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信息化的簡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教育信息化在未來將在教育雲平台上進行展現,隨著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發展應用,根據教育部的十二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將為現有的教育網、校園網進行教育信息化升級,新一代教育網必然成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未來的教育雲平台,將實現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等跨平台使用並且支持移動應用。
② 教育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二者之間的關系有什麼
引言:我國非常重視實現教育現代化,如近年來提出的素質教育、繼續教育、發展創造性思維教育等,並正在採取具體措施,如上海市於2004年7月提出在2010年首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在實現教育現代化方面,現代化教育技術可以以其特有的觀念、思維、手段和方法發揮獨特的技術保障作用。
教育現代化是終身教育
終身學習是指社會各成員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人發展,貫穿人一生的持續學習過程。它包括終身教育思想的確定和終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現代化是信息化、多媒體化、多元化教育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將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自動化水平將會提高。
③ 信息化教學設計具有哪些特點和基本原則
特點: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信息化教學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基本原則: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教授學習策略與技能;
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如實施跨年級和跨學科的基於資源的學習等;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
(3)教育信息化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具體成果形式不僅僅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項內容的教學設計單元包,
主要由教學情景問題定義、教學活動設計規劃、教學課件以及可以鏈接與嵌入的多媒體網路資源組成。教學設計內容:教學設計方案;多媒體教學課件;學生作品規范/範例;學習參考資源;活動過程模板(如實驗報告模板、信息調查模板);活動過程評價量表。
④ 教育信息化有啥優點
在網路找到的。
從技術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徵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化。[1] 數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准統一,網路化使得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少限制、人際合作易實現,智能化使得系統能夠做到教學行為人性化、人機通訊自然化、繁雜任務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設備一體化、信息表徵多元化、復雜現象虛擬化。
從教育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徵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開放性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教育社會化、終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質特徵,它使得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能為全體學習者共享,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實現人--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人--人之間的遠距離交互學習,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其他人之間的多向交流;協作性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機協作完成任務的機會。教學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至少有四大特徵:
信息傳遞優勢。現代經濟學認為,獲取信息是克服人類「無知」的唯一途徑。信息搜尋要花費代價(即交易費用),其中,信息傳遞成本占據了相當的份額。傳統教學採用「師傅帶徒弟」式的完全面接方法,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網路教學高速度的信息傳遞功能,無疑地大大節約了全社會的信息傳導成本。
信息質量優勢。隨著「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學生可以共享優秀教育資源和高質量的教學信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知識傳導者的教師,水平也參差不齊,接受者獲得的信息質量也就大有差異。遠程教學由最優秀的教師製作課件,可以有效保證所傳輸的信息質量。
⑤ 信息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
第一,信息化;
第二,智能化;
第三,國際化;
第四,未來化。
美國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信息社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信息是經濟社會的驅動;
第二,信息和知識在經濟增長因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三,人們的時間和生活觀念總是傾向未來;
第四,人與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競爭和對抗成為人們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等等。
其中,「智力工業」、「知識工業」是信息社會的核心工業,這是信息社會的最重要的特點。
從內容上看,信息化可分為信息的生產、應用和保障三大方面。信息生產,即信息產業化,要求發展一系列信息技術及產業,涉及信息和數據的採集、處理、存儲技術,包括通信設備、計算機、軟體和消費類電子產品製造等領域。
廣義的社會教育和我們所說的廣義的教育在涵義上幾乎無異。事實上,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職能就是通過社會教育來實現的。在原始社會,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輕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員的共同勞動中。
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由氏族公社的成員通過互相的言傳身教,或由有經驗的年長者向年輕一代傳授一些簡單的生產和生活的經驗的方式進行的。以後隨著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現,直至學校教育的產生,廣義的社會教育開始逐步地分化為三種獨立的教育形態,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狹義的社會教育。
(5)教育信息化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
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
由於信息技術在資料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企業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所推動的信息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進入21世紀,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愈加深刻。世界經濟發展進程加快,信息化、全球化、多極化發展的大趨勢十分明顯。
信息化被稱為推動現代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均衡器。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推動著全球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改變著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競爭格局。
社會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豐富性、獨立性、形象性遠非學校教育可比。協調社會教育力量可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能將分散的、自發的社會影響納入正軌。社會教育的好壞依賴於國家法律法規的建設程度和整個社會教育大氣候的形成,這需要全社會較長時間的努力。
現代的社會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態不可比擬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述各個方面:
第一,社會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又以社會政治經濟為背景,它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活動餘地,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
第二,社會教育不僅面對學校,面對青少年,更面對社會的成人勞動者。這不僅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成年人繼續學習的要求,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政治、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
第三,社會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沒有制度化教育的嚴格約束性。它很少受階級、地位、年齡資歷限制,能很好體現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現代人的成長已不完全局限於學校,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教育更有利於人的社會化。
綜上所述,社會教育在現代社會里其意義愈加重要,是現代社會教育體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⑥ 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1、教師的信息意識。
在差不多過去二十年,我講得最多的幾句話,恐怕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谷歌之」。畢竟,以搜索引擎使用為核心的信息檢索,實際上就是教師信息素養的基礎。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教育世界,我們根本就不缺少資源。在信息時代,我們缺少的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一線教師。
2、教師的信息能力。
教師的信息素養的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師藉助各種信息技術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比如,信息檢索、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評價、信息分享、信息表徵等具體的處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
3、教師的信息倫理與文化。
教師的信息素養的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倫理與文化,也就是教師和信息打交道的倫理和信息文化。
在過去這些年,有關信息倫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於是,各種肖像侵權、在網路上出現的知識產權糾紛、網路謠言的傳播、創用共享版權的應用、個人隱私的保護等等。
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必要性:
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展,開放課程和在線課程的風起雲涌,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們的教師,都提供了一個藉助網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的管道和機會。
在過去的差不多十年間,大規模開放在線教育課程,為每一個能夠接入互聯網的人,提供了學習的契機。今天,我們每一個可以接入互聯網的人,都擁有了面向全球,向其他任何人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的機會。其中,就包括信息能力、信息倫理和信息文化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機會。
其實,教師的學習,除了向同行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之外,一個越發重要的途徑邊是在實踐社群中的學習。透過網路,在實踐社群中,我們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學習,學習他們的學科知識、學習他們的教育教學法的知識、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提升我們的信息素養。
⑦ 信息化教學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信息化教育硬體環境是指由信息化教育空間中的各種物理設備等信息基礎設施組成的環境,
這些基礎設施主要由設備和教室、機房等組成,設備如計算機、網路設備、衛星地面接收設備、有線電視、dvd播放機等。
與傳統的教育硬體環境
相比,信息化教育硬體環境具有電子化、網路化、
智能化、集成化等諸多特徵,對整個信息化教育環境起著基礎性支持作用。
電子化:電子化是各種信息化教育硬體設備的基本特點,電子化的硬體有的採用模擬技術,有的採用數字技術。由於數字技術的優勢如容易處理、保存、傳輸等特色,越來越多的信息化硬體設施向數字方向發展,如傳統的電視閉路系統與數字化網路系統融合到一起,形成多網合一的環境。
網路化:多種硬體設施通過通訊技術連成網路,使得教育信息流通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如校園網就是典型的網路化環境。
智能化:越來越多的硬體系統通過應用嵌入式智能技術,給用戶在使用操作和維護管理方面帶來很大方便,如許多新型dvd播放機具有自動糾錯、格式轉換、書簽檢索等智能特徵。
集成化:很多硬體設施集成了多種基礎設備,具有豐富
的教育功能。如多媒體網路教室集成了多種網路和計算機硬體,具備多種信息化教育支持功能。
⑧ 教育信息化的特點是什麼()A.教育資源數字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以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及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將佔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然而21世紀教育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因人口增長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國際競爭和各種社會問題等方面。傳統的教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化與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什麼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或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
什麼是信息化?首先信息化應是針對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某個事物或某個過程(或統稱為一個系統)中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而言的,其次,信息化應是一個社會過程。簡而言之,信息化就是人們追求或推動一個系統中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因此,信息化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將信息作為一種基本的構成要素,即信息資源應是信息化的核心;第二,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即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網路是大范圍有效傳遞信息的基礎,也是現代信息技術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之一,因此它是信息化的基礎;第四,信息化作為一個社會過程,受到人們在觀念、理想、意志、技能以及團體的利益、社會組織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制約,因此,信息化應有與之對應的保障機制。
綜上所述,某個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應有與之對應的基礎、核心、目的和保障方面等的若干要素。
事實上,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思路,這個發展思路也與上述相似的觀點。她包括國家信息化定義、國家信息化體系六個要素、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原則、奮斗目標、主要任務等內容。其中關於國家信息化的定義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這個定義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實現四個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務於四個現代化;二是國家要統一規劃、統一組織信息化建設;三是各個領域要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四是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國家信息化體系的六個要素為:信息資源,信息網路,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六個要素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完整的信息化體系。而對於一個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信息網路是基礎,信息資源是核心,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行業的信息化也不例外.
2.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社會過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
教育信息化的特徵是什麼?我們可以分別從技術層面和教育層面加以考察。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徵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
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等顯著特點。
信息化教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意味著存在一種與傳統的教育環境發生作用的活躍傾向,它的性質決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及如何適應環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跡,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
教育設施和教學手段改變了,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必將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變首先取決於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知識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新的教學觀念是: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幫助者,知識是由學生根據自己頭腦里的認知結構而自主建構的,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正好適合於指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帶來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帶來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而且必將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模式的改變都是要有成本的,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目前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還未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等。我們不能因為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就否定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是為了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個別要求,因此,我們要認清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並正確面對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國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簡況
現代信息技術在九十年代的加速發展,促進了當今世界各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教育信息化作為跨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指標,紛紛被納入當今世界各國新一輪的教改方案。盡管各國所面臨的教改任務有層次上的不同,有內涵與外延的差異,但從教改所處的同一全球信息化時代下的宏觀大背景、教育所面臨的21世紀人類社會的挑戰等宏觀方面來看,又呈現出某些共性,這些共性集中體現在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進程所呈現的教改特點和舉措上。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計算機進入教育網計劃、歐盟?quot;尤里卡計劃"、美國ISW向教育進軍、韓國的"虛擬大學"、新加坡的"智慧島"方案等。這些帶有濃厚信息化時代色彩的世界教改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21世紀信息社會世界教改與發展的教育信息化共性的新特點,世界各國呈現出各有國別特色的新舉措,教育信息化一時間成為當代教改的時髦詞彙,極大地促進了各國教改的信息化進程。
1.國際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1、從立法和信息政策的角度看,出現在教改方案中把信息技術教育列入正式課程、增加投資和開課年級超前發展的特點。
英國1998年以立法形式規定,在全體中小學中將原來的選修課全部改為必修課,並擬定中學信息技術課評價的九項標准。在國撥教育經費中,法定的6%必須作為學校專款專用的微機購置費,以保證英國20%中小學校上INTERNET網,其中中學佔85%,小學佔5%。
美國總統柯林頓1996年在國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並建議國會通過立法執行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一機一路一網"成片的唯一國家,柯林頓的這一舉動旨在為美國教育界搶占國際教育化新的制高點做准備。
法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初宣布,法國制定三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方案,重點放在教育信息化大發展對相應信息教育師資的培訓上,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旨在發揮現有信息設備的使甩效率,使法國由當時的初中學生32人二台微機、高中12人一台微機的水平,提高到初中學生16人一台微機、高中6人一台微機的標准,這一標准2000年要在全法國實現。
1998年7月29日,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題為"關於教育課程基本走向"咨詢報告書,進一步明確了信息教育課程的運作細則。首先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所有學科都要使用微機進行教學。小學?quot;綜合學習時間"課上要適當地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現行的"信息基礎"選修課改為必修課。此外,文部省提出1994年間小學、初中和高中各校計算機擁有率分別要達到22台、42台、42台。
芬蘭政府1995年擬定信息社會發展戰略、把"全體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列為五大方針之一、旨在"使每一芬蘭國民掌握信息社會的基本技能"。教育當局規定,從95年開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必須達到使用計算機和上網的技能標准。
1995年5月31日,韓國教改委員會制定了《建立主導世界化、信息化時代新教育體制的教育改革》方案,韓國這一方案旨在強調只有把現代高新技術引進教育,才能使韓國進入未來信息化社會的先進國家行列,而這一切取決於加大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決策力度。
⑨ 教育信息化的特徵有哪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以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及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將佔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然而21世紀教育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因人口增長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國際競爭和各種社會問題等方面。傳統的教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化與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什麼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或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
什麼是信息化?首先信息化應是針對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某個事物或某個過程(或統稱為一個系統)中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而言的,其次,信息化應是一個社會過程。簡而言之,信息化就是人們追求或推動一個系統中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因此,信息化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將信息作為一種基本的構成要素,即信息資源應是信息化的核心;第二,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即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網路是大范圍有效傳遞信息的基礎,也是現代信息技術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之一,因此它是信息化的基礎;第四,信息化作為一個社會過程,受到人們在觀念、理想、意志、技能以及團體的利益、社會組織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制約,因此,信息化應有與之對應的保障機制。
綜上所述,某個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應有與之對應的基礎、核心、目的和保障方面等的若干要素。
事實上,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思路,這個發展思路也與上述相似的觀點。她包括國家信息化定義、國家信息化體系六個要素、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原則、奮斗目標、主要任務等內容。其中關於國家信息化的定義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這個定義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實現四個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務於四個現代化;二是國家要統一規劃、統一組織信息化建設;三是各個領域要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四是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國家信息化體系的六個要素為:信息資源,信息網路,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六個要素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符合中國國情的、完整的信息化體系。而對於一個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信息網路是基礎,信息資源是核心,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行業的信息化也不例外.
2.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社會過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
教育信息化的特徵是什麼?我們可以分別從技術層面和教育層面加以考察。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徵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
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等顯著特點。
信息化教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意味著存在一種與傳統的教育環境發生作用的活躍傾向,它的性質決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及如何適應環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跡,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
教育設施和教學手段改變了,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必將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變首先取決於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知識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新的教學觀念是: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幫助者,知識是由學生根據自己頭腦里的認知結構而自主建構的,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正好適合於指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帶來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帶來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而且必將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模式的改變都是要有成本的,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目前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還未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等。我們不能因為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就否定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是為了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個別要求,因此,我們要認清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並正確面對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國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簡況
現代信息技術在九十年代的加速發展,促進了當今世界各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教育信息化作為跨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指標,紛紛被納入當今世界各國新一輪的教改方案。盡管各國所面臨的教改任務有層次上的不同,有內涵與外延的差異,但從教改所處的同一全球信息化時代下的宏觀大背景、教育所面臨的21世紀人類社會的挑戰等宏觀方面來看,又呈現出某些共性,這些共性集中體現在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進程所呈現的教改特點和舉措上。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計算機進入教育網計劃、歐盟?quot;尤里卡計劃"、美國ISW向教育進軍、韓國的"虛擬大學"、新加坡的"智慧島"方案等。這些帶有濃厚信息化時代色彩的世界教改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21世紀信息社會世界教改與發展的教育信息化共性的新特點,世界各國呈現出各有國別特色的新舉措,教育信息化一時間成為當代教改的時髦詞彙,極大地促進了各國教改的信息化進程。
1.國際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1、從立法和信息政策的角度看,出現在教改方案中把信息技術教育列入正式課程、增加投資和開課年級超前發展的特點。
英國1998年以立法形式規定,在全體中小學中將原來的選修課全部改為必修課,並擬定中學信息技術課評價的九項標准。在國撥教育經費中,法定的6%必須作為學校專款專用的微機購置費,以保證英國20%中小學校上INTERNET網,其中中學佔85%,小學佔5%。
美國總統柯林頓1996年在國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並建議國會通過立法執行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一機一路一網"成片的唯一國家,柯林頓的這一舉動旨在為美國教育界搶占國際教育化新的制高點做准備。
法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初宣布,法國制定三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方案,重點放在教育信息化大發展對相應信息教育師資的培訓上,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旨在發揮現有信息設備的使甩效率,使法國由當時的初中學生32人二台微機、高中12人一台微機的水平,提高到初中學生16人一台微機、高中6人一台微機的標准,這一標准2000年要在全法國實現。
1998年7月29日,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題為"關於教育課程基本走向"咨詢報告書,進一步明確了信息教育課程的運作細則。首先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所有學科都要使用微機進行教學。小學?quot;綜合學習時間"課上要適當地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現行的"信息基礎"選修課改為必修課。此外,文部省提出1994年間小學、初中和高中各校計算機擁有率分別要達到22台、42台、42台。
芬蘭政府1995年擬定信息社會發展戰略、把"全體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列為五大方針之一、旨在"使每一芬蘭國民掌握信息社會的基本技能"。教育當局規定,從95年開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必須達到使用計算機和上網的技能標准。
1995年5月31日,韓國教改委員會制定了《建立主導世界化、信息化時代新教育體制的教育改革》方案,韓國這一方案旨在強調只有把現代高新技術引進教育,才能使韓國進入未來信息化社會的先進國家行列,而這一切取決於加大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決策力度。
2.國際教育信息化的舉措
面對西方七個發達國家占據教育信息化制高點的現實,中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奮起追趕並試圖超越,更使全球教育信息化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採取相應的教育信息化新舉措,成為當代世界各國競相實行教育信息化的一個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各國在擬定教育信息化新舉措時,呈現了取長補短、既競爭又借鑒的局面。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借鑒當代世界教育信息化前沿水平,盡量少走彎路,以縮短與教育信息化國際水準的差距,這是當代為教育信息化採取教育新舉措的原動力之一。
1)
教育信息化的主導是教師,主體是學生,要從師資教育信息化培訓和相應信息技術裝備實行政策傾斜,確定在經費和投資力度上優先保證的方案,以保證從師資信息化理論型培訓向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應用型能力培訓的新一輪戰術和戰略新舉措的落實。
如新加坡1997-2002年的MIT總體教育信息化規劃中,要求1999年全國教師接受MIT應用能力培訓,並把它作為師資資格聘用的重要標准之一。為此,保證每兩位教師配備一台電腦。規定在小學10%和中學40%的課程中,教師必須用電腦授課的硬性舉措,以激勵教師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否則就會面臨下崗的嚴峻局面。到2002年,全國各類學校30%課程用電腦上課,實現全部學校的校園網,所有教師及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人人備有電子郵件賬號,旨在使新加坡初步具有教育智能島的雛形。為此,新加坡教育當局撥出專款,為教師每人補貼20%購買家庭自用電腦的費用,以此提高全員的信息化水平。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從1999年起在每所學校建立四元信息化梯隊,即聘用高理論、高信息技術、高操作水平和高資歷教師組成的信息化四結合隊伍,為學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導,以保證學校的理論和實踐資源資料庫常備常新。與此同時,
加大師范教育信息化課程力度和權重, 使未來教師在校學習時就成為信息技術應用的楷模。
英國政府宣布1998年是英國的網路年,1998年10月實施全國上網學習計劃,其重點放在"為全國教師提供機會,以更新他們的信息和通訊技術能力。"為在4年內訓練所有教師使用互聯網,英國首相布萊爾宣布今年內撥款一億二百萬英鎊,明年達到一億五百萬英鎊。布萊爾在1998年10月全國上網學習計劃開幕式上指出:"這就等於在我們的課堂內建立起世界一流的教育圖書館。
美國教育部1997年2月13日發表了與總統柯林頓教育行動綱領相應的舉措說明,其中針對教師首先要教育信息化的條款佔有重要地位,如使所有教師都能夠掌握現代化計算機技術,為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機和ISM提供培訓和資助。為實施美國教育行動計劃,1998年美國投入510億美元巨資,旨在使每一位美國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身學習。為做到這一點,美國的舉措是先從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應用培訓開始。
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1997年1月19日在國會施政報告中指出,在國際化、信息化日益發達的當代,應把迄今重視平等、均一的學校教育轉變為個性、個人、個體能力的開發,包括針對教師個體能力的開發,加強教師培訓體制的管理和政策傾斜,主要是指進一步加強對師范教育在校生和學校現任教師信息化培訓及對學生指導能力的培養,並為此開設"教育信息化方法與技?quot;的教職課程,決定從2000年開始在教師培訓階段設立"信息設備操作"的實用課程,並把它列入培訓學分制的計算考核范疇。
2) 重視外國語應用界面水平運作能力的提高,並作為教育信息化綜合指數評價重要指標之一。
在美國波特爾和日本小松擬定社會信息化綜合指數體系評價兩個指標常模之後,世界各國也紛紛仿效,並在此基礎上把社會信息化指評體系中的教育指標獨立開來,擬定教育信息化指標評價體系,如韓國首先將外語應用水平納入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之一,要求大學師生英語必須達標,為此建立國家虛擬大學(1997年2月建立)和國立電子化外文圖書館,以適應80%以上網際網路上的英文界面,提出大學師生普及"微機化加外文化"的國際化教育信息化基礎評價標准,並作為全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首批達標指數標准,且以此帶動全國教育行業的信息化進程和標准運作目標,強調外語和微機要從學術理論型、知識性深造向應用能力型、實踐運作型運作轉變,注重善於使用電子圖書館系統和超高速通信網的運作能力,提高師資教育信息化處理能力水平,提高大學生整體信息素質水平,尤其重視師范院校師生整體信息化索質水平的提高,以啟動整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母機,這是很有遠見的創新只舉。
除重視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之外,對造就精英人才的綜合大學微機化、外語化和圖書館電子化三大基點為辦學目標,旨在建立21世紀信息競爭人才的備戰基地,以上舉措是為了實現韓國爭作21世紀世界十大強國之一的宏偉信息化目標。其重要標志是韓國釜山東明信息大學,獨家投入2600台586以上電腦,以電子化圖書館為依託建立虛擬大學,形成以網路化教學為中心的運作體系,以外語化和微機化為兩翼的聯網講授立體教育模式。這一高層次的現代立體化教育模式,可與世界上任何電子圖書館互通有無、資源共享,達到"天涯變咫尺,咫尺變天涯"的虛擬教育大環境下的現代講授與學習的國際大教育目標,並具有評定和授予學位的大學職能,此舉堪稱東亞虛擬大學教育信息化創新之冠。
處於轉型期的前蘇聯各國繼承前蘇聯教育信息化的傳統,在九十年代主要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教育信息化為其主流代表,但信息化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尤以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三國為最高,以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但等國處於庸動發展階段。從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水平受制於一個國家的社會信息化的總體水平的發展程度,
而社會信息化水平的發展又主要受制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這從蘇聯解體後的各國看十分明顯。
俄羅斯1996年開始在拉奧(俄教科院簡稱)擬定的11項教育科研戰略中,明確教育信息化要走獨聯體與東歐各國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聯合體的所謂大斯拉夫體系之路。這個聯合體淡化俄語,把MIT技術的英語界面作為國際語聯系的電子化手段,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以促進信息化進入世界體系的進程。這種舉措是在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以後,加強本民族語,排斥俄語形勢下採取聯合體多數國家意願而達成的協議,對聯合體各國溝通和與世界接軌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在聯合體中共同組建電子圖書館和師資培訓聯合體,由俄羅斯教科院副院長達維多夫主持;並組建俄教科院教育信息技術部,加強聯合體內部相關部門的日常交流與協作,出版合作刊物和教育教學軟體。由於目前經濟力量有限,這種採取聯合體方式進行教育信息化聯合開發的形式,有利於節約資金,能起到最大限度發揮投資效益的作用。隨著經濟的好轉,這一地區很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紀教育信息化很有前途和具有競爭力的區域。
從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在世界各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其教育發展的一個重點,而且,許多國家以立法的形式對信息技術教育給予相當的地位。在這方面,國外發達國家比我們已經領先了有3-5年的時間。
三、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開展實際上早在1982年就在北京的幾所大學的附屬中學進行試點工作,應該說開始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但是,由於各方面原因的制約,徘徊的時間較長,主要是發展不夠均衡。面對世界信息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為了盡快縮短我國信息技術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國中小學從2001年9月份開始逐步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並公布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並在2000年10月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決定從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在此會議上,教育部提出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兩個主要目標:
一是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它課程的整合。2001年前,全國普通高級中學和大中城市的初級中學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03年前,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初級中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05年前,所有的初級中學以及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爭取盡早在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同時要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機結合。
二是全面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用5-10年的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能夠與網路連通,使每一名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也使全體教師都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而且,2010年前,爭取使全國90%以上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都能上網。條件較差的少數中小學校也可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教育教學資源。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並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其中第26條為:
"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各地要科學規劃,全面推進,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以多種方式逐步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為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教育軟體和接收我國衛星傳送的教育節目的設備。有條件地區要統籌規劃,實現學校與互聯網的連接,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開發、建設共享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庫。加強學校信息網路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積極支持農村學校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國家將重點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支持鼓勵企業和社會各界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投入?quot;
這充分說明了我國高層領導人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也體現了他們對加強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決心與信心;教育信息化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化為一系列具體的行為目標和可操作的步驟。
⑩ 什麼是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1.0有什麼區別
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從三個維度來理解:
一是時間維度的表象概念,將改革開放至今的教育信息化稱為1.0時代,將開啟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稱為2.0時代。
二是基於目標維度的內涵概念,教育信息化2.0是整個教育生態的重構,通過顛覆性地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終致力於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三是基於教育變革維度的實踐概念,包括探索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等三個轉變。
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1.0d的區別:
如果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變數,那麼2.0就是要把外生變數轉化成內生變數,具體為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
(10)教育信息化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教育信息化2.0將呈現以下五大特徵: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將更以「體驗」為依歸。「體驗」是「人」的體驗,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更為注重的是業務、行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與事,但教育的基礎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為本、從人出發、歸結於人才能真正發揮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將更以「數據」為基礎。不同於以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為基礎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將以數據技術(DataTechnology)為基礎,將一切參與主體、教育元素、教育行為數據化將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徵。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將更以「聯接」為要義。教育信息化1.0更加註重的是教育單位與教育體系內部的聯接,但為了更好地因應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將從教育內部「小聯接」走向教育與其他各領域的「大聯接」,可以想見,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邊界將更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將更以「開放」為策略。事實證明「開放」與「共享」是信息時代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將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充分開放各類數據,實現教育大數據的全社會的共同挖掘、共同獲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將更以「智能」為目標。破解當前各項教育難題的根本還是在於能不能將優質教育資源經濟地、有針對性地投向學習者。建設更加智能、更加自動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