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動畫 » 日本動漫什麼時候出來的
擴展閱讀
怎麼自己做兒童舞蹈鞋 2025-02-14 07:53:33

日本動漫什麼時候出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6-30 08:44:24

日本動漫是從何時興起的誰是主導者

日本動漫是指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製作的動畫,其動畫風格特徵與美國動畫不盡相同。日本動畫以對比鮮明的畫面,個性化、多姿多彩的圖像,以及鮮明的角色性格為特色。故事通常有著各種不同的故事背景,針對較大范圍的觀眾群。日本動畫的傳播手法包括電視播送,依靠諸如DVD之類的媒介分發,或者結合到電子游戲之內。日本動畫常常受到日式漫畫的影響。第一套廣泛流行的動畫連續劇是手冢治蟲的《無敵鐵金剛》(1970年),典型連動畫,不僅讓日本人丟臉,還不受各國孩子的喜愛。1969年開始播放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夢》,迄今已創作超過四十年,而且還曾登上過《時代雜志》,可說是卡通里的常青樹,至今仍有孩子熱愛看它。

以漫畫、動畫為研究主體,包括其起源、發展經過、未來發展走向等內容,輻射網路游戲、圖書小說、電影、周邊玩具、音樂製作、服裝設計、動漫產業鏈等多個領域的一門學科。簡言之,研究一切與動漫相關的學問。當前,世界動漫發展正處於黃金期,而國產動漫正處於起步與發展的階段。此,迫切需要以系統、科學的方法對動漫進行研究,弄清其發展規律,以服務於國產動漫的發展。動漫學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正等待著漫迷和動漫研究者的探索與發現。

動漫領域衍生出的許多術語均已經被廣泛應用,例如:萌(日語中的萌え e),蘿莉,御姐,宅等等。

動漫產業日益與游戲產業結合緊密,在日本已經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動漫已經從單單的平面媒體和電視媒體擴展到游戲機,網路,玩具等眾多領域。 許多動漫遊戲應運而生,例如《死神 bleach》PSP平台的游戲,也有許多GALGAME被改編成動漫作品,例如《あかね色に染まる坂,akaneiseinizenmalupan》 ,《EF-a tale of memores》 等等

Manga(まんが,manga)為日語「漫畫」的羅馬字注音。另外,英文詞cartoon的中文音譯「卡通」,也是漫畫與動畫的合稱,但常被用來特指美國動畫。

動漫人才是指掌握動漫製作設計技巧的人群,日本目前有大約三萬人從事動漫製作設計相關職業,他們多在相關行業單位中工作,以動漫製作設計主要為工作內容。 動漫培訓是指參加動漫職業學校或者動漫培訓班以求掌握動漫知識或動漫製作設計技巧的行為。

㈡ 日本動漫產業什麼時候起步的

—幽默與偶像—

1923年,日本第一個漫畫偶像誕生。他是由樺島勝一刊登於《日刊朝日俱樂部》的《阿正的冒險》中的角色。一年之後,漫畫大師麻生豐刊登於《報知新聞》上的幽默長篇漫畫《滿不在乎的爸爸》引起極大的轟動,這部漫畫給經歷了東京大地震後的人們帶來極大的鼓舞。由此開始,幽默漫畫開始大量出現於報紙、刊物中。由於其極高的受歡迎度,越來越多的漫畫家開始投入這一類型漫畫的創作中,幽默漫畫的陣容開始日益壯大。
1924年,正力松太郎就任《讀賣新聞》的新社長,為了向新市場挑戰並爭取更多的讀者群,他特別設立了漫畫部,將麻生豐、下川凹天、實戶左行、堤寒三、柳瀨正夢等人招入旗下,並於同年10月發行了4頁的彩頁附錄。時至昭和初年(1925年),漫畫的受歡迎度已達到頂點,連載漫畫已逐漸成為日本漫畫界的新模式。
1925年以後風花雪月派和無產者派開始興起,他們的畫風與故事成為當時漫畫界的一大特徵。1926年-1936年,少年漫畫開始大放異彩。田河水泡的《黑流浪漢》、島田啟三的《阿吉歷險記》成為日本全國少年們爭相傳閱的經典之作。而橫山隆一的《健少爺》、《小阿福》不僅獲得少年的喜愛,更吸引了大批成年人翻閱。
—新漫畫的時代—

1945年,由於缺乏紙張,漫畫的出版數量開始減少。從1946年到1950年,戰後的新價值觀打亂了之前的傳統和秩序,各種漫畫因此應運而生。此時的日本漫畫界出現了一位為日後的日本漫畫帶來深遠影響的大師。他就是手冢治蟲。1946年,手冢治蟲的《新寶島》的問世是日本漫畫邁出成為現代主流映象漫畫的第一步。他將電影運鏡的手法運用於漫畫,為漫畫映象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1947年,《漫畫少年》創刊,這本少年漫畫刊物成為當今漫畫巨匠們的搖籃。曾在此刊物上發表過作品的作者有藤子�6�1F�6�1不二雄、藤子不二雄A、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松本零士、手冢治蟲等。
1949年,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MP》創刊,少年漫畫開始迅速發展。時至今日,《少年JUMP》已成為日本漫畫界出品優秀漫畫的巨頭之一。這一時期,杉浦茂的荒誕漫畫、橫山泰三的社會評論漫畫拓擴了漫畫類型。而手冢治蟲初期的三部優秀科幻作品《前世紀》、《大都會》和《未來世界》也於此時登場。另外,山川總治的《少年王者》和福島鐵次的《沙漠的魔王》進一步完善了漫畫類型。
—動畫時代—

隨著電視娛樂的突飛猛進,許多深受歡迎的漫畫作品被改編成動畫,動畫化的成功同時促進了漫畫的發展,時至今日,日本的動漫畫已是不可分隔的兩大領域。一部優秀的漫畫作品勢必會製作成動畫,而一部熱播的動畫也會物色漫畫家為其執筆繪制漫畫。

—迅速發展—

1965年-1975年是日本日本漫畫迅速發展的10年。各種不同類型的漫畫開始正式劃清范圍,各種適合不同類型漫畫刊登的雜志也相繼創刊。各大雜志社開始出版分別適合中、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甚至各階層的社會人士的漫畫雜志,漫畫開始受到社會的注目。
1964年,因為「新漫畫派集團」的核心人物近藤日出造等人的極力呼籲,日本漫畫家協會由此誕生。日本漫畫家協會的宗旨是維護漫畫家協會會員的權益,為文化作出貢獻。1972年,「日本漫畫家協會獎」正式設立,並被譽為最有權威的獎項。由此,日本漫畫界開始出現各種漫畫獎項,如「文藝春秋漫畫獎」、「小學館漫畫獎」、「講談社漫畫獎」、「讀賣國際漫畫獎」、「手冢獎」、「赤冢獎」、「藤子不二雄獎」等。
60年代中葉到70年代中葉,隨著一些小說作家加入漫畫腳本的創作,日式漫畫的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而正統少女漫畫也開始呈現上升之勢。這一時期著名的少女漫畫家有中滿智子、細川知榮子、西谷樣子、水野英子等等。她們的作品開拓了少女漫畫的新題材,少女漫畫也由此得到了迅速發展並逐漸趕超上少年漫畫。而池田理代子的《凡爾賽的玫瑰》更是將少女漫畫推上了高峰。、

—步入成熟—

80、90年代,日本漫畫進入成熟階段。此時的漫畫流派無論在畫風、題材還是故事情節等方面都呈現多樣化,各大雜志社也基本確立了其地位和出版方向,旗下漫畫家們各顯其能,日本漫畫界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許多漫畫周邊產品也相應地得到發展,如玩具、模型等等。日本漫畫事業體制已基本穩定,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系統。
每年,日本都會舉行各種漫畫欣賞和漫畫巡展,為讀者展示更多優秀的漫畫作品以及發掘培養新一批的漫畫人才。漫畫的出版也從最初的報紙、雜志發展到了租界版、單行本、單行本完全版、精裝版、文庫版等等多種出版形式。
如今,雖然動畫、游戲的迅速發展為漫畫界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的漫畫家的加入,日本的漫畫界依然會蓬勃發展,繼續為喜歡日式漫畫的讀者創作更多優秀而精彩的漫畫作品。

㈢ 日本動漫起源於什麼時候

12世紀由日本真言宗(日本佛教的一派)僧侶繪制的「鳥獸戲畫」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漫畫的起源,鳥獸在繪者輕松、隨意的筆下行為表現有如人和菩薩。

1814年,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畫家葛飾北齋創造了「漫畫(manga)」這個詞,用來指代他繪制的一種筆法隨意、線條簡練、突出人物主要特徵,以神話、歷史及日常生活為內容的組畫。

當代的日本漫畫從禪畫、浮世繪、狂畫、春畫等日本傳統繪畫中吸取了很多表現手法。

19世紀針砭時事政治的諷刺漫畫出現。1841年創刊的英國漫畫雜志《Punch》(又譯:《笨拙畫報》)在這方面最有影響力。《Punch》的日文版於1862年出現。「Punch-繪」後來被用來指代歐洲風格的諷刺漫畫。1877年日本出現了《Punch》風格的刊物《團團珍聞》。其中的漫畫採用了氣球對話框和一些西方繪畫技巧。1902年日本第一部有排版對話的四格漫畫出現。

日本漫畫的另一個主要影響來自於美國20世紀20~30年代的漫畫大爆炸,《唐老鴨和米老鼠》、《超人》等漫畫的出現影響了很多日本漫畫家。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日本漫畫誕生於「二戰」後。日本「漫畫之神」手冢治蟲賦予漫畫以新的含義。他吸收傳統藝術特色,並嘗試將各種能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繪畫技巧運用於漫畫創作。他將變焦、廣角、俯視等各種電影的表現手法融入漫畫,使漫畫有了電影般的動感。手冢治蟲成功地將日本漫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並使其有了鮮明的自我風格,為日本飛速發展的漫畫產業奠定了基礎。

現代日本漫畫發展的階段

「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冢治蟲曾把日本現代漫畫的反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得道具。

第二階段:「清楚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鐵臂阿童木》的TV動畫在電視上連續播映,許多家庭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㈣ 日本動漫從那年興起的

日本動畫初期的發展可追溯至1920年,當時日本電影工作者把西方最新發展的動畫製作技術帶到日本,並開始試著製作動畫。雖然日本電影工作者已於較早的時期開始製作動畫,不過日本第一套大受歡迎的動畫卻在1963年才出現,漫畫大師手冢治蟲創作的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被改編成動畫,於元旦當日在富士電視台播放。1970年,日本動畫得到進一步發展,放棄原本跟隨西方技術的路線,他們自行創作日本獨有的科幻動畫。當時著名的作品包括《魯邦三世》和《無敵鐵金剛》。同時期的部份電影工作者,例如宮崎駿和押井守也開始在動畫製作冒出頭來。 1980年代, 日本動畫在國內開始成為主流電視節目之一,並經歷日本動畫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當時《高達》皇朝和高橋留美子的職業生涯卻剛剛開始。而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更於1988年奪得最昂貴動畫作品的稱號。 從九十年代開始,日本動畫在國際動畫市場上愈來愈受歡迎。動畫電影《阿基拉》和《攻殼機動隊》在1995年開始成為國際有名的動畫電影。日本電視動畫例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星際牛仔》等也吸引著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的動畫迷的注視。2002年宮崎駿憑《千與千尋》於柏林電影節中奪得金熊獎並且在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而《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在2004年康城電影展上映。 在現在已知的動畫作品當中,最早的作品應要追溯至1906年,美國一部名為《一百張開心的臉》的動畫。自1920年起,日本電影工作者開始以西方新研發的動畫製作技術試制動畫作品。日本第一套動畫電影短片是下川凹天創作的《清潔工人芋川椋三》,1917年1月開始播放。當時下川只是一個西方風格的水彩畫家。 1918年,日本開始製作第一套以日本原著《桃太郎》改編的同名短篇動畫電影。至此由1920至1940年,日本不斷製作多套短篇動畫電影,包括日本第一套有聲動畫《世界中心的男與女》。動畫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保持一定創作,而《桃太郎的海鷲》就是在當時所創造的第一套日本長篇動畫影片。戰後,由於設備及資金的不足,動畫創作並沒有持續發展。直至東映動畫的前身,日本動畫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本動畫才開始發展成現今的狀況。 1956年,東映動畫開始以東映動畫有限公司的商號製作彩色動畫電影。而1958年上映的《白蛇傳》就是當時第一部東映動畫推出市場的日本動畫作品。《白蛇傳》的風格類似迪士尼動畫的作品,包括使用音樂數字和動物協助等效果。東映動畫的作品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之間仍然保存著這種富有迪士尼色彩的風格。同時,東映動畫的風格也在每個角色之中加強作者自己的構思。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高畑勲的《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這套動畫同時被視為突破原本動畫風格的第一大突破,同時亦為後來日本動畫「原創化」及「漸進式動畫」運動中打下基礎。宮崎駿和押井守也參與後來的日本動畫「原創化」及「漸進式動畫」運動。 「資源限制」是東映風格的動畫對現代動畫的其中一項影響元素。這種資源控制的辦法令到動畫工作者把精神灌注在主要的劇情,而其他的畫面只是粗略帶過。東映動畫師大冢康生是第一位嘗試用此方法製作動畫的工作者,並且在未來推出的電視動畫加以發展。 手冢治蟲於1960年代初期成立了蟲制動畫公司。1963年,該公司的第一套動畫——《鐵臂阿童木》在富士電視台播映,隨即成為日本第一套最受歡迎的動畫。雖然《鐵臂阿童木》為日本第一套最受歡迎的電視動畫,但文獻記載當時的電視台播放的第一套動畫為1962年的《漫畫年表》。不過,世界各國,連日本在內都公認《鐵臂阿童木》為日本第一套電視動畫,因為《鐵臂阿童木》是第一套以主角阿童木為中心故事的動畫。《鐵臂阿童木》成功吸引世界各國的注意,連美國的電視台都在1964年把《鐵臂阿童木》引進美國,並改編成美國版的《鐵臂阿童木》。《鐵臂阿童木》的成功,使得日本的動畫得以發展,並在1960年製作出很多作品,如橫山光輝的《鐵人28》、手冢治蟲的《小白獅》和吉田龍夫的《飛車小英雄》。 1960年代晚期,日本動畫開始向不同故事題材發展,手冢治蟲開始製作為成人而設的動畫電影,包括大量性感刺激和藝術題材的動畫。其中三套試制的動畫為:《一千零一夜》、《埃及妖後》和《哀傷的貝拉透娜》。《哀傷的貝拉透娜》為當時最成功的電影,並為1997年製作的《少女**》帶來靈感。第一部原創成人電視動畫《魯邦三世》同時在1960年推出。 1970年,日本電影市場因與電視市場的競爭而衰落。東映開始擺脫以迪士尼式的動畫製作並開始以製作電視動畫為主。另外,由於蟲制動畫公司的破產而使更多的動畫成立更多的動畫工作室,如日升動畫。因為這些原因,令更多年青的動畫師都希望可以做到監督而努力工作。此舉使得更多動畫種類試制帶到動畫市場上。 其中一個在1974年上映的試製作品是高畑勲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此作品原本只是一套硬銷作品,因為原本是一套簡單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兒童故事,當時很多電視台都以兒童都喜歡大量虛擬元素為主的動畫為理由而認為此電視動畫不會成為一套出色的作品。不過,《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最終都成為世界知名的動畫之一,尤其是在歐洲國家。在日本,因為《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成功使得高畑勲和宮崎駿開始製作一連串童謠動畫,後來統稱為《世界名作劇場》。雖然高畑勲和宮崎駿在1970年晚期退出《世界名作劇場》的工作,但是《世界名作劇場》的受歡迎程度仍能維持至1990年代中期。 另外一類動畫種類——科幻動畫亦是在1970年代開始。早期的作品包括1972年的《三一萬能俠》、1972年的《神勇飛鷹俠》、1974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和1979年的《機動戰士高達》。這些動畫從更多的超級英雄故事中反映出當時的科幻動畫的進展,以虛幻的背景來增加更多較為真實性的太空故事,包括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難以判斷對與錯的道德倫理問題。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機動戰士高達》的登場角色馬沙亞斯洛布,他從原本在《機動戰士高達》作為對抗者,轉為後來的高達系列(例如《機動戰士Z 高達》和《機動戰士高達 ZZ》)的己方組織奧干一員。而在劇場版《馬沙之反擊》中,又再次為了個人價值觀而脫離組織變成對抗者。 1970年代未期,由於美國的《星球大戰》的成功經歷,使更多以宇宙背景為主的動畫在1970年代晚期出現。松本零士於1973年製成的電視動畫作品《宇宙戰艦大和號》就是從這個背景中重新編製成電影動畫,或稱為劇場版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為1980年的「大爆發」,或稱日本動畫的黃金時代打下了基礎。 正值此時,在日本動漫界發生兩件大事:日本的次文化擁護者(後來簡稱為御宅族)開始製作動漫雜志。這些雜志的出現是要回應在1970年代所無法抵禦的動漫畫狂熱熱潮。 另外,其中一個動畫製作的問題就是如何節省資源。由《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監制西崎義展發展的技術透視法和容許主線原畫師把他們的風格放在西崎監制的動畫作品上就是其中一些節省資源的辦法。在眾多的原創作品當中,此發展元素為日本獨有的個人動畫(尤其是用於動畫廣告上)風格打下良好的基礎。再者,西崎的動畫也為宮崎駿和他發明的廣角鏡拍攝手法帶來靈感。 而科幻動畫在日本境外也有著深厚的影響。在美國,《星球大戰》的受歡迎程度和當時傳入日本的動畫節目帶著相同但較小的影響。其中,《科學忍者隊》就曾於1978年被改編成為《地球之戰》及於1986年改編為《重力戰隊》;《宇宙戰艦大和號》也於1979年改編成《星光使者》;而最為熟悉的,1985年的《太空堡壘》則是從三套日本科幻動畫中創作出來:《超時空要塞》、《超時空騎團》和《機甲創世紀》。而美國的御宅族則由熱愛此類型動畫的朋友而形成。 在1995年,庵野秀明編寫並指導了一部非常有爭議的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這部動畫在日本動畫愛好者中變得非常流行,並且通過大眾媒體的注意而被公眾所知。一般認為,庵野秀明原本只是想把這部作品設計成為面向終極御宅族的,並用來拯救滑落中的動畫產業;但是中途在製作過程中,他也把它做成了一部在文化上最終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但是也是相當成功(票房超過了1,000萬美元)的電影《The End of Evangelion》(1997年)。庵野最後轉為製作真人電影。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電視版動畫中,許多場景飽含爭議,以至東京電視台被迫在動畫中的暴力和色情的敏感度上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標准。這導致了《星際牛仔》(1998年)第一次播放時,顯得已經被重度修改並且只有一半的集數被放映。這個敏感度目前已經放鬆了一些,但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在整體上對電視動畫產業有著很大的影響。 另外,由《新世紀福音戰士》開始了一系列叫做「後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節目。這些動畫中的大多數是有關巨大的機器人和一類有著宗教信仰或不易相處的駕駛員的故事。這些動畫包括《翼神傳說》、《靈魂力量》和《餓沙羅鬼》。這些節目中的另一個系列是深夜檔具有實驗性質的電視節目。由《玲音》開始深夜檔日本電視成為了具有實驗性質的動畫和另外一些類似的節目(比如2000年的《幻影死神》、2003年的《機魂末世錄》和2004年的《妄想代理人》)的場所。 一種由村上隆開創的,整合了日本的流行文化和後現代化藝術的,叫做「扁平深度「的藝術行為大約在這個時期形成。村上隆堅持認為這種行為是在戰後通過御宅族亞文化的眼睛所分析得到的。他的渴望亦是去擺脫「高端」和「低端」的藝術並建立一種扁平的、連續的從此開始的術語「superflat(扁平深度)」。他的藝術展覽非常流行並且對於某些動畫創作者(特別是Studio 4°C的那些)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