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都有哪些
不論學生的等級階層如何,都有資格接受教育。因為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的這個觀點促進了私學的興起,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後世的教育觀點因此而起。。
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對象。既然說的是公平,也就是對於大家都一視同仁,無論貴賤與貧富。
有教無類: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才施教: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因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3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學習是很有效的方法
㈡ 孔子都有哪些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他教育學生,只有通過艱苦的學習,才能得到知識。他以自己為例,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多問,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又說「多學多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提倡在學習態度上,要老老實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還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學習中不猜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這些都是孔子從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加以總結歸納而得到的,反映了一定的客觀規律性,是十分可貴的。
㈢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傾盡心 血獻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1.教育作用:
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較多勞動力,「富」指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先天素質,「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2.辦學方針:
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一般平民,利於教育和文化發展。它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學而優則仕」孔子提出從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養人才的路線,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與做官聯繫到一起,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和籠絡人才的手段。
4.教學內容:
孔子創立私學,以「六藝」為內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編撰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教學的特點有: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存勞動
5.教學方法:
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提倡啟發式教學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准則。「仁」 與「禮」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德育原則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 改過。
7.教師條件:
孔子認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有:(1)學而不厭(2)溫故知新(3)誨人不倦(4)以身作則(5)愛護學生(6)教學相長
8.歷史貢獻: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如 強調教育的作用,創立私學,編纂六經,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全面、正確地去評價,批判繼承
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㈤ 寫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三條以上)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乾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㈥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㈦ 孔子的7個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7個教育思想如下:
1、關於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觀點,認為人口,財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孔子認為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的發展有作用。
2、關於教育對象: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
3、關於教育目的:致力於通過教育培養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4、關於教育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識—「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為規范要求。不足之處在於缺少自然科學知識和勞動知識內容。在孔子的教育內容中,道德教育內容佔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識學習是為道德教育服務的。
5、關於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6、關於道德修養: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7、關於教育原則: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7)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擴展閱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㈧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8)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擴展閱讀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融洽,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