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什麼
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2、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3、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4、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5、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6、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7、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1)什麼是教育行為擴展閱讀:
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
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
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
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⑵ 教師教學行為是什麼
1.那些直接顯示結果的行為,如教學語言,教學組織,板演,示範操作,表情姿勢等.這種具有較強的可感性,很直觀的顯性行為,既有習慣因素,也有教學機智在行為上的體現.這種行為有很大的無意性和不由自主性.不管是知識傳授還是技能訓練都不可條塊分割的逐個進行,他們交替互動的統一於教學目的上來 整體推進.通過這種顯性行為傳達知識,信息,實現以掌握教學內容為主體的認知活動,是純粹的教書活動,為的是使學生能積極愉快的接受對其身心發展以及社會發展有利的一切知識.
2.是情感,意志,道德,價值觀,潛在能力和個性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態勢,在行為上表現出較強的意識性,穩定性和自主性.這種教學內在行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顯得扎實而專一.對教學行為的深刻性,持久性起制約的作用.教師通過這些深層次的行為來影響學生,反復感染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而內化在自己身上,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情操,是他們成為具有內涵的,具有修養的社會所需人才.
⑶ 什麼是教育現象教育現象有哪些
教育現象是以培養人為主體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
教育現象有三個內涵:
1. 教育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經存在或正存在於現實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認識的。
2. 教育現象是教育實踐的表現物,或正從事著的教育實踐。它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模式的教育事實。
3. 構成教育現象的一個重要規定性是:以教與學為主體形式的客觀存在。社會中的觀察、模仿等學習形式,雖可獲得零星的知識技能,但亦不屬於教育現象的范疇。
⑷ 教育部禁止中小學教師7類不當教育行為,分別是什麼
大部分都是保護學生的權益。近些年來,學生們的教育受到社會上很多人們的注意,為了保護學生們的權益,也為了規范老師們的教育行為,教育部發布了禁止中小學生的教師七個不好的教育行為,這真是是讓很多的人們感覺非常的好,近些年來,老師們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很多的人們家長們感覺非常的生氣,那麼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這些教育行為都包括那一些。
這樣來看這些的新規,還是非常的清楚的,對於不同程度的錯誤,教育部都明確的規定了處罰的方法是什麼,還是有助於學校老師的教育。小編認為這些新規的出台是一個良好教育的開端,也希望學生們能更好的遵守學校的規定,認真的去學習,被自己滿意的學校錄取,當然老師們也能很好的去教育學生,採取正確的教育辦法。
⑸ 什麼是教師教育行為
教師的行為問題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其教育對象所發生的各種有違教育要求和教育規律,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甚至對其造成嚴重傷害、損失的那些不適當的或過激的教育行為。
教師的行為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其實,教師的一些錯誤行為並不是常見的,只是偶爾的表現出來,一些輕微的,學生的影響也不是很大,這樣的錯誤行為就不屬於行為問題。教師的行為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教師的行為與教師的職業角色是不是相違背,我國古代對教師要求是「傳道、授業、解惑」,現在對教師的職業要求就是教書育人。「敬業愛生、為人師表」是全社會對廣大教師的殷切希望,也是做教師最基本的准則。如果教師對於這個大方向都保證不了,對自己的事業都不熱愛,對可愛的學生都不喜愛的話,那麼教師也就不會稱之為「教師」了。
其次,教師的行為與教師的社會責任是不是相違背。教師在社會系統扮演多個角色,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學生如何學會做人,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教師既是專業的教育者,更是「交往引導者」、「心理保健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與上面的要求相違背,教師的行為將不會對學生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第三,教師的行為與教育、教學規律是不是相違背。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的重要活動形式,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為體罰、侮辱學生、偏愛學生、壓制學生等,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學生的心理發展受阻,與教育教學的根本相違背。
第四,教師的行為是不是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正確的行為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而教師的問題行為不僅有損於教師自身的形象,影響自己的威信,而且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此外,在面對教師的行為是否真正屬於「行為問題」時,還要考慮所發生的行為是不是屬於經常性的發生,在行為發生的狀態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師行為中經常出現,比較穩定且擾亂性較大,對教育教學影響較嚴重,對學生身心發展不利影響,需要做一定努力改正的行為,才屬於行為問題。
⑹ 綜合素質材料分析中教育行為是什麼意思
是指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所採取的行為。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包括教師、學生與整個教學環境的相互作用。
⑺ 什麼是家長的教育行為
一、樹立為國教子思想,自覺履行教育子女的職責。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子女遵守社會公德習慣、增強子女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關心子女的智力開發和科學文化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要適當,方法要正確。 四、培養和訓練子女良好生活習慣,鼓勵子女參加文娛體育和社會交往活動,促進子婦女身心的健康發展。 五、引導子女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支持子女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勞動習慣。 六、愛護、關心、嚴格要求子女。不溺愛、不打罵、不歧視,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 七、要舉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業進取,各方面為子女做榜樣。 八、保持家庭和睦,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九、學習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及方法,針對子女的年齡特徵、個性特點實施教育。 十、要和學校、社會密切聯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⑻ 教育行為是什麼
教育行為就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所表現的方式等
⑼ 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所規范的教師教育行為是什麼
一、要自覺踐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增強依法治教意識,切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認真履行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職責。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師不得進行有違職業道德的教學活動,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懲罰學生,不得從事有償補習活動,不得擅自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和按考試成績給學生排隊。
二、要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我省關於教育教學的政策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各學科教師不得隨意調整課程和課時,不得以任何名義擠占其他學科的課時和學生的自習時間。
三、要精心制定學期(學段)教育教學計劃。教育教學計劃包括課堂教學計劃和課外實踐活動教學計劃,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目標和實施方案。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要符合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校情、學情,具體可行,不得盲目追求教學進度。要對教育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及時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和完善教育教學實施方案。
四、要精心開發課程資源。認真研究國家課程要求,熟悉國家課程方案,熟悉本學科和相關學科課程標准。具有並不斷提高課程開發和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在開好學科課程的同時,能夠開設一定數量的校本課程;在教育教學中能夠積極開發並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認真研究教材,熟悉本學科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點,熟悉學段或各年級之間教材的銜接,熟悉相關學科之間教材的聯系與整合要求,熟悉整冊或整個模塊教材的完整結構。在實施課程教學時,能准確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條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五、要精心備課。備課內容主要包括研究課程標准和教材,分析學生課堂學習的認知前提和情感前提,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准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預測學生的認知障礙,科學設計課堂作業,備好所需教具學具,選擇教學手段、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提高備課效率和質量,採取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和資源,開展網上研究與備課。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測評、可達成。重視引發學生認知和思維障礙的教學環節和「引橋性」課程學習資源的設計。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認真撰寫教案,教案要因課程、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的不同而異,突出個性化教案的設計。
六、要精心上課。善於根據教學內容、課型、學情的不同,運用適宜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課堂教學的導入簡潔、高效,能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情境。著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不得「滿堂灌」。面向全體學生,不得只關注部分優秀學生,藉助「小先生制」和教師個別指導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加強思維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努力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加強反饋矯正教學環節,「雙基」教學力爭讓學生做到「堂堂清」、「節節清」、「單元清」。加強學生能力培養,重視整合建模教學。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運用合理有效,不搞形式主義。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及時把握和運用生成性課程資源,防止機械照搬教案。既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與教學內容的拓展,又重視學生對課本內容和練習的學習。重視課內書本學習與課外實踐學習的銜接。
七、要精心進行作業教學。作業教學包括教師設計作業、學生做作業、教師評改作業、實施矯正教學等環節。加強對學生作業設計的研究,增強作業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作業的層次性、適應性和可選擇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引導學生認真完成教材和國家提供的練習冊上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提供學生可選擇的補充性作業。不得利用教輔資料布置作業。認真檢查和評改學生的書面作業,做到書面作業全批全改。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根據對反饋信息的科學分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加強矯正性教學。不得讓學生家長代為評改作業。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按照有關規定嚴格控製作業量。
八、要精心組織考試與評價。教師應具備科學命題能力。各類考試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實驗操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每次考試結束後,在全面分析學生試卷的基礎上,認真實施矯正教學,教會學生舉一反三,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習能力。嚴格執行考試規定,不得違規組織任何考試,不得按考試成績給學生排隊或公布名次。班主任負責學生成長記錄檔案的建立,學科教師協助班主任做好相關工作。
九、要精心指導學生課外學習與生活。把指導學生的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學工作計劃。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一定數量的學科實踐性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制定節假日、雙休日學習與生活計劃,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基於興趣與愛好的讀書、學科拓展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習信心。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要注意層次性和針對性,不得提出劃一要求,或提供以試題為主要內容的「導學案」。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成長、自然觀察、社會考查、科學探究、參觀游學等課外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開展藝術、體育、科技等興趣小組和專業社團的活動。科學協調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安排,防止加重學生的負擔。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不斷提高對學生學習與生活指導的實效性。
十、要精心進行教育教學反思。定期對課程資源開發、教案設計、上課、作業教學、考試、學生學習與生活指導等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找出問題,明確方向,在不斷實踐與反思中,明確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堅持寫教育教學日誌。
⑽ 老師和學生探討人生,屬於什麼教育行為
這個應該屬於德育教育行為吧,印度有句格言: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老師通過和學生探討人生,可以為學生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的或者是現在社會上有些現象和風氣對學生以後人生會產生影響的,通過探討,明確什麼是對你以後的人生有幫助的,什麼是有害的,讓學生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這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