發展,而忽視道德的培養;而社會過分片面宣揚個性的張揚,導致人的自私散漫;人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自然扭曲了孩子,甚至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震驚整個中國的「馬加爵案」,不正是由於人格扭曲而上演的悲劇嗎?其實馬加爵只是一個生活在喪失心靈關懷的冷漠的社會上被無情遺棄的精神孤兒,他的罪行不單單是他一人的行為結果,也有社會不公的烙印。一個來自貧窮鄉村的質朴的孩子,卻總是受人們的歧視和取笑,他怎能不對這個社會產生懷疑和反感,怎能不對時常取笑鄙視他的人心懷不滿而萌生報復之意呢?可我們的教育落實在那裡,就體現在那幾個阿拉伯數字上?毫無疑問,馬加爵的人格存在障礙,而嘲笑鄙視他的人,人格亦有缺陷。越來越多諸如此類的悲劇令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嚴酷現實——人格問題正逐漸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健全人格的培養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了!唯有通過人格的塑造,才能使年輕一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承受起這個競爭社會帶來的挫折,不會因為個人榮辱得失而去打擊報復他人。其實人格塑造,古已有之。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字經》中這樣敘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告知人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夠明理知義。儒學大家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人格的修養,他所傳授給學生的也正是所謂「克己復人方為理」的道義。而今,我們本著素質教育的理念,更應該把人格塑造放在首位,人性地把學生推向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統一,使其具備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不單單是對智力的片面追求,成為「高分怪物」。當一個人具有相對完善的人格之後,他才能從容的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里處世立身。去面對挫折,接受挑戰,享受勝利的喜悅,體驗失敗的痛苦,進而,人磨礪得成熟,去擁有屬於他的成功。當一個社會中的個體都達到比較健全的人格水平之後,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寬容和愛心,趨於完善,經受得起動盪和磨難,穩步向前發展,達到一個平靜祥和的境界。
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隻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我們的教育,恰是一個鑄鼎人,去發掘每一個學生人格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實踐者繼續實踐,去鞭策未實踐者緊緊跟上,大力表揚,廣為倡導,適當批評,相互激勵,才能把這口沉甸甸的鼎鑄好。

⑥ 如今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現在父母熱心的問題,很多父母甚至很焦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現在的環境跟小時候不一樣,小時候只要孩子能上學就好了,甚至上到一定的時間就輟學打工去了,早早地就成家了。現在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全能”,各種興趣班都上。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適應以後的社會。這就是教育“內卷”的結果。其實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需要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以後的社會發展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的。

首先,作為家長要足夠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有句話說得好,再好的名校教育都比不上家庭教育,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在家裡待的時間是最長的。所以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相當於一所名校了。很多家長喜歡站在長輩的角度去教育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總是認為自己的觀念才是最好的。根本沒有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每天都奔走在各種補習班的路上,結果孩子學習效果還不好。這是家長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其實都沒有錯。家長和孩子缺乏溝通的結果,家長根本不了解孩子的想法。

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以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都是好樣的。

⑦ 現在教育的話題很多,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思想認識不足過度依賴家庭教育,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家庭真正意識到自己要對孩子的教育負責。百分之八十五的家庭認為孩子吃飽穿足就夠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和學校。有的家長和代理監護人甚至說: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理,你關心什麼?這種教育理念和思想認識大大增加了,這部分學生的教育管理難度。有的家長或代理監護人教育觀念差,認為吃得好喝得好就可以了,兒孫自有兒孫福,

導致這些學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厭學逃課玩電玩上網,有的甚至與社會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漸染上賭博、看色情視頻、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陋習。很多家庭有迷信、打牌、喝酒等行為,對孩子有很多不良影響。如果只有一個家長在家,他就要承擔所有的家務和田間勞動,不能照顧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些家長外出打工,從事非法活動,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⑧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適合中國學生個人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注重實際,
現如今中國的教育說是素質教育,事實上還是一個樣,還是十分老土的板式教育,還是半封建式的「先生制」,沒有多少活氣,這樣的教育是不會出好結果的。其實應該看一看美國的教育,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然而教育體制是十分開放的,由其注重學生的能力教育,適合學生的思想。
然而中國的教育什麼時候能變化,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的?我想可能還會過一段時間......

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架構是官僚化的,連學生學的東西都是官僚化的——學生學的東西都是上面官府教育部門少數的一些官員在決定。作為這個體制架構最底層的學生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和自由。
說句不好聽的,現行教育體制背後的實質是,體制中各個階層都只顧自己的利益,官員有官員的政績利益,老師有老師的獎金利益,家長有家長面子和攀比的利益,在這些利益實現的過程中孩子只不過是工具和載體。當然唯獨處於體制底層的學生沒有自己的利益——學習選擇的餘地和自由!是徹頭徹尾的利益被剝削者。
一句話中國的現行教育根本性忽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中國教育不應總是把重心放在學習已有的舊知識上,應培養學生開創新知識的意識。

⑨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終身教育

我們整個社會,對於老年人的態度,都非常消極和落伍。提到上年紀的中老年人,特別是「中國大媽」,常常語含譏誚,其熒屏影視形象經常是「惡婆婆」的刻板類型。很多常見言論似乎默默將這些老年人看成是社會的負擔,需要年輕人納稅養活;需要靠廣場舞和業余才藝學習來讓自己保持健康、跟上時代;談到老年人為什麼樂此不疲地學這學那,最後的結語常常落在,他們一定非常孤獨,需要子女多多「回家看看」,好像談論的對象已經不能生活自理、行將就木,哪怕人家朋友圈一口氣曬了二十張聚會照片,微信運動排行榜比癱在辦公椅上吃外賣的自己高出一大截。

與老年人受教育相比,中年人、特別是70、80後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更為強烈。可惜的是,我們的社會提供的要麼是大把可疑的英語培訓機構,要麼是各種以「干貨」自居的撈金微信號。更高級一點的,是用各種心靈雞湯和似是而非的案例研究搭建的模仿MBA類設計的培訓課程。而真正提供系統性知識學習的教育機會,則被應試教育攔在了大部分中年人可以觸及的范圍之外。隨之而來的,是一個30至50歲之間,有一定專業素養的技術人才,如果需要系統性進修,要麼苦練外語出國留學,要麼重新撿回舊課本復習公共課考研。兩者的後果都是不得不中斷工作,這對於正當養家糊口年齡、一般的中年白領男女來說,有點承受不起。從這個角度來說,等著70、80後的,也就是養花種草的老年生涯。

很顯然,雖然我們的「終身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大部分學校和學生,並沒有把「終身學習」的觀念真正付諸實踐。我和另外一位工作很久後想業余學習的朋友遇到過差不多的窘境,我們搜索遍了周邊附近的學校,想要找一個踏踏實實、系統教學的地方重新學習一些可能對工作有用的技能,結果除了老年大學和高考應試培訓班,能找到的幾乎都是學費高昂、華而不實、娛樂性質的白領班——很多是社交性質的。成年人在工作之餘想要重新學習和技能培訓的市場,幾乎被這類魚龍混雜的私人機構給佔領了,也難怪羅輯思維這一類碎片化的知識付費產品能如此受歡迎。我還知道很多人,工作多年後很認真地想要撿回生疏已久的英語,結果卻發現,自己最後只能在私人機構付出一年好幾萬的學習費用,這遠遠比一個讀英語專業的學生四年的學費加起來還多。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需要的終身教育,首先就是一個更加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事實上,只有正規的高等教育體系,才有能力提供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學習。在這一點上,不少國家都做得很好。舉例說,在美國1000多所高校里就有700多所招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入學;在英國則有針對18歲以上的所有成年人開放的所謂「開放大學」,幾乎對老年人開放一切課程,每5個學生就有1個年齡在50歲以上的。也有專門為60歲以上人群設置的第三年齡大學(University of 3rd Age),沒有入學資格要求,是一種自助自治的教育方式。老年學員在大多數地方教育局,是允許減退學費、甚至全免學費的。但是在中國大陸,並沒有高校向老年人開放,設置老年課程的也只有極少數大城市高校。

⑩ 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議論文800字o

這個命題太廣義了
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教育,其原因就是時代越來越先進。因此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不能落後。詳細論述
關於教育——我們國家已經盡了最大責任去落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已有了明顯的提高。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他的修養風度,一個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上一輩對下一輩的教導,一個民族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昌盛。
不錯,關注,重視教育是我們國家的主要政策之一。我們不斷嚮往高水平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現在,我們不單追求教育達標,更是追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從古至今,我們都在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佳話,而達到這點的前提是,每個學者都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程度,才能使中國人一代比一代強。由此可見,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關繫到每個中國人對家庭,對社會,甚至於對國家的影響,只有將中國人的整體受教育水平提高上去,才能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上去,作為一個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告訴我們,中國人自強自立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高水平的教育,這樣才能創造中國領先世界的神話!
如今,教育已不單單指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更廣泛指來自家庭的教育。正值花樣年華的我們,往往有逆反心理,所以常常因此而忽略甚至不理解家長對我們的關心和教育,其實家長對我們的教育有著一定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國家的未來,也就是我們這些新人,是否能為祖國創造一個美好明天。
教育不光是書面,更需要靈活,需要聯系實際,因為我們所重視的教育,終要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的,而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們接受教育也是為了能給祖國創造輝煌。太多人的眼光過於局面性,應該把「教育」二字,拓展開來看,這樣我們會發現很多,它包含很多東西,而且更多的是我們從生活中,從嘗試中所得到的寶貴的經驗。
在很久以前中國就已是一個文明古國了,我們在文明,教育方面始終領先世界,然而不少國家從中國引進了我們的文明和文化,比如:日本。且先不說大的方面,就日本人的傳統服裝和服來說,就是中國唐代的著裝,他們在既我國幾千年以後才這樣穿衣。就日本來說,其實還有很多的中國文化,比如:建築風格,日本建築物多採用中國唐朝的建築風格,由此可見中國對世界各國的影響。而如今的中國,往往是把自國的傳統風格換成了西方文化,我們的國家的確越來越發達了,但我更相信,沒有人願意看到中國丟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去模仿,過分汲取的西方文化。現在,我們所受的教育確實很先進,但是又有多少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呢?我不是說追求他國的文化是一種錯,而是強調我們國家不應該丟失自己的風格。祝福點題
但願美好的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但願我國的文化越來越領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