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簡述如何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擴展閱讀
爸爸最好的教育是什麼 2024-09-29 18:14:20
兩癌講座知識搶答 2024-09-29 18:04:06

簡述如何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3-31 12:27:38

㈠ 如何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園里教育不僅要使幼兒身體健康成長,還要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人的心理有良好狀態,它是人的心理的一種屬性,另一種是指人的心理的完好標准。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為促進幼兒心理正常發育,充分發揮他們的心理前在的能力,並培養他們認識、調節和發展自我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要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弄清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關鍵,目前為人們所接受的標准,有以下幾點: (1)情感健康、情緒反映適度; (2)自我意識正常; (3)樂於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融洽; (4)意志品質良好; (5)行為協調,與年齡相符合;這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據。 (一) 情緒情感教育內容 1、 分辨基本情緒的能力, 2、情緒情感的表現能力。 3、合理疏泄不良情緒的方法。 4、積極情緒的培養。 (二) 自我意識的教育內容 1、 自我認識。 2、自我評價能力。 3、自己情感和自我調控能力。 (三) 意志品質教育教育內容 1、 自製力和堅持性。 2、勇敢的精神 (四) 動作行為教育內容 動作行為協調,能按生活常規做事。 制定了相應的教育內容,就要把教育內容融入到教育活動中傳授給幼兒,在這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環節起著重要做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幼兒喜愛兒歌和游戲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擺脫不了這種形式。 當向幼兒講道理時兒歌是常用的教育形式,例如:一名幼兒性格懦弱、膽小,為了讓幼兒變得膽大。不怕挫折,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我們就可以利用幼兒這種形式對其進行教育,說一段幼兒易懂易記的兒歌〈〈小蚱蜢跳高〉〉,讓幼兒記下,當幼兒再次表現出膽小懦弱時,我們就可以用這首兒歌提醒他、鼓勵他,讓他學習小蚱蜢的勇敢和不怕挫折的品質,使幼兒慢慢的變得堅強勇敢。 當培養幼兒情緒情感,意志品質、社會交往等方面,游戲這種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幼兒接受。 如果幼兒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那麼,用游戲的方法,提高他的交往能力,是最好的方法,幼兒喜歡玩的游戲, 離不開與人交往,比如,幼兒玩《小魚小魚那裡游》除了扮演小魚的幼兒,其餘的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做魚網,如果幼兒不合作不交流,那麼,就不容易使魚網玻漏掉小魚了, 這里只是舉幾個例子,在進行心理健康其他方面的教育時,兒歌、游戲等這些幼兒感興趣的形式。 為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地發展有以下建議: 一、 建立新的健康觀念,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幼兒健康發展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按照身心綜合能力結構理論實施教育,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兒童更大心理潛能。 二、 充分發揮教師,幼兒任心理健康中的主體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和內容的落實,均應貫穿整個學期乃至整個學年,整個幼兒園教育階段的全過程,日積月累才能形成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是識是度和行為習慣。 四、 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和專門教育活動相綜合的原則,堅持滲透性原則,專門的教育活動在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中主要起運向作用,而形成兒童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是不能靠一次或幾次活動就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外,兒童更多的健康經驗的獲得依靠日常生活進行的,是伴隨各項活動的開展完成的。 五、 克服成人在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錯誤看法: (一) 不熟悉幼兒心理年齡特徵,把兒童正常的心理發展中不適合常規的需要糾正的心理表現通過認為是病的。 (二) 忽視幼兒的個性特徵,把兒童正常的不合乎常規的個性心理表現認為是錯誤的,並刻意幫助幼兒糾正。 (三) 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認為兒童的健康個性通過幾次教育活動就可以完成,認為兒童有了某一心理認識,就等於形成了相應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忽視兒童個性心理形成發展的長期復雜性。 (四) 不重視幼兒健康情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情感教育的「副地位」.

㈡ 論述如何針對學前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論述如何針對學齡前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覺得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重要,所以說家長一定要把學齡前兒童教育好,家長配合幼兒教師,兒童的健康教育做好

㈢ 如何有效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3歲~6歲的幼兒期是兒童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予他良好的心理教育,他會健康成長;如忽視,則反之。幼兒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與模仿能力,他們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狀態,特別容易受周圍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師、家長幫幼兒進行心理調節和疏導。由於幼兒的一日生活處於「幼兒園——家」兩點一線的狀態,因此,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家園密切配合。根據實際工作經驗,我認為,對幼兒進行心理發展輔導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用愛心呵護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用親切、平和、尊重幼兒的態度對待任何一位幼兒,我認為這一點相當重要。由於幼兒心理、思想發展還不夠完善,當教師板著臉用尖刻的語言、聲調對他們說話時,他們會受到驚嚇、感到害怕,心靈就會有創傷。我們應該用微笑和親切的言語與幼兒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是被人贊同的,並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存在。在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候,能及時給予贊揚,說一句:「你真的很不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說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在孩子心中注滿愛,讓孩子心中充滿愛,從而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二、營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
愉快的心情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兒園一日教育活動過程中,我們要為幼兒營造一個溫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圍,為幼兒建立和諧健康的心理環境,做到「師幼如親人,同伴如朋友」,這樣,才能順利開展每一項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幼兒的一日活動都是在游戲中開展的,在游戲的過程中,加入心理教育就能將游戲活動發揮到最佳狀態,很好地達到教育目標。例如,在幼兒園將環境布置得多姿多彩、別具一格,使幼兒一進園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滿幼兒自己製作的畫,牆壁上描繪著各種小動物,哈哈鏡的神奇變化和早上愉快的音樂等。讓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親身感染快樂,保持快樂的情緒,開始一天快樂的生活。同時,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幼兒愉快的心情和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接受愉快的情緒體驗,鼓勵幼兒多與同伴、師長交往、交流,懂得尊重、合作、幫助、寬容等良好的交往品質。在交往中培養幼兒對愛的感受能力,以及和同伴一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增強合作意識,促進幼兒社會化情感的發展。
三、傾聽幼兒的講述,並能給予鼓勵和認可
教師應抽出時間和幼兒進行交流,了解幼兒的心理情況,拉近和幼兒之間的距離,讓幼兒願意向你傾訴。當傾聽幼兒的傾訴時,可以拉著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注意聽他講述。教師應感到榮幸,因為幼兒相信你、喜歡你,才會說給你聽,盡管有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此時教師以一種不理睬的態度,或是聽了幼兒的講述給予嘲笑和挖苦,會使幼兒心理受到打擊,慢慢變得不愛說話。所以,教師不但要注意傾聽,還要對幼兒的講述及時給予鼓勵和認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
四、家園同步,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家庭是幼兒認識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目前,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例如,有的家長甚至教孩子「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他兩下」。於是,會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里表現很好,到了家裡卻對父母、長輩發脾氣,蠻不講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引導家長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首先,通過家長會、半日開放活動、家園共育欄和家長學校講座等,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心理常識,掌握幼兒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徑,以便採取有利措施,家園配合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工作。其次,家長要隨時隨地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對於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疏導和幫助。再次,家長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當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從而向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懦弱無助、自閉內向型,一種是暴力挑釁、攻擊型。最後,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宣洩,這是釋放壓力的最好方式,但要注意向積極的方向引導,從而真正達到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相互配合,共同保證幼兒心理健康。
五、針對個性化的幼兒實施個別教育
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面對幼兒,教師要觀察其性格與家庭環境,以及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的原因,針對這些,有目的地實施教育。有這樣一個案例,男孩浩浩一遇到問題就哭,一聽到批評的話語就亂發脾氣。根據老師的觀察,發現這種現象與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在家裡,無論誰對誰錯,都聽孩子的,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遇到困難,家長全權包辦,不給孩子自己學習與探索的空間;孩子一不高興,就說一大堆好聽話來哄孩子……日日累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自信,自我服務能力、自我服務意識缺失。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多給孩子空間讓他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增強自信。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孩子要健康成長,父母和教師都要需言傳身教,當孩子的好榜樣。為了孩子,家長與教師需共同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家園配合,重視引導,讓幼兒真正能夠身心健康成長,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培養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㈣ 淺談如何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那麼,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及研究,筆者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為此,幼兒教師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們,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對於幼兒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的心理衛生保健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因為這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教師要注意自身言行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心靈也很脆弱。因此,教師對待孩子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不懂事而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和承受力。幼兒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成為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教師對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貫認為正確的做法都應該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經意中使兒童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教師要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1.從晨間接待開始為孩子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心理氣氛每天早晨我都會站在活動室門口迎接家長送來孩子,主動向孩子們問好,用溫暖、親切、關愛的態度接待他們。有的孩子來園後會主動給我一個擁抱,我也會高興地擁抱他們,給孩子們以安全感和親近感。通過和家長簡短的交流了解孩子早晨在家的狀況。當孩子情緒不太好時,我就會微笑著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抱抱他,與他說說悄悄話鼓勵他。孩子則會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感和被接納感,心情很快由陰轉晴。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孩子們才會始終保持積極愉快的活動情緒。 2.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不怕困難的幼兒。教師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要以恰當的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自信。譬如:在健康活動中,個別孩子不敢走獨木橋,我並沒有訓斥他們,而是鼓勵他們,讓他們先放鬆心情,然後交給他們方法:眼睛向前看,雙臂伸開,一步跟著一步走。同時老師在旁邊做好保護他們的准備,孩子們知道了方法,而且看到有老師在旁邊,就敢大膽地走過去了。總之,要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與必要的規則相結合,幼兒會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覺,自型心也會逐漸增強,同時也會養成各種健康行為。 3.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經常會碰到一些沖突和矛盾,這時教師不要輕易介入,要讓幼兒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沖突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穩定,積極地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保持健康的情緒,處理好與小朋友之間的人際關系。 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為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增強家長在家園配合中的主體地位,我們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在園的各項活動常規及生活習慣,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管理的要求,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要求,以及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要求等內容;通過家訪還增進了教師和家長對幼兒在家、在園的了解,從而不斷調整教育方法。這些做法使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和責任感大大加強,同時,也有機會讓家長觀察孩子在各種活動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狀態。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心理培養目標有所不同,我們要不斷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一批又一批幼兒培養成為積極向上、自信心強、品質優良的寶貝,為他們擁有快樂、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㈤ 闡述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1、組織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各種游戲活動來實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積累生活經驗。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會學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如何遵守各種規則,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群體意識、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會化和個性化協調發展,身心需要獲得滿足和愉悅。

2、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每個主題教育活動中,可根據教育主題的內容,結合幼兒認知特點以及發展水平,選擇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方式或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3、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活動、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觀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

(5)簡述如何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為: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較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小朋友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㈥ 簡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注意力不集中

許多家長通過與幼兒園老師的溝通發現,孩子坐不住,經常有小動作,多動、東張西望,不能記住老師說的話,不聽話,在運動時,也比別人愛摔跟頭、不會走平衡木、愛轉圈,從來不感到暈,管不住自己,其實這都是由於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這種現象要通過嚴格訓練前庭平衡能力來提高注意力,以避免心理身體上更大的麻煩。

2、情緒異常

孩子處在溫馨的家庭環境或融洽的校園時,竟然也會出現一些反常的情緒落差,愛哭,膽小敏感,退縮,不合群,過激的孩子甚至愛打人、咬人、惹人,家長過於嚴厲的教育批評,反而更加激化,想抑制孩子不良情緒的發展,適量的進行一些觸覺訓練,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墊上運動,親子皮膚按摩訓練等,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3、不善交流

不善於和夥伴交流的孩子多有兩種主要表現。一種是性格問題,內向、孤僻、不說話、不與別人溝通等自閉症的傾向,這需要心理醫生的及早治療,另一種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口吃、發音不清、話多、愛重復、表達不清、自言自語等問題,都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4、動作缺陷

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無法禁受來自身體任何的缺陷,在孩子年幼階段,運動協調性是提高孩子動作速度和反應靈敏性的關鍵,有些孩子在游戲中表現出動作笨拙、磨蹭、自理能力差,本體感差,身體協調性差等身體因素,都會造成孩子成年後的心理隱患。

您是否希望讓孩子遠離自私、任性、脾氣暴躁、獨立性及社會交往能力差等不良個性的困擾,在孩子剛剛接觸這個社會的時候,就要考慮周全,針對孩子的種種問題表現,來及時指導訓練,必要的時候就醫診治,幼兒心理問題早發現,讓孩子在表揚鼓勵中健康成長。關於幼兒的心理問題,您可以繼續在本站閱讀幼兒心理教育,幼兒心理健康如何促進。幼兒健康心理,就是成功人生的基礎。

1
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
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
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多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
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
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
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
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而非過分誇獎,這樣做會使孩子飄飄然、不謙虛。另外,贊許需要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贊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9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
不要在孩子面臨困境時不聞不問,要幫助孩子對目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㈦ 在幼兒園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園里教育不僅要使幼兒身體健康成長,還要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人的心理有良好狀態,它是人的心理的一種屬性,另一種是指人的心理的完好標准。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為促進幼兒心理正常發育,充分發揮他們的心理前在的能力,並培養他們認識、調節和發展自我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要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弄清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關鍵,目前為人們所接受的標准,有以下幾點: (1)情感健康、情緒反映適度; (2)自我意識正常; (3)樂於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融洽; (4)意志品質良好; (5)行為協調,與年齡相符合;這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據。 (一) 情緒情感教育內容 1、 分辨基本情緒的能力, 2、情緒情感的表現能力。 3、合理疏泄不良情緒的方法。 4、積極情緒的培養。 (二) 自我意識的教育內容 1、 自我認識。2、自我評價能力。3、自己情感和自我調控能力。 (三) 意志品質教育教育內容 1、 自製力和堅持性。2、勇敢的精神 (四) 動作行為教育內容 動作行為協調,能按生活常規做事。 制定了相應的教育內容,就要把教育內容融入到教育活動中傳授給幼兒,在這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環節起著重要做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幼兒喜愛兒歌和游戲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擺脫不了這種形式。 當向幼兒講道理時兒歌是常用的教育形式,例如:一名幼兒性格懦弱、膽小,為了讓幼兒變得膽大。不怕挫折,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我們就可以利用幼兒這種形式對其進行教育,說一段幼兒易懂易記的兒歌〈〈小蚱蜢跳高〉〉,讓幼兒記下,當幼兒再次表現出膽小懦弱時,我們就可以用這首兒歌提醒他、鼓勵他,讓他學習小蚱蜢的勇敢和不怕挫折的品質,使幼兒慢慢的變得堅強勇敢。 當培養幼兒情緒情感,意志品質、社會交往等方面,游戲這種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幼兒接受。 如果幼兒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那麼,用游戲的方法,提高他的交往能力,是最好的方法,幼兒喜歡玩的游戲, 離不開與人交往,比如,幼兒玩《小魚小魚那裡游》除了扮演小魚的幼兒,其餘的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做魚網,如果幼兒不合作不交流,那麼,就不容易使魚網玻漏掉小魚了, 這里只是舉幾個例子,在進行心理健康其他方面的教育時,兒歌、游戲等這些幼兒感興趣的形式。 為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地發展有以下建議: 一、 建立新的健康觀念,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幼兒健康發展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按照身心綜合能力結構理論實施教育,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兒童更大心理潛能。 二、 充分發揮教師,幼兒任心理健康中的主體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和內容的落實,均應貫穿整個學期乃至整個學年,整個幼兒園教育階段的全過程,日積月累才能形成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是識是度和行為習慣。 四、 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和專門教育活動相綜合的原則,堅持滲透性原則,專門的教育活動在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中主要起運向作用,而形成兒童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是不能靠一次或幾次活動就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外,兒童更多的健康經驗的獲得依靠日常生活進行的,是伴隨各項活動的開展完成的。 五、 克服成人在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錯誤看法: (一) 不熟悉幼兒心理年齡特徵,把兒童正常的心理發展中不適合常規的需要糾正的心理表現通過認為是病的。 (二) 忽視幼兒的個性特徵,把兒童正常的不合乎常規的個性心理表現認為是錯誤的,並刻意幫助幼兒糾正。 (三) 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認為兒童的健康個性通過幾次教育活動就可以完成,認為兒童有了某一心理認識,就等於形成了相應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忽視兒童個性心理形成發展的長期復雜性。(四) 不重視幼兒健康情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情感教育的「副地位」

㈧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心理素質與教育水平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形成起著關鍵的影響。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如果父母是張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將來成就如何,射向哪裡,無疑將受父母這張「弓」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孩子的親情 愛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應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注,同時也應學會愛父母、愛親人、愛朋友。為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和親人。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長可將每年的三月份定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為父母或親人的生日准備禮物,在外吃飯時點父母愛吃的菜,為父母夾菜等。 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樂意幫助別人的,但這種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導與培養,使其能體驗別人的心情,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親人因病住院時領孩子去醫院探視,參加各種愛心捐助活動等。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它不是生來就有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間與學慣用品,准備好自己出遊的食品,養好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等。 四、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還未成年,有什麼義務呢?其實不然,孩子生活在集體中就有各種各樣的義務。在班級里有打掃教室衛生的義務,在家裡有參與家務勞動的義務。如何培養這種義務感呢?筆者認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務,給孩子制訂一個家務勞動的計劃,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或者將某一特定任務交給孩子去干,只有在這種實踐操作中才能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五、培養孩子的挫折感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一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現一點小麻煩或困難,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可能遇到難以應付的境況,家長在平時可不時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讓他們不時地去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學會自己去應對。 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舉辦的兒童保健會上,有專家指出「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這是令人震驚的。」現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疼愛有加,可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幸福呢?因為幸福是一種感受,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領悟,啟發孩子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也可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生活的艱苦,從而讓孩子能夠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 七、指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與人際關系,以此影響孩子。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成員互相尊重、相互幫助、相互關心、講究文明禮貌,家務勞動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兒園,為孩子交友提供空間。引導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進行交往,在交往中教會他與夥伴互幫互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學會寬容等。再次,家長與孩子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必須保持一點童心和童趣,使自己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興趣和語言,走進他們的心靈,就他們關心的東西展開交流、探討,在這種親子互動中培養感情,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摘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

㈨ 請問怎樣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兒童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總要和父母、教師、同伴以及其他人接觸交往。特別是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怎樣防止獨生子女的社會陛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父母老師必須採用科學的教養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他們,這是家庭與幼兒園共同的責任。 1.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系 在家庭中,父母既要盡保護子女的責任,也有教育子女的責任。 有的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因而造成對獨生子女姑息、溺愛和嬌慣。在教育孩子時,教師與家長必須一致,教師應該堅持教育原則,嚴格要求所有的兒童;家長應該支持教師的安排和要求,放心地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 在有老人的家庭中,父母要處理好家庭中的人際關系,要說服老人不要偏護孩子,尤其不要阻攔父母處理兒童的行為問題,以免兒童尋找老人的偏袒,抗拒父母的教育。 2.培養獨生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 獨生子女的飲食起居要有規律,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自理生活的習慣和技能,引導他們參加簡單的勞動,逐步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掃地、洗手帕、整理玩具等,使他們在自理生活和參加簡單勞動的過程中發展獨立性,增強責任感、意志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提出適當要求 兒童身心的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要遵循這個規律。有些家長對孩子寄予不切實際的希望,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強行剝奪他們游戲的權利,不讓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強迫幼兒過早地認字讀書或學習技能,硬性灌輸他們無法接受的大量知識。其結果是剝奪了孩子童年的歡樂,引起孩子心理上的脆弱和緊張,反而扼殺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妨礙了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4.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 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不全靠成人說教,主要是通過與其他兒童的相互交流來發展的。兒童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適應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條件。游戲是幼兒交往的主要形式,因此,成人應該鼓勵孩子投身到兒童社會中去。事實上,兒童都有強烈的參加集體活動的願望,家長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的同時,還應該有意識地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要執拗和任性,與夥伴友好相處,互相謙讓,多多商量,分享玩具,關心和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等。 總之,要把「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持之以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為孩子的心理發展灌注「營養液」 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呢?這需要我們不時地給他灌注營養液。 1.給孩子自信 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甚至是核心標准。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是幼兒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 家長必須對孩子點滴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相信孩子並讓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愉快。不要指責:你不行,你笨,你別幹了。有的家長對孩子溺愛,不給就會產生自信,勇氣和膽量隨之而來,什麼都想干,實踐出真知,干多了意識就能得到發展和提高,並使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輕視和指責幼兒易使幼兒產生自卑感。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兒缺乏積極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懼怕嘗試新任務,這無形中給幼兒上了枷鎖。幼兒做錯了或面臨失敗時,家長就要在關鍵的時刻和困難的時候想方設法給幼兒更多的信心、愛護和鼓勵,使幼兒懂得失敗了並不意味著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 2.認真對待孩子的宣洩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適當的宣洩都是排除不良情緒的重要途徑。遇到不順心的事,總想對別人訴說,把心裡的不快倒出來。同時人們又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以解開心裡的疙瘩,這就是宣洩。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委屈時,許多父母不給孩子提供宣洩的機會。大人不是怕煩,制止孩子哭訴,就是淡於應付,對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於說教,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其實,當孩子有了煩惱和委屈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懷里,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這不僅有助於家長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哭訴的過程就是宣洩心中不快的過程。父母的理解和寬容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從而轉化為健康的情緒和意識。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煩惱和委屈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要正確合理地宣洩,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快樂和成功定會與我們同在。 3。給予孩子理智的愛,避免「小皇帝」現象 在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撤嘴說:不,沒覺得誰愛我們。我大驚,循循善誘著: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麼愛你們啊……孩子們很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他們是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的:我又問了一個孩子,那你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媽媽給我買小汽車,媽媽給我買新衣服,媽媽給我買巧克力,爸爸帶我去公園……。聽了這些話,我大大地驚異了,孩子心中的愛往往只是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已。對家長付出了那麼多愛,孩子根本不在乎,也許是家長太愛孩子了,所以才導致孩子對愛的誤解:家長要理性施愛,應節制無益的物質奉獻,剋制奴僕行為,給予孩子必要的教導。一句話,讓孩子回到原本屬於他的位置。 三、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當今社會,家長們在充分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有些家長無視孩子或以不當的方法對待孩子成長中的「出格」和「異樣」,直到最後無法教育時,才異口同聲地說:「現在的孩子怎麼越來越不懂事啦。」其原因往往在家長身上。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長,不妨少點物質投資,多付出點精神代價,即全心全意地投入。 首先,多給孩子一點愛心。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過:「愛,勝過人類已經發現和學習利用的任何能量,是宇宙間最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