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道家的教育主張是什麼
擴展閱讀
血牙是哪個動漫 2024-11-18 17:15:31
夢到同學受傷什麼意思 2024-11-18 17:13:10

道家的教育主張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4 06:09:17

A. 道家學派提倡的是什麼道家學派主張思想具體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人之所好,不過有、得、是、居上、樂。而道家不載於此,以自然而為,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樂。「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正是說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極致,則似嬰兒,無識無是,不受物性。可謂之自然之至。能做到這個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1)道家的教育主張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家對中國的影響

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

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

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

B. 道家思想主張的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C. 道家主張教育要怎樣

道家是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之一,對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要了解道家的教育思想,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道家的兩位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

教育家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陽,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奉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其思想著作《道德經》(又稱《老子》)在全世界范圍內均有深遠的影響。

莊子:姓庄,名周,據傳為戰國時期宋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庄學的創始人,著有作品《莊子》,其中《逍遙游》《齊物論》都是耳熟能詳的傳世名篇。

道家的教育思想

在中國傳統教育文化中,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被教育者借鑒學習的主流,而道家思想似乎與教育沒有什麼關聯。的確,在代表人物——老莊的言論中,與教育問題直接相關的內容很少,但是道家思想與教育規律的契合並不是體現在一言一語中,而是暗藏在更深層的含義中,對古代乃至當代教育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以自然主義教育為價值取向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莊哲學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運行的總規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37章)這是「道」的根本特點。所謂「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順其自然,不妄為;「無不為」是「無為」的結果,只要順其自然,任何事情都能做好。道生萬物,純任自然,大化流行,物各自成,教育就是要順應學生的自然個性,使教育對象自主自覺地是其所是,成其所成,而不要對其進行過多的干涉,進行教育者主觀的價值預制,使教育對象在這種主觀框定的價值模式中喪失真我。遵循自然,以學生為主,是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價值取向。

(二)以培養「聖人」為教育目標

「聖人」是道家教育要培養的理想人格。與儒家推崇的「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聖人和墨家信奉的「從事於義」(《墨子·貴義》)的聖人不同,道家所追求的「聖人」是真性專一、氣運自如、虛懷無物、諸欲莫乾的赤子。人在最初時是與「道」合一的,寧靜柔弱,無欲無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人的內心變得紛雜,慾望、私利接踵而來,與「道」背道而馳。道家教育思想的目標就是要通過教育洗滌後天的蒙塵,使教育對象始終保持本心,保持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第8章),水是最能代表「聖人」品格的,不爭不搶,卻以自身個性默默感染周圍世界,雖然「無為」,但卻「無不為」。

(三)以「行不言之教」為教育方法

想要培養「聖人」,老莊提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要自然而然、不露痕跡地達到教育目的。身教重於言教,與其時時刻刻對教育對象耳提面命,徒惹延誤,不如從自身做起,以自身言行為表率,潛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對象,正如:「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身為教育者一方面知道凡事都應該順應自然而行,教育對象有其自然天性,教育需要順應每個人的個性進行,不應對教育對象設立同樣的條條框框。同時教育也有著其自身的規律和內在的發展態勢,教育活動也必須要遵循這些規律,而不應該以主觀好惡隨意更改教育活動,因此要「不言」。但另一方面教育者也應該做好引導的作用,以身作則,從而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成為應該成為的人。

來源 | 本文根據如下資料整理所得:

孫培青. (1997). 中國教育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焦中卉. (2008). 老子與莊子的比較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東大學).
張勇. (2000). 試論老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8(001), 153-156.
唐劭廉, & 呂錫琛. (2005).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教育思想的當代合理性闡釋.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02), 30-35.
圖片來源於網路.

D. 道家的主張是什麼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

E. 先秦道家主張的教育方法要領有哪些

這個其實主張的教育都在道德經裡面體現的淋漓盡致

F. 道家在修身和教育方面有那些主張

在我國古代的修身教育方面,道家以「真人」為目標,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爭」、崇儉寡慾的修身原則,倡導了「行不言之教」與「以養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虛守靜」和「絕聖棄智」的修身之道。這些主張包含著不少合理的成分,對我國修身教育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G. 道家的理論主張是什麼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的理論主張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具體主張有:
1.體道
「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道家諸子特別強調「體道」,指的卻是一種實踐修養的功夫,要求踐履者對道體有一切身的體悟,並就此體悟加以貫徹力行,務求通過踐履的功夫令踐履者把握道體的特質,且將這特質透顯出來。
2.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無常道。道變應事而變,言之則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設立一個基本行為准則,過於死板,容易過時,陳舊。應循時而變道,循道而變行為。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復命歸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說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經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個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後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3.貴時主變
社會的大變動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諸子百家都了解這一點,但理論上的說明則是另一回事。應該說,就對「變革」的思考來說,道家在諸家中是最深刻的。
4.虛無
人得虛無,則心靈清明。不需風濕刻意而為,行善舉而不以其為善。故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為物所累,超然物外,為而弗居。心無邪念,故不需用「仁、善、義」而壓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為絕仁棄義,心無仁義。
5.守一
道家待人處世,待人如待己,皆以一而不變。相對儒以仁義而為,道家待人多以虛無,齊物,弱柔,純粹,素樸,亦使人得虛無,齊物,弱柔,純粹,素樸。即「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6.齊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會因孰人得道而賞,孰人失道而罰。天上下的雨,既滋潤善人,也滋潤惡人。故法天地之心得齊物,不以是非功過而累,超然世外而非刻意為之。
7.柔弱
道家尚柔弱,「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正是闡明了道家尚柔之目的。「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而由此我們可以略微推衍出道家少許思想方式。
8.天道行健
健生者道之大德,行德者道之妙用,惟其至健,所以能行。行健二字,足概天道之精。循天理因人之善性而不循人之欲而生生不屈者是為不息。君子以自強者法道之健,以不息者法道之行,謂之人以合道也,日新又新,即行健不息之意。如草木生長,冬至以歸藏,春來以連山。看似柔弱的草木在日升月恆不住流轉的光的陰影中,縱使滄海桑田經歷百代枯榮,然而卻總有片片光芒迎風向陽挺立著。故老子曰:自勝者強。
9.無為
道家素有大道反之說,故《論六家要指》曰:「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常用有為,而道用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並重,「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用心仍在不去,看似不作為,卻已有為之極。再如《道德經》五千言,其中多有有無相生,禍福相倚之言。道家重本舍末,人之所好不過得、有、居上、載樂,而道不刻意於此,自然而為,反有大德,大有,大樂。從側面上反映出儒道之分:儒生通過約束自己,建立強大的超我體系,用超我來修改本我的需求,但也因如此,稍有不慎,超我失控就會害人害己。而道家則從本我出發,從人最本源的欲出發,不僅做了好事,而且不會給大腦傳導一種「這是好事」的信號,而產生一種對回報的期待,和未得到回報的不滿,反而做事不摻雜目的性。
10.動靜結合
善者,動合天心,靜得地意,言無不通,默無不利,謂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長。吉祥所合,萬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絕。萬王不變,異俗不易。天地所與,神明所益。故上以順天,下以順人,為治元始,事之恆常。成理萬物,覆載群生,天下懷慕,繼之無窮者,善也。
不識元首,不睹根本,誣天誣地,誣人誣鬼,屬辭變意,故謂之辯。抱嫌履疑,順心妄動,尚言美辭,故生不善。何謂不善?動與天逆,靜與地反,言傷人物,默而害鬼,之謂不善。
11.純粹素樸
眾所周知,道家於事,莫不是重自然而為,以至心身舒爽,不為物累,自然而為並非聽任自然而不作為。而是以一種不刻意的態度而為。不虛偽不做作,一便是一,二便是二,沒有太多欲妄和情緒道家於物貴本而舍末,貴素樸而舍智妄,「為學者曰增,為道者曰減。」於是減之又減,便可達到一種自然的境界,心如新生於世,不與物飾,真朴無巧的狀態。
道法自然,也是同樣映出道家對真對朴的追求以及對世間智巧之風盛行,人皆失其淳樸之心的憎惡與反思。

H. 道教的思想主張是什麼啊

道教的思想主張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貴生濟世。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

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8)道家的教育主張是什麼擴展閱讀

郭沫若認為:「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二千年來的中國學術界,墨家店早已被吞並了,孔家店僅存了一個招牌。」 道教作為傳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後產生了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和宋元明清內丹學,在學術領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在哲學上,道教無中生有、道生萬物的宇宙本體論和陰陽轉化、規律運動的辯證思維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傳統世界觀和方法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教

I. 道家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道家是先秦時代的一個思想派別,老子和莊子是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與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他們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事物變化發展的法則與規律。道家思想用獨特的宇宙、社會與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和生命力。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以「道」為核心的學派。它的創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他的名字叫李耳。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著名思想家莊子,又稱莊周。後來,道家又和名家、法家合流,還兼取陰陽家、儒家以及墨家的長處而形成了黃老學派,主張是以虛無作為根本,認識事物的因果關系並進行運用,根據時間和事物的情況而採取措施,認為無為才能達到無所不為。道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解放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又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代表作是《老子》,又叫《道德經》。它是一部簡括而有韻的哲學理論著作。其思想內容是:絕聖棄智,忘情寡慾,提倡清凈無為,無知無欲;對統治階級的嚴刑重稅不滿,想要倒退到小國寡民的社會。

J. 道教的主張是什麼

道教的主張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無為而治。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10)道家的教育主張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教的影響有:

1、道教作為傳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後產生了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和宋元明清內丹學,在學術領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學上,道教無中生有、道生萬物的宇宙本體論和陰陽轉化、規律運動的辯證思維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傳統世界觀和方法論。儒道互補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闢概括。

2、道教「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西方「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經濟思想不謀而合。

3、封建統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統治服務,祈求國家長治久安,秦皇漢武熱衷神仙方術,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風。

4、民間道教經常成為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從漢末黃巾起義、南北朝李弘起義,到元末白蓮教起義、清末義和團運動,各種起義絡繹不絕,「替天行道」成為農民起義的鮮明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