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漫是什麼
「動漫」是指動畫和漫畫的合稱與縮寫。泛指所有的動畫、漫畫作品。在其他語言相當少用。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動畫和漫畫之間聯系日趨緊密,兩者常被合而為「動漫」。動漫是目前年輕人最喜愛的多媒體影像形式之一。動漫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發源於日本,
作為一種大眾文化載體,
其含義更加廣泛
,不僅包括靜態的漫畫雜巧陪志、
書籍
、卡片,
還包括動態的漫畫音像製品。
動畫的概念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動畫片,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州寬畢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最早發源於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興盛於美國,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動畫是一門年青的藝術,它是唯一有確定誕生日期的一門冊芹藝術,1892年10月28日埃米爾·雷諾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萊凡蠟像館向觀眾放映光學影戲,標志著動畫的正式誕生,同時埃米爾·雷諾也被譽為「動畫之父」。[1]動畫藝術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產業體系,並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愛。
取自網路
望採納
『貳』 關於日本的一些動漫術語
御姐:
關於御姐
1、日文寫做「御姉」(おねえ),本意是對姐姐的敬稱,這里引申為成熟的強勢女性。除此之外還有姉御(あねご)和姉貴(あねき)的說法,這兩種稱呼類似漢語中的大姐,經常出現在黑道題材的作品中,其中的「姉御」一詞曾經在MGS2中被引申為女王之意。
2、年齡劃分大概可以從20-36,低於20卻能呈現出強勢姿態的女性可以稱為「有御姐資質」
這個年齡范圍基本是根據概率劃分的,但其中也會出現個別特例,可以根據情形適當放寬。
3、強勢的特質需要從實力上體現,當然最好也能體現在形象上,是花瓶的統統踢飛。
感情方面弱氣的無所謂……這是同愛好者討論得來的結論。不過公私要分開,這是最主要的。感情問題也可以視情形而定,又不是聖女貞德,這方面那麼苛刻干嗎
·御姐定義
1,年齡要夠大,起碼比正統的男主角要能明顯看出大,按照現在的通常設定,20歲以上,36以下吧,當然如果外表不顯老的話再大一點也可以。
2,語氣舉止要強勢,所謂「年上攻,弱氣受」嘛,不過這強勢不一定要體現在攻擊性的詞彙或粗野的舉止上,而是要在舉受投足間令你有被領導著的感覺。
3,要有母性,這個年齡的女性,其性格是比較復雜的,不會象羅莉那麼單純。一方面展示出其強攻的性質,另一方面也要有寬大的包容力和母性本能。
4,應該有這個年齡所應當有的愛好,第一條就是要會喝酒,還要喜歡泡溫泉,還要會開些大叔玩笑來尋我們可憐的男主角的開心。
如果說羅莉是可以激發人的保護欲的話,御姐應該正相反,能給人可靠的感覺,被保護的慾望,只有能做到這一點的,才是合格的御姐。
殺必死:
日語:サービス,英語譯作fan service為ACG用語,從英語中的service(即為服務之意)而來,簡單說就是『服務讀者』的意思。一般而言是指在一部動畫或漫畫作品中,出現出乎觀賞者「意料之外」的片段,很多時候殺必死的內容以性挑逗、滿足觀眾性慾為主。一般咸認為,殺必死都是露出女角的身體來服務男觀眾,但這只是基本的定義。實質上,『服務』的范疇可以很廣泛,暴露身體的也一樣可以是男角,但當然服務的對象亦改成女讀者。就算半點皮膚、內衣也看不到,只要提供到讀者的想像空間,亦算是殺必死的一種。再廣泛一點,只要漫畫分鏡、動畫定格不斷對角色的性徵做大特寫,又或者刻意讓女性的胸部擺動,不管它有沒暴露或若隱若現,也算是殺必死的一種。
驟耳聽,殺必死可以是很廣泛的事物,但其實不然。之前已說過,『サービス』就是『服務讀者』的意思。怎樣為之『服務讀者』?就是在故事完全不需要的情況下,為讀者提供額外的服務,這就是『服務讀者』。例如明明是一套機械人作品,卻忽然來一場海灘的泳衣戲,然後讓女角們穿上泳衣登場。泳衣戲在一套機械人作品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插一場這樣的戲就是為了讓女角們可以名正言順以泳衣登場,讓讀者眼睛吃冰淇淋。
殺必死並不是讓女角穿穿泳裝、露露小褲褲那麼表面的,也可以是喜好上的『服務』。用剛才的海灘做例子的話,在海灘穿泳衣很正常,但在海灘也穿學校泳衣就不正常。這也是『殺必死』的一種,但就是服務喜歡看學校泳衣的受眾。由此引伸的話,變身女戰士一定要穿短裙或緊身衣,也是源自於此的一種讀者服務。
再極端一點的,就算畫面沒有暴露,也沒有穿上服務讀者的服飾,但如果能夠讓讀者在意識上想像得到,也是殺必死的一種。例如劇情讓女角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穿上小褲褲,但卻穿上了容易穿幫的短裙,然後讓劇情令她要往高處跑,或者要穿過吹著大風的庭園。雖然在畫面上完全沒有露出過任何的養眼鏡頭,但卻可以令讀者在腦海里自由想像。這種意識上的『殺必死』就非常意淫,比單純畫面上的養眼更具『服務』的意味。
擦邊桌:
腹黑:
日文原意為「心地壞的」、「黑心的」,並常常將此一面進行演技化的偽裝掩蓋,使人看起來總是笑意充沛,溫和無害,親切有加,但卻是在幾秒內的打量里就能精確地計劃出能以怎樣的步驟讓你自願掉進三米外的糞池。再直白點解釋,外表善良,溫柔,內心惡毒,邪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折磨死人誓不罷休。
萌:
在日本動漫中,此字又有另一種含義。在中國動漫里就是萌芽的意思
由於『萌』是一個完全嶄新的詞語,而其概念成型也只有區區十年左右的歷史,因此『萌』的定義、詞義都未完全定型,而詞性也是參考同音字『燃え』的應用方式。
先談詞性問題。不管是說『燃』還是『萌』,もえる(燃える / 萌える)都是動詞,而もえ(燃え / 萌え)則是動詞和形容詞。日語文法我管不了(笑),所以談一下中文的用法。由於中文的方塊字特性,不像日文在字後加一個『る』就能改變詞性,因此在華文圈裡『萌』這字已經完全是失控,什麼詞性都有。當名詞用,是在說『萌』這種概念;當動詞用,如『我萌小櫻』,就是說『小櫻這角色令我萌起來』;當形容詞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樣是說『麻幌這角色令我萌起來』。
筆者不敢說這樣詞性混亂,是否一件好事。但由此也證明了,『萌』這名詞的詞性仍然未定性,仍然是充滿生命力的一個名詞。而新興語言的詞性問題已屬於語言學的范疇,在此筆者也不敢胡亂詮釋,所以在此處就打住了。
至於『萌』的定義,也由於它的概念仍然在發展中,所以也很難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風格。而在這之上再加入萌元素,如女僕、天然呆、眼鏡、關西腔、蘿莉等等,就會成為一個萌系的女角。舉例的話就是車仔面,面餅是不可或許的,而在這之上就加上不同的配菜,如魚蛋、豬皮、蘿卜。可愛的美女就是面餅,而各種萌元素就是配菜。當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還要看這些元素的結合是否准確、配合。沒有放面餅,但給你一碟白飯,就算加入了魚蛋、豬皮、蘿卜也好,它永遠都不是車仔面。因此美少女 /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則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所以從某程度上來看,設計一個萌系角色,並將她的萌元素發揮出來,也是一門相當復雜的學問。
現時萌元素的系統整理已相當完善,甚至到了『照單執葯』的程度。赤松健在『萌』概念方面確是有一手,看一下《魔法老師》,即使撇除了布景板,三十個女學生中仍然有十多個完全可供發揮的萌系角色,而且當中是沒什麼重疊的部份。這有賴於萌概念的系統化,和赤松健對萌的掌握,由此可見萌的千變萬化。
萌的本質是『妄想』。這跟ACG的本質是一脈相承的。因為現實里很難找,於是就在二次元里找,這也是御宅里特別多2DC(二次元情結者)的原因。現實中有妹妹的,九成不會是妹控;反之,沒姊姊的才會成為姊控。在都市長大的人,有多少個還有所謂『青梅竹馬』、『義妹』?所以幼馴染和義妹才會是王道中的王道,因為想像才是最美好的。這也是為什麼,當《下級生2》的女主角不是處女的時候,玩家們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彈。現實中要面對的痛苦,哪可能萌得起來啊?
唯美:
高純度的美
傲嬌:
萌屬性的一種,指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會從『ツンツン(蠻橫、任性)』變成『デレデレ(害羞、體貼)』的特質。
中文一般是稱為『傲嬌』(不過還有嬌蠻、外冷內熱、惡嬌……等不同的譯法)。(法米通中文好像翻作蠻橫又嬌羞?)
原本只用於形容女性角色,但近來也開始有人用在男性角色身上。態度不一定僅使用於戀人之間,近來有不少朋友角色之間的相處亦有ツンデレ現象。
一般是指『ツン → デレ』的轉變,但也有ツン與デレ並存的類型。
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對於不喜歡的對象很冷漠,但是對喜歡的對象卻是很嬌羞。大概是『戀人對於對方這種高反差的態度,可以確實的感受到在對方心中是特別的』的關系。實際上個性很溫柔而且喜好朋友,但經常裝作冷酷而不跟人打交道的姿態。以強硬的口氣掩飾害羞或其他內心真實想法。
日語本字合成自日文擬聲表感疊詞「ツンツン」和「デレデレ」:
「ツン」可被理解為尖尖的、冷酷的、沒有感情的、難以親近的。
「デレ」則可理解為嬌嗲的、為情所擾的。
兩者組合在一起,簡單來說可以視為「愛情上的外冷內熱」。
因為女性角色較容易在情感上冒起矛盾和慌張的情況,故此這屬性出現在女性角色的機會率遠高於男性角色。
「ツンデレっこ」( Tsunderekko )和「ツンデレラ」( Tsunderella )則是對擁有這個屬性的人的稱呼。另外,「ツンデレラー」(Tsundere-er)多半用來稱呼喜愛這個屬性的人,而非擁有這個屬性的人。
隱形嬌:
偽娘:
偽娘是一個ACG界名詞,通常指的是男扮女裝的男性角色,變裝後常常帶有很強的萌屬性,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角色。隨著偽娘角色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男性動漫愛好者開始喜歡偽娘,而女性向BL漫畫中亦常有偽娘出現。
容貌美麗且酷似女性的正常男性,其適合女裝,是地球上珍貴的原生物種,由於數量稀少。
偽娘的基本含義
相貌形態呈女性化,具有很強的萌屬性,生理性別為男,大多給人以錯覺,被誤認為是女生,有的甚至能夠以假亂真,萌過一般女生。另外還有一部分為內心具有女性心理,而且主觀上有變成女生的願望,卻因為個人身體條件的欠缺和生活條件的不夠完美等外界因素而無法做到在身體上偽的很完美的內在型偽娘.
該生物又分為三個亞種,他們是御姐亞種、蘿莉亞種、人妖亞種,御姐亞種的代表人物就是宮小路瑞穗,而渡良瀨準是蘿莉亞種的典型,07新番高達00里的提耶利亞則引領了人妖亞種的新潮流。
(請將這里的人妖與泰國某種需要注射激素的同名生物區分開來理解。)
偽娘的形態
偽娘身女心的6個形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的
基本上來說,所謂的男身女心是分6個類型的
大家經常弄混,在此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 偽娘的6個類型分別是
蘿太 人妖 公主 瑞穗 偽娘 內在型
由於第6種的特殊性,將其分為和前5種有較大不同的另一種介紹
這前5個類型(可以說為外表影響心理類型),又可以分為3個階段
初級階段 就是 蘿太和人妖
★1.蘿太代表天生就偽的外在條件的人 這個類型多半是有某些先天(比如天生就比較漂亮)或早期培養(從小就被當成MM養或者家裡女性佔主導地位)造成的
即男身女心之試作型 ★2.人妖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扮的
即量產型--------------
這2個是初級階段
沒什麼太殺傷性 ★3.如果這2個形態持續一段時間就會繼續進化
就成了公主
即改造型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異常的華麗 他們已經懂得一些女性的心理了 所以扮起MM破綻比較小 但是他們的理解還比較表面化 因此還是經常被老道的色狼們揭穿 這一階段的人扮MM多是因為某種目的 大部分人也就留在這一水平了--------------
這個是中級形態
殺傷力有限 ★4.之後公主有極小可能基因突變為最終形態瑞穗
這個階段就返樸歸真了 他們對於女性的心理非常了解 因此扮MM幾乎沒有破綻 會有大批色狼栽在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扮MM就沒有什麼目的性了 多半是以扮MM本身就有興趣 部分瑞穗是由蘿太直接突變而來 特點是即使自己反對別人依然會將他認為MM ★5.再接下來就是偽娘
與公主進化成瑞穗的偶然性不同
瑞穗幾乎是一定會進化為偽娘的 如果說瑞穗是最終形態 偽娘就是完美形態 是男身女心的最終決戰型
基本本偽娘看上的獵物是很難跑掉的 即使已經知道了偽娘的性別
而且偽娘一般男女通吃 這是因為偽娘不僅非常了解女性心理 對男性心理也了如指掌
這個形態是需要天分和長時間的培養 是非常大殺傷性的類型--------------
最後2個形態也是高級形態
殺傷力極大 另區別於前面5種形態,在這里內在型偽娘單獨作為一個種群
內在型因為心理的強烈的偽娘慾望,所以進行偽,這類偽娘的心理基本上達到上面偽娘標准,但相貌往往不盡人意,在網路世界中擁有幾乎無法找出破綻的強大力量,但現實中往往因為身體和心理的不一致承受很大的壓力,可謂是壓力最大的偽娘之一.
偽娘的戀愛取向
成為偽娘的人,主要有三種類型:
1.單純偽娘(BG)
2.完全偽娘(BL)
3.單身貴族一.單純偽娘(BG)
像這種滴偽娘呢,有點像異裝癖。同樣男身女心是基礎,但不是全部。對這種類型的偽娘來說,他們本身是希望並成為女性,嚮往著女性美麗的外表。但他們依然對異性(女滴)有好感,並不會完全失去男性的氣概。他們只是單純的希望變成女性,但同時喜歡著希望成為的那種女生了(類似心理型GL)單純偽娘中又分一種:
偽裝型,這類就是偽裝/泛COS型,一般為COSPLAY愛好或特殊任務/目的需要等而偽娘的,屬於試作型偽娘,但長期偽裝也可能會進化到中級階段(高級階段太難)心理和各個方面往往都是正常的。
例:公主公主中的三位男公主基本可以算為偽裝型。二.RY偽娘(BL)
這種類型的偽娘就是典型的「爹媽給錯身體」型。指的是心理已經完全是女性且外表也是女性打扮,但實際=v=還是個男的。在他們內心中自己就是個女的,所以自然而然的要喜歡男性(身體型BL),有點類似於超級小受。但對他們自己來說,自己就像正常的BG戀愛一樣,與常人無異(心理型BG)。主要就是因為小時候受環境或基因影響,一句話:完全的男身女心!三.單身貴族
這種類型的偽娘心理上偏向女性化,但無論是對男生或是女生都無太大興趣,拒絕走世俗傳統路線,只是喜歡鏡子中的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虛擬的完美女孩形象,與現實社會有著一定隔閡,生活在自己營造的虛幻空間里。RY偽娘中又分一種:
雙面型,即男女轉換型,男人時表現男人的特徵,女人時表現女人的特徵。通常具有雙重人格。例:指尖奶茶男(?)主角(池田由紀)
偽娘的補充說明
好了
大家明白了吧
偽娘是非常高級的類型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偽娘的
不要再弄混了新世紀福音書補:還有雙性戀.
偽娘性取向:偽GL(柏拉圖)>雙性(自己是受)>BG(自己是女方)>BL(自己是受)>BG(自己是男方)
拉風:
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脫線:
好像是指說話說到一半突然轉換話題,扯到別的地方了,然後就說那個人脫線,腦子不夠的意思吧,不太記得了脫線好像是神經病的意思,"你發神經呀"這種,
「脫線」的確是「痴線」的囯語版,但是「痴線」的原型是「粘線」(廣東話口語的「粘」音為ci),也就是神經粘在一起,就是神經有問題了
脫線的確是外來語,可是不是音譯來的,而是從日語逆輸出來的。
日語「脫線」本意有兩個:1 列車脫軌 2 說話做事脫離常規。
由於日本在我國台灣省長期的殖民統治,因而有相當多的台灣人說話中夾雜日語單詞,有一些較常用的此類詞就成為了外來語,比如「脫線」。這些年,大陸青年受到了來自台灣香港文化的巨大影響,從台灣香港語言中學來很多非標准詞彙。
類似「脫線」的還有「漫畫」「阿獃」等。
正太:
可愛小弟弟。一般被認定的「正太特質」即是年紀小、沒有鬍子、很可愛、體質瘦弱的小男生,但個別例外;當然如果經常穿著短褲則會更為貼切。至於有喜歡這類小男生的傾向者,則可說成帶有「正太情結」即Shota Complex,一般是專指女性居多。「正太情結」或「正太癖」現在一般稱為「正太控」。所謂正太控是指對0~18歲左右之未成年男孩、少年哥哥弟弟本身及以這兩者為對象之繪畫少年、漫畫、小說抱有強烈愛情、感情的人們。用於現實行為時,一般指對男孩或少年的喜愛,但不一定涉及情色方面。對男孩子特別愛護關懷的成年人有時也會被稱為正太控。正太的英文寫法為「shota」。
KUSO:
KUSO在日文作「可惡」的意思,也是「糞」的發音。也是英語「shit」的意思。起先是教游戲玩家如何把「爛Game認真玩」的意思。通常也拿來當成罵人的口頭禪。但對台灣的網路世代而言,「KUSO」(或稱為庫索)則漸漸演化成「惡搞」之意。後來kuso也漸漸有了無聊的意思.KUSO在台灣早期只限於網路,後來則利用網路的特性,影響范圍愈來愈大。 後來經台灣傳入大陸。 現在大陸用途十分廣泛.
惡搞文化,指的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常見形式是將一些既成話題,節目等改編後再次發布。惡搞在當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見。
撫子:
畫《魔卡少女櫻》中木之本櫻的母親閨名叫天宮撫子,與木之本藤隆結婚後,名 木之本撫子。其人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我這樣不通日語的人,很容易從漢字上生發出自己的理解:「撫子」總讓人覺得是溫柔、親切、純凈、嬌弱的,被父母愛憐著的孩子形象。這固然只是我的想法,但對《源氏物語》而言,這種理解也不是完全無理。
『叄』 動漫是什麼
動漫(Animation & Comic),「動漫=動畫+漫畫」,即動畫和漫畫的合稱,指動畫與漫畫的集合,取這兩個詞的第一個字合二為一稱之為「動漫」,並非專業術語。在台灣也常被稱為「動漫畫」。
「動漫」一詞最早在正式場合被使用,是1998年11月大陸的動漫資訊類月刊《動漫時代》的創刊。這一詞語後經由《漫友》雜志傳開,因概括性強在中國大陸地區的使用開始普及起來。
「動漫」這一合稱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動畫和漫畫產業聯系緊密,所以日本動畫和漫畫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動漫時代》這樣綜合了日本動畫和漫畫咨詢的雜志。
因此,「動漫」最早主要在日本動漫的愛好者中使用,用來指日本的動畫和漫畫。但隨著中國動畫和漫畫產業的發展,用來指中國的動畫和漫畫的場合也多了起來。
「動漫」的英文翻譯有多種版本,《動漫時代》為「Animation & Comic」,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為「Comics & Animation」,中國國際動漫節為「Cartoon & Animation」。
當今在中國大陸地區,有許多人將」動漫「的概念與「動畫「的概念混為一談,認為動漫就是動畫,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動漫」確實可以簡化稱為「動畫」,但「動漫」實際上是「動畫」和「漫畫」的結合稱呼,不全是只有動畫。
但是由於詞性的模糊和詞語本身具有的雙重屬性,會使人產生不同的誤解,進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分歧,所以在具體的作品的使用中應使用「漫畫」和「動畫」或是「漫改」 「原漫畫動畫化」等加以區別。
(3)全世代動漫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動漫典型代表:
1、日本動漫
日本是世界動漫強國,其動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創新和吸引力。動漫是日本的重要產業鏈,在全球鮮有對手。
日本動漫起源於1917年,其動漫作品更注重使作品精緻小巧,而且一絲不苟的日本文化同樣也影響了日本動漫的特質。日本動漫的特色總括起來可以界定為:細致的角色、造型及場景設計;藉助超現實的想像空間,以滿足觀眾對不可能實現之事的幻想;刺中觀眾幻想的神經。
在日本,有幾家專業性的卡通藝術家機構。其中,「日本漫畫家協會」成立於1964年,是日本唯一的全國性漫畫家組織。匯集了全國所有的專業卡通藝術家。
協會前任主席是近藤日出造。1985年,協會被日本教育科學部認可,開始它對卡通藝術人士的公共性服務。協會的現任主席是千葉徹彌。協會匯集了各種流派的卡通藝術家們。協會總部設在東京,並由9個分支機構遍布日本。
2、中國動漫
中國動漫,是指中國(大陸)地區的動畫和漫畫。
中國動畫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片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綜觀中國動畫這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動畫始終致力於一條本國特色的道路。
3、美國動漫
美國的動漫作品較其他國家的動漫作品而言,其動作流暢、情節想像力豐富,而且通常多運用高科技拍攝手法。概括起來,美國動漫的特色不外乎這四種:「美國英雄主義」、「利用動漫特技製造逼真感與震撼力」、「刺中觀眾幻想的神經」和「英雄配美人」。
參考資料:
網路-動漫
『肆』 動漫的定義是什麼
動漫即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因兩者間存在密切聯系而(漢語里)一般把兩者合稱為動漫。當今網路、電視、雜志等媒體上「動漫」一詞已經被頻繁使用,但因為部分傳媒的誤用,對這一詞的誤解也越來越多。
動漫是動畫或漫畫的合稱與縮寫,是在華人地區才有的稱呼,另外西方國家將日本動畫稱Anime、漫畫則稱為Manga。
而現今,動漫的發展已屬於文化創意產業,同時是目前全世界熱門且高人氣的流行文化。
『伍』 一般動漫有的有OVA版,OVA是什麼意思啊
OVA就是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的縮寫就是完全原創的劇情。TV版一般是按照漫畫拍成的動畫,而OVA則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劇情。劇場版一般長度比較長,像電影一樣,OVA一般比較短但比TV版稍長。
因為動畫1集是漫畫的幾話,動畫和漫畫的更新大概都是一星期1次,所以動畫的速度遠遠大於漫畫的,由於有時候動畫更新速度差不多大於漫畫,為了讓漫畫出多些,又吸引更多觀看者,就只好原創動畫,就是TV製作人員自己畫自己製作的,與漫畫有一定聯系,質量也有高有低。
OVA版優點:
OVA的長度不受限制,比較自由,一部動畫,長篇的在四十到五十分鍾,短篇的二十到三十分鍾,和劇場版有明顯的長度上的區別。一般來說,能夠作為OVA的作品,都不在電視或戲院上上映,觀眾們想看要租借或者是購買。
『陸』 動漫的TV版、OVA 版、劇場版是什麼意思
1、劇場版
劇場版是在影院公映的特攝與動漫作品,是日本特攝與動漫按傳播方式分類的一種,在中國又被稱為特攝與動畫電影。通常片長為90分鍾,製作成本一般高於OVA及TV動畫。
不論在人物動作的流暢感,還是使用的分色數,甚至每秒的作畫張數上,都比電視版動畫和原創動畫錄影帶有明顯的提升。因此畫面精度是三者中最高的。
2、TV版
電視動畫(Television animation)一般也叫動畫劇,是指在電視頻道上播映的動畫作品。動畫技術較規范的定義是採用逐幀拍攝對象並連續播放而形成運動的影像技術。不論拍攝對象是什麼,只要它的拍攝方式是採用的逐格方式,觀看時連續播放形成了活動影像,它就是動畫。
3、OVA版
原始光碟動畫(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OVA)。一般指通過DVD,藍光光碟等影碟發行的方式為主的劇集,也指一些相較原著篇幅較小且內容不一的動畫劇集,相較於電視動畫、劇場版電視或者電影院播放的不同,OVA則是從發行渠道來劃分的,一般通過DVD等影碟的形式發行。
(6)全世代動漫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動畫的類型:
1、單元劇類型
整部作品架構於同一個背景之上,但各集之間無絕對,或只有薄弱的前後關聯,部份作品的每一集均可視之為獨立作品。頑皮豹、史努比等美式動畫均常見此一型式,日本方面則有像哆啦A夢、海螺小姐等作品。
2、連續劇類型
具有連續劇情的類型,類似於電視劇。通常被認為是由1974年播映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開始,這部作品雖然也具有單元劇之特性,但在故事進行中,各角色和大和號戰艦都持續變化,使前後劇情產生連續性,互相調換會造成不連戲,使得這種原本在真人電視劇上使用的製作方式也被導入動畫界。
大多數日本動畫劇均是此一類型,其中也有許多仍保有部份單元劇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