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動漫真人化的問題。。。
近年來的日本影視界,改編熱門漫畫作品蔚然成風。在《NANA》、《花樣男子》、《死亡筆記》等被改編成真人出演的影視劇集後,今年4月,真人版《櫻桃小丸子》被隆重推出;8月,連載10年的著名動漫《名偵探柯南》真人版電視也拍攝完畢……一時間,這股熱潮更是被推到了頂峰。
為什麼日本動漫會如此熱中於拍攝真人版?這意味著動漫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還是低迷期的無奈之舉?
日本的《流星花園》
2005年年底,在網路上,我們可以與日本電視觀眾每周同步看到一集《花樣男子》。看第一集就覺得似曾相識,看到第二集已忍俊不禁:這分明就是《流行花園》嘛!
沒錯,在根據日本漫畫改編的台灣電視劇《流星花園》一路走俏之後,日本不服氣自己的動漫在別國賺取大把鈔票,也推出了和漫畫同名的劇集,角色年齡更接近漫畫,場景服裝等也更加符合漫畫中的日本生活環境。
這樣的改編,不再是人們習慣的那種模式——由漫畫改編成動畫,而是跳出動畫每秒24格或25禎靜止畫面的要求,交由活生生的人在攝影機面前表演。這就是所謂的「真人版」。
2006年4月18日,更引人注目的真人版動畫面世:《櫻桃小丸子》以3集短劇的形式在日本開播。
改編這部動畫實在是一件富有挑戰的事情,櫻桃小丸子的漫畫原著誕生於1968年,同名動畫片於1993年推出。此後每一年日本都會製作將近150集播出,至今仍在播放。把這樣一部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擁有固定地位和形象的動畫片改成真人版,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部真人版的《櫻桃小丸子》對觀眾們想將其與動畫片相比對的心理,似乎早已心知肚明:兩個多小時的劇集中,時不時出現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連音樂也很相近。看得出,電視的編導們在為劇集從包裝到演員本身與動畫片的每一處相似而沾沾自喜。
我們通過網路點對點傳輸找到的真人版《花樣男子》和《櫻桃小丸子》都不是偶然,因為近年來日本漫畫或動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越來越常見。
此前,《NANA》由矢澤愛同名漫畫改編成電影,獲得熱烈追捧,於是在2006年4月推出了動畫片。在漫畫連載剛剛結束不久的7月,這部緊隨漫畫製作完成的動畫片開始在日本以外二十多個國家播出,同名電影也聲稱即將推出續集。
改編改編再改編
動漫作品真人版的改編的確在日漸增多,但這似乎不能完全代表日本動漫發展的全部方向,因為日本動漫向來習慣於多個平台的投放。
這幾年日本動漫產業里最流行的做法,實際上是將Galgame游戲(美少女游戲)改編成動畫:僅2006年上半年,就有《真實之淚》、《Gift》、《傳誦之物》、《Love Get Chu》等游戲作品被改編成動畫。
此外還有動畫改編成游戲的,比如《薔薇少女》、《Fate Stay Night》、《真月譚月姬》、《學院天堂》、《心跳回憶》、《機器人大戰》等動畫,先後推出了游戲版。
這些動畫版游戲、游戲版動畫,以及動漫的真人版影視劇,加起來構成了日本動漫產業這兩年來的一個大趨勢:「改編」。
為什麼不創新
為什麼近期圍繞日本動漫的話題多半是「改編」而不是「創作」呢?
眾所周知,一部好的動漫作品離不開引人入勝的劇本和好看的圖畫,而近年來,日本動漫行業好劇本的缺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看看日本的漫畫雜志上長篇連載正在變得越來越少,就不難發現這一趨勢。
可以用的本子少了,動畫製作的數量必然會下降,於是製作公司便不得不另謀出路,比如把游戲改編成動漫作品,或者是把動漫作品改編成真人版影視劇等。
同時,也正是因為好作品的缺失,懷舊情結也開始大肆彌漫。在這兩年中國和日本的幾個動漫展會上,舊作品再次被搬出來宣傳和展映的現象比比皆是,似乎是致敬,但多少也是無奈之舉。
另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由於近年來日本國內經濟狀況的影響,內容深刻、有思想的片子只有押井守、宮崎駿等少數幾個動漫大師還能用名聲支持著來製作,其他不知名的導演就只能靠改編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