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中的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發展。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是關繫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戰略問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明確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論問題。
從教育部獲悉,截至2015年底,全國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的縣(市、區)達1124個,其中京、津、滬、蘇、浙5省市已整體通過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的均衡評估。2016年將評估認定500多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同時對已通過評估認定的組織監測復查。
據了解,《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95%的縣(市、區)實現基本均衡。完成這個目標還有近1600個縣(市、區),時間緊、任務重。
此外,2016年還將進一步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優化學校布局,努力消除城鎮「大班額」,逐步實現區域內校際資源均衡配置。同時將全面改薄工作進展情況作為專項督導主要內容,對項目進展不力、出現嚴重問題的地區進行問責,確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務。
基本觀點:
責任觀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是政府責任:一方面,教育均衡發展,應該成為政府發展教育,特別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政府推進教育發展的主要職責是為教育,特別是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提供均衡的辦學條件,在資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觀調控等行政決策中,要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要為社會和教育發展建立一個公平規則,因為教育均衡是公民的基本教育權利保障和教育政策價值取向演變的必然趨勢。教育均衡的實質是,政府作為控制社會運行的中樞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體,對全區域內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保受教育群體和個體的權利平等。政府應辦好每一所學校,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相對平等的教育條件。
過程觀
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發展目標,更是一種教育發展過程;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目的,更是一種促進教育發展的途徑。均衡發展本身不是目的,其本質目標是追求一種理想、公平、高效、優質的教育狀態。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均衡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相對的、具體的、發展的,絕對的教育均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均衡發展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是相對的均衡發展。每一個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育均衡有著不同的表現。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由「均衡――不均衡――均衡」,不斷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環發展的動態過程。教育均衡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平均發展、均等發展,它更加強調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均衡發展的過程,是整體辦學條件和水平提升的過程,這種過程是不均衡逐漸走向均衡,然後均衡再次被更高一級的發展需求打破,出現新的不均衡,並在更高層次上再次從不均衡走向均衡。
公平觀
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新型教育發展觀,其實質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是指政府提供給每個孩子的學習條件、權利、機會是平等的。保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設備、師資等基本條件,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是讓全體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體現,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均衡的目標是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礎。
人本觀
教育均衡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教育發展觀,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從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出發,努力創造相對均衡的受教育機會,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質量,力求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均等地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優質教育。
2. 什麼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系指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是取消城市和義務教育條件相對薄弱的農村之間差距,發達地區和西部相對落後地區的差距。其方法,一是增加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扶持,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改善落後地區的教育條件;二是共享教育資源,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三是行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的「兩免一補」等政策,保障農村學生不失學等。
3. 教育均衡是什麼意思
均衡的標准,個人認為應該包括:城鄉差別、地域差別縮小;取消重點與普通學校的區分;師資力量配置合理公平;學生均可就近入學;等等,應該是全方位、多層面的均衡發展,學校、教師、學生都能均衡發展。
4. 什麼是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發展。
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是關繫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戰略問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明確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論問題。從宏觀層面說,教育均衡指教育均衡發展;從微觀方面說,教育均衡指課程均衡發展。
教育均衡,實質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教育機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確保其實際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機構和教育群體之間,平等地分配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並最終落實在人們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從個體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指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從學校看,教育均衡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以及各類教育間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均衡;從社會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當前人們關注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是指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同一學校不同群體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或者說,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利保障問題,教育的民主與公平問題。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國家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法規、政策,都要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必須均衡配置;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在具體教育活動和教學活動中,要為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發展機會。從教育資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體」設施,包括生均教育經費、校舍、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等的配置,教育的「軟體」,包括教師、圖書資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從教育目標看,包括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從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表現為「八大均衡」,即:入學權利和入學機會實現均等發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讀的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學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機會;區域間實現均衡發展,即在省域之間、市域之間、縣域之間、鄉域之間統籌規劃;城鄉間實現均衡發展;校際間實現均衡發展,包括學校布局和規模均衡合理,教育經費投入、學校設備設施、師資配備、生均教育資源、學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學生間實現均衡發展,包括校內各班級在設施、師資、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類別、不同級別教育間實現均衡發展,包括基礎教育內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均衡發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均衡發展;教育質量實現均衡發展,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教育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間實現均衡發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的均衡發展,因為學校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實施機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5. 什麼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到今天,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這些問題中,筆者以為,首要的是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認識問題。
第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限制義務教育的高質量區域、高質量學校、高質量學習成績的學生的發展,而是共同發展。不能「削峰填谷」,而應在「填谷」的同時,鼓勵高質量的地區、學校都能有所發展,共同發展。
第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絕對平均發展,而是縮小差距。有人認為:均衡發展就是絕對平均地配置教育資源、絕對平均地獲得學習成績。比如:生均教育經費,要做到城市小學與山溝里的小學教學點完全一樣,一分錢不多一分錢不少,才算是均衡發展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均衡發展」就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偽命題。實際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教育理想,是一種奮斗目標,是一種基本的工作要求和過程,是要最大程度地縮小區域、城鄉、學校、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並不是要徹底地消滅這種差距。
第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 「千校一面」的劃一發展,而是特色發展。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強調的是教育機會的均衡、資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質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並不是要抹殺在上述基礎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質量的教育。
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之後,特色教育的價值更加凸顯。推進教育均衡,主要靠政府;建設學校特色,主要靠學校。應當鼓勵在均衡發展基礎上的特色發展。政府的工作重點是確保資源的均衡配置,而不要過多干涉學校打造特色。學校則應在完成國家和地方的課程計劃、達到最低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努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的、能拉動學校整體發展的、讓多數學生受益的學校特色。有的地方,在行政性文件中規定了學校應選擇的特色,不鼓勵文件規定以外的特色,這實際上容易造成「千校一面」。我們反對「千校一面」,但也反對設計出固定的幾種模式來,要求大家只仿效這幾種模式,不能生成其他模式,造成「千校一面」,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千校千面」。
第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整體發展。在實踐中,有些人認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但實際上,教育均衡應該是權利、機會、資源、過程、結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強調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視其他方面,勢必會造成系統中各要素發揮效益時出現不協調,使整體最理想的效能難以實現。
第五,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斷續發展、短期發展,而是可持續發展。低層次的義務教育均衡,強調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要「有學上」,主要解決教育機會的均衡;較高層次的義務教育均衡,強調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要「上好學」,要全面解決教育機會、資源、過程、結果的均衡;在更高層面上,可能還會有一個階段——「上好的、有特色的學」,目前有一部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入該階段。總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層面的不均衡的過程,是一個辯證發展、階段交叉、綜合連續、動態推進、螺旋上升的歷史過程。
第六,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發展,而是允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未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地區分階段發展,但大家都要發展。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重要紐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求各地以區域推進為重點,優先解決好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力爭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進。要把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把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和改造城鎮薄弱學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6. 什麼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這既是基礎教育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
也是基礎教育發展的重大政策問題和實踐問題。
基礎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義務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
政府和財政應採取何種制度和政策縮小基礎教育在區域間、城鄉間、
學校間、群體間的差別,推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急待解決。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均衡論》一書,
從中國實際出發,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採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理論、制度、
政策和實踐上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系統全面的回答,
尤其對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依據、社會價值、內涵界定、
度量和評價指標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和創新。
這對於推進此類問題的學術研究,對於基礎教育發展戰略和政策、
教育財政制度建設,乃至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7. 什麼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
8. 什麼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縮小學校、城鄉、區域間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也就是使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體設施、師資調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大體處於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與義務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礎性相適應。
拓展資料:
均衡發展是一種新的教育發展觀,是解決我國目前現實教育問題的新舉措,是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其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①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
②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
③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目前應當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
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實現教育公平。
9. 什麼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部
英盛觀察對於當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人們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是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義務教育作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最應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抓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抓住了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
近年來,在推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時,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轉到均衡發展上來。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將均衡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強調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
《規劃綱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和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
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城鄉、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內校際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輻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重點,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質量」。在人人都有學上之後,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註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縮差距」。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後,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上升為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進均衡發展,就要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盡快形成城鄉同標准、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制度,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很多地方為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積極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廣東省開展「千校扶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陝西吳起縣投入5億多元統一全縣建校標准,實現了辦學條件均等化;安徽銅陵市鼓勵教師跨校兼課、兼職,促進了高水平教師資源共享。要從硬體、軟體等各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准,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行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機制」。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要打破校際和城鄉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和地區義務教育共同發展機制。認真總結一些地方探索的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農村九年一貫制、示範性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經驗,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督導評估,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和激勵機制。還應注意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學校的同時,要鼓勵優質學校繼續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10. 什麼是均衡教育
教育均衡實質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教育機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確保其實際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機構和教育群體之間,平等地分配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並最終落實在人們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從個體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指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從學校看,教育均衡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以及各類教育間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均衡;從社會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當前人們關注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是指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同一學校不同群體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