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美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教育制度極不認同,我總是認為中國的孩子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苦最累得一群。放眼望去,滿大街花樣繁多的補習班、啟蒙班、輔導班層出不窮,支撐起了龐大的教育產業,已經成為新「三座大山」中可能最重的一座,不僅壓得家長抬不起頭,孩子更是苦不堪言。 最近看到一篇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文章,頗有感觸。我們從小有誰受過這樣的教育嗎?我們有了孩子會這樣教育他或她嗎?中國有太多的從娃娃抓起,諸如外語、諸如電腦,甚至足球,可是最應該從娃娃抓起的究竟應該是什麼,是否應該是健全的心智,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想像,真誠自信以及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胸懷。美國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見仁見智,可以有一百種說法,但這個國家的文化及由此催生出的教育制度,應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全文轉貼如下:看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台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 1. 最喜歡誰和最不喜歡誰 老師: 你們喜歡故事裡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 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l 2. 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 老師: 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 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臟臟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 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裡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 (全班大笑) * 3. 繼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壞人 老師: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 (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 為什麼?學生: 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後。 老師: 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 4. 我們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師: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 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 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 是的! 老師: 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 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 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 5. 要愛自己 給自己機會 老師: 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 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 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 她自己。 老師: 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 要愛自己! 老師: 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後,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 是的!!! * 6. 你們會比偉大的作家更棒 老師: 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 (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 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⑵ 美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中國NLP培訓學院:在美國,一般來說,孩子完成高中學業,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是他們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時候了。絕大多數青年就離開家走上了自我奮斗的道路。 美國人認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媽媽對孩子地一生有很大地影響。在美國,孩子能不能吃巧克力、打電子游戲、請小朋友到家裡參加都事先要要向媽媽請示,並做出「預算」。 美國父母很關注孩子和孩子是好朋友。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一點:尊重他人 在美國,個人及其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從小遵從規矩,不至於讓一些壞習慣長大後害人害己。 孩子從會講話開始,最重要學的是:「Please」、「Can I」、「May I」,想得到幫助或其他朋友的玩具、與別人一起玩,都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對父母也是這樣。 美國人對於外人的隨意觸碰會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認為是侵犯。所以小孩子也被教育不可以隨意觸碰別的小朋友,更不可以推擠別人,不禮貌和有傷別人的話語也是絕對禁止的。 未經許可,不能觸動別人的東西。這一點可嚴格了,父母發現小孩有這傾向立刻嚴肅制止,「You can』t touch other people』s property !」 而且會教孩子請求主人的許可:「Ask nicely.」久之,孩子就習慣了。父母和老師還不時提醒孩子咳嗽要掩住嘴,打噴嚏要掩鼻子,不得隨地扔垃圾,做錯事道歉。 謙讓和團隊協作精神是美國人特別注重提倡的良好品格,這也需要從小培養。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和游樂場所,「Share」和「Take turn」是老師和家長常提醒孩子的話。即使只有兩個小朋友,也要排隊輪流。 還有,在教室里,老師即使有多餘的蠟筆,也不會都分發給小朋友們,而是有意放置有限數量在一張桌子上,讓同學們輪流使用,學習分享。 不打罵孩子,要糾正不良行為,培養好習慣,大人需要特別的智慧和耐心。比如要求小孩收拾地上的玩具,大家一起唱:「Clean Up,Clean Up, Everybody, Everywhere」。小孩只有整理干凈這一套玩具,才可以進行下一個節目。同時,離開座位時,也需要把椅子推回原來的位置。 如果孩子不守紀律咋辦?父母和老師需要探索有效辦法,如沒收心愛玩具,不可以參加下一個活動。有的被「Time-out」,讓違規者在一旁靜坐,小孩的自尊心可強了,這項懲罰特有效。在家裡如果不按要求做事,也可以做「Time-out」,呆在一個角落或房間里(當然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動靜),幾分鍾後結束,認錯了,還要求他們繼續把事情做好。 對於一些特別難改的壞習慣和嚴重錯誤,要使用「非常手段」了,比如打手打屁股,讓孩子感到痛,但絕不可造成身心傷害,(不宜在公共場所使用)。當然,還要賞罰分明,如果孩子表現好或改正錯誤,得到的表揚也是特別誇大的,還有獎勵措施。 幼小的孩子畢竟是以父母和老師為大的,如果我們堅持原則,他們終究要服從的。孩子從小,父母就樹立威信,今後才不至於失控。 教育從牙牙學語就開始了,孩子,說到底是以大人為榜樣,所以父母和老師須以身作則。想像一下,粗魯的大人如何帶出有修養的孩子?
⑶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丈夫說:「我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想考上大學,這將是他們的責任,自己為它付出。」他一直覺得,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責任。
這可能有一點苛刻,但很多美國家庭的父母都認同這種教育理念。
在美國,有人調查過,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只有35%得到學費資助。當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國父母是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孩子學費。
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即使是有足夠資金。他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付出,不會真正了解教育價值,或是金錢的價值。
03
我認識的一個老美朋友就說:「我上大學時,一直在打零工,同時還有獎學金,再加上借用學生貸款,我的費用就夠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更負責任,更加努力應付學業,因為我知道無法不及格了,我會負擔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後,我也會這樣教育他,讓他學會獨立。
美國的家長認為,父母應該只在適當的時間為孩子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教育負上責任,孩子要做兼職的工作,為自己作出貢獻,家長支持他的努力。這是對他好,也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好處。
04
其實,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一貫作風: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幹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斗,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而美國孩子從小就比較有經濟頭腦,大概也與此有關。比如我的博文:一個6歲美國孩子賺錢的生意經 里就講過,我認識的一個美國孩子,才13歲,很成熟老練。那次他參加我們的聚會,在位置上座定後,跟每個人打招呼,然後拿出資料,介紹他發明的飛機燃料之內的東東,講話時很得體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講一樣。原來他從6歲開始,就開始自己的生意,還有俱樂部,經常搞活動,賺了不少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離開時和我們每個人握手道別,連坐角落裡的都沒有漏掉,繞道過去。
05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能獨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不會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努力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以及能獨立生存於社會的能力。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那種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06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後,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於「溫情」了。
我想說,造成這種不同家庭教育的觀念的根源,其實是子女的歸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
07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說了就算。
由此而來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上的。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做的心甘情願,犧牲非常大。
08
在美國,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樂、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來的,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
這看似很「狠心」,其實卻是讓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的最佳辦法。而且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會更懂得珍惜。自己攢錢上大學,恐怕連逃課都捨不得了吧?
⑷ 看看美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美國人的家教觀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 一般來說,孩子完成高中學業,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是他們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時候了。絕大多數青年就離開家走上了自我奮斗的道路。 我從紐約到費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輕的姑娘。她拿著行李下了車,旅客陸續走完了,我等人來接,於是車站上就留下她與我。我問她是否也等人來接,她搖搖頭說不是,她還不知該往何處去。我接著問她從哪裡來,她說她18歲,剛念完中學,爸爸媽媽生活困難,她四個弟弟妹妹還在念書。她到了該獨立生活的時候,所以離開家外出找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我懷著同情想給她以幫助。這時,接我的車來了,我請她一起上車但是她婉言謝絕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輕易說「不」 美國7歲的女孩潔西卡駕機身亡的慘事引起全球廣泛爭議。但潔西卡的媽媽在無比悲傷之餘仍然說:「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這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他們注重鼓勵、支持,陪伴孩子渡過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而不太看重最終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做什麼時急於說「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於電視機,父母也不會發怒。因為完全可以買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當孩子看人家開飛車,自己也想試試時,父母明明不贊成,也會請專業賽國車手來教。讓孩子慢慢明白飛車不光是開得快,還有體能、耐力的艱苦訓練。既滿足孩子的願望,又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哪些該做、可做或相反。簡單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系,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由此可見,首先是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願望,然後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鼓勵。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程度不同,把握這點有些困難,但一定要盡力去了解。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其實能力達不到,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這種場合仍然要維持孩子的興致,容許他們試仟並犯錯誤。當然,像小潔西卡那樣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情況,就不能完全讓他們決定。 不嚇唬欺騙孩子 我剛到美國留學時,常接觸美國家庭,不知不覺地就把我們中國的習慣帶過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時連騙帶嚇。比如「不聽話,魔鬼就來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我發現大多數美國家長對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預。這時我才明白美國人教育子女同我們中國人有個重大的差別:絕對不嚇唬小孩,不能用謊話來騙小孩。他們認為小孩的壓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會使他們睡不好,吃不下。我後來也為此吃過一回苦頭。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為了不讓她吃口香糖,就說口香糖吃下肚會死人。哪知她記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後情緒突然低沉,弄得我進退兩難,實在沒法排解她的煩惱。後來只得說吃一片問題還不致於十分嚴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看來,在這點上美國人是對的,對孩子,善意的恐嚇和欺騙也不行。
⑸ 美國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
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因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同,所採取教育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就拿美國來說,他們肯定也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教育方式,那麼美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其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美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放任型,讓他們的孩子去實踐中尋找答案並鍛煉自身。和中國教育相比有教育方法、范圍以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每個國家都會有他們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方式,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美國所用的就是放任型,而中國的是嚴格—溺愛型,嚴慈相濟。所以,美國的教育孩子方式和中國教育孩子肯定是有不同的。
⑹ 真實的美國教育制度是什麼樣的你如何評價
西方的教育體制還是跟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西方真實的教育體制,更重視孩子的培養。中國可能更看重孩子分數,所以這也是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別。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的看待,因為地域差異的不同,和人民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美國人口本來就比較少,可以說有非常完備的社會條件來供給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真實的美國教育制度是非常重視孩子的,甚至很多人可以發現美國的校車是絕對不可以撞的。而且美國人對孩子也是非常的看重,有非常強制的法律義務和法律體系保障孩子。
三、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國家非常看重的事情,這也是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因為中國現在社會不斷的發展,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實際上也生改變。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代的教育,而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教育也不斷的改革,才能夠帶給社會更大的進步。
⑺ 美國怎樣教育小孩
對比了一下,看來中外父母對錢財也有不同的愛的表現方式。接下來,看看美國教育專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一、讓孩子們接觸到錢——讓孩子自己安排零用錢,幫孩子提早有計劃的儲蓄和消費 一般而言,大部分美國人對錢沒有「銅臭」的思想,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美國的父母認為憑勞動獲得收入是一種生活教育,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也不能有坐享其成的觀念,應該有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自我要求的責任感。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教導小孩通過正當手段賺取收入並且學習如何理財。 二、教導孩子面對慾望——用自己賺的錢買心愛的東西更有成就感 孩子們是充滿好奇的,特別是在玩具店裡,琳琅滿目的新奇玩意兒真讓人難以抗拒。當孩子向你投以渴望眼神時,父母親不必拒絕說:「不買,太貴了!家裡已經有好幾個了!」來制止孩子的慾望。在專家看來,這時可以把玩具從架子上拿下來,告訴孩子這樣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再問問他:「你打算怎麼得到它?」之後,幫著孩子一起計劃怎樣存錢來購買。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量力而為,有計劃地消費並且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東西。 三、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得到」父母理財的好習慣 現在的消費和儲蓄的方式改變了,孩子們不容易看到父母親如何處理金錢。專家認為,家長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看得到「的理財習慣,比如:把旅遊基金存在玻璃罐子里,帶著寶貝們一起體會「積沙成塔」的成就感。同時,家長們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為了金錢而爭執,免得讓孩子們從小對金錢形成負面的印象。 四、學習「給予」的快樂——帶著孩子學習如何發揮金錢的價值,幫助他人 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不只是教他們怎麼「得到」財富,更應教他們如何「給予」,讓金錢的價值不只體現在滿足慾望,還要成為幫助他人的手段。例如,可以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奉獻習慣,把零用錢中一定的比例存起來作為慈善用款,當金額達到一定數量後,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讓他們親自體會什麼是「給予」以及「給予」給他所帶來的感受,同時,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捐款用在什麼地方、幫助了多少人、發揮了多大效果,最終讓孩子真正體會並養成「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觀。 以上這些美國人的做法,能夠給我國的家長們一些啟發嗎?至少,它應讓我們明白,教孩子做金錢的主人和好管家,比替孩子賺錢,讓他們坐享其成更重要!中國第三方理財網聲明:轉載上述內容,不表明證實其描述,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⑻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父母管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孩子到了18歲,要和父母脫離得乾乾凈凈嗎?答案卻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學的美國女孩。這個女孩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為了照顧愛女上學,這對夫婦不僅辭了工賣了房,還把家乾脆搬到了哈佛大學附近並在波士頓重新就業。瞧吧,兒行千里母擔憂,上了大學的美國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寶貝兒。 在美國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國人就是那些美國父母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美國父母對我心靈觸動的最大之處是,他們教育孩子一般會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對孩子採取量體裁衣的方法。 無論是誰,只要一談教育,特別容易走進條條框框的說教。基於此因,我以幾個真實的故事來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泰勒和克拉是兩位可愛的美國女孩兒。遺憾的是,她們兩人分別患有語言和視物障礙。雖然醫生的治療緩解了她們各自的症狀,但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恢復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說話發音不清,克拉閱讀特別困難。在學業上,不管怎麼追趕,她們也趕不上同齡的健康人。放棄她們的教育嗎?這不可能。那可怎麼禰補呢?我想,她們的父母肯定相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結果呢,泰勒在四歲時被扔進了游泳池,克拉在六歲時被送進了體操館。經過她們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這兩位女孩現在分別變成了游泳和體操健將。記得有人說過,不管是誰,至少有一樣應該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雖然語言和閱讀不盡人意,但她們卻做到了在體育方面出色。美國全民熱愛體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蘭蒂是個早產兒,長得又瘦又小,她的母親又是個單身媽媽。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總是令人擔憂。雖然美國全民熱愛體育,但如果想讓白蘭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樣在體育方面有所建樹,實在是難為這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兒了。在白蘭蒂五歲時,她的媽媽開始為她設計未來,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蘭蒂課後的主要功課。每次,當白蘭蒂就讀的學校有舞台劇上演時,在台上蹦蹦跳跳的,總會有白蘭蒂活潑的身影。也許是舞台表演的經歷,增加了白蘭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後,她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並榮獲競選勝利。最近,白蘭蒂代表美國中學生,帶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歐洲巡迴演出了一圈。白蘭蒂出色的才藝和領導才能,肯定會為她幾年後申請大學時添上亮麗的一筆。 也許你會問,除了體育和音樂,美國父母就不抓孩子學習嗎?當然抓啦,美國父母也有分數掛帥的思想。而且,他們一旦抓起來,他們的那股認真和執著,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國護士,也許是職業習慣,她每天進進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條。尼娜堅信,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如私立學校。於是,她先把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送進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又幫助寶貝兒子擠進了競爭極其激烈的培養神童的學校。當我向她討教育兒秘訣時,她為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閱讀與詞彙的寫作書,數學和科學習題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叢書出色,她講的條條是道。我想,以抓學習為主的中國父母們,也不過如此吧。 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父母並不完全以抓學習為主。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是他們典型的育兒經。此外,無論是對孩子的體育,音樂,學業訓練,美國父母比我們中國父母更愛鼓勵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類似鼓勵孩子的話,常常會從美國父母的嘴中脫口而出。和美國父母相比,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普遍要求相對嚴格。以我本人為例,我對自己孩子的鼓勵常常做的很不夠。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樂觀鼓勵法,值得我們借鑒。 與中國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不同的獨特的教育裝備,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美國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二是美國的主日學(Sunday School). 據教育資料稱,美國至少有一百一十萬的孩子,完全脫離公立或私立學校的束縛,只在家裡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筆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學校似乎很有市場。每次去社區圖書館,我幾乎都會看到家庭學校的媽媽和孩子們在那裡上課。有一次,我與一位家庭學校的媽媽交談時,她直言不諱地告訴我,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課程進展太慢了,她在家裡全職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學業上喂飽,讓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讀過一篇新聞報道說,美國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國孩子考上了大學。我想,這和家庭學校的快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關。美國的家庭學校,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家庭作坊。美國教育部門有專門為家庭學校設置的教學大綱,家庭學校的孩子們不僅有自己的團體,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雖然家庭學校的利與弊並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但有一點兒可以肯定,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材,美國父母有選擇家庭學校的權力和可能性。 美國是個宗教國家,據統計大約有80%左右的美國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個城市,美國學生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誦這篇國旗宣言:我宣誓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國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國家不可分割,民眾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從這篇誓詞中,我們看到了上帝這兩個字。上帝,在美國孩子們的眼中並不陌生。不管他們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能欣然接受國旗宣言中上帝庇護美國這個說法。以前,筆者在我的拙文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中提過,教堂是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之一。美國的教堂遍布各個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達到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國那些虔誠的基督徒去教堂時,總會帶上他們成長期的孩子們。當大人們在做禮拜時,孩子們則參加為他們准備的主日學。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中,通過那些深淺不一的聖經故事,主日學的老師們在向孩子們傳遞著愛人如己的道理。身為父母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無私要有愛心。在美國,主日學就是美國孩子們愛心教育的大課堂。即使是在我們華人教會,孩子們也有在聖誕節為窮人捐獻聖誕禮物,為非洲難民絕食30小時籌備捐款,為美國無家可歸者送衣送飯等慈善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家庭學校很具美國特色,但它並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國孩子還是會去公立或者私立學校求學。至於主日學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不過,據筆者所知,至少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中流行一種說法,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有愛心,也比較懂事。
⑼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一天中午,兒子在吃飯時耍脾氣,媽媽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了。」2歲多的小兒子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晚餐開始了,小兒子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媽媽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媽媽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還有一次,兒子准備出門玩耍時,把鞋子穿反了,媽媽看到了也不做聲。沒過多久,孩子就跑回來了,說:「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媽媽說:「你把兩只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
兒子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自行車騎一騎。可是兒子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久而久之,小
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過了一陣,兒子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兒子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爸爸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爸爸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結果,兒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喻德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