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活動的內容的組織應注重什麼
擴展閱讀
請叫我欣欣同學哪個學校 2024-11-17 18:35:12
老同學家在哪裡有幾個子 2024-11-17 18:16:53

教育活動的內容的組織應注重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1 14:10:30

1. 營養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中應注意的問題

1、需要營造良好的飲食教育環境,清新、的進餐環境和溫馨、有利於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為調動進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愉快進餐的目的,教育者在進餐時要用親切適宜的語言,將色香味美的各種菜餚介紹給大家,讓幼兒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的享受,體會進餐的樂趣。

2、教師應關注每一個人的飲食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交流,查找原因,個別誘導,接受教師的建議。進餐時,可播放些優美動聽的音樂,促進神經的興奮,調動積極情感,從而促進食慾。

3、注重榜樣的作用, 由於偶像效應,幼兒對這些不愛吃的食物也會有好感,甚至會吃得很香,當然這些偶像要隨兒童的情感適時更換,以讓其保持新鮮感和興趣,從而真正達到偶像的榜樣作用。

(1)教育活動的內容的組織應注重什麼擴展閱讀:

意義:

1、促進社會情感的發展。人的社會情感同樣需要與環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發展。人類與食物的關系十分密切,離開了食物人類就無法生存。營養教育活動旨在讓兒童接受食物的同時,產生親近它。了解它的慾望。讓兒童懂得欣賞食物的各種形態、豐富的色彩,了解不同民俗風情文化。

2、在各種形式的聚餐、自助餐、野餐及食物製作活動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小組與集體之間可以相互協作、交往,增強彼此情感交流,共同分享喜悅和快樂,並使自己能得到集體的認同以滿足情感需要。

3、同時,在交往中還能學習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選擇有利於健康的飲食行為,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在個人與集體交互中養成良好習慣,建立規范。

4、從小樹立健康意識,提高對營養的認識,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飲食態度,形成和改善有利於健康的飲食行為,以利於兒童全面健康地發展。

2.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組織途徑主要有:

1、集體教育活動。全班幼兒共同參與,教師面向全體兒童。短時間提供大量共同經驗,注重教育內容的邏輯性,兒童在活動中相互啟發、發展自律、合作意識。但是集體教育活動容易導致不能充分考慮每個幼兒的特點、興趣、需要,幼兒的表現機會少,不利於有針對性地培養各種能力。

2、小組活動。幼兒分小組進行活動,教師提供環境和材料,發揮間接指導的作用。幼兒自主探索、協作的機會更多,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有利於獨立、自主、協作等精神的培養。幼兒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小組活動有效進行的前提條件。

3、個別活動(區角活動)。幼兒獨自活動,教師予以個別指導。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個別活動對師資、設備有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方法:

1、直觀法。直觀法是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它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配合講述、講解向幼兒顯現實物、教具或作示範性實驗和表演,藉以說明和印證所講授知識的1種方法。

2、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向幼兒出示各種實物、教具、模型進行示範性操作的-種方法。這種方法常與講述法、談話法一起使用。演示法包括分步演示、連續演示、局部演示、對比演示、反復演示等多種形式

3、示範法。示範法是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所做的教學表演,為幼兒提供具體模仿的範例。在語言活動、科學活動的教學中,教師應經常運用語言示範,發展幼兒敘述、描寫、創造性講述及朗誦能力;在美工、音樂、體育教學中則通過動作示範幫助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動作。

4、欣賞法。欣賞法是指教師指導幼兒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藉以陶冶情感的方法。如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欣賞,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豐富精神生活;道德行為的欣賞,有助於培養道德品質、高尚的理想情操;理智的欣賞,有助於培養求知興趣、科學態度、創造精神。

(2)教育活動的內容的組織應注重什麼擴展閱讀:

運用演示法的要點是:

1、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激發幼兒的新鮮感。

2、使全體幼兒都能看清演示的對象,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象的主要方面。

3、輔以簡明扼要的講解和談話,使演示的事物與所學的知識緊密結合,將個別的知識歸納成為完整的知識。

4、演示要技巧熟練、造型准確、程序正確、動作清楚、速度適宜。

5、演示的時間要短,根據需要可向全班、小組或個人進行演示。

3. 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什麼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該要考慮到幼兒的自身發展情況和幼兒的自身性格特點,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去制定相應的教學活動,這樣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的效果才會更好。

4. 教育活動的內容組織應注重什麼

教育活動內容組織應該注意任何教育活動,組織的內容一定要和聽眾,觀眾的年齡水平接受程度要相符合,借不可組織一些太過於脫離實際的教育活動內容,一定要貼近觀眾,貼近被教育者,這樣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5. 舉例說明幼兒園教育活動在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1. 符合教育政策與目標

  2. 符合幼兒年齡, 認知發展

  3. 符合幼兒園整體環境營造:如-幼兒園沒有游泳池,卻硬要規劃游泳課

  4. 符合老師的教學能力與專長:如-老師數學邏輯都不會。卻要發展數學邏輯特色的課程。

  5. 教學活動能促進幼兒整體的發展與進步。否則太簡單的活動對孩子沒挑戰,不會進步。太難的孩子,孩子容易有挫折感,不愛來上學。

6. 正規性社會教育活動的組織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社會教育活動的組織要注意如下問題:1.保障活動區域的安全衛生。如果是在室內,一定要有安全通道,工作人員要有緊急疏散人群的指導能力,要掌握急救常識。如果是在室外,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其他潛在危險因素的影響,時刻注意參與人的人身安全2.要時刻注意對人數的核准。要提高參與人的安全意識和團隊意識。3.教育活動內容要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而且要考慮參與人的適用性和接受能力。4.注意做好活動總結,以備以後的活動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7. 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為幼兒們所喜歡。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師生關系與集體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上有所區別,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更多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對3至6歲的兒童來講,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應更多地選擇那些結構性低、非正式的活動。雖然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點,但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惑。本文將著重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
一、關注學習過程,把握介入指導的最佳時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教師要著眼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信任幼兒,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只有當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難以繼續進行探索活動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這種適度的支持對獲得活動的預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原則過多支持,也只會助長其被動依賴心理,壓抑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善於區分出其中哪些困難該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哪些困難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及時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能依託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例如,區域活動中幼兒玩磁鐵,教師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操作材料,如各種大小的磁鐵及多種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讓幼兒在操作和爭論中獲得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教師又考慮在投放的材料中如何設置一些問題,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屬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鑷子、調羹和磁鐵以及一盤混有大頭針的豆子,讓幼兒探索用什麼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當幼兒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又及時為幼兒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針),並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樣從礦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針。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需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瓶中的回形針先要連成一體;二是用磁鐵將此連成一體的回形針同時吸出。這一新任務顯然更具有挑戰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當幼兒用磁鐵將礦泉水瓶中已串聯好的回形針往瓶口方向吸,始終無法將回形針吸出瓶身而感到無助時,教師用一句「你再試試看,沿著瓶子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針才不會掉下來」的話來點撥,讓幼兒變換思維角度,再進行嘗試,很快幼兒找到了解決辦法。當幼兒經歷多次曲折,終未達到目的而失去信心時,教師對其講了一句:「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這句話無疑給了他們一種希望,並使其重拾起信心。同時,教師還為其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所必須的材料(大小不一、各種形狀的磁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又回來繼續解決原先的問題,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二、掌握觀察方法,針對特點確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在區域活動過程指導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內容,構想過程,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導致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依據,要教育好兒童,必須首先了解兒童,而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觀察時要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信息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根據需要作一定的記錄;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小班幼兒玩拼圖:紅紅小朋友先把五塊拼圖從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毯上,然後見她拿起一間小房子,仔細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來回尋找著,直至確定找准後才放入,就這樣依次把五間小房子准確無誤地嵌入,整個過程僅用了8分鍾;麗麗小朋友也拿起一間小房子,看也不看,直接准備放入左邊第一個空隙內,可是卻放不進,再移到第二個,還是放不進,再往下移,直至第四個才正好嵌入,她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接著又拿起另一間小房子,還是從頭開始,依次在底板上一個個地放,最終也全部完成了,前後用了12分鍾;東東小朋友他把拼板的底板放倒了,也就是房子的屋頂朝下,他拿起一間房子,試圖放入第一空隙,發現嵌不進,可還是拚命使勁往裡按,最終當然是沒有成功。以上幾個案例說明: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差異。對於紅紅小朋友在拼圖中表現出思考型的認知特質,如果材料沒有新的要求,一味地只是重復已有的經驗,那麼就會變成機械的操作,幼兒只能得到機能性的快樂,在認知上得不到什麼提高。與紅紅同樣完成任務的麗麗卻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沖動型認識風格,對這類兒童的指導要讓其學會注意觀察認知對象的細節,並在回答問題之前,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檢驗。所以,如果單純提醒她慢一點,並無多少幫助,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注意視覺刺激和策略的具體提示,如「看一看,能不能直接找到它的家」等。而東東與前面兩個幼兒比,明顯存在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如果面對他的困難熟視無睹,不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幫助,他就可能會因對活動失去興趣而放棄。當然,指導的重點應是提升其空間方位的知覺水平,如提供一些突出幾何圖形特徵的拼圖材料,加強方法上的引導。
幼兒學習操作中表現出的個體認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有水平的差異,還有方式的差異,教育的策略也要因此而有所不同。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按幼兒不同特點確定相應指導策略,教育指導才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現需要。
三、因勢利導,促進幼兒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是要讓幼兒經過這一歷程,促成其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這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指導中,教師要對幼兒任何自主活動的願望與努力都應給予充分、積極的支持(包括環境創設及材料的准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提出建議——「做好玩的棋」,經過討論後,誕生了「探險棋」、「旅遊棋」還有「交通棋」等等。這里每一幅棋都是幼兒在運用了腦中的知識,在反復理解棋類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而製作完成的。這一示例說明,幼兒在自主活動過程中,不僅自主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各種動手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領會了各種材料的特性、各種活動器具的規格、製作方法及材料與器具的聯系等,收到了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四、關注但不介入,提供幼兒相互交流學習的空間
在幼兒區域性活動中,幼兒不僅與教師和環境產生互動關系,而且幼兒間也發生著各種互動交流,有益於幼兒的自我成長。例如在建構區域活動中,肖宇小朋友雖愛學習,但在插圓形時仍然感到困難,一旁的強強便善意指出他的錯誤並要直接幫他插,而肖宇卻執意要自己來,熱心的軍軍只好不時地提醒他。這時教師應採取的指導策略是關注但不介入。因為幼兒間由於彼此間的平等地位關系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著自己的立場,而且幼兒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彼此間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區域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助長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沉默,通過沉默而使幼兒充分地互相交流。從這意義上說,教師有時採用的不作為的策略實際上是對幼兒最大的支持。對幼兒的支持並不意味著教師每次都必須親力而為,有時也可保持沉默,讓幼兒相互交流,解決問題。
五、有機整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最佳效益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區域是觀念性的,隨時可能根據需要而變化。在這里,區域之間以及區域(活動)和非區域(活動)之間的界限是邊緣性的,是可以改變的,彼此之間可以也需要交流與溝通。例如,「點心組」的幼兒看到「娃娃家」的媽媽在做飯,會將製作的點心送到「娃娃家」請大家品嘗;「娃娃家」根據裝飾的需要向「插花組」預定相應要求的花藝盆景,這就促使三個本來不相乾的區域產生了積極、有效的互動,既培養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又促進了幼兒情感的發展。又如,在「商店」區域活動中,幼兒們雖然知道了商店中買賣商品的一般程序,但不深入。教師針對這一問題開展集體活動,討論有關商品價格和金錢的問題,還可以組織幼兒到商店實地調查訪談,或者請教家長,獲取有關方面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次開展這個內容的區域活動,由此,在區域活動、集體活動、社區和家庭等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動態關系,促使區域內容在動態變化之中不斷豐富與深入。
從具體的操作方法講,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關鍵之處等一些共性的問題及一些需要相互討論、啟發等集體氛圍支持的學習內容可通過集體教學、社區家園互動的形式加以組織指導。而一些層次豐富、操作性強、適應面廣的內容則可以讓幼兒在教師為其創設的區域環境中進行自主的探索學習。

8. 教育活動的組織策略包括什麼

教學組織策略是教學系統設計中,經過選擇的、針對特定教學主題內容而組織的基本方法。包括教學中具有組織功能的一切策略。按使用范圍可分為宏教學組織策略和微教學組織策略兩類。 [1]
前者是按多個主題、觀念(概念、程序或原理)組織教學的基本方法;後者是針對單一觀念(一個概念、一個程序或一個原理)組織教學的基本方法。
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老師每天必須要精心設計准備的活動,也可以說是幼兒獲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主要途徑。教學的本質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學活動究竟要教孩子學習什麼,獲得什麼,它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開展。因此教師要制定符合幼兒實際的教學目標。 如何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參與學習、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在情景一中,教師沒有考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把目標定得過低,局限在幼兒已知的三種形狀,導致幼兒注意力分散。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幾種形狀,更符合幼兒的實際經驗。情景二中教師是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已有知識經驗來設計活動、組織活動的,運用幼兒已有的拋丟沙包經驗參與學習,解決接沙包的難題,還掌握了新學的「頭頂沙包」等技能。 「一切從幼兒的實際出發」來制定目標才是有效教學的策略之一。
二、教學形式的創新 傳統的歌唱教學總是坐在教室里,老師唱幼兒跟唱,一遍一遍的重復學習,幼兒沒興趣,老師也教得累,因此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定要創新,如情景二中的這位寶寶班的老師利用幼兒的無意識記憶,在遊玩中輕松讓幼兒學會這首歌曲。教學形式的創新對有效教學有重要作用。
三、教師提問引導的設計 繪畫活動老師巡視指導的根本目的在於激發幼兒再創作的興趣,充分喚醒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滲透審美意識及審美能力的培養,促進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此教師在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時,要注意用得當的啟發性的語言,隨時引導幼兒回憶、提取與本次活動相關的經驗,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如果老師這樣說:「點點,一隻小雞多孤單啊,你看我們小朋友都是很多人在一起玩的呢,小雞也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才高興,我們再給小雞畫幾個好朋友吧!」利用具體的情感參照,容易喚起幼兒再度創造的慾望。
四、教具的設計和使用 教具的選擇與使用要目的明確、指示規律。情景一中教師使用的螞蟻教具,其實完全可以做成圖片貼在胸前。每一種教具在使用前,教師都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備,自己先練習操作一遍,以免教學活動時手忙腳亂,失去了應有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情景二中教師由於事先沒有操作過教具,而且把教具設計的過於瑣碎,因此在使用中出現了差錯,效果適得其反。教具的應用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為核心,這樣教學才能有效。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實行有效教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幼兒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