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孩子偷拿錢 家長該如何處理
用寬容理解和鼓勵,用良好的溝通方式,適當滿足之後逐漸解決了。
不過這種行為確實是需要改變的,當然,最好是預防為主,使孩子壓根兒沒有這樣的念頭。
這樣的行為是有原因的
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往往是有原因的。我們首先要去分析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去理解孩子,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去改變,而不是單純去禁止。「找原因,想辦法」是我解決孩子行為問題的基本思路。
比如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從家裡拿錢,後來媽媽問了,原來是孩子看到同學買東西分給同學,很羨慕,想買了去分給同學。
有個六年級的孩子,平常還是挺老實的。最近放學後常和一些同學去逛逛商店。有一次媽媽發現他私自從家裡拿了五十元錢,媽媽很生氣著急。我建議媽媽先不要去嚴厲責罵孩子,而是先去嘗試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比如可能是一起去商店,同學都買,也分給他,他不買覺得沒面子.......我估計是媽媽平常零用錢控製得比較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媽媽聽了我的建議,等孩子回家後心平氣和地和他交流。媽媽告訴我:「給我的最後答案就像您說的,別的同學都買,而且都買的很多,媽媽不給零花錢,同學給他東西了,他又沒給別人,只好......」
很多媽媽都是想通過懲戒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有時可能管用,但經常不管用。比如媽媽批評、打罵、找老師、讓孩子保證都用過了,就是不管用。而且孩子原來還算是聽話乖巧的。
後來媽媽也反思自己的問題,決定給她設立零花錢,每個星期給五元錢,然後給她建立了一個小賬本,教給她把每次媽媽給的零花錢和花出去的錢都記下來,零花錢可以自由支配,但是需要告訴媽媽用途。過了幾個月又發現了私自拿錢!
讓媽媽不明白的是,明明她有可以支配的零花錢,為什麼還私自拿呢?後來孩子告訴媽媽,她怕花自己的錢,在賬本上記了之後媽媽檢查時會批評她亂花。私自拿媽媽的,花了就花了不用記,媽媽就發現不了。
孩子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根源是媽媽太嚴格,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買東西,可能會被媽媽批評為亂花錢。所以,被逼無奈只能私自拿錢,逃避批評。
一、首先看看孩子偷竊的原因:
有的孩子是因為缺乏父母的愛和關懷,被忽視、得不到認同感;孩子偷竊不是為了物質慾望,而是滿足心理慾望,想引起父母的重視。
也有家庭對孩子過於苛刻、寬松,讓孩子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家裡管教過送,孩子在第一次偷竊成功之後,家長沒有發現,沒及時給孩子足夠的教育和重視;
二、如何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呢?
孩子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增長和心理發展而逐漸形成,對於孩子的偷竊行為,最關鍵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1、正面教育應首先從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偷東西」入手,如果是因為「我想買什麼東西」,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應該怎樣通過正當的途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告訴孩子,不論是家人、同學、朋友之間,大家相互偷拿別人東西,或者報復對方也偷拿,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3、若孩子「並沒有覺得不好」,家長可以促使孩子站在被偷的位置上,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讓孩子認識到這么做是不好的,應當收到譴責。
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促使孩子這么去做。
4、家長要滿足孩子正常的物質需要,給予孩子更多關愛。
相信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他們也希望做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