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類哪些故事體現了愛過精神
【導語】愛國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精神。古往今來的愛國人士無不在用他們的作為宣誓著愛國情懷。中國名人關於愛國小故事有哪些?下面就是無憂考網給大家整理的十篇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1:《周恩來》——人民的好總理】
1910年春天,2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2:《李小龍》——我是中國人】
李小龍,在60年代時,國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員總是淡化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李小龍卻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中國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電影《精武門》中的「中國人,不是病夫」,帶動了香港電影的一片愛國熱潮,我們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3:《辛棄疾》——勵志救國】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准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4:《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5:《楊靖宇》——愛國英雄】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6:《王偉》——海空衛士】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偉在執行對美軍用偵察機跟蹤監視的任務中,所駕駛的飛機被美機撞毀後跳傘落海,光榮犧牲,年僅33歲。這次在執行任務時,王偉堅毅果敢,沉著冷靜,英勇頑強,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凱歌。王偉犧牲後,中央軍委於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舉行了命名大會,授予「海空衛士」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被海軍黨委批准革命烈士。【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篇7:《錢學森》——回國造科技】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㈡ 關於愛國精神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小故事
白頭搔更浪,渾欲不勝簪.
寧死不屈,英勇就義的女英雄劉胡蘭,於一九三二年十月八日生於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她從小接受黨的教育積極參加革命斗爭,一九四六年,在她年僅十四歲時就被吸收為中共候補黨員,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在山西軍閥閻錫山的軍隊突然襲擊雲周西村時被捕.劉胡蘭在敵人的威脅面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說:"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還說,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我死也不'自白',絕不投降."閻軍計窮,又將同時被捕的六個農民當場鍘死,但她毫不畏懼,從容地躺在鍘刀下,壯烈犧牲.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怕死就不當共產黨員"
佳信小學 五(1)班
楊菊萍
抗擊非典,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組織;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共產黨員.先後倒下的救護車司機范信德,護士長葉欣,醫生鄧練賢,重症監護室主任陳洪光,都是優秀共產黨員.他們憑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信念,挺起脊樑,挑起重擔,帶領白衣戰士,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了一道道血肉長城.
他們也有慈祥的父母,也有相依為命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女,他們也有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我們忘不了鄧練賢臨終前,拉著妻子不忍離去的眷戀;忘不了陳洪光躺在病床上,那一縷渴望重新回來的眼神;忘不了葉欣面對死神,發出"這里危險,讓我來"的呼喊;忘不了范信德奉獻一生,至死都默默無言.
抗非典英雄
為人民健康而戰——吳子剛
今年春節前後,廣東省首先發現了非典疫情.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災害,面對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衛生系統依靠集體的智慧,依靠科學的力量,依靠大無畏的精神,迎接遭遇戰,發起主動戰,決勝攻堅戰,展開持久戰,與疫魔進行了殊死搏鬥,展示司�畝�塹惱蕉坊�?譜寫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鑄就了感天動地的"抗非精神",為全省奪取抗擊非典階段性重大勝利作出了貢獻.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 1624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並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340年前的今天,侵佔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寶島台灣重回祖國的懷抱.人物:"復台開台"第一人.民族英雄鄭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父為鄭芝龍.後明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字明儼,國內外都尊稱他為"國姓爺".由於時代與形勢的要求,鄭成功先是擔負起反清復明的使命,後來又順應歷史潮流,率軍驅逐
作案荷蘭侵略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這體現了當時中華各族人民的利益.鄭成功是第一個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是第一個打敗西方殖民者的東方人.
民族英雄鄭成功
"代代傳"
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技術,堅強的意志,塑造了白衣天使美好的形象,鑄就了臨危不懼,捨生忘死,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偉大"抗非精神".
㈢ 普法教育讀後感,450字左右(好的加分)
讀《普法教育讀本》有感
一提到法律,有人認為自己一不違法,二不犯罪,不會與法律打交道,也有人認為自己年齡還小,尚未長大成人,與法律沒有什麼密切聯系。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自呱呱落地依法成為我國公民起,就與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既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又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又必然履行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無論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法律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在黨和國家的哺育下,我們愛黨愛國,自立自強,刻苦學習,奮發向上,決心振興中華,為實現四化多做貢獻。但是,由於缺乏法律知識和法律觀念談薄等原因,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還出現了青少年犯罪活動突出,已經成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保護自身健康成長,我們青少年就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加強法制觀念。
我們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各方面都還很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加上一些不法之徒的教唆,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出現了犯罪年齡低齡化,手段智能化,團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點。同學們,我們青少年猶如初升的太陽,代表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因此,我們青少年能否健康地成長,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是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關繫到革命前輩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後繼有人的大問題。
然而,在當今社會上有不少的青少年卻違法犯罪,打架、賭博、偷盜、吸毒、搶劫等等犯罪,最後鋃鐺入獄,真可惜!
曾有新聞報道這樣的一個事例:一個青少年,因染上了毒品,無法擺脫毒癮所帶來的巨痛,居然為了六百元,殺死了一對中年夫婦,後來畏罪潛逃,但沒有逃出法律的手掌心,反而被死死地壓在這座五指山下……從此,過著那難以形容的監獄生活。青春、才華、前程等一切就這樣白白地斷送了。少年犯中不少人平日表現並不差,也並非法盲,為了滿足自己吃、喝、玩、樂的慾望,把做人的道德,崇高的理想都拋棄了,他們很明白犯罪的後果,但就是一時壓不住火,因為不冷靜而釀成大錯。
有些青少年正因為會犯罪,就是平時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老是拿別人的東西,吸毒,看黃色錄像,認為這是件很小的事情,其實這就是違法,這樣就會一步一步地走向犯罪的深淵。有些青少年可能就這樣不經意間走上犯罪道路的,就像電視劇《拯救少年犯》上的一樣,連自己殺了人都不知道一樣,迷迷糊糊繼續錯下去,最終使自己走上死亡的道路。
同學們,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以免誤入岐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律允許的才去做,法律不允許的堅決不做,也要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的斗爭。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接班人,以健康的人生去迎接未來,我們就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一提到法律,有人認為自己一不違法,二不犯罪,不會與法律打交道,也有人認為自己年齡還小,尚未長大成人,與法律沒有什麼密切聯系。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自呱呱落地依法成為我國公民起,就與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既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又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又必然履行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無論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法律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在黨和國家的哺育下,我們愛黨愛國,自立自強,刻苦學習,奮發向上,決心振興中華,為實現四化多做貢獻。但是,由於缺乏法律知識和法律觀念談薄等原因,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還出現了青少年犯罪活動突出,已經成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保護自身健康成長,我們青少年就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加強法制觀念。
我們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各方面都還很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加上一些不法之徒的教唆,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出現了犯罪年齡低齡化,手段智能化,團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點。同學們,我們青少年猶如初升的太陽,代表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因此,我們青少年能否健康地成長,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是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關繫到革命前輩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後繼有人的大問題。
然而,在當今社會上有不少的青少年卻違法犯罪,打架、賭博、偷盜、吸毒、搶劫等等犯罪,最後鋃鐺入獄,真可惜!
曾有新聞報道這樣的一個事例:一個青少年,因染上了毒品,無法擺脫毒癮所帶來的巨痛,居然為了六百元,殺死了一對中年夫婦,後來畏罪潛逃,但沒有逃出法律的手掌心,反而被死死地壓在這座五指山下……從此,過著那難以形容的監獄生活。青春、才華、前程等一切就這樣白白地斷送了。少年犯中不少人平日表現並不差,也並非法盲,為了滿足自己吃、喝、玩、樂的慾望,把做人的道德,崇高的理想都拋棄了,他們很明白犯罪的後果,但就是一時壓不住火,因為不冷靜而釀成大錯。
有些青少年正因為會犯罪,就是平時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老是拿別人的東西,吸毒,看黃色錄像,認為這是件很小的事情,其實這就是違法,這樣就會一步一步地走向犯罪的深淵。有些青少年可能就這樣不經意間走上犯罪道路的,就像電視劇《拯救少年犯》上的一樣,連自己殺了人都不知道一樣,迷迷糊糊繼續錯下去,最終使自己走上死亡的道路。
同學們,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以免誤入岐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律允許的才去做,法律不允許的堅決不做,也要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的斗爭。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接班人,以健康的人生去迎接未來,我們就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讀《普法教育讀本》有感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社會結構不斷變化,預防青少年犯罪面臨著新的課題:大量農民工流入城市,不少農民工子女變成了「留守兒童」,長期與祖輩生活在一起;一部分農民工子女隨父母進入大城市,生活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互聯網路越來越普及,未成年人獲取各類信息的渠道更加寬泛;各類娛樂場所、各種網路游戲引誘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面對新的形勢,怎樣進一步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發生,成為擺在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家庭、學校乃至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等面前的一道課題。針對這種情況,中國關工委、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在2009年聯合下發文件,決定在青少年中開展「關愛明天、普法先行」為主題的普法教育活動。這個文件,是關心下一代的重要舉措,是對青少年「五五」普法教育的充實和深化。搞好這項活動,對於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識、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書中講到許多有關未成年身上發生不幸事件的案例,有青少年犯罪的,也有青少年受到別人傷害的,從中讓我們了解一些基本法律知識、與學校有關的學生權利,以及預防犯法、犯罪和被害的知識。書上還告訴我們,我們已經步入了大專,這個階段是通往社會的橋梁,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意味著我們的未來是光明,亦或是灰白。這個時期的我們還是青少年,容易沖動,有的時候會感情用事;比較叛逆,有的時候會特立獨行。但是,不管在哪種情況下,都要記得法律的保護和約束。法律保護我們的人身安全和安寧生活,也約束我們沖動犯錯或者無知觸法。因此,這個時候我們更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做的怎麼做。
這本書根據我們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理性思維能力較弱的特點,向我們闡釋與我們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法律,使我們能更有效地學會自我保護,遠離違法犯罪。這本書緊密結合道德、理想、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來進行,使我們了解我國法律體系,幫助我們樹立憲法權威的觀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權利、依法履行公民義務的觀念,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維護公共利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增強國家觀念、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百年大計就在於提高我們的法律素養,大力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養我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這樣不僅是加強了對青少年的保護、遏制嚴峻的青少年犯罪發展態勢的現實需要,還是全面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性工程。作為大專生的我們,現在需要懂得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也會有誘惑和危險,在以後還面臨就業、戀愛。針對高中學生的特點和生活,書中的基本法律知識幫助我們了解作為公民、走入社會後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包括就業、消費等;與學校有關的權利,主要是告訴還是學生的我們,在權利行使和自身利益與學校還密切相關時,如何有效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預防違法、犯罪和自護常識,使我們知道法律的約束力以及觸犯法律面臨的後果,幫助我們學習如何預防傷害以及在面對危險時怎樣正確處理。法律的約束力就體現在樹上的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書中的「事件回顧」部分通過真實的案例向我們講解了法律,還補充了國際公約、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向我們表明它的有理性、實行性、重要性。
書中有個故事名為「實習受傷誰負責」,這則小故事也是真實的,將17歲的李軍從江西宜春特種學校來到深圳市保稅區保安服務有限公司學習。李軍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好,弟弟又因為遭遇一場車禍而不幸造成下肢殘疾,醫療費一直都沒有賠償到位。為了節省費用,實習期間過年時,李軍沒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公司。一日,李軍與同事發生糾紛,引發沖突,李軍被同事刺傷刺死。這則事件告訴我們,中等職業學校可以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相關單位實習。
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受到傷害,由誰來賠償時同學們應當掌握的法律知識。教育部和財政部於2007年6月26日公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辦法》。該辦法對於學校組織和管理學校實習做出了具體規定,有利於維護同學們的權益。根據《管理辦法》的規定,學校和實習單位在學生實習期間,有義務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確保學生在實習期間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實習期間學生發生人身傷害事故,依照《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和相關規定處理。書中「普法警言」告訴我們一句話:「學法辨是非,知法明榮辱,用法處紛爭。」這句話很有道理,在在斗體現出法律知識給予每個人同等的保護,我們要善於運用法律知識,保護好自己。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啊,我還背出了一句普法警言呢: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
《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我讀了以後讓我有了很大的啟發,因為,在這本書中寫的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它裡麵包含了我們如何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健康的方法,這讓我感到了記得的興趣,因為,我從小就很喜歡法律。
在這本書中,我發現了許多事情都是有一些小事引起的,比如為了一個蘋果就能出一條人命的真實事件,其實,這些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發生的,比如他沒經過你的同意就吃你的東西,你可以先告訴老師啊,讓老師幫你評道理,不要自己和他評道理,因為那樣容易使矛盾變得更大或是會大大出手,弄一個兩敗俱傷的樣子,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知道的那麼多呢?是因為這些在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上就有這樣的案例發生,所以我才知道的那麼多啊,所以我才推薦這本書讓大家讀啊,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以後遇事要冷靜對待,不要魯莽行事,要想清楚了會發生的後果再去做。
在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那就是一名十四歲的小女孩為了給她弟弟報仇的一個故事,故事裡因為小女孩的弟弟在外面讓別人欺負了,而且那個人還惡人先告狀,到小女孩的家裡又打又鬧的,小女孩看不下去了,所以她找的欺負他弟弟的那個人,拿著刀子要求那個人喝農葯,那個人拚命抵抗把農葯撒到小女孩的衣服上了,原本一件很小的事情現在就成了故意侵害他人健康了,如果雙方家長能夠理性處理好這件事情的話,那事情也不會到這種地步了,所以說以後做事情要冷靜處理,不要一遇到事情就忍不住動手,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看看事情到底對不對,再下結論也不遲啊!
我還記得在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的,比如有一次我班的一名男生和一名比他小的男生打了起來,我班的那個男生沒打過人家,居然都拿出刀子來了,幸虧我們發現得早不然就後果不堪設想了,後來老師問他們倆為什麼打起來,你一定想不到他們為什麼打起來,他們居然是為了一個蘋果就打了起來,看!原本是件多小的事情啊!原本都可以化解的啊,那為什麼事情沒有被化解而是讓事情越來越大了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所以才導致後果鬧大的,所以以後我們做事一定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再處理!那不就好多了嗎?
在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中,我學會了許多以前我不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識,以前我總是覺得法律離我們還很遠,可是現在我知道了法律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只要你善於觀察你總會發現它的。
㈣ 最後一課的解答
1.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也就是線索人物。作者寫了小弗郎士的逃學、上學經過。通過他的行蹤,寫到了幾個相互關聯卻彼此分離的場面: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場,鎮公所的布告牌,小鎮里的學校。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這些場面就很難組織為一篇有機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還將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語。這樣慘痛的情感該如何表達?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一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有著極其強烈的對比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震撼心靈的作用。
2.作者是怎樣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的?
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敘述的。因此,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始終是在兒童幼稚目光的輕紗之後隱隱約約散發著動人的光輝。由於敘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沒能夠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去。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裝束、語言、行動來認識他,並體會揣摩他的內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著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雖然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著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才會有如此打扮。
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著什麼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
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的塑造。這最後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為一個愛國志士。
3.小說的情節是怎樣安排組織的?
小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
從縱向看,作者以一個孩子逃學上學的小事把一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
從橫向看,教室是一個綰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一時間匯聚到了同一個地點。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
4.如何理解小說第四段中「又出了什麼事啦」這句話?
注意這句話中的「又」字。一個「又」字,寫出了在那個動盪的時代里戰亂頻繁,變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兩年來,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來的」。阿爾薩斯地區的百姓在這兩年裡,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法國戰敗、征發人員、調集物資……一切的壞消息都是在這塊布告牌上發布的。這塊布告牌簡直成了一張法國社會狀況的記錄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見到有許多人圍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識到「又出了什麼事」了。
「又出了什麼事啦」這一句,還通過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說一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預示著將要發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後來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上的情節才顯得水到渠成。
練習說明
一 、通讀課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設題意圖:通過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變化情況的把握,理解小說的主體情節內容。小弗郎士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心態就是作者所要著力表現的主題。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從整體上把握小說。
參考答案: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後,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一番話之後深為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為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一個人對於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著、影響著,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二 、韓麥爾先生是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感人形象的?請結合下面幾段文字加以思考、體會。
1.……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韓麥爾先生今天為什麼要這樣穿戴?)
2.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麼?)
3.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鍾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在法語里,「法蘭西」是一個字,「萬歲」是一個字。)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設題意圖:作者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韓麥爾先生的。因此,就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心活動,只能通過形象、動作、語言等外部特徵來間接地描寫人物的性格心理。練習中的三個小題,就是分別從服飾、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體會人物的心理。
設題意圖:這一題是為了讓學生從另一角度對人物進行解讀。這種變換視角的練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小說中的情境氛圍來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難度較高,需要學生調動更多的積累。由於敘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過外在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還應該根據作品提供的場景展開豐富的想像,補充大量的細節來豐富這一人物形象。這種變化視角的閱讀,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便於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所達到的程度。
其實,對於來到課堂聽課的小鎮上的居民們,我們也可以運用變換視角的方式來體會他們的心理。
答題提示:
要根據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寫: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到教室聽課時會有什麼感受?當他看到小弗郎士遲到時心裡會想些什麼?當他坐在椅子里一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麼?教堂的鍾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說些什麼?……
本題旨在使學生學會把握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認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內涵,就抓住了小說的主旨。對於母語的作用,教師可以略加點撥解說,而對於母語的態度則必須依賴學生的自我體驗,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參考答案: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三省之後,也是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的軍事佔領還不是真正的佔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這就是韓麥爾先生所說的這句話的重要意義。 小中見大、高度精練的範例──讀《最後一課》(柳鳴九)
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學史上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給予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以強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們的喜愛,原因在哪裡?當我們讀到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這個短篇小說時,不禁這樣提出問題。
這其中肯定有著某些東西,仍值得我們今天研究和借鑒。
當然,首先因為作品具有進步的思想內容,表現了愛國主義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容易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戰爭為題材。這次戰爭雖然是從普皇與法皇拿破崙第三爭奪勢力范圍引起的,但戰爭的後期,普軍入侵法國,對法國人民來說,戰爭就屬於反侵略的性質。在祖國危急的關頭,愛國主義熱潮高漲。阿爾封斯·都德也應征入伍。在戰前,他已經是一個知名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小東西》和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很受讀者的歡迎,後者以他故鄉的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在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方的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散文詩般的描繪中,流露了作者深深的鄉土之戀;前者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寫他青年時任小學教師時的經歷,在親切自然的敘述中,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戰爭生活給予他新的創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給予他強烈的感染,這使他寫出了《月曜故事集》中一組著名的愛國主義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諷刺軍事將領的卑劣無能,有的是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在這里,他原來局限於日常生活的視野擴大到民族的范圍,創作也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在這一組作品中,《最後一課》是最為優秀的一篇。
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的慘敗告終的,戰後,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最後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表現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為異族奴隸的痛苦。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題材,一個短篇能不能容納這樣大的題材?在一個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納這樣大的題材,並把它表現得深刻動人?
這需要藝術家的匠心。
在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說的特點,運用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他選擇了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小學校里的一堂課來表現這一痛心的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巨大的非常的歷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的生活進程積聚起來的,但是,也並不是任何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都能表現出某個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任何一顆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陽的光彩一樣。這就需要選擇,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需要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並善於選擇足以表現這一本質的日常生活場景。都德所選擇的正是集中表現了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斷:這是最後一堂法文課,以後學校里不許再教祖國的語言了,小孩從此要學異國統治者的語言了!作者的這一選擇,使得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通過最後的一課表現得再鮮明不過了!而小中見大又使這「小」的內容更為充實豐富,作者把社會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從而就把一個小學里的這堂課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於是,這一日常生活的場景就顯出了庄嚴的非常的意義,這里的每一個普通的細節都具有了一種動人的力量,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鋪陳。
作品的主題非常鮮明,作者要表現的就是民族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的控訴,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者並沒有從嚴肅的民族感情寫起,最後一課庄嚴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卻是通過一個頑童的感受寫出來的,他完全從一個兒童的精神世界出發,寫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考問、如何想逃學的懵懂無知的狀態,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中,最後的一課給予他精神極大的震動,並由此而開始覺醒,對祖國的語言依依不捨,對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深為悔恨,對淪為奴隸的民族保住祖國語言的重要性有了認識,小主人公帶有稚氣的敘述中所流露出來的喪失祖國的沉重的悲痛,對讀者更有至深的感動。同樣,作者在作品裡也並沒有對外國佔領者進行直接的譴責,只是在少數幾個地方寫到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以後不許再學法文的命令,他讓自己的傾向「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他通過對小學師生和村裡老百姓的悲傷和痛苦的具體描寫,使自己對侵略者的揭露和譴責更為深刻有力。
小說的人物形象不止一個,是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來的,雖然著墨不多,但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作者不是對他們進行鋪開的全面的描寫,而是選擇了他們在最後一課這動人的一刻的反應,突出了他們的精神狀態,表現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也沒有把這些人物描寫得完美無缺,盡善盡美,而是把他們表現得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樣,如韓麥爾先生,他對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夠盡責的地方,但是,面臨著民族命運這樣嚴肅的問題的時候,他們身上都激發起某種崇高的情操,這就使他們成為動人的正面藝術形象。都德是一個筆端飽含感情的作家,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普通人為描寫對象,他總是以一種柔和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並且以同情的態度加以描寫,因而他的人物描繪能給讀者以親切之感,《最後一課》也具有這一特色。
《最後一課》作為短篇小說,是高度精練的範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了重大的主題和題材,描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而所有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風格和樸素的語言表現出來的。這里凝結著作者的藝術勞動的可貴經驗,對我們仍有啟發和借鑒作用,這就是我們今天再一次談起它來的原因。
《最後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許汝讓)
在《語文學習》1995年第1期上,張大文的文章《何必換一種讀法》不同意鄧春江《何不換一種讀法》一文的觀點,即不同意小說的主人公是一組群像之說。張大文指出:「韓麥爾先生正是一位捍衛祖國領土堅持到最後一天的英勇戰士,小說的主人公非他莫屬。」我不敢苟同這一觀點,也不敢苟同文章中的一個論據:「既然他是一個受教育者,思想起點要比老師低得多,他怎麼會是主人公呢?或者說,他怎麼能擠到主人公群像中去呢?」看來,以覺悟的高低來衡量是否為小說的主人公是張大文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文章中附帶論及的誰是《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時,也有類似的一句話:「其實,思想境界無名戰士高得多。」我想,思想覺悟的高低恐怕不能作為判斷誰是小說的主要人物的參照系數吧?不然的話,阿Q、祥林嫂、別里科夫等人物都要被逐出主人公的行列了。
看來,衡量是否為小說的主人公還得有一個正確的說法,我認為《辭海》上定的標准可以參照:(主人公)是「文藝作品中集中刻畫的主要人物,是矛盾沖突的主體」。一個「矛盾沖突的主體」,一個「集中刻畫的主要人物」,使標准明晰化了。如果再適當引申一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應該圍繞著主要人物而展開。用這三條標准衡量一下,我覺得《最後一課》的主人公應該是小弗郎士,而非韓麥爾先生了。
先說「矛盾沖突的主體」。《最後一課》矛盾的焦點應該是征服與反征服的矛盾,即普魯士人要用強令改變民族語言的方法來永遠征服法蘭西民族,不但要在領土上佔領法國,而且是通過消滅法國文化來永遠地征服法蘭西民族的心。而法國人民,尤其是法國的孩子,「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就永遠不會被征服。但可悲的是,孩子們(以小弗郎士為代表)以前由於不重視學習並未掌握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大人們(以郝叟老頭為代表)以前由於只知道讓孩子們去幹活掙錢,不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在客觀上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時間只有一天了,明天學校就要改教德語了,矛盾就這樣尖銳地擺在了人們面前。《最後一課》之所以能攝人心魄,就在於小弗郎士在種種外因(如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心和使出全身力氣教完最後一課的勇氣,郝叟老頭捧著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發出的顫抖的聲音,那陣陣緊逼的教堂的鍾聲和普魯士士兵操練結束的號聲)和內因(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願受奴役的決心)的作用下,終於完成了由厭學到認真學習、由討厭法語的分詞到熱愛自己的民族語言的轉變。因此,當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時,這兩個字就不僅是寫在黑板上,也是寫在小弗郎士心中了。連頑童也知道愛國,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這樣的民族會滅亡嗎?矛盾終於解決了,小弗郎士是矛盾沖突中的主體人物,當然是小說的主人公了,這是從總體到局部(主題到人物)的認識。
再說小說中「集中刻畫的人物」。粗粗看來,小說用了許多篇幅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言、表情、動作、服飾,似乎他應為主要人物。但你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動過程的,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作為小弗郎士思想發展和成熟的一種映襯。小弗郎士由於貪玩而逃學,他挨過老師的罵,挨過老師的「大戒尺」,他對老師心中有個「怕」字,他甚至覺得看普魯士士兵操練更「有趣」。在「最後一課」這特殊的氛圍中,他開始醒悟了,他感到「萬分難過」。老師並沒有因為他的遲到而責罰他,反而進行自責,並且耐心地講解,「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這時小弗郎士覺得法語「挺容易」學,他「捨不得」跟法語課本分手了,他開始愛國家、恨敵人了。對從屋頂上傳來的鴿子的咕咕聲,他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當看到韓麥爾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地瞪著一切的眼神時,聯想到老師四十年來為祖國忠誠服務,小弗郎士動情了,他心中愛國的火種被點燃了,他覺得老師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從怕老師到愛老師,從貪玩無知到恨敵人,從沒有民族意識到心中植下愛國的根,小說正是通過對韓麥爾先生的人物描寫從側面細致地表現小弗郎士的覺醒過程,表現了悲壯的愛國的主題,所以,小說中真正「集中刻畫的人物」還是小弗郎士,這是從部分到整體(人物到主題)的認識。
情節應該圍繞著主要人物展開。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圍繞著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時,各部分之間應該有一種內在的十分緊密的聯系。小說的情節是有這種因果聯系的:小弗郎士貪玩厭學是因,在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權利即將被剝奪時感到痛悔是果;老師全身心地誘導和耐心地教是因,小弗郎士終於愛學習了,開始有了民族的意識是果;一個民族在被異族奴役、同化時所有的人都感到萬分痛苦、並且作出最有效的反抗是因,在這樣的時刻孩子們終於醒悟、牢記民族的根是果。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如以韓麥爾先生為主人公來分析一下小說。我認為這種分析難以成立。它有兩個問題難以解決:其一,既然中心人物是「矛盾沖突的主體」,其他人物就應該圍繞他而展開,如郝叟老頭的思想變化難以與主人公發生聯系,鐵匠華希特游離於情節之外,更成了多餘的人物了。其二,韓麥爾先生不處於「矛盾沖突的主體」地位上,因為在亡國滅種慘禍面前,矛盾的解決不在於韓麥爾先生噴發滿腔的愛國熱忱,而在於在下一代心中植上民族的根,處在矛盾的焦點上和掌握解決矛盾關鍵的只能是小弗郎士,而非韓麥爾先生。再說對解決這一矛盾韓麥爾先生雖然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但他還不是使小弗郎士產生思想轉變的全部動因,應該說是韓麥爾老師、郝叟老頭和普魯士人(他們的野蠻奴役政策)三位一體的力量構成小弗郎士思想轉變的外因。這是從否定另一種說法的角度對小說主人公的探求。 ①1~7 課前
②8~23 課上
③24~29 下課
或
第一部分(1——9)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和到校後所見。
第一層(1-6)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
第二層(7-9)弗郎士到校後的異樣感覺。
第二部分(10——23)描寫最後一課的教學活動,突出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精神,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變化。
第一層(10)教室里不同尋常的嚴肅氣氛。
第二層(11-13)韓麥爾先生向學生宣布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
第三層(14-20)上語法課。
第四層(21-22)上習字課。
第五層(23)上歷史課和拼音練習。
第三部分(24——29)韓麥爾先生悲痛地寫下「法蘭西萬歲」結束最後一課。 普法戰爭是1870年~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一場重大戰爭。
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法國企圖阻礙德意志統一,重新稱霸歐洲,恢復自三十年戰爭以來的優勢地位。普魯士王國企圖打敗法國以便統一德意志,爭霸歐洲。英國、俄國則不願法國過分強大,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王國。
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西班牙臨時政府建議德意志霍亨索倫王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國提出異議,普魯士國王讓步。1870年7月13日法國要求普魯士國王做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普魯士國王同意,並電告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而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篡改了國王電文並公之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西班牙王位問題成為戰爭導火線。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屢敗。
同年9月1日色當戰役,2日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軍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
戰爭初期,德意志人民為實現民族統一而戰。後期發生轉折,普魯士王國從自衛轉入侵略戰爭。普魯士軍隊佔領法國東北部,燒殺搶掠,矛頭指向巴黎。
特羅胥國防政府未作積極抵抗。1870年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人民開始組織國民自衛軍。1870年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軍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規定法國投降,解除正規軍武裝,召開國民議會批准條約草案等,但巴黎國民自衛軍繼續保持武裝,要求抗擊德軍。1871年3月1日法國議會批准條約草案。18日巴黎發生無產階級革命,凡爾賽政府調集軍隊與德軍配合封鎖巴黎。1871年5月10日法德正式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戰爭結束。條約條件苛刻:割讓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給德國;法國賠償50億法郎,在賠款付清之前,德軍留駐巴黎及法國北部諸省,佔領軍費由法國負擔。
普法戰爭改變了歐洲政治軍事格局。法國受到削弱,國際地位下降。普魯士支配全德意志,成為強國,開始在歐洲擁有優勢。
㈤ 哪個故事體現了愛國精神
文天祥的故事,岳飛的故事,楊靖宇的故事
㈥ 近現代歷史有哪些事件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b、1905年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c、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d、領導鎮南關起義和黃花崗起義。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南京臨時政府;b、頒布《****臨時約法》,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c、妥協退讓,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使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 ③辛亥革命後堅持民主共和,反對專制復辟:a、1913年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b、1915年發表《討袁宣言》,發動護國運動,1916年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c、1917年發動護法戰爭,反對段祺瑞的獨裁統治;d、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由於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孫中山沒有廣泛發動群眾,而只依靠一派軍閥打倒另一派軍閥,屢次革命大多以失敗告終。 ④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a、在中共和蘇聯幫助下,改組國民黨,與中共合作;b、1924年召開國民黨「一大」,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d、1925年孫中山逝世。 2、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①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②解放戰爭時期,挺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參與指揮淮海戰役;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二、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或:愛國主義,民主與科學,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於探索和創新,追求真理敢於反傳統,個性解放、宣揚個性等。 2、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 3、長征精神——①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⑤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民族團結。 5、延安精神——①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堅定信念;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延安開始成為中國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 6、西柏坡精神——兩個「敢於」(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精神;兩個「堅持」(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創業精神。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②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③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④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⑤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8、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 9、鐵人精神——「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 10、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 11、「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作,勇於攀登。 12、抗非典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科學防治、戰勝「非典」、捨生取義、自覺奉獻。 13、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圖存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追求進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㈦ 體現愛國精神的小故事,十五字左右,謝謝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㈧ 哪個故事體現愛國精神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後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幹,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二、張作霖寸土不讓
張作霖對付日本人的辦法也別具一格,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會,酒過三巡,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大帥賞字,他知道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想當眾出他的丑。但張作霖抓過筆就寫了個虎字,然後題款,在叫好聲中,擲筆回席。那個東洋
㈨ 什麼故事體現了愛國精神
1、林則徐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被稱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戚繼光
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自戚家軍成立開始,他率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10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3、孫中山
孫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混戰四分五裂狀態,段祺瑞堅持召開「善後會議」,實行軍閥間的重新分贓,使中國繼續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
孫中山則極力謀求和平統一主張召開有各界民眾代表參加的國民會議,決定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大計,並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擺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束縛,從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孫中山在遺囑中諄諄以此為囑,把希望寄託於「喚起民眾」,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之心。
4、李大釗
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志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