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學媽媽生病『輕松籌』,而我一分錢也不想捐!
前幾天在微信上看到一個同村老鄉發出一個水滴輕松籌,點進去一看,原來是我一個初中同學發出來的。
原來她媽媽前段時間發現患有帕金森,經過治療已經花了五萬,後續動手術還需二十五萬,逼不得已,只得在水滴籌上求助大家。
我點開了捐款頁面,正想也出一份力,想起了一些事,決定還是再考慮一下吧!以前,哪怕不認識的,也會捐上十幾二十塊。經過這一兩年,發現這其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去年我有一位同學,也是她爸爸心臟衰竭,需要做搭橋手術在水滴籌上面籌款。雖然在學校跟她並不熟,但是出於同學情,我捐了款,還好心地幫她到處擴散。她當時對我可能比較感謝,我們便加上了微信。聊著聊著才知道,她爸爸家才在我們鎮上買了房子,四室兩廳的。他們所買的那個地方我們也知道,怎麼也要二十來萬吧!而我們鎮上一般家庭條件都是買的三房二廳的。她說跟她老公也買了車,她正在准備考駕照。還說過年要開車回家,約我到她家裡去玩。
後來看看她朋友圈,發現她在發出『 輕松籌 』近半年都是到處去玩的照片,還有各種做眉毛修指甲的。生活豐富多彩!一點也看不出來很拮據的跡象!比起她來,自己買個水果都要比較半天,感覺都掉價了一大截,相比之下,自己生活水平都還不如她呢。想起自己前不久都在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比起智商,真該同情一下自己才對。
當然,回去後我也沒去她家裡玩。見了一面,聊了幾句,感覺自己層次都趕不上她,沒有什麼話說。
再說說這次的這位同學吧!雖然最近很多年沒有聯系了,不知道她改變了一些沒?但我記得在我們剛初中畢業時,那時技校組團同學們去打暑假工。都是來自農村,剛出社會的我們手上都沒什麼錢,我那時早餐只敢買饅頭吃,水果除了打特價的,其他都不敢多看幾眼。而我這位同學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沒多久,家裡帶的錢很快就花完了。然後就跟老師借。上班沒有一星期,就跟老師借幾次錢了,後來還跟我借了一次。後來吃不了苦,沒干十天就回家了,這些借的錢也從沒提,也沒還過。
我發現,現在越來越不能理解現在的一部分年輕人了,花錢如流水,沒有一點風險意識。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還給自己找了一套高尚的生活理論,美其名曰:「意外和風險,不知道哪個先來臨,享受要趁當下。有病也不怕,反正小病有醫保,大病可以籌款」!
所以肆無忌憚地消費,成了當今社會的一種觀念。真到了家裡人有大病的時候,『輕松籌』的往往很多是那些生活過的滋潤的,而捐款的反而是平時省吃儉用,捨不得花錢的人。因為他們深知生活的艱難,懂得沒錢看病的無奈!
『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水滴籌 』給千千萬萬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得同時,也讓不少想不勞而獲的人鑽了空子!
打開這位同學的籌款記錄,發現現在捐款的人少了好多。記得前幾年前,幾十萬的籌款都能籌到一二十萬,而現在,從籌款到結束也就兩萬來塊。看來很多人也參透了其中的貓膩!再看看幫忙轉發的親友,幾個直系血親的侄女也就捐了20塊。我懷疑是不是親戚都知道底細,所以捐得也不多,繼而轉發讓不明情況的人捐吧!
我想,作為我們這代人,是該好好看看自己腳下的路了。
上有老、下有小。再也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時候了。不能光望著眼前的享受,應該多貯存一些為家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期待為社會出多少力,至少不要等父母老了一生病就去『 輕松籌 』。
同時,我覺得️有愛心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面對『輕松籌』,是否捐款也要看情況而定。應該給錢捐給那些更需要的人!
B. 該不該給同學捐款
我個人覺得這個和熟不熟其實沒有很大的關系,除非是你的親人(因為那時候親情或者義務)。首先你得確認事情的真實性(如果不方便只有猜了),其次就是問你自己內心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世界上利用大家同情心的騙子很多,但是我個人認為,也許我幫到的10個人裡面有9個是騙子,但是也許這5塊10塊,對於那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來說,那就可能是一條命,可能是一個重新拾起希望的火苗,可能改變一個人對其一生中人生觀的看法發生改變。我不求我能幫到我所有幫助過的人,知道我覺得我這一輩子能幫到那麼我也不知道的幾個人就夠了!至於你的問題,我覺得如果真實,盡可試試,至於多少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