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借給一個朋友六千塊錢也沒有欠條也沒有證人不知道怎麼要啊
這個比較簡單。第一個方法是你給他打電話,進行錄音,把當事人,和借錢的經過,數額都敘述一遍,他只要承認就可以了。第二個方法是你哄著他讓他給你寫個借條就可以了。第三個方法是發簡訊,你發簡訊給他,問他借你的10000塊錢什麼時候還,他肯定回簡訊說不是借10000,是借了你6000,簡訊在你手機上,這樣證據就到手了。拿到證據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民法通則》、《合同法》起訴他。
⑵ 借給別人錢沒有借條我該怎麼辦
應當想辦法收集借款證據,以備起訴使用。錄音可以灶瞎做證據,可以提起訴訟。
一、借隱握空給別人錢不還且沒借條,對方的非善意欠債的,應對的方法就是取證,應按以下方法處理:
1、銀行匯款憑證。如果借款是銀行匯款,最有利的證據就是銀行匯款憑證,應當保存好這個證據。
2、手機簡訊。證實有借錢的事。借錢後,幾次口頭催款無果,就可以用簡訊方式,讓對方承認了借錢的事實。然後把對方的回復簡訊保存起來,這個就是證據。
3、錄音錄像。多方承認借過錢。催款期間,多次給對方打電話並錄下通話內容,隨後刻錄光碟保存。
4、證人證言。證實借錢金額。尋找借錢時,是否有人看到,提供證人和證言。
(2)借同學錢怎麼留證據擴展閱讀:
1、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3、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4、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
5、第六十六條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6、第六十七條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人民法院對有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
7、第六十八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皮迅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8、第六十九條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9、第七十條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10、第七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11、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⑶ 借給朋友的錢收不回來,怎麼辦
1、留下借給別人錢的證據:當身邊的人打電話,發信息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聯系借錢,可以通過錄音、拍照留證,聊天信息截圖等方式保留借錢的基本證據,最好是欠條,以免到了以後有理反而被人誣賴的情況。
2、旁敲側擊:通過平時的聊天很自然地說出手頭很緊,這段時間急需用錢等情況;還可以說另外某某人借錢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還等;通過這些語言讓對方知道是還錢的時候了.如果這個人要不是裝傻的話對方會給一個解釋的。
3、直言相告,軟磨硬泡:以上方法不奏效時,就可以直接要了,把話說明白,每次見了對方就向對方要;認識對方家人也可以問家人要;此外要讓對方知道已經留下證據了(第一步所說的錄音、留言、照片、截圖等)。
4、尋求律師的幫助,走法律程序維權:不到最後不建議走這一步,拿出證據將欠錢的人送上法庭。
⑷ 微信借錢給別人怎麼留證據
微信轉賬借錢給他人保留證據的方式是:
1.網路聊天記錄的真實性需要經過雙方當事人自認或由適合的證人證言作證確認。
2.借款時注意留存,訴訟時向法院提供完整的網路聊天記錄截屏列印件或者依靠相關軟體提取出聊天記錄。
3.催款記錄,通過微信等社交軟體和對方交流還款事宜的相關聊天記錄也可作為證據。
【法律依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
微信借給別人錢首先需要保留聊天記錄,包括借錢的聊天記錄和催款的時候的聊天記錄,然後保留轉賬記錄,這包括銀行轉賬記錄或者支付寶轉賬記錄或者微信轉賬記錄等,有關於這些都可以作為證據,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華律網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