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
(一)教育的概念
所謂廣義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它包括有計劃的和偶然的,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外在的灌輸和自發的感化的總和。它表現為對兒童的撫育和預防外來有害現象的侵害;使兒童與周圍世界建立初步的聯系;以人與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語言武裝兒童;向青年一代傳授並用某種形式使他們掌握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能與技巧;向青年一代的頭腦中灌輸某種思想體系,並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
所謂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狹義的教育強調教育活動的組織性、計劃性和專業性,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身心發展,有專業的師資和專門的場地,並且有一套系統的教育與教學組織的規范。教育學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即狹義的教育。
(二)教育的本質屬性
從本質屬性來說,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社會需要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者說是培養人的過程。一方面,從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變化來看,教育是發展,是生長,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是經驗的積累與重新組合,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傳遞民族的傳統文化,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建設人才。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動的統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因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指影響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發展變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是引導年輕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領路人。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傳承人類文明的精髓,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者是人類文明和知識的象徵。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動中學習、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對象,它既包括在學校中學習的兒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種成人教育的學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導和教育,不斷地把教育內容和教育思想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從而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思想和品德得到發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因而其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受教育者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學習的效果。
(三)教育措施
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教育者就必須採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教育內容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教的載體,主要包括各種教科書、教學參考書以及相關的電視影像資料、報刊、廣播等信息載體。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教育內容是不相同的,隨著教育對象的不同,教育內容也會有所變化。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動過程中所採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以及教育活動中運用的一些物質器具等,如教師教具、實驗設備、教育輔助材料等。
(四)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構成教育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間有密切而復雜的關系。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教育活動過程中最主要的關系和矛盾。兩者分別作為教與學的主體存在於同一教育實踐活動中,共同構成了教育活動的復合主體。同時,二者又具有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教的過程中,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在學習過程中,受教育者是活動主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有共同的教育活動對象——教育內容,共同的活動目的——受教育者素質的全面發展。
『貳』 狹義教育者是指什麼
教育者是指直接對求教者的素質發展起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的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的活動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叄』 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今日英才精英教育體系是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教育科學發展優秀成果,以今日英才「精英精神」為思想核心,致力於幫助更多人成為具有責任感、榮譽感、使命感,對社會發展具有推動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傑出人才的教育體系。
『肆』 教育者與教書匠有什麼區別
教育者不單單是書本上的,包括思想上的。教人為人處事!
教書匠我個人感覺只是按書本去傳授給學生,照本萱科!
『伍』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教育者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並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於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後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范、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第四愛生是教師應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師愛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1.愛學生就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隋」。嚴是有標準的嚴,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嚴,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嚴,是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嚴,決不是無規律、隨心所欲的嚴,更不是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嚴。誠然,嚴格要求不等於懲罰學生或隨意指責學生,而是應該做到嚴中有慈、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使學生對老師敬而愛之,而不是敬而畏之。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具有獨立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要求獨立行動、獨立自主的傾向,並不是老師想讓學生怎樣,學生就會怎麼樣。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學生的思想認識規律,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於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欣賞學生,呵護學生的創造潛能,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切勿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對學生要真誠,以自己的真實、完整的人格去面對學生,真誠地與學生交往,給學生以真誠的關心和幫助。這樣,一種民主平等、親密和諧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了。 3.愛學生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愛學生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轉化「問題生」。「閃光點」即優點、長處。任何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問題生」絕不例外。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千方百計讓學生的閃光點有用武之地,使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得到承認和強化,從而激起學習的鬥志,鼓足前進的勇氣。只要細心觀察,最終都會淘盡黃沙始得金。轉化「問題生」除了多觀察外,還應多了解、多關心、多談心、少告狀、少發火、不體罰、不放棄。孔子說「有教無類」,實踐證明,從愛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問題生」是可以教好的。 總而言之,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熱愛學生又是教師獻身教育事業,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動力。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為自己的學生奉獻出無私的愛。
『陸』 教育者的含義是什麼
教育的含義就: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各級政府運用現代傳媒和手段,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向社會公民及特定人群,宣傳衛生防病知識和衛生法規,提高人們的自我保健和衛生法律意識,倡導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公平環境,規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人群的健康素質的一項規范性、干預性社會系工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又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條件。我市健康教育機構是根據全市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制定健康教育規劃,組織實施健康教育和進行健康教育評估的職能部門,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承擔業務,進行技術指導和科學研究。其主要職責和功能是:
主要職能
1. 為政府擬訂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指導意見和技術規范等提供科學依據,並為衛生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建議和咨詢意見。
2. 組織、指導全市社區和農村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制定規劃、計劃和考核評估標准,並進行質量和效果評估,促進社
會健康環境的建立和人群健康行為的形成。
3. 對全市各類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專業人員及有關衛生技術人
員進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知識和技能培訓。
4. 組織宣傳、推廣健康教育有關的核心信息,向社會提供預防
保健的相關知識服務,建立和發展健康教育信息網路,推廣健康教
育與健康促進新成果。
5. 組織開展大眾衛生科學知識傳播活動,設計、製作和分發健康教育傳播材料。
6. 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方法、策略等課題研究。
7. 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承擔國際合作項目。
8. 建立和發展與各媒體、各相關部門的工作聯系,推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
9. 完成市衛生局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柒』 教育者指的是什麼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外國對「教育」也有許多精彩、精闢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准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這並非什麼咬文嚼字、鑽牛角尖。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捌』 教育人是什麼意思
教育者是指直接對求教者的素質發展起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的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的活動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教育者的主體性有多方面的表現:A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組織者,對整個教育活動起領導作用;B教育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幫助者和評價矯正者,對整個學習活動起著校正方向、調整內容、激發動力、教給方法的作用;C教育者的教育反映著社會的需求和人格,控制著整個教育過程的推進和教育內容的設定,因而教育者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發展質量;D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內容影響著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容,控制著學生活動的時間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動中居主導地位。
『玖』 受教育者,學生和學習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受教育者包括既包括在校學習的學生,也包括各種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學習者。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 和教育媒介(教育影響) 。
教育者: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有目的地影響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發展的人,統稱為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師,但教師一定是教育者。(教育者是主導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受教育者:在社會教育活動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發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響,從事學習的人,統稱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指建構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起橋梁或溝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組織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主體地位
(1)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主動性、選擇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主導自己的行為;
(2)受教育者在學習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除了繼承、吸取以外,還有重組、創新、開拓的能力;
(3)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受智力因素的制約,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這兩種因素都制約著受教育者教育活動的進行速度、效益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