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教育理念當代教師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理念」一詞是外來語,根據《辭海》的解釋,「柏拉圖哲學中的觀念通常譯為『理念』,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中的觀念指理性領域內的概念,有時也譯作理念」。由此可知,漢語中的理念,最初是從柏拉圖那裡譯過來的。那麼,柏拉圖的「理念」又是什麼呢?《辭海》認為,「所謂理念,事實上是把人從個別事物中抽象而得到的普通概念加以絕對化,並把它說成是事物的原型。這種永恆不變的理念的總和構成了理念世界」。相拉圖認為,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因為感覺的對象是個別事物,而個別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和 「摹本」,認識真理就是對「理念」的回憶。由此可見,理念在柏拉圖那裡是一套高度抽象的絕對化的普通真理,是對世界或事物應有狀態的反映。
首先,從本質上講,教育理念就是人們對教育事物的一種判斷和看法。
其次,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根本性的判斷與看法,具有根本性。那些一般性的淺層次支節性的認識與看法一般不稱為理念。
第三,教育理念是確信無疑的判斷與看法,具有堅定性,對其他相關的認識與看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願意為了實現這一理念而採取行動。
第四,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與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離開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理念。
第五,教育理念既指向教育事物的本身,又指向教育事物的價值和價值實現的途徑。關於教育事物本身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麼」的問題的。例如,教師究竟是什麼?不同人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理念。關於教育價值的理念是回答「教育事物有什麼功能和實際作用」問題的。這方面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價值觀的反映。關於價值實現途徑的理念,是回答「怎樣實現教育價值」這一問題的。
由此可見,人的教育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麼?應當怎樣?它有什麼價值?如何更好地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判斷與看法。
第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個性。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內容受制於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已有的教育經驗、思考能力,以及看問題的角度,甚至人的語言風格也影響著理念的表達。因此,同一精神實質的理念,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1.教育理念與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事物的看法。教育理念與教育觀念相比,其不同有四:第一,教育理念比教育觀念更強調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觀念可以是大眾的、流行的,人雲亦雲,但理念必須是自己的,即使是學習和接受別人的或大眾的理念,也只有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的過程才能使之變成自己的理念。第二,教育理念是堅定不移的判斷與看法,而教育觀念不一定具有這種堅定性。第三,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斷與看法,而教育觀念則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關於一般的淺層次小問題的看法叫觀念或觀點可以,稱之為理念就不合適。第四,教育理念更加強調「應該怎樣」、「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由號召「更新教育觀念」到強調「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社會進步。這是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依靠。可以說,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從大的方面都已確定,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也已堅定不移,需要的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去切實地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和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這些操作層面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具體的管理人員和廣大的校長和教師。他們是否擁有或能否確立起與黨的方針政策和素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改革行為是否正確有效,直接決定著我國的「興國教育」體系能否真正有效地建設發展起來。
2.教育理念與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自己確信無疑的觀念。教育理念都是教育信念,但教育信念不都是教育理念。那些盲目接受和順從的信念,我們不稱之為理念,因為這些信念不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宣傳和強調教育理念是要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自覺和獨立思考,從而將時代的發展趨勢和現實的要求與自己的工作實際和教育智慧結合起來,開展創造性的工作。堅持獨立的理性思考,反對盲從,是確立教育理念時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3.教育理念與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
理論和思想都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都是人們關於教育事物及其活動規律的理性認識,其特點是具有系統性和比較完整的體系。教育理念既是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基石,又是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典型代表。例如,「素質教育」這一教育理念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條件下中國獨有的旨在提高民族素質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基石,又是對20多年來,中國教育教學改革理論和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教育理念在系統化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可以發展成為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一般也可以用一個或幾個基本的教育理念加以代表。任何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產生都是從教育理念創新開始的。例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從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理念開始的。他將這兩句話倒了過來,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從而創造性地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起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論」。從教育理念與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關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無論是想要更好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是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索質教育理論與思想,我們都應從學習和確立與素質教育理論和思想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入手。
❷ 什麼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
教育理念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2)什麼是教育理念擴展閱讀:
教育理念的特點:
一、創造性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
二、主體性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
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
三、開放性
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目標的開放性,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等等。
開放性使教材內容由封閉、僵化變得開放、生動和更具現實包容性與新穎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指打破傳統的單一文本考試的教育評價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彈性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機制。
❸ 一、什麼是教育理念當代教師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當代教師應樹立以下教育理念:
(1)樹立全體發展、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
(2)樹立以學生為本位,尊重主體性、承認差異性、關注發展性、鼓勵創造性的學生觀;(3)樹立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終身教育理念;
(4)樹立主體性、公平性、效益性相結合的教育過程觀。
❹ 能回答我兩個問題嗎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外國對「教育」也有許多精彩、精闢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親民教育:培育個性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准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這並非什麼咬文嚼字、鑽牛角尖。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基礎的9年義務教育,價值在於解決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等的原始啟蒙。促使和幫助受教育人群具備接受和接納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
隨後的中專、大學等中高等教育,價值在於解決受教育人群具備基本的科研、實踐、實驗、試驗、仿製、創新啟蒙。促使和幫助受教育人群具備和接納科學發明創造等專業化、工業化、標准化、信息化等生產實踐的基本技能。
職業化教育和培訓,價值在於為社會工業化、產業化、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幫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崗位作業工藝、培訓後上崗就業、接受和應聘各類職業崗位,獲得崗位作業基本技能。
中國有句俗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經營理念.
先介紹幾種筆者從有限資料獲取的「教育理念」界說。王冀生教授在《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教育規律的聯系和區別中,給教育理念下了這樣的定義:「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他又補充說明:「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當然,「教育理念並不就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註:王冀生:《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可見,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與教育理想、教育的遠見卓識聯系起來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認為:「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註:李萍、鍾明華:《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所謂教育的本質特點即教育作為一種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實踐活動的根本特徵,因此,李萍教授是從教育的本體論、認識論角度提出教育理念的,也即從教育哲學的一個基本范疇認識教育理念的。陳桂生教授關於教育理念的理解十分別致,(註:參見陳桂生著:《「教育學視界」辨析》,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頁。)他在《「教育學視界」辨析》一書中指出,在教育學陳述中出現了教育諸概念「泛化」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教育「理念」與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別舉了「課程」與「教學」概念的例子加以說明。在他看來,教育「概念」是按邏輯規則下的定義,是科學概念,作為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其內涵只能是根據它所指稱的對象的「實然狀態」的規定,即對既成事實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則是關於「教育的應然狀態」的判斷,是滲透了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取向或價值傾向的「好教育」觀念。毫無疑問,陳桂生教授關於教育理念的這一認識,已經抓住了「教育理念」的靈魂性的東西,對我們把握「教育理念」之概念的本質屬性是極具啟發性的。葉權儀等人在《論大學校園文化與「社會責任」》一文中是這樣理解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指學校之高層行政主管以學生前途與社會責任為重心,然後以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標准為基礎,對辦理學校所持的信念與態度。」(註:葉權儀等:《論大學「校園文化」與「社會責任」》,海峽兩岸跨世紀大學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5月。)迄今為止,韓延明教授對教育理念的研究是專門的也是很下功夫的,他在題為《大學理念探析》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研究結論是:「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個民族長期蘊蓄和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的反映、體現和追求,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性、精神性、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范型,具有導向性、前瞻性、規范性的特徵。」(註:韓延明:《大學理念探析》,廈門大學高教所2000屆博士研究生論文集。)這里,他對教育理念具有導向性、前瞻性和規范性的歸納是准確而有意義的,它使人們更明晰教育理念與其它概念的區別。
❺ 教育孩子的三個理念分別是什麼
1、家庭教育遠遠重要於學校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所以說家長們與其給孩子搞個一對一輔導,不如讓父母有好好學習的心態,營造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最深刻的一所學校。
2、幼兒教育遠遠重要於成人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3歲看大,7歲看老。7歲之後沒有新鮮事,7歲以後這個孩子按照他的人生劇本去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有些事是命中註定的,所謂命是孩子0-7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謂命是0~7歲的潛意識寫的劇本,還包括基因。
所以西方的心理學和東方心理學往往是統一的,在孩子0到7歲寫人生劇本的7年,在孩子0~7歲的時候各位一定著重去培養,非常用心地培養。與其給孩子留套別墅,留輛豪車,不如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如果給孩子找一個好學校非常重要的話,那麼給孩子找一個幼兒園比逼著孩子考一個好的大學重要的多。
3、親子關系遠遠重要於親子教育。
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處理好和孩子的關系,關系大於教育。如果孩子非常尊重父母,非常崇拜父母,是會和父母溝通的,是會聽父母的建議、指導和批評的。所以只有跟孩子處理好關系才談得上教育,如果沒有親子關系就沒有基礎教育。
(5)什麼是教育理念擴展閱讀:
教育孩子的誤區:
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
很多家長,自己一輩子渾渾噩噩,沒見混出什麼名堂,但是對子女的要求卻很高。自己考不上大學,動不動就要求子女考著考那;自己在某一行做不出成績,動不動要求子女在某一方面出成績。完全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人先要正己的道理。
二、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
盼子成龍,盼女成鳳是父母對子女的最大心願,但是成龍成鳳的目的並不一定是光宗耀祖,光宗耀祖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延續,是封建教育的目的,作為現代人我們追求的價值觀,應該是以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為目標。
三、自己不做要求子女做
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起孩子來,嘴上振振有詞,大道理一套一套,事實上,他們對子女提的要求,多數都是自己做不到的。比如很多家長喜歡教育孩子少看手機,多看書,然而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一年也不見得看幾本書,這樣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❻ 什麼是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也可以稱為教育理念,就是指每個人在教育他人的時候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想給他們表達出的意思,我認為這就是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的,有時候簡單的話語,或者看起來平淡無奇的肢體語言也是能表達出教育觀念的。
(6)什麼是教育理念擴展閱讀:
查國內極具權威性的由董純才主編的《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編的《教育管理辭典》(1989年版),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1993年版),均不見"教育理念"之辭條。
在《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教育規律的聯系和區別中,給教育理念下了這樣的定義:"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與教育理想、教育的遠見卓識聯系起來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認為:"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
❼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授與你。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我的門下,我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致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篇》)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❽ 什麼是教育理念,你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