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動漫里有那些節日和祭奠
日本的法定節日:在法定的國民節日里,學校、機關、企業都放假。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的風俗,除夕前要大掃除,並在門口掛草繩,插上桔子(稱「注連繩」),門前擺松、竹、梅(稱「門松」,現已改用畫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吃過年面,半夜聽「除夕鍾聲」守歲。元旦早上吃年糕湯(稱「雜煮」)。
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在成人節這天都穿上傳統服裝,慶祝成人
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日本的成人節源於古代的成人儀禮,而日本古代的成人儀禮是受中國「冠禮」的影響。所謂「冠禮」,指男子成年時舉行的一種加冠的禮儀。從加冠這天起,冠者便被社會承認為已經成年。日本仿我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1948年,日本政府根據民俗規定滿20歲的人要過「成人式」,目的是要讓青年意識到自己已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凡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在成人節這天要身穿傳統服裝參加官方或民間團體為他們舉辦的成人儀式,內容包括年輕人宣誓、長者的祝賀和參拜神社以及參加各種傳統的文娛活動等(點擊上圖看大圖 )。
日本逾四成「新成人」對未來持悲觀態度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據日本神話,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建國紀念日」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的「紀元節」(empire day)。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二戰期間,當時的執政者為了在人民中間培植崇拜天皇的軍國主義思想,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本天皇祖先「建立」日本的功績的紀念日。1948年在制定國民節日法時,否定了這個節日。1952年修改節日法時,又把2月11日更名為「建國紀念日」。從那時起,日本社會上就存在著贊成和反對兩種不同的觀點。
春分: 日歷上的秋分日,按日歷每年前後有所不同。歌頌自然,愛護生物。
憲法紀念日:5月3日。1947年5月3日,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實施新憲法。
男孩節(端午節):5月5日。在這一天,有兒子的家庭門前均懸掛著祝男孩子健康成長的「鯉魚旗」。日本以陽歷5月5日作為端午節。端午節與男孩節同日,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還擺菖蒲葉,屋內掛鍾馗驅鬼圖,吃去邪的糕團(稱「柏餅」)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願望。根據「尊重兒童的人格,謀求兒童的幸福,同時感謝母親」的原則,規定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海之日:7月20日。制定於1941年,從1996年起成為國民紀念日。日本四面環海,為了感謝得自海洋的恩典,並祈禱能成為國運昌隆的海洋國家而制訂。
敬老節:9月15日。日本人到42歲時才可以稱「壽」做生日,通常被稱為「初老」。到60歲時稱為「還歷」。77歲時為「喜壽」,88歲時為「米壽」,99歲為「白壽」,即百字少一,活到百歲就是「百壽」了。每年9月15日,日本各地都要開展敬老活動,為老人體檢、整理修繕房屋、敬贈紀念品、組織慰問等。老人則根據自己的愛好,開展有益身心的活動。日本厚生省在這一天還要發布「長壽者名單」,登載在各地報紙上,只有百歲以上高齡者才能入闈。
秋分:日歷上的秋分日,按日歷每年前後有所不同,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第十八屆奧運會在日本東京開幕。
文化節:11月3日。1945年以前,這一天作為明治天皇的生日舉行慶賀活動。戰後,它的主題被定為「愛自由,愛平等,促進文化發展」,在這天,對文化事業有卓越貢獻者被授予「文化勛章」。
勤勞感謝節:11月23日。提倡勤勞,慶賀生產發展,國民之間相互感謝。
⑵ 有關日本風俗習慣,名勝古跡,節日祭的日本動漫
《花開物語》,日本傳統旅館
節日祭的大部分動漫都包含。
⑶ 有沒有一些有日本本土風俗特色的動漫,平常那些都看膩了
《櫻花任務》 25話 已完結,講的是東京城市少女跑到鄉村 做類似村支書,振興鄉鎮的故事,會有大量的鄉土文化人情。
b站第一集番號:AV9629541
《悠哉日常大王》 喵帕斯的出處,很悠閑很靜很日常。
⑷ 關於動漫的節日
秋田縣橫手地區的"做雪屋"(新年活動之一):做一個縱橫2米左右的雪屋,中間設一祭壇祭拜水神。入夜,幾個孩子聚集在雪屋裡,喝甜酒、吃甜餅。舊時有關在小屋(稱新年小屋)里縮減飲食,過避邪生活的風俗,現在日本中部以東地區仍非常盛行。經過演變,如今成了孩子的一種快樂儀式。
札幌的雪祭(2月第1個星期五至星期天):在舉行雪祭的日子裡,以動物、神話及傳說等為題材,排列著大小各種雪像。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園里舉行。
博多的"頓達節"(5月3日至15日):所謂"頓達",是荷蘭語Zondag之訛,休假的意思。化裝成神話里的神仙騎著馬或者穿著盛裝的孩子站在彩車上,成群結隊、熱鬧非凡地通過市街,此外還舉行形形色色的文藝演出。
京都的只園節(7月1日至29日):這是八坂神社的祭禮,起源於9世紀末,為了祈求驅逐瘟疫。16日夜晚,城鎮的舊式家庭在屋檐下掛著神燈、青簾,鋪上席子,裝飾鮮花,豎起屏風,給節日增添光彩。用矛裝飾的彩車上,燈光通明,演奏著只園樂曲。17日絢麗多彩的矛彩車的巡迴,使節日氣氛達到高潮。
青森的"睡魔"節(8月3日至7日):肩上扛著大型紙糊的偶人、魚蟲鳥獸,或放在車上,合著笛子、大鼓的伴奏,一面發出吆喝聲,一面熱鬧地穿街走巷。夜裡從里邊點上燈火,沉浸在幻想的氣氛之中。6日夜裡到7日,把這些東西送上船,在海面上巡遊,這景色真是值得一看。它是點綴青森地方夏日的風情詩。這個活動名稱好象取自"想睡覺"一詞的詞干,意為"睡魔","驅散睡魔"就是這一節日的發端。
仙台的七夕節(8月6日到至8日):它是緣由七夕傳說的節日,全國都舉行七夕節活動,其中的仙台最為有名。家家戶戶豎起竹竿,上面掛著各具匠心的五彩詩箋或燕尾旗,爭相媲美;尤其是在商業街,豪華裝飾鱗次節比,凝聚著各種情趣,加深了節日氣氛。秋田的竿燈節(8月5日至7日):這是秋田市舉行的七夕節活動,意欲驅散一年裡的睡魔,以免妨礙工作。在一根長長的粗竹子上,橫繫上幾根竹子,掛上46個或者48個燈籠,然後在頭上、肩上或掌上保持平衡,反復豎立。年輕人還隨著大鼓的伴奏獻技,做到粗竹子不倒下,以此互比高低。
德島的阿波舞(8月15日至18日):據說起源於16世紀末期,當時百姓以跳舞慶祝諸侯進城。隨著三弦琴、大鼓、笛子的伴奏,不論男女老少都穿著輕便單和服跳舞。舞蹈簡單、活潑,用手打著拍子,舞步輕松有趣,全市居民盡情歡跳,通宵達旦。
長崎的重陽節(10月7日至9日):這是諏訪神社的祭禮。所謂"重陽"指陰歷9月9日,緣由於中國的重陽節(據說9為陽數,兩個9重復即為重陽)。在這個節日里,跳起中國式的蛇舞,令人想起閉關自守時代唯一的開港地長崎的風土人情。
京都的時代節(10月22日):這是平安神宮的祭禮。將京都成為首都後1000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時代的風貌列隊展現,使人感到好象親眼目睹日本歷史畫卷的無比美麗。
男鹿半島的"驅懶節"(12月31日):"驅懶"一詞由日語"生身剝"轉訛而來,所謂"生身"是指老在爐邊烤火皮膚上出現的黑紅色斑痕,也即指生有這種斑痕的懶漢。這是自古在男鹿半島上流傳的奇特的民間活動。青年們戴著假面具,身穿用稻草或者海草作成的短蓑衣,扮成鬼怪的模樣,手持紙糊的菜刀、棍棒、草袋等,串門走戶,以此告誡懶漢們。
另外,滬江可以下到日本動漫節日的電子書~
地址:http://www.hjenglish.com/down/1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