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動畫 » 動漫最早發源地在哪裡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動漫最早發源地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3-10-03 12:31:25

㈠ 動漫起源於哪裡

推薦答案
日本
12世紀由日本真言宗(日本佛教的一派)僧侶繪制的「鳥獸戲畫」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漫畫的起源,鳥獸在繪者輕松、隨意的筆下行為表現有如人和菩薩。
1814年,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畫家葛飾北齋創造了「漫畫(manga)」這個詞,用來指代他繪制的一種筆法隨意、線條簡練、突出人物主要特徵,以神話、歷史及日常生活為內容的組畫。
當代的日本漫畫從禪畫、浮世繪、狂畫、春畫等日本傳統繪畫中吸取了很多表現手法。
19世紀針砭時事政治的諷刺漫畫出現。1841年創刊的英國漫畫雜志《Punch》(又譯:《笨拙畫報》)在這方面最有影響力。《Punch》的日文版於1862年出現。「Punch-繪」後來被用來指代歐洲風格的諷刺漫畫。1877年日本出現了《Punch》風格的刊物《團團珍聞》。其中的漫畫採用了氣球對話框和一些西方繪畫技巧。1902年日本第一部有排版對話的四格漫畫出現。
日本漫畫的另一個主要影響來自於美國20世紀20~30年代的漫畫大爆炸,《唐老鴨和米老鼠》、《超人》等漫畫的出現影響了很多日本漫畫家。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日本漫畫誕生於「二戰」後。日本「漫畫之神」手冢治蟲賦予漫畫以新的含義。他吸收傳統藝術特色,並嘗試將各種能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繪畫技巧運用於漫畫創作。他將變焦、廣角、俯視等各種電影的表現手法融入漫畫,使漫畫有了電影般的動感。手冢治蟲成功地將日本漫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並使其有了鮮明的自我風格,為日本飛速發展的漫畫產業奠定了基礎。
現代日本漫畫發展的階段
「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冢治蟲曾把日本現代漫畫的反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得道具。
第二階段:「清楚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鐵臂阿童木》的TV動畫在電視上連續播映,許多家庭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㈡ 動漫發源地在哪裡速度

日本東京,我們看到的《鬼滅之刃》《名偵探柯南》《多啦A夢》都來源於東京

㈢ 動漫起源於哪個國家

去翻了下網路,動漫是漢語特有詞=Animation&Comic
Animation肯定得20世紀才有了
Comic的話,以下摘自網路
漫畫作為繪畫作品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作為少數人的興趣愛好,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讀物,更是學生的最愛,並成為了漫畫控。雖然才剛蓬勃的漫畫,卻早在800年前,日本已有了漫畫的開始。

歐洲

起源時間:十六世紀

起源地點:義大利

起源時期:文藝復興

重點人物:列奧那多·達芬奇

十六世紀開始使用誇張的表現手法,本是作大壁畫時,在小紙上的速寫,但因誇張的畫作,滑稽的表現,而開始了西洋的漫畫

日本

起源時期:藤原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時代、德川時代

起源地點:日本

重點人物:土佐光行、土佐光信、宮崎駿

日式漫畫是漫畫的一種類型。
16世紀漫畫自西方傳入日本,並發展出獨特的繪畫風格,逐漸在日本形成了擁有大量讀者群的龐大產業,其影響也延伸到其他國家,其中宮崎駿入選美國漫畫殿
堂。日式漫畫並不局限於日本漫畫,在華人地區、韓國、東南亞和歐美等地區也有許多這種風格的作品。。

中國大陸

起源時間:民國十三、十四年

重點人物:豐子愷、陳師曾

豐子愷的漫畫在文學周報連載,也造成了當時風行,雖然中國此時才開始流行漫畫,起源卻是從清末開始,陳師曾的簡筆發表於太平洋報,但當時不稱為漫畫。

台灣

起源時間:二十世紀初

重點人物:楊國城、陳定國、王朝基、陳光熙、洪晁明

當時台灣漫畫的本土意識和色彩強烈,畫作總是富有地方色彩,楊國城、陳繼章開始繪制政治漫畫。後來許多漫畫家受到日本漫畫所影響,開始慢慢出現附有日本漫畫的作品。[1]

㈣ 動漫起源地在哪個國家

日本動畫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其可分為六個階段
一、戰前草創期
戰前草創期--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這段時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
二、戰後探索期

戰後探索期--由日本戰敗到1947年為止。日本戰敗後,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這種題材影響深遠,直到現在還頗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
三、題材確定期

四、畫技突破期

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1987年),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五、路線分化期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動畫進入成熟期後,便出現數部佳片。於是自1987年後半年以來,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以致於造成目前日本電視上找不到幾部好片,而電影幾科部部精彩的情況。

六、風格創新期

風格創新期--自1993年到現在。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沖擊。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棄以往動畫明快輕松的風格,陰郁百壓抑,冷酷帶有對命運的困惑,與人類雖然身處高科技社會,但卻無法擺脫不安的未來的彷徨與孤獨相呼應。
起源:動畫的先驅者,不得不首先提到17世紀的耶穌會教士阿塔納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1640年,珂雪發明了「魔術幻燈」(The Magic Lantern)。這可以說是動畫,也是所有電影的開始。
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攝技術使無生命的物象造成活動錯覺的影片:是1898年美國維太格拉夫電影公司製作的《矮胖子》 ,出主意的是艾伯特.E.史密斯,他從小女兒的馬戲玩具構思出雜技家和動物的形象,然後用逐格拍攝方法拍成。 第一部剪影電影:是1916年美國布雷畫片公司製作的《裁縫英巴特》 ,由C.阿倫.吉爾伯特繪制。 第一部動畫片:是1900年J.斯圖亞特.勃拉克頓製作的美國動畫片《迷人的圖畫》
美國第一部動畫片出現於1907年,至2002年為止,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 一.1907~1937年是開創階段
二.1937~1949年是美國動畫片的初步發展時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長達74分鍾,這在美國動畫片史上是個史無前例的創舉,繼而推出《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動畫長片
三.1950—1966年是美國動畫片第一次繁榮時期。
四.1967~1988年是美國動畫的蟄伏時期。
五.1989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魚》,獲得了極大成功,標志著美國動畫片又一次進入繁榮時期,一直持續至2002年。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很多
中國動畫片的發展經歷了6個時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時期
1946-1956年是中國動畫片的穩定發展時期
1957-1965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一個繁榮時期。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從1978年底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這一時期,是20世紀中國動畫片最繁榮的年代。
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動畫片生產的轉折時期。
進入2l世紀,中國的動畫公司、生產企業和動畫片產量持續增長。
至2002年全國動畫製作公司(包括相關企業)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紀80 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2001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短片7部,系列動畫片42部,總產量約18000分鍾,比2000年增長5000分鍾;2002 年共生產53部動畫系列片及短片,總產量共約17300分鍾,接近2001年的水平。
詳見網路 希望能幫你呵
希望採納

㈤ 二次元、動漫的起源地是哪裡

日本。。。。
日本動漫起源後各年代經典(巔峰)之作

㈥ 動漫一詞是來源於哪個國家是日本嗎

它是一個新名詞,
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所網站「日語聊天室,曾經就此問題展開越洋討論。由於中日雙方使用日語溝通,遇到的第一個障礙便是「動漫」的日語譯法。 動漫」愛好者都知道,「動漫」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發源於日本。但我相信大多數人不會知道,其實在日本至今還沒有「動漫」的概念。我參加了那次「日語聊天室」的討論,有些人使用「漫畫」,有些人使用「アニメ」,有些人使用「アニメーション還有人使用「コミック(comic)」或者「動畫」甚至「卡通」,連所用詞彙都不同,討論不可能達成共識。<BR> 看來「動漫」是中國獨創的詞彙,一般人把它等同於「アニメ」或者「アニメーション」,台灣出身而入日本國籍的「原先生」在討論會上一語道破:「日本人不說『我喜歡アニメ』,只說『我喜歡漫畫』。」原先生從小生活在日本,他的發言是有根據的。<BR> アニメ(アニメーション的略語,一般專指日本的アニメーション)起源20世紀初的美國和法國,是將靜止的單幅圖片鏈接成具有動感的連續畫面的一種電影技術,隨著迪斯尼樂園的成功推廣而風靡全球。日本早期的アニメ追隨歐美,用作宣傳廣告或採用歷史題材,尚缺乏「漫畫」的要素,所以稱作「動畫」,與中文「動畫片」意思相同。所以中文的「動漫」與日語的「アニメ」不完全對應。<BR> 「動漫」與「動畫片」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漫」字,因此在討論中不少人使用「漫畫」或「コミック」。「コミック」來自英文的comic,意思是「戲劇性」,經常與opera結合,特指西方式「戲劇」。在日本,「コミック」具有特定含義,某種意義上是江戶時代流行的「戱畫」的現代版,專指刊載連續漫畫的雜志。一位常年在日本大學任教的中國教授在討論中指出:「走進日本的常規書店,コミック專櫃佔去很大面積,影響中沒見到過漫畫專櫃。」也就是說,「漫畫」的概念要比「コミック」大,包括雜志、單行本、單幅畫、卡通片等。<BR> 「漫畫」在日本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不僅面向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幾乎人人迷戀各種檔次的漫畫,甚至連公司的白領也常常在上下班的電車上沉湎於漫畫雜志。日本漫畫——尤其是連續漫畫的畫面,突破傳統「動畫」的格局與技法,幾副畫面重疊在一個框架內,畫面內插入對話,平面構圖中隱含動感和音響要素,具有立體視覺效果,離アニメ僅一步之遙。現在我們所說的日本「動漫」,絕大部分是雜志漫畫的音像化製品。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動漫」最接近的日語應該是「漫畫」。<BR> 我在日本期間,到各地出差或旅遊,時常光顧「漫畫吃茶」,那裡有各種漫畫可供閱讀,也可欣賞アニメ的DVD作品;我的目的主要是上網(日本很少有網吧)。這也說明「漫畫」包含コミック、アニメ。<BR> 不過,中國的「動漫」不是日本漫畫的翻版,作為一種大眾文化載體,其含義更加廣泛。不僅包括靜態的漫畫雜志、書籍、卡片,還包括動態的漫畫音像製品,甚至還包括漫畫的周邊產品和cosplay(模仿秀)之類。<BR> 從歐美的animation、comic,到日本的「アニメ」、「漫畫」、「コミック」,再到中國的「動漫」,這種風靡世界的大眾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豐富內涵,在中國形成一個新的增長點,何去何從,拭目以待。
還有象這個哥哥所說的:
「 動漫是一種心情,它是我們無奈的生活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里的解壓密碼.畢竟你就生在這個地方,學習,就業天天在你眼前晃來晃去,想避開不太可能.換到動漫心情時就不一樣了,這里沒有世俗的喧囂,沒有師長們挑剔的眼光,沒有媽媽的嘮叨,也沒有陌生人的忽視……總之沒有在現實社會中會給你帶來壓力的因素.進入這里之前,你只需要作一項准備:放鬆,放鬆你的神經,暫時把不快的事情放開,去體驗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經歷就行了.其實在動漫里也有現實中的成分,有活生生的人,也有大千世界中的飛禽走獸,發生的故事有很多在真正的世界裡也出現過,之所以還去看,就是因為看到同樣的事情,感覺不一樣,借一句名人的話說,就是「源於現實,有高於現實」.明知道那裡面的都只是人為設計出來的情節,可看過的人又有誰能說出,完全沒有被那錯綜復雜的情節吸引過,沒有被其中某人或謀事打動過?
這是一種潮流??對這是一種潮流!!

㈦ 動畫片起源於哪個國家

早在1831年,法國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把畫好的圖片按照順序放在一部機器的圓盤上,圓盤可以在機器的帶動下轉動。這部機器還有一個觀察窗,用來觀看活動圖片效果。在機器的帶動下,圓盤低速旋轉。圓盤上的圖片也隨著圓盤旋轉。從觀察窗看過去,圖片似乎動了起來,形成動的畫面,這就是原始動畫的雛形。

1906年,美國人J Steward製作出一部接近現代動畫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oumoious Phase of a Funny Face)。他經過反復地琢磨和推敲,不斷修改畫稿,終於完成這部接近動畫的短片。

1908年法國人Emile Cohl首創用負片製作動畫影片,所謂負片,是影象與實際色彩恰好相反的膠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膠卷底片。

㈧ 動畫起源於哪個國家

動畫起源於歐洲,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人所創作的。
歷史:
1824年,英國人皮特·馬克·羅葛特首先發現了視覺暫留。
1824年英國人約翰·A·帕瑞思發明了「幻盤」(或留影盤)。圓盤的一面畫了一隻鳥,另外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被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
1832年,比利時人約瑟夫·普拉托把畫好的圖片按照順序放在一部機器的圓盤上,圓盤可以在機器的帶動下轉動。這部機器還有一個觀察窗,用來觀看活動圖片效果。在機器的帶動下,圓盤低速旋轉。圓盤上的圖片也隨著圓盤旋轉,從觀察窗看過去,圖片似乎動了起來,形成動的畫面,這就是原始動畫的雛形。
1906年,美國人 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製作出一部接近現代動畫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臉的幽默相》,該片被譽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
1908年,法國人埃米爾·科爾首創用負片製作動畫影片,所謂負片,是影象與實際色彩恰好相反的膠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膠卷底片。採用負片製作動畫,從概念上解決了影片載體的問題,為今後動畫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科爾也被稱作是「現代動畫之父」。
1909年,美國人溫瑟·麥凱用一萬張圖片表現了一段動畫故事《恐龍葛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象樣的動畫短片。
1913年,美國人伊爾·赫德創造了新的動畫製作工藝」賽璐璐片「,他先在塑料膠片上畫動畫片,然後再把畫在塑料膠片上的一幅幅圖片拍攝成動畫電影。多少年來,這種動畫製作工藝一直被沿用著。
1928年,華特·迪士尼創作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號汽船》;1937年,又創作出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他逐漸把動畫影片推向了顛峰,在完善了動畫體系和製作工藝的同時,還把動畫片的製作與商業價值聯系了起來,被人們譽為」商業動畫之父「。
1995年,皮克斯公司製作出第一部三維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使動畫行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原理:
動畫是通過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解後畫成許多動作瞬間的畫幅,再用攝影機連續拍攝成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變化的圖畫。它的基本原理與電影、電視一樣,都是視覺暫留原理。醫學證明人類具有「視覺暫留」的特性,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畫或一個物體後,在0.34秒內不會消失。利用這一原理,在一幅畫還沒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畫,就會給人造成一種流暢的視覺變化效果。
分類:
按工藝技術分為:平面手繪動畫、立體拍攝動畫、虛擬生成動畫、真人結合動畫;
按傳播媒介分為:影院動畫、電視動畫、廣告動畫、科教動畫;
按動畫性質分為:商業動畫、實驗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