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幼兒園教學活動基本要素是什麼
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進行計劃、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活動,或稱正式指導的活動。專門的教學活動的存在是幼兒園教育區別於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的重要特徵。幼兒園教學活動可採用參觀、實驗、討論、觀察、表演、製作等多種途徑和方法,也可採用全班、小組及個別等多種形式,教學活動的空間也不局限於活動室。 教學活動在促進幼兒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因為傳統教學中存在灌輸、說教和無視幼兒的主體性的現象,就否定幼兒園活動的作用。相反,我們應該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教學觀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幼兒園的教學,不斷掌握幼兒園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具有主體性的教師激發出具有主體性的幼兒,以學定教,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
⑵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包括哪幾方面
幼兒園的常規培養教育是指對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規則、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的培養教育過程,是貫穿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的。在常規培養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如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對他人要懂得文明禮貌、知道愛護公物、學會等待與輪流以及關心、同情他人等,要讓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素養。
如果按照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內容來劃分,幼兒園的常規可以分為生活常規、游戲常規、學習常規三部分。雖然每個幼兒園會根據本園的具體情況對這三部分的常規進行具體的規定,但是大致的內容是相同的。
(1)生活常規貫穿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是根據幼兒園的生活環節制定的活動規則。
生活常規一般包括來園、盥洗、飲水、如廁、進餐、午睡、起床、離園等環節的常規。幼兒應該形成的生活常規包括:遵守作息時間,有良好的進餐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勢,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習慣等。各年齡斑的生活常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在具體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在中班增加了勞動常規;到了大班,增加了值日、收拾和整理活動的常規。下面是小班幼兒的生活常規:
◆早晨按時入園,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大聲向老師問好;
◆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整理自己的衣物並把自己的物品放到規定的地方;
◆參加班級的晨間游戲活動和晨間鍛煉;
◆三餐和吃午點以前能按照規定的步驟洗手,大、小便後知道洗手;
◆安靜進餐,不挑食,自己吃,不撒飯;飯後按要求把碗勺放到指定位置;
◆安靜午睡,安靜起床,嘗試自己穿衣服;
◆離園時拿好自己的物品,向老師道別。
(2)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既包括室內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也包括個人游戲、小組游戲和集體游戲。
幼兒園的游戲常規主要是指這幾類游戲的常規。為了保證游戲的順利進行,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商議制定游戲常規。下面是中班幼兒的游戲常規:
◆能自己選擇游戲活動,並有目的地活動。
◆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遇到問題主動想辦法解決;
◆與小夥伴一起玩,能大膽表達與交流;
◆學習輪流按順序游戲;不經過別人允許,不插手別人的游戲;
◆注意保持安靜,不大聲喊叫影響他人;
◆愛護玩具,能按照要求有序地收放玩具材料;
◆學習自主解決游戲中的困難與糾紛。
(3)幼兒園的學習活動包括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
教師要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遵守規律、認真傾聽與交流、敢於大膽表現自己的好習慣。下面是大班幼兒的學習常規:
◆能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學習活動;
◆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大膽且大聲地回答問題;
◆有良好的坐姿、舉手姿勢、站姿、握筆姿勢,懂得用眼衛生;
◆注意傾聽教師和同伴的講話並勇敢地回答問題;
◆大膽探索與嘗試,有目的地進行操作;
◆注意觀察和學習同伴的經驗,積極與大家討論問題。
在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同時,教師要保證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安全的、快樂的、有意義的,要讓幼兒獲得應有的發展。
⑶ 簡答題 如何理解幼兒園教育活動
一、科學探究與幼兒探究學習的獨特性
目前學術界對於什麼是探究,什麼是科學探究沒有統一的定義。人們比較認同的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提出的定義:「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以研究自然界並基於此種研究獲得的證據提出種種解釋的多種不同途徑。科學探究也指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①]所以科學探究既包括科學家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活動,也包括學生在學校中運用科學家探索科學所運用的手段、途徑所進行的科學學習。但必須明確的是幼兒學習科學,如果只是學習現成的科學結論,而忽視了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理解與體驗,那幼兒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所以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應能有效保持幼兒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體驗探究過程的喜悅與艱辛,促進幼兒主動建構具有個人意義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習得科學探究思維的方式。
幼兒從出生時起就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摸摸這,動動那,還不停地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等相關的問題,充滿了對世界的疑惑與驚奇,難怪人們這樣說:「幼兒像科學家」。的確,「幼兒在每一方面、每一個領域都像科學家一樣……與科學家聯系在一起的許多特質——實驗、好奇心、創造性、理論建構與合作等同樣也是幼兒所具備的特點。」。」[②]然而,幼兒畢竟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他們的探究與科學家的探究存在不同的特點,把握幼兒探究學習的獨特性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學者劉占蘭教授曾撰文提出了幼兒的探究與科學家的探究的三個不同點:[③](1)幼兒探究的熱情與科學家一樣強烈;(2)幼兒自由探究的程度低於科學家的探究;(3)幼兒探究的每一環節在程度上都異於科學家的探究。幼兒只是簡約地重演科學發現的過程;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幼兒的探究與科學家的探究還有一個核心的區別,即是幼兒的探究中有濃厚的自身影子,是科學與想像、真實與虛渺等的並存。「兒童的科學並不是近代意義上的純客觀的科學。他的主體發育程度決定了他的世界中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頭腦中的世界是詩意的、童話的世界。科學教育並不是把詩意和童話從兒童的生活中驅除出去。實際上,科學教育也難以做到這一點,……要求兒童像現代社會中的成人那樣掌握科學知識與科學思維,這實際上是一種違反了兒童自身發展規律的揠苗助長。」[④]難怪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表白:「我勸告低年級老師說,給孩子們教比例、透視、相稱規律這都很好,但同時也要為孩子的幻想提供廣闊天地,切不可破壞孩子觀察世界的那種童話語言。」[⑤]因此,幼兒的探究學習與科學家的探究有很大的不同,認識幼兒探究學習的獨特性,是我們把握與分析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基礎與前提。
二、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基本理念
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並不是單純灌輸一些粗淺的科學知識,而是幼兒
科學探究與科學知識建構的有機結合。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建構主義學習觀與教學觀的指導下,在老師的精心引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真實、典型或復雜的科學問題入手,通過幼兒主動的探究,通過設計開放性、或生活性、游戲性的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質材料及與人、事、物相互作用中,在不斷的感受中,有所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有所體驗(體驗科學的神奇、偉大,激發好奇、探索及熱愛科學之情),有所發現(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理解並形成一些關鍵的科學概念),並在此過程中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實現對傳統學科取向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超越,以及對幼兒主體的尊重,根本在於承認與強調幼兒的科學獨特性。這實質也是幼兒園科學教育過程與結果內在統一實現的前提。
(一)幼兒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幼兒從一出生就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而且在幼兒的成長中,他們也是越來越由依靠成人的幫助而逐漸發展到更加獨立和自主,變得有能力逐漸主導自己的行動、對自己逐漸自信與認同,並漸漸具有了把自己看作是積極的知識建構者的意識。所以幼兒探究科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成為幼兒主動積極參與與能動的過程。科學學習應從幼兒的日常已有的科學經驗出發,提供他們直接參與各種科學活動的觀察、操作、實驗、測量、記錄、交流等探究的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在老師的協助下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這比幼兒單純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授灌輸更有效的多。幼兒盡管年齡小,但他們更希望老師能鼓勵並發現他們的成就,更希望老師對他們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二)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並讓幼兒充分感受與體驗,有所發現
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強調向幼兒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強調幼兒直接操作和探索物質材料,使幼兒「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此要明確的是,科學學習強調探究為核心,意味著我們更為關注幼兒在科學學習活動中通過探究帶給他們的感受、體驗與發現。也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強調的,科學教育應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經歷探究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的過程。探究過程中,幼兒的經歷不同,感受不同,建構的經驗也不同,對一些科學現象與科學問題的理解也不同。然而,正是這些體驗與認識的不同才構成了探究過程與靜態科學知識習得的不同。也正是如此,幼兒在探究中、在經歷中理解了科學,理解了科學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體驗到了科學的真正涵義。而且,科學發現的成功與喜悅也進一步激發了幼兒愛科學、用科學的情感。《面向全體兒童的科學》曾這樣強調:「兒童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形成了對世界的理解並初具自己的理論。在低年級就應通過為兒童提供以研究為基礎、以探究為中心的經歷,開始構建他們的經驗基礎,這一點很重要。」[⑥]這意味著幼兒科學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而這恰恰也是我們所強調的。
( 三)注重幼兒對一些科學概念的理解與形成
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不僅僅關注幼兒在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科學、科學與技術等內容範圍內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而且在此基礎上更為關注幼兒的一些科學概念、觀念的形成。如幼兒在獲得生命世界關於動物、植物、人體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更著重於幼兒對「生命體有一定基本需求」概念的理解,形成「動物、人需要一定的空氣、水和食物。而植物則需要空氣、水分、養分和陽光。只有當環境滿足其需要時生命體才能生存下來。理解生命體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關系」。再如,當幼兒探索了有關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後,不是要求幼兒僅僅知道力的不同種類,如重力、彈力、浮力、摩擦力,而是更為關注這樣一個概念的理解與形成:「可以通過推或拉改變物體的位置和運動狀況,變化的大小與力的大小相關。」總之,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強調幼兒在具備豐富科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某些關鍵科學概念做深入探究,理解和形成與之相關的科學概念與觀念。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幼兒由於主體發育水平的制約,其探究發現更具幼兒特色,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所致:
1.思維的自我中心傾向。幼兒由於思維的局限性,在認識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傾向,他們不會也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導致幼兒在認識客觀現象、解釋科學事實時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只是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觀想法與客觀的事實,甚至無視、歪曲事實。如一個五歲的小女孩這樣解釋「天上的星星為什麼眨眼睛?」是因為「每顆星星上都有一個人,拿手電筒對著我們一會兒開、一會兒關。我們在地球上看,就好象是星星在眨眼睛。」
2.「泛靈化」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幼兒時期的「泛靈心理」乃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幼兒不能區分主體與客體,把主觀情感與客觀認識融合為一,即把主觀的東西客觀化,把世界人格化。他們認為大自然的萬物萬事由於各種看不見的精靈而具有生命,而且那些東西還和人一樣有感覺與意識。所以在認識事物時,往往物我不分,主客體不分,缺乏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這就是幼兒意識中的「泛靈化」心理。這種「泛靈化」心理使得幼兒不能客觀地解釋各種事實和現象,往往從主觀願望出發,或賦予萬物以靈性。如老師引導幼兒觀察了小雞與小鴨的腳爪,並嘗試分析為什麼小鴨子會游泳,而小雞不會游水時,很多孩子這樣解釋道:「小鴨子能游泳是因為它勇敢,小雞不會游水是不勇敢。」
3.思維的直覺、非邏輯性。幼兒的思維雖然開始逐步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其思維仍帶有直覺性。他們在分析客觀事物、科學現象時往往不能抓住本質,對事物及關系的認識與解釋只是根據自己的直接經驗或想像來進行,而且明顯具有自我中心傾向,這就使得他們的理解往往缺乏邏輯。如老師在與孩子們討論「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時,孩子們解釋到:「要有白天,白天小朋友才能玩。沒有黑夜不行,人不睡覺可不行」,「因為只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它不能只照一個地方。」
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幼兒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事物及其現象的解釋往往受其認知特點及思維水平的限制而具有「非科學性」,即人們所說的「天真理論」(樸素理論或幼兒的科學)。所以盡管有時幼兒親身經歷了探究的過程,也獲得一些客觀的依據,但他們似乎很難打破他們原有的「理論」,故其探究、體驗基礎上的發現,包括科學的概念,會表現出濃厚的幼兒特點,與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概念有所不同,否則這些概念的掌握與形成過程必然也是幼兒被動的、接受的過程,這樣就又會使幼兒的學習再次回到學科取向的巢穴。這也是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的精髓所在。
(四)強調科學學習活動的開放性
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應該是開放的活動。這種開放性最為根本的是幼兒探究的開放性,它決定了幼兒的科學學習不是禁錮在單純的直接教知識,而是更為強調幼兒在操作、感受、體驗、思考、假設、存疑、歸納、整理、表達與交流基礎上的學習與發現,這比簡單的直接教授科學知識更具開放性與挑戰性,更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
其次開放性指科學學習活動的內容、活動的途徑、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有較大的選擇機會與創新空間。內容可以是在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科學、科學與技術等內容範圍內精心選擇的、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是幼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真實、典型而又適合幼兒思維水平的科學問題。在活動的途徑上也是多樣化的,可以是結構性比較高的教學活動,也可以是結構性較低的、自主性區域探索活動,還可以是游戲形式的小實驗、小製作等。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可以是全班進行的集體活動,也可以是小組活動,還可以是個別的輔導活動,這樣就可以使科學活動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幼兒的科學學習需要;
再次是要引導幼兒利用廣泛的資源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家庭、社會等都是幼兒進行科學學習取之不盡的資源。所以應將幼兒的科學學習活動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理解與體驗,並不斷豐富他們的科學學習經歷。
(五)關注幼兒日常生活、游戲中所面臨的科學問題
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與傳統的學科取向的科學教育活動有所不同,它不是按照系統的學科體系,從簡單問題、單一變數入手,去揭示每一現象背後的普遍規律。而是比較關注幼兒日常生活、游戲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從這些真實問題的解決出發進行設計,如「為什麼門一開,風鈴就會叮咚作響?(探究力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不一樣的紙,它的吸水速度一樣嗎?(探究水的滲透現象及不同紙張的吸水性)」,「螞蟻最愛吃什麼?螞蟻是如何搬動食物的?(觀察探究螞蟻的生活習性與運動方式)」,「為什麼種子不發芽?(探索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條件)」,「為什麼噴泉能噴出水來(探究在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水噴的越高)?」「鏡子為何能照出人的形象?(探究鏡子的折射現象)」……這樣就使過去遠離幼兒生活的科學變得與幼兒越來越近,使幼兒在解決日常生活、游戲中一些科學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了一些科學現象,學習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真正體驗到了科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幼兒在特定情境中的問題解決進一步幫助幼兒建構了科學知識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科學並不遙遠,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當然,關注幼兒生活、游戲中的科學問題,並不是說要把幼兒的科學教育帶入茫茫無邊的凌亂生活之中,而是強調從一些生活、游戲中的科學問題入手進行設計,把科學的學科知識學習融入幼兒的生活、游戲之中,通過生活、游戲中的問題把幼兒引向對某些科學概念的探究上,讓幼兒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探究科學,學習科學。
(六)給予幼兒足夠的探究時間,耐心等待他們的理解與發現
幼兒由於生理、心理及認知水平的局限使得他們的探究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兒童相比更具有反復性與困難性。所以在科學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允許幼兒以自己的學習速度不斷地嘗試、操作、實驗,允許幼兒以自己的經驗個性化地理解與表達科學的概念與現象,也允許幼兒發生錯誤,出現反復。正如《面向全體兒童的科學》所言:「對許多學生來說,面對他們先前的錯誤概念並對他們加以改變是一個艱難的智力挑戰。」[⑦]因此在幼兒的探究發現中,需要教師更具耐心,給予幼兒足夠多的時間,反復嘗試,多次試誤,尋求答案,最終等待他們的理解與發現。
(七)強調「互動——建構」:在手動、心動、口動、他動中建構對科學的理解[⑧]
維果斯基認為,幼兒科學概念的獲得是以自發概念(日常生活概念)為中介的,幼兒必須把自發概念融入到科學概念體系中,以他的經驗來思考科學概念,並且在具體與抽象概念間來回互動,最後才能形成一個穩固的概念,當然,這個概念必然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幼兒的烙印。所以,教育活動中教師應以幼兒自發概念為探究學習的「切入點」,通過創設適宜的環境,積極「協助」幼兒理解並發展科學概念。但由於幼兒的自發概念來源於日常生活的經驗與觀察,因而需要通過教師提供「鷹架」,通過幼兒的手動、心動、口動、他動,引導幼兒逐漸理解科學,理解科學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手動:即實踐。手動即親手操作並探索物質材料的活動,包括操作、製作、實驗、飼養、種植、採集、記錄等手段等去揭示科學現象,驗證科學結論,理解科學問題的實質。作為教師應盡量為幼兒提供實踐活動的直接經驗,並逐漸擴展到用耳傾聽、用眼觀察,用鼻嗅察、用口試嘗、用手碰觸操作。讓幼兒在真實與自然的環境中自主探索,通過幼兒具體操作、擺弄、探索材料獲得科學的經驗、掌握科學的方法與技能,發展科學的態度與精神。
心動:即思考。是指在幼兒動手操作探索時促動幼兒積極動腦思考。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擺弄物質材料並擴展到全身的感官活動,就能不斷地發現問題,並通過思考嘗試對問題做出假說或解答。如關於「有趣的噴泉」活動,老師為每組幼兒提供注滿水的瓶子、針管、打有一至四個孔的瓶蓋,通過提問「一個孔和兩個孔的『噴泉』哪個噴得高?兩個孔和三個孔比,哪個噴得高?」,並引導幼兒不斷進行操作、猜測、實驗,幼兒直觀地觀察到了「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瓶子的孔越多,水噴的越低,孔越少,水噴的越高」這一現象,理解了有關壓力與壓強關系的現象,同時獲得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技能;
口動:即交流討論。是指幼兒把科學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動腦做出的假設及動手操作所得出的結論進行相互的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種科學學習活動中,通過個人發言、小組交流及全班課堂討論方式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互動交流,通過討論幫助幼兒澄清自己的思路,或從他人那裡獲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觀點,促進概念的理解,或通過討論,解決自己的認知沖突,調整自己的觀念,或通過幼兒之間的協商,彼此交互更好地理解科學概念。
他動:即幼兒與周圍環境互動。教師在引導幼兒探究科學時,除了要做到使幼兒手動、心動、口動外,還必須使其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因此戶外環境、區域(角)環境要精心布置,以利於幼兒的探究,操作物、材料要及時提供,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有利於幼兒解決問題所需,另外,活動時間也應彈性調整,以符合幼兒實際探究等。
總之,以幼兒的探究學習為核心的科學教育活動倡導教師必須為幼兒搭建科學學習的「鷹架」,從幼兒的自發概念或天真理論入手,通過幼兒的手動、心動、口動、他動,與幼兒互動對話、一起學習,共同建構科學。正如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赫胥黎所說:「科學教育應該是實際的,也就是說,學生的心智應當直接與事實發生聯系,他不僅僅是知道一個事情,而且能運用他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看一看這個事物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科學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使心智直接與事實聯系」。
⑷ 1,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幼兒園教學活動有五大領域:健康、語言、藝術、社會、科學。 多以游戲活動形式出現。 從形式上來說,氛圍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集體活動,一般是由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所有幼兒同時進行的教育活動,它的時間比較集中和固定,組織比較嚴密。小組活動一般指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在同一時間,幼兒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自選不同的活動,教師則根據幼兒活動狀況,隨時進行指導以及與幼兒互動,幼兒在與一定的環境、材料、教師的互動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小組活動相對比較自由和寬松,教師能夠有更多機會關注個別幼兒。個別活動,一般指針對個別幼兒的特殊需要開展的教育活動,如:針對有特殊才能或特殊需求的幼兒的特殊教育,針對性比較性比較強。 從性質上來說,又可以分為有自主生成的教學互動和教師預設的教育活動。這兩種形式主要針對教學活動來源而言,一般情況下,幼兒自主生成的教育活動,更能從幼兒自身的需要出發,能關注到幼兒的興趣點,但計劃性和目的性較隨意,需要教師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和把握教育契機的能力;教師預設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比較強,有充分的准備過程,強調教師的指導與組織。
⑸ 什麼是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包含哪些內容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是指幼兒園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選擇一定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形成對幼兒實施教育影響的方案的過程,是幼兒園教師對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步驟的初步預期,是幼兒園教師為促進幼兒發展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的一項創造性工作。
一個好的教育活動設計,應該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支持下,正確地把握和體現教育活動目標,能夠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有著科學、完整的框架結構,並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幼兒園的教育實踐中,如何進行教育活動設計對於教育活動能否很好地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是衡量幼兒園教師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四)教育活動環境的創設
教育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的,教育活動環境的創設直接影響到活動的設計與活動的效率。因此,教育活動環境的創設是活動設計的應有之義。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都會使用大量的資源,包括時間資源、空間資源、物質資源與文化資源等等。教育活動設計需要對幼兒園及社區資源進行廣泛開發,使之為幼兒園教育活動所利用。環境的創設與資源的利用會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開展的成效。
⑹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涵及特點是什麼
教育活動內容是指教育活動中包含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等一系列的人類文化經驗,是人類對自然、社會生活和人自身所形成的經驗體系,反映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水平。教育活動內容是學習者通過學習活動所需要掌握的內容,也是教育活動最終結果的實質,反映在教育活動目標的具體內容上,是學習者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習的對象。
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是指為實現教育活動目標,要求兒童學習、獲取的知識經驗、技能技巧以及行為經驗的總和。幼兒階段是兒童成長的基礎階段,是兒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和認識自身的初始階段,幼兒學習的內容要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為幼兒適應生活、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強調學習內容的基礎性、啟蒙性、全面性和發展性。幼兒園教育活動要根據幼兒發展水平,依據人類經驗體系,科學合理地進行選擇和編排,以利於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與中小學教育內容相比,具有幾個方面的特點。
⑺ 1.什麼是幼兒園教學活動
幼兒園教學名詞解釋:使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手段。通過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和幼兒比較自由的自發學習活動,幼兒活的生活的、社會的、自然的、數學和藝術等方面的知識經驗,形成簡單的概念,發展幼兒的智力,學習智力活動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有觀察法、活動法、場景教學法、比較法、提問法、講授法。
⑻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涵義、特點和分類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含義是什麼?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的教育過程。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特點有哪些?整合性、生活性、趣味性、動態性 幼兒園教育活動有哪些基本類型? 1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結構出發學科領域結構的教育活動(語言、數學、科學、音樂、美術和體育活動)和主題單元結構的教育活動兩大類 2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特徵出發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 3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領域出發健康領域教育活動、語言、科學、社會、藝術五大類 4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性質出發兒童自主生成的教育活動和有教師預先設置的教育活動兩類 5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出發集體活動、區角活動、個別活動
⑼ 幼兒園教育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可以粗略分為生活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集體教育活動等 分科的話是五大領域:語言領域(包括談話,散文欣賞,詩歌學習,故事教學等)、健康領域(健康,生活,體育等)、科學領域(科學實驗探索,數學等)、社會領域、藝術領域(音樂、繪畫,泥工,手工等)
⑽ 請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簡述什麼是幼兒園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教育活動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含義,廣義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指幼兒園中全部教育活動的總和。這是當今幼兒園中比較滸的一種觀點,也可以理解為幼兒園中幼兒的全部活動或教育活動、幼兒園課程。狹義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則指一定時間內(一次或幾次)進行的教與學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