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情境性教學在教育學哪裡
擴展閱讀
如何請同學們吃飯 2024-11-18 17:38:12
怎麼勸被校園欺凌的同學 2024-11-18 17:32:56

情境性教學在教育學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4-19 23:37:09

❶ 情境式教學的具體方法常見的有哪些

一、巧設情境,在鋪墊中激發學習動機
小學生的心理不穩定,較脆弱,缺乏學習動機,需要在鋪墊引新時設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學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見的東西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大腦皮層興奮不起來,成為抑制狀態,不利於智力的發展。只有當所設置的情境具備新異、變化的特點,才能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刺激,成為學生注意的對象,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動機得到激發。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所謂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兒童愛聽故事的心理,於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一種由生活、童話或神話中選出的有濃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受到強烈刺激,各種感官得以調動,激發學習動機。比如在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在新知的導入中講了一個「豬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來,只給了豬八戒1個,給了唐僧8個,沙僧5個,自己留下了6個。豬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著說自己1個不夠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願意。唐僧只好叫豬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樣多,可豬八戒一時想不出來怎樣分……這時我問學生:「誰能幫助豬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課堂靜了下來,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時出示課題並說明:「等大家學習了今天的新知識後就能幫豬八戒很快算出了。」這樣就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習的動機。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於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一種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體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種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的「不協調」,從而激發了學習動機。比如教學「分數的認識」時,我拿出一塊麵包,向學生強調,這是一塊麵包,並說:「有2 個學生沒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給他們吃,怎麼分?」學生搶著說從中間切開,分成2份。我又說:「每份是這個麵包的多少?」學生說是一半。我接著又問:「如果分成3個同學怎麼辦,每份是多少?」學生一時愣住了,說不出答案。這時我就出示課題「分數的認識」。這樣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形成懸念,課堂上必然會聚精會神地隨教師一起研究新課內容,探求問題的答案。
二、優化情境,在新知中發揮主體作用
兒童的學習動機被激起後,若刻板地去教,兒童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由鋪墊引出新知把兒童帶入情境後,應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客體。要利用兒童能夠敏銳感知鮮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於用形象色彩和聲音去思維,由此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盡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斷、發問不止的「注入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等去創設具體的、生動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1、創設「實體」情境,發揮主體作用。「實體」情境就是在教學中利用實物去演示,去再現教學內容,讓學生親眼所見,以此來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拿出一個圓柱體和圓錐體的玻璃容器,並在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子,往圓柱體容器里倒,讓學生觀察幾次能把圓柱體倒滿,學生觀察後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讓他們比較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相同點,學生就可發現是等底等高。這樣學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讓學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徑和高,算出圓錐的體積,學生能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完全擺脫了被動應付的狀態。
2、創設「模擬」情境,發揮主體作用。「模擬」情境就是要學生自己作為一個角色去表演,模擬一種與教學內容相似的有動態過程的情境。這種對教學內容的模擬,學生既感親切、新鮮,非常興奮,樂於接受,且又因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學生一看就懂,產生頓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找了兩名學生來代表運動物體,我說「走」,讓他們倆人從兩邊向對方走,並讓大家觀察他們倆的距離發生了什麼變化,最後怎麼樣了。並說明:「這樣就叫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我開始讓他倆走後,下面的學生就發現他們每走一分,他們間的距離就縮短一段,縮短的這一段,就是他們倆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後碰在一起就叫「相遇」。這樣,學生就對「相遇」問題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並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悅,主體地位也隨之形成。
3、創設「操作」情境,發揮主體作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去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可以使各種感觀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能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事物,並促進思維的發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親自嘗到學習的樂趣,既強化了主體作用,激發了求知慾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比如,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中,在學生掌握幾何名稱的基礎上,讓學生藉助自己動手製作的長方形實物模型,通過折一折,量一量,進一步觀察、分析、對比,自己就可以說出長方形的特徵,由此再到生活中去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的。這樣就讓學生在操作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對長方形有了一個清晰的表象,課堂氣氛也得到活躍。
三、依靠情境,在反饋中加強聯系實際
數學中抽象的,然而它如同藝術一樣來源於生活,所以應還需要其本來面目,把「數」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數」與「形」的關系,並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強化應用性和趣味性,培養發展邏輯思維。
因此,創設運用教學情境這種手段,可使學生在探究的樂趣中學習動機得到持續激發;可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在學習、探索知識中;可使學生在美的情境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可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真正變「學會了」為「會學了」。

❷ 情境教學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情境教學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贏得了師生的贊譽。本文探討如何在高校的排球課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首先,筆者先定義了情境教學法的概念;其次,提出了高校排球課情境教學法的具體方法。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進一步促進高校排球課堂情境方法的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法是李吉林基於多種教育理論的現代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提出的,其已成為中國主流的教學方法之一,符合現代教學要求。不僅是情景教學,合作學習法、分層次教學法同樣為高校的體育教學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在回顧相關文獻時發現,盡管情境方法目前被廣泛使用,但在高校的排球運動中對情境方法的運用幾乎沒有研究,因此這篇文章也帶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❸ 教育學對情境教學的概念研究有哪些

情境教育順應兒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兒童一知識一社會」三個維度作為內核,構築了具有獨特優勢的課程範式。情境教育還從腦科學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論支撐,即兒童的腦是敏感的,需要一個豐富的環境;兒童的腦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需要不斷提高神經元聯結的頻率;兒童的腦優先接受情緒性信號,積極情感伴隨的學習活動可獲高效。情境教育正是將兒童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找到了一條全面提高兒童素質的有效途徑。
「真、美、情、思」形成獨特優勢
在數十年與兒童朝夕相處,我感悟到兒童是有情之人,兒童生來愛美,更為重要的是兒童潛在著智慧。我國「意境說」中的「真、美、情、思」為情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一)講究「真」,給兒童一個真實的世界,符號學習與多彩生活鏈接
情境教學在起初階段就受到「意境說」的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也就是說,客觀世界會影響人的情感變化,情感會觸動語辭的萌發。我想,語文是生活的寫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閉的課堂束縛獐,使他們在枯竭的斷流中學習語文呢?
(二)追求「美」,給兒童帶來審美愉悅,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動學習的「力」
開放的情境讓孩子身心得到釋放,作文教學的成功讓我發現了美的無可比擬的功效,引起了我新的思考。我聯想到「意境說」中劉勰從「美物」到「美文」,王國維的「外物美」到「內修美」,講究的便是一個「美」字。「意境說」對「美」的反復的褒揚,激勵著我在情境教學初期就去追求語文教學的「美」。小學語文本身是美的,展示了一個真、善、美的世界,有形亦有情。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為兒童切實打好語言文學的基礎,而且要讓他們在其間受到人文熏陶,進一步培養兒童的高級審美情感。由此,我想到美學,想到藝術,借鑒邊緣的學科思考,拓寬了我的思路。我深知,藝術是最形象、最富美感、最生動的文化。兒童的審美教育是從感受美開始的,進而才是對美的理解和借鑒,以至去創造美。
(三)注重「情」,與兒童真情交融,讓情感伴隨認知活動
情境教育的根本靈魂就在於一個「情」字。在運用情境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探索過程中,學生在教學現場的反應告訴我,「美」能激「情」,進而促使我在情境教學如何「激情」,如何「冶情」方面作了更深入的實踐與研究。

❹ 情景教學法的意義是什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用好

幾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進行,離開了教學情境,也就難以進行教學,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利於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那麼何謂情境呢下面我們就從情境的概念和意義入手,對情境教學進行探討.
一,情境教學的含義
"情境與情景同義,《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從概念中可以看出,無論是什麼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須是具體的,具體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的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情境在激發人的某種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山野中聽到虎嘯和在公園里聽到虎嘯人的感覺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我們說情境是指對人引起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
雖說目前對情境教學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對情境教學思想內涵的認識是統一的.筆者認為語文情境教學,就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設或製造與語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迅速而准確的接受新的語文知識,同時促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發展,達到在情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情境教學的理論依據
沒有理論指導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隨意的教學,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理論依據可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1.中外教育史的經驗指導
情境教學並不是現代教學的產物,在中外教育史上早已源遠流長.我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提法;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留下"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論述;現代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名言.2 1978年,李吉林老師提出了情境教學的設想,並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情境教學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
界也很有影響,例如於漪就被稱為情境教學的代表人物,在語文教學領域,自李吉林倡導以來,情境教學派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有實踐的展示影響甚大.
國外也有不少教育家在他們的教育論著和教學實踐中留下了對情境教學的思考與經驗.例如,最早在教育學意義上運用"情境"一詞的是美國哲學家杜威,他提出"思維起於直接經驗的情境",並把情境列為教學法的首要因素,可以說這是國外情景教學理論的萌芽.他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創設情境,依據教學情境確立目的,制定教學計劃,利用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實施教學計劃和評價教學成果.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 的基本原則,他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由於學生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學生的生長和發展.杜威認為,所謂好的教學必須要能喚起學生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情境.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從事教學,經常會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叫做"產婆術",讓學生主動思索,探究並獲得問題的解決,他說:"我不以知識授予別人,而是做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他借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激勵學生主動求知"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其教育論著《愛彌爾》中就記載了情境教學的實例:愛彌爾不會辨別方向,有一次教師把他帶到大森林裡,由他自己辨別方向,在森林裡,愛彌爾又累又餓,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時,老師教育他:"中午的樹影朝北,應根據樹影辨別方向,尋找回家的路."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導學生解決問題"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學改革實驗中,經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學生觀察,體驗,感悟大自然的美,讓他們在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自然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他給學生編寫了《大自然的書》,對學生進行情境教學.他說:"我力求做到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為描繪學生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情境教學做了有益的實踐和開拓.
2.馬克思關於人的活動與環境相一致的原理
馬克思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一致",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情境教育"之"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的情境,是"有情之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是一個有情有趣的網路式的師生互動的廣闊空間.它是將教育,教學內容鑲嵌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為兒童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生活世界.
3.寓教於樂的原理情境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愉快中進行學習,高興學習即"樂學".我國最具影響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十分重視積極情感這一重要的學習因素."這種觀點在《雍也》篇里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而"樂學"正是我們當今情感教學追求的目標.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旗幟鮮明地打出了"樂學"的旗號,並系統地闡發了"樂學"思想.從書中可以看到"愉快教育"已成了誇美紐斯所提出的大教學論或教學藝術的核心要義之一."
4.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境教學能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直接注意並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動活潑的情境與演示,能引起學生的情緒高漲,有利於學生學習動機的增強與知識的內化和知識的強化,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轉化為智力因素.同時,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既能使管形象思維的右半腦積極活動,又能使管邏輯思維的左半腦積極活動,左右半腦協同工作,可以提高大腦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5.心理暗示原理
情境教學的前身是由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也叫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創立的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就是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的設計,用暗示,聯想,練習和音樂等各種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創造高度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論依據的要點有:(1)環境是暗示的重要而廣泛的發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腦活動的整體性;(4)創造力的假消極狀態最易增強記憶,擴大知識,發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發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經意識就為知覺所抵制。
三、情境教學的意義
情境教學法無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其意義有以下幾點:
1、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過程需要新、舊經驗,需要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實現,適宜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重溫舊經驗、獲得新經驗,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信息,有利於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從而有利於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2、適宜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動、豐富的學習材料,還可以提供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機會,促進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連接,促進課內向課外的遷移,讓學生在生動的應用和活動中理解所學的知識,了解問題的前因後果和來龍去脈,進一步認識知識的本質,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增長才幹。
3、認知需要情感,情感促進認知。知識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具有情境性。脫離了具體的情境,認知活動的效率是低下的。適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和願望,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而且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對教學過程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對教學過程起導引、定向、支持、調節和控製作用。
4、教學情境是情感環境、認知環境和行為環境等因素的綜合體,好的教學情境總是有著豐富和生動的內容,不但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

❺ 什麼是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 (一)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製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認識的直觀原理 從方法論看,情境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應該指明的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演示教學法則只限於把實物、教具呈示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範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但僅有實物直觀的效果,只能導致學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學生的火熱之情,不能發揮情感的作用。 (三)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情境教學中的模擬要以範文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對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情境教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四)人的認知是一個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像、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哀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自弗洛伊德以來,無意識心理現象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一,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無意感知、無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像、非言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等等。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 ①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如我們在邊走路邊談話時,對路邊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東西並未產生有意識的映象,但我們卻不會被路上的一堆石頭絆倒。原因就是「石頭」事實上引起了我們的反映,並產生了「避讓」這種不自覺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軀體反應; ②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常言的「情緒傳染」就是無意識心理這一功能的表現。例如我們會感到無緣無故的快活、不知不覺的憂郁,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結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較長時間的情緒色彩。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學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也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五)人的認知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動與惰感活動)統一的過程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否則,人們常言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論依據。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迴路:知識信息交流迴路和情感信息交流迴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面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知識迴路中的信息是教學內容,信息載體是教學形式;情感迴路中的信息是師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其載體是師生的表情(包括言語表情、面部表情、動作表情等)。無論哪一條迴路發生故障,都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質量,只有當兩條迴路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❻ 什麼是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認識,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的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教學情境可以貫穿於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 教學情境是教學的突破口,學生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的「滲透」與「融合」,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新課程提倡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開放的教學環境與問題情境,誘發、驅動並支持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創設「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情景,實現教學環境的「信息化」、「生活化」。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在現代教學思想中,情景教學的形式得到了較系統的反映。如保加利亞心理學家羅扎諾夫創造的暗示教學法,其實質是通過各種暗示手段:通過播放輕松愉快的音樂、表演生動有趣的短劇和做游戲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造輕松愉快的情境,激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共同進行,從而充分挖掘大腦的潛能,打到驚人的教學效果。20世紀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完善看情境教學理論,它把情境創設看做是構成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是學生能夠進行「意義構建」的最新一步。 音樂情境教學是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以激發學生的情感為目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以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長生感情上的共鳴,達到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境界,從而幫助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理解學習內容,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❼ 情境性學習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對教學有何啟示

1、提供能反映知識在真實中的運用方式的真實情境;

2、提供真實的活動;

3、提供接近專家作業和過程模式化的通路提供多樣化的角色和前景支持知識的合作建構;

4、在臨界時刻提供指導和支撐;

5、促進反思,以便有可能形成抽象;

6、促進清晰表述,以便使緘默知識成為清晰的知識。

7、在完成任務時,提供對學習的整體評價。

關注情境性學習的條件

在情境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的媒介等相關條件是應該引起關注的。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也同樣影響著情境創設的質量,學校應該加強教師的培訓,定期舉辦情境教學交流大會,適當開展教師之間的比賽等。

對於教學媒體,有關情境學習的研究將教學的基點放在學習上,這一學習概念是以形成整體的人為中心的,而整體的人應該是媒介、活動和世界這三大領域共同影響的結果。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情境性學習

❽ 什麼是情境性教學

情境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創設一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認真觀看、評議情境中問題解決的模擬表演過程,從而達到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熟練把握的一種教學方法。

❾ 情景學習是什麼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

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於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教學原則

(1)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置於為了能夠更有效地適應世界的學習中。

(2)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環境中的目標相符合,教師確定的問題應該使學生感到就是他們本人的問題。

(3)設計真實的任務。真實的活動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就是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日常的活動或實踐整合多重的內容或技能。

(4)設計能夠反映學生在學習結束後就從事有效行動的復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