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屬於哪個部門統計
一般這種平均值都是通過抽樣調查,然後根據這個調查的結果算出來的
抽樣調查是由五個步驟組成的工作過程。
1、確定調查總體:即明確調查的全部對象及其范圍。這是抽樣調查的前提和基礎。
2、抽樣框架的確定和個體編號:抽樣框架這是提供抽樣所用被調查對象的詳細名單。在沒有現成名單的情況下,可由調查人員自己編制。個體編號:即對調查總體中的個體進行編號。
3、選擇調查樣本:需首先確定抽樣的技術(隨機抽樣還是非隨機抽樣),要確定具體的抽樣方法(如分層抽樣還是分群抽樣)還要確定樣本的數量。在上述問題確定後,按預定的要求選擇調查的樣本。
4、實施調查:對選定的樣本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逐個進行調查,從而取得第一手資料。
5、測算結果:這是抽樣調查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抽樣調查的目的的所在。指用樣本指標推斷總體指標的結果。具體方法包括百分比推演算法和平均推演算法等。
2.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屬於哪個部門統計
其實大部分是編的,市裡的按省里的。省里是統計局。
3. 中國農村和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別是多少年
我國農村人口素質低下,從文化素質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在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87.8%,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佔11.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0.52%"文盲半文盲等低質量的農村勞動力較多。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平均完成率2002年僅為79.25%,2003年僅為79.57%。
(3)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哪個部門統計擴展閱讀: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1號)》:我國於2000年11月1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4571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14109萬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萬人;接受小學教育的4519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8507萬人,文盲率為6.72%。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具有大學程度的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為3396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為35701人。
4.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怎麼計算,數據怎麼獲得
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某一特定年齡段人群接受學歷教育的年限總和的平均數。數據通過人口普查獲得。
學歷教育指普通教育和成人學歷教育,不包括各種非學歷培訓。其中普通教育包括:普通小學、普通中等學校(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職業初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用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新增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
按照現行學制為受教育年數計算人均受教育年限,即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計算,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學6年,文盲為0年。如按此系數計算6歲及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中國現狀
2021年5月11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
受教育狀況的持續改善反映了1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人均受教育年限
網路-平均受教育年限
5. 勞動力調查主要調查什麼
調查項目
勞動力調查項目分為按戶填報的項目和按人填報的項目。
1、按戶填報的項目
戶編號、戶別、調查時點居住在本戶的人口數、本戶人口中外出但不滿半年的人口數、現住房來源 等 5 個項目。
2、按人填報的項目
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出生年月、戶口登記地、住本戶時間、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您戶口 所在家庭是否有農村土地承包權、您以前是否在其他地區工作過、您來(回)本縣(市、區)多長時間 了、您在調查時點前一周是否為取得收入而工作過 1 小時以上、您在職未上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您已 連續未上班多長時間、您目前的工作已幹了多長時間、您的工作單位或經營活動屬於以下哪種類型、您 的就業身份屬於以下哪種類型、您是否與用人單位或僱主簽訂了勞動合同、您上月主要工作的報酬是多 少、您是否為增加工作時間而想尋找其他工作、如有機會工作更長時間您能在兩周內開始工作嗎;
您在 調查時點前一周未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您想工作嗎、您近三個月內採取過以下哪種方式尋找工作、 您未找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如有合適的工作您能在兩周內開始工作嗎、您暫時不能開始工作的主要 原因是什麼;
您調查時點前一周或失去工作前所在單位工作主要生產或經營活動是什麼、您調查時點前一周 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方案 -3- 或失去工作前做什麼具體工作等 29 個項目。
(5)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哪個部門統計擴展閱讀:
調查目的
為及時、准確地反映我國城鄉勞動力資源、就業和失業人口的總量、結構和分布情況,為政府准確 判斷就業形勢,制定和調整就業政策,改善宏觀調控,加強就業服務提供依據,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 於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國辦發[2004]72 號)的要求,制定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方案。
調查頻率和范圍
勞動力調查的頻率為月度。 調查范圍是抽中的我國大陸地區城鎮和鄉村地域上居住的人口。 城鎮是按國務院於 2008 年 7 月 12 日國函[2008]60 號批復的《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中劃定的城 市和鎮,其餘地域為鄉村。
6. 如何測算一個地區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465*60*60*24=40176000m
40176000/1000=40176km
7.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屬於哪個部門統計
其實大部分是編的,市裡的按省里的。省里是統計局。處於勞動年齡、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勞動年齡的范圍,各國規定不盡相同,多數國家只規定其下限,也有規定上下限的。中國規定的勞動年齡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歲;上限男性為六十歲,女性體力勞動者為五十歲,腦力勞動者為五十五歲
8. 什麼是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11.3年,按照我國現在的教育體系,這大概相當於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水平,接近高中畢業。而據教育部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7年。到2025年,我國預計將實現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再增加0.6年。
「這個數字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它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最近10年來中國教育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介紹,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國際上通行的衡量各國發展水平的指數。
周洪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大概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到了2011年,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7.5年。
目前,國際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4年。「2011年,我們就超過了國際平均線。」周洪宇說。
周洪宇算了一筆賬: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3年到7.5年,中國大概用了30年的時間,而西方國家則用了大約100年的時間。他分析,這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完成了「普九」,並極大的提高了各個學段的入學率有相當大的關系。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並不是一件難事。
「『十四五』期間,差不多每年需要增長0.1年。」朱永新指出,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仍存在一些差距,但是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較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了13.7年,從這個情況來看,我們每年增長0.1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超過這一目標。」
提高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何重要意義?在朱永新看來,勞動力的素質會直接影響到生產效率,繼而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所以,為達到這一目標,今後不僅需要加強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還應該加強成人教育、在職培訓等。」朱永新說。
教育部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4.4%。
不過,朱永新認為,目前很多勞動年齡人口中,有不少是僅接受過初中教育,甚至初中都沒畢業的農民工,應該給他們接受學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去年,朱永新就曾專門為農民工等群體接受教育寫過提案。「農民工到了城裡以後,基本上沒人管他們的教育問題了。我認為應當鼓勵在他們打工的地方設立成人夜校,再通過國家設立獎勵辦法,鼓勵他們學習,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從而提升我國整體勞動年齡人口的受教育年限。」
9. 農村勞動力轉移會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么
「農村勞動力轉移會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么」
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
只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擇業范圍和地域才更寬廣,因而根據經濟形勢促進轉移流動。
-------------------------------------------------------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教育培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時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需求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約,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勞動力轉移的難易度,以及轉移後的職業穩定性和收入的豐富性。因此勞動力有效轉移對勞動力的文化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教育培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
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現代化的加速進程.在農業人口有9億之眾的中國農村.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現有耕地人均不足2畝,並且每年還在繼續以幾百萬畝的速度銳減,致使農民生產和生活空間十分狹小.同時也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大量過剩。因此,大規模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已不僅僅是人口學的問題,同時屬於經濟學的范疇.它直接關繫到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諸多制約因素中,勞動力素質低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重視和加強對轉移勞動力的再教育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礎工作,也是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般來說,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市場競爭意識越強,他們能夠多渠道收集社會信息,了解職業崗位的需求。自覺地接受各種職業崗前培訓和專業技術教育,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而我國農村農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這使得他們轉移後無法參與高收入崗位的競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方面共同肩負起教育培訓的重任,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模式,改善辦學條件,實行大規模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從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
一、關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經濟學理論
最早對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研究的阿瑟?劉易斯,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為以城市為主的現代工業部門和以農村為主的傳統部門兩部分。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要遠低於工業部門的。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的關鍵在於資本家的投資。只有當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工業部門.二元經濟轉向一元經濟,城鄉達到同一,才能實現農村的工業化和農業的現代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劉易斯理論」。
在「拉尼斯一費景漢理論」中.也提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工業轉移的先決條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農業技術的進步。這同樣對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要求。
另一種關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理論是「托達羅理論」。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不僅取決於城鄉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取決於轉移者對轉移成本和效益的權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預期收入高於農業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業的可能,人口也會不斷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種理論可以理解為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表現為一種「拉力」;二是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對農村勞動力的排斥,表現為一種「推力」;三是經濟發展使勞動者產生的一種轉移的心理動機,即為主觀能動性。這當中主觀性的顯現表現出對個體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個人素質是影響勞動力轉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較高的教育文化素質才能客觀估價自己。並有可能得到較高的預期收入和社會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質低的人則由於較少的就業機會或較低的收入而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因而不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訓工作,盲目地、輕率地強迫轉移,則不會實現有效的勞動力轉移。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據相關資料統計,1999年我國農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狀況是在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佔896%,小學文化程度佔3.65%,初中文化程度佔6.05%.高中文化程度佔9.38%,中專佔1.57%,大專佔0.4%。農村住戶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66年.岡0剛超過小學畢業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區勞動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職業技能教育方面,德國通過「雙元制」教育.農業勞動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過3年的職業培訓.而我國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很少有機會經過崗前培訓而獲得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據國家農調總隊調查.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佔全國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約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7,8%,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佔13,6%。而美、德、法、日等國家不足全國人口10%的農業勞動者中,受過中等職業技術培訓的超過90%。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更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層次的提高和就業的穩定性。
實踐證明,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能順利完成產業結構轉換的根本條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國就業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質水平。對於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而言。提高城鎮化水平,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是大勢所趨。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其素質的關系
新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需求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對其轉移具有顯著影響。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擇業范圍和空間越廣、收入越高、穩定性越強、社會問題也越少。
(一)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擇業范圍越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適應新的環境.他們有較強的自信、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他們不甘農村生活的寂寞,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產業就業的比例則越大,更易於實現轉移。不僅如此,轉移後,他們會很快適應城市生活,與城市原居民能夠較好地相處.減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會問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證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力轉移越容易.擇業的范圍越寬。
(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擇業空間越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影響著其轉移距離,統計表明,向發達地區轉移的勞動力文化水平高於向落後地區轉移的勞動力。因為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對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輕易遠距離轉移.而且他們思想意識保守,難以對城市產生認同感,故土難離,更願意留在故鄉,而不是轉移到城市。他們的擇業空間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三)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勞動力的教育文化程度與勞動生產率有較強的正相關性。教育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對生產率的提高起促進作用,他們為企業創造了較高收益,相對的,企業也會付給他們高的收入作為報酬。
(四)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問題越少。勞動力轉移的事實表明,勞動力素質對社會問題影響不小。素質低的勞動力進入城市後,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只有靠出賣苦力謀生,由此引發城市相關治安問題。甚至這些現象突出.低素質的勞動力會產生厭世心理,做出一些違規、違法的行為,造成社會動盪。所以為避免勞動力轉移後的社會問題。應做好轉移前及過程中的教育培訓工作。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已經得到了重視,在全國范圍內諸如「陽光工程」、「春風行動」、「兩後雙百培訓工程」等活動的開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能滿足農村勞動力就業增長的需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認識不統一,部門協調不得力。盡管國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領導部門和管理機構.但從現行的運行過程來看,教育培訓管理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政府統籌協調乏力。主要表現在各行業主管部門為了完成自己的務,為了各自的利益著想,開展自己的培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使專職培訓部門的工作舉步為艱。這就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訓的需求遠得不到滿足,很多教育培訓流於形式,學不能致用,打擊了學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了經濟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訓工作沒在真正地開展起來。
第二,用工法規不落實,用人單位對用工人員素質要求不高。由於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用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不少企業為了應付生產發展,招聘工人「飢不擇食」,不求高素質的生產操作人員,有時甚至只要有人想應聘,就能得到一個工作崗位.從而造成了不少企業使用的都是無證上崗人員這就使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第三,基礎條件差.教育培訓質量不高。由於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訓情況極不平衡,由於部門所有、條塊分割、財力分散,用於培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現了有牌子、無設施、無經費、無師資、無活動的現象,所謂的培訓是以會代訓、標語宣傳、發「明白紙」.搞形式主義,其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五、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要解決好教育培訓的問題,關鍵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視,政府要肩負起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資金設施上給予保障。在此基礎上實現教育培訓觀念的創新、教育培訓保障體制的創新和教育培訓制度的創新。
首先是教育培訓觀念上的創新。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與其它教育有著一定的區別.我們要拋除傳統的教育培訓觀念,以建設學習型社會,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樹立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並舉,以及農村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為農民脫貧致富服務的觀念。通過開展各種教育培訓活動,為農村勞動力增長知識、技能,增強創業致富的競爭力。公務員之家:
第二是教育培訓保障體制的創新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是一種高效、實惠的教育,通過教育培訓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這種教育不為人們所重視,教育的經費呈嚴重短缺狀態,當然,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經費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時,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完全由勞動者自費,難度也相當大。因而國家要從戰略的高度.增加農村公共教育的經費投入,各級政府部門要創新教育投資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投資渠道.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體制。
第三是教育培訓制度的創新。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與基礎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應該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就業和創造能力為目標,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符合這種要求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體系,採取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辦學方式,有效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政府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就職業技能的考核、鑒定、發證等方面進行協調,將培訓與就業掛鉤.建立起培訓、學習、考核、發證、上崗等一系列管理機制,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農村勞動力求職謀業的「通行證」,嚴格執行勞動力就業過程中的持證上崗制度,有效地保證教育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總之,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不單單是在轉移前.更應貫穿於轉移的整個過程。國家應認真審視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所面臨的困難採取措施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的成本,使普遍的農民能受到最基本的教育,最終實現經濟與教育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