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評價的目的有哪些
擴展閱讀
嶺尚經典屬於什麼街道 2024-11-15 20:27:33
鬧鍾和小愛同學哪個好 2024-11-15 19:57:24

教育評價的目的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3-31 02:09:08

① 教育評價模式有哪些

三種教育評價模式

一、泰勒模式

這種模式由「教育評價之父」----泰勒提出,主要有以下特點:評價的目的是比較教學方案的優劣、明確教育目標是教育評價的關鍵、採用多種方式對學習結果進行描述。

二、CIPP模式

CIPP模式由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L(D(Stufflebeam)於1966年提出,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評價是以決策為中心的、注重對決策的全過程評價、評價實施受決策者控制

三、應答模式

應答模式由斯塔克(R(E(Stake)於1974年提出,也是一種評價教育方案的模式。應答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兼顧各方面人員目標和感受、採用多種方法獲得全面的信息

教育均衡,

實質上是指 在教育公平思想 和 教育平等原則 的支配下,教育機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確保其實際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機構和教育群體之間,平等地分配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並最終落實在人們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從個體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指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從學校看,教育均衡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以及各類教育間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均衡;從社會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當前人們關注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是指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同一學校不同群體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或者說,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利保障問題,教育的民主與公平問題。

什麼是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哪6個原則,

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原則:「1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3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4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5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6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② 課堂教學評價目的是什麼

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是抓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蘊含著眾多的教學規律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知識與能力提高等等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出來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在新的(課程標准)要求下建立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為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提供參考依據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教研員、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幫助教師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對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新課改的理念和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來看縱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育評價歷史和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現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在諸多方面已經不適應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為此提出新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和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③ 簡述教育評價的目的

一、研究、完善和發展課程

以研究、完善和發展課程為目的的課程評價,要求在課程評價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即提出「為什麼」,並嘗試做出解釋。它強調課程評價的過程性、調整性、促進性。這種評價過程既是研究過程的結果,不僅能發展和完善舊課程、開發新課程,而且會使評價者自身的專業文化水平得到發展和提高。也就是說,評價者在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課程問題的認識,形成新思想積累新的課程經驗。

二、管理課程

以管理課程為目的的評價,一般以選擇、推廣課程與鑒定學前教育質量為其主要功能。

選擇、推廣一種課程模式,需要通過對課程方案進行理性分析,或者對其實際效果進行評定。對課程的性質、特點、使用范圍等做出價值判斷,然後才決定是否可以採用,是否值得推廣,如果確定推廣,那麼還要指出推廣中應注意的問題,無論對國內流行的課程,還是對從國外引進的課程,都需要做出這種鑒別,然後決定取捨。同時,課程評價也可作為學前教育機構分級分類驗收工作的一個鑒定手段,當然其目的主要服務於對學前教育機構的管理、鑒定方面。

事實上,當以課程研究人員和教師作為課程評價主體時,課程評價的目的就會指向改進、完善、開發、發展課程上面;當以教育行政和管理人員作為課程評價主體時,課程評價的目的就會指向鑒別、選擇、推廣、管理課程上面。不過,從課程研究的角度上來說,尤其是課程評價教師在選擇各種版本的教材和教育活動設計時,甚至在參考本園傳統的教育計劃和教案時,也需要進行高質量的鑒別。

④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教育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教育質量的發展。
這也是教學得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 教育評價的評價目的

(1)管理人員為教育提供了人力和財力,他們想知道究竟他們的計劃是否順利進行,唯一的途徑是了解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實施的情況如何。如果評價的結果與他們所期待的不同的話,他們就要調整計劃,以便日後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2)教師把管理人員的計劃付之實施,他們想知道在教學過程中已做了些什麼,下一步該做什麼;學生已經掌握的或能做的東西;不知道或不能做的東西。如果想計劃順利地進行,很大程度上得看教師能否最終實現計劃的表現。
(3)沒有人會比家長更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學得怎麼樣。家長不能看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他們得從學校和教師對孩子的表現的反饋中做出評價。
(4)最後是──學生想知道他們完成任務的情況,知道他們今後該怎麼做,從自己的成功中獲得信心和滿足感。

⑥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有哪些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
(一)宗教本位論
1.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
2.基本觀點: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信的
宗教人士。
3.基本評價:這種教育目的論強調教育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認為教育需要,也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教育對人們的良知具有喚醒功能。
(二)社會本位論
1.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塗爾乾等
2.基本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
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3.基本評價:社會本位論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唯一化,這種極端的主張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造成對人本性的束縛和壓抑。

(三)個人本位論
1.代表人物:盧梭、羅傑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2.基本觀點: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
3.基本評價:個人本位主義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強調人的本性
需要和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探討過程中不免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有明顯的片面性。

(四)教育無目的論
1.代表人物:杜威
2.基本觀點: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
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教育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並非主張教育完全無目的。
(五)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
教育目的中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權衡與選擇,要受具體的社會歷史文件的制約, 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有所變化與側重的。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是辯證統一的,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兩方面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