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同學友情 » 同學群為什麼越來越讓人不喜歡
擴展閱讀
兒童化妝品什麼牌子好 2025-01-18 08:05:09

同學群為什麼越來越讓人不喜歡

發布時間: 2025-01-18 06:08:37

A. 退出同學群意味著什麼

前些天,一個初中同學從班群里加我微信,來源也沒顯示備注。

靠她朋友圈裡的幾張老照片,我才確定對方的身份。

通過以後,照例客套了幾句,就說了再見。

斷了很久聯系的人,再見面,除去不必要的客套,我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語言。

而這樣的微信好友,除了在朋友圈乾瞪眼感到別扭以外,其實也在給我們的生活做加法。

回到問題,畢業以後,退出大學班群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01.

我的班群,是由一個個小團體組成的。

每天炸在群里的,只有那幾個人。

因為小團體的各種冷漠,所以根本沒人在意你。

所以大多數人寧願做「潛水魚」,也不願自己成為「話題終結者」。

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所以當班群把所有人強制起來,建立起了兩兩關系,這時候說話是有顧忌的。

02.

大學同學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話題,無非就這么幾個:考試、作業、上課。

而這些話題,在畢業後,都不復存在了。

再加上大學同學之間的凝聚力的不同,讓我們的話題再難集中到一起。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周圍的同學看似目標一致,其實不是。

想要畢業工作的你,目標是努力實習,提高自己的技能。

而准備考研的他,卻是打算好好學習,為自己的學歷再加一塊磚。

除去關系好的,會一直聯系。

剩下的當畢業斷了聯系以後,再見面的你們自然只剩下了客套,更甚者,可能連三觀都不合。

所以此時班群的存在的價值,毫無意義。

03.

在家自我隔離的這段日子,初中群少見的活躍了起來,雖然早就把群屏蔽了,可新消息的出現還是讓他位居榜首。

點進去一看,才知道是某位同學手裡有口罩,打算在群里低價出售。

打著同學情的幌子,做著微商應該乾的事。

這一點,他們利用得很好。

04.

寫在最後。

其實很多人不退出班群,無非是慣性思維作祟。

一邊告訴自己,畢竟是同一個專業的人,以後說不定就能用上。

而另一邊告訴自己,同學一場,相逢都是緣分,說不定以後還能再見。

B. 為什麼我在同學群里似乎很不受歡迎

在同學群里不受歡迎,往往表現在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沒有處理好有關。在同學群里,容易引起他人不待見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條

1、經常發送刷屏信息——例如:當大家在討論一個話題時候,以圖片或者其他文字(與聊天信息不相關的東西)重復多次發送,造成大家正在討論的話題熱度減弱或者中斷,這種行為容易被他人厭惡;

2、經常發廣告、小程序——例如:經常在群里發一些廣告(涉及買東西的鏈接、砍價鏈接)和小程序(某某游戲之類),會造成他人的反感,同學之間還是盡量不要涉及到太多的買賣行為,正如我們常說的,談錢傷感情這個道理;

3、不要多嘴,留給別人空間——例如:面對聊天信息,要認清場合,經常插嘴(打斷)他人間的交談,或者經常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也會讓大家對自己反感;

4、過多的秀自己的生活——例如:經常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往群里分享(分享孩子怎麼怎麼好、夫妻間怎麼恩愛之類的),過於頻繁的秀自己,也會引起大家的反感;

(2)同學群為什麼越來越讓人不喜歡擴展閱讀

在人生中,處理好人際關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人際關系是走好人生的關鍵,也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途徑,以下是改善好人際關系的幾點建議

1、保留意見:過分爭執無益自己且又有失涵養。通常,應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意見,讓人們捉摸不定。(遇到他人交談中,自己不認可的地方,要謹慎的沉默、精明的迴避。)

2、認識自己:促進自己最突出的天賦,並培養自身其它方面的能力,不要說謊、失信,要言行一致,逐漸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受歡迎者。

3、決不誇張:誇張有損真實,並容易使人對你的看法產生懷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度,說話簡明扼要,決不誇張抬高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不但損壞自身聲譽,而且容易讓他人厭惡。

4、適應環境:適應同學群里的這個大環境,維護好同學間的關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則別人將會對你感到乏味。

5、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同學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將有用的學識和幽默的言語融合在一起, 按「型」處理人際關系。

6、決不自高自大:勿把自己的長處常掛在嘴邊,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優點。更不能貶低了別人而抬高了自己。

7、決不抱怨:抱怨會使你喪失信譽。總強調客觀原因、抱怨這、抱怨那,一個充滿負能量的人,是得不到他人的喜歡的。

C.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去參加同學聚會

同學聚會早就已經陷入了眾矢之的,明白同學聚會真相之後,想必參加同學聚會的人會更少,同學聚會充其量跟三五個同學小聚,大聚純粹是自找麻煩以及自找痛苦。


四、沒話找話

同學之間早就沒有話說了,否則同學群就不可能成天到晚冷冷清清,想必很多人會感同身受,同學群雖然很少有同學退群,但是說話的同學會少之又少,同學群一年到頭會鴉雀無聲,因此等到同學聚會當面聊天,將會無話可說,除了虛情的寒暄就是假意的客套,何況該來的同學極有可能一個都不會來,不該來的同學偏偏會前來參加,上學期間關系就不好,不是沒有話就是有成見,同學聚會純粹是自討沒趣。

結語:同學聚會是消耗畢業之前殘留斑駁的美好印象,聚來聚去同學就會聚成陌路人,不同的閱歷,早就已經不是同路人,道既然不同,也就不相為謀。

D. 生活中,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淡出同學群

E. 微信同學群,大家沒了共同話題,活躍度越來越低,都是什麼心理

就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微信群:

我研究生同學群一年也沒人說話;

大學同學群就像死火山偶爾爆發,某個話題一出,班級一半同學(共35人)都會來插一嘴,然後迅速消聲匿跡,歸於沉寂;

高中同學群每天總有聊天,然而說話的老是那七八個,二級活躍十來個,從不發言的五六個。

初中同學群最活躍,每天圖片語音不斷,因為不喜歡語音交流,因此我基本不發言。

01 發言少的原因是物理距離拉開了心理距離,對原班級的歸屬感越來越弱

畢業後,開始時大家對原來班級的感情都比較濃,因為有幾年共同生活的經歷絕,以及對這段經歷的美好回憶,因此對原班級的歸屬感也很強。

而且剛剛工作, 工作上的人脈拓展不寬,有什麼苦惱都想在群里跟原來的同學說一說以得到慰藉。

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過去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人脈拓展更寬,與同學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 物理距離拉開了心理距離,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跟你說了你也沒法理解, 在這個繁忙打拚的時代,誰又還有那麼多閑工夫浪費呢?

%

一是高中學歷以下的同學群

初高中時代是最讓人難忘的,同學感情比較深, 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地域歸屬,家鄉是一個人心中的安全島,出門在外都想聽到自己家鄉發生的有趣軼事,可以讓人工作之餘放鬆心神,減緩焦慮 ,而微信群總有在家鄉工作的同學,經常在群里發家鄉發生的新鮮事兒。

二 是微信群的 活躍度跟群里有沒有三四位逗比非常重要 ,如果只有一兩位也很難把氣氛搞起來,我高中同學群,每天話題不斷,炒菜,房子,孩子,認親家認得不亦樂乎,神奇的是,這么多年這個群就沒冷清過,那幾個逗比真是居功至偉。

不單單是微信,QQ也是。很多的同學群都這樣,剛開始我以為只是我自己的同學群會這樣,後面發現好多朋友的同學群也都這樣。

不知道聊什麼

這些同學群無一例外的都是剛建群的時候都還挺熱鬧,過個幾天就開始沒有人說話了。就我個人來說,我不在群里聊天是因為大家都很久沒有聯系了,在群里也不知道說什麼。相信大多數人不說話的人都和我一樣,就是不知道說些什麼。

同學們已經出現不同的層級了

相信大多數班級都會出現所謂的「優、中、差」的層級。不管你的班級有多優秀肯定會出現成績相對有好有壞的,這也將會是每個未來發展的不同方向。有人繼續深造、有人出來工作、有人從政當兵、有人做生意。大家都是在不同的領域工作生活,共同話語不再像學生時代,大家都是同學都很聊得開。

只是班群不活躍而已

相信很多的同學都是這樣有班級同學群、宿舍群,幾個好的又有一個群。大家也只是班群偶爾說一下話,但各自的小群小圈子還是很活躍的。就像我自己的宿舍群還是每天都有聊各自的生活、經歷和將來的打算的。

其實,不聊也不意味著感情關系變差。我自己遇到幾年不見的同學依舊很親切、對話語氣還是和從前一樣。我也更喜歡這種方式,「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大家平時沒事可以不怎麼聯系,但是相見相遇相聚時依舊可以向從前一樣親切

人們之所以會相互走到一起,其心理學的根源是相互依賴。 何謂「依賴」?這既可以指物質層面的,也可以指精神層面的。說得庸俗一點,就是如果你想擁有朋友,你就必須擁有被別人「利用」的價值,一個毫無利用價值的人是不會獲得友誼的。

人們常說,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最無私的,這其實是人們對於親情的一種美化和神話。 嚴格說來,父母與子女之間之所以是世上最親密的關系,就是因為他們之間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密切的利害關系。 想想看,如果孩子不利用自己的父母就能自己獨立生存,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孩子繼承自己的基因,延續自己的生命,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還會是親密無間的嗎?如果我們還不相信,那我們不妨看看新聞報道上那些從小就被父母拋棄的孤兒,當他們被別人領養在養父母的家庭裡面長大成人之後,他們有幾個會反過頭來認自己的親生父母呢?

以這種經濟人的視角來看微信群里的同學關系,大家之所以有共同的話題,有話可說,不外乎這兩種可能: 第一, 情感 羈絆 。畢竟,同窗的那些年,正值大家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同學們之間的關系純潔友愛,少受世俗的污染。正是由於這一點,這種關系才被許多人所珍惜。人們總有念舊情的時候,當我們撫今追昔,有時心中難免柔情似水,真的會和有幾個同窗好友把酒言歡,共同追憶似水流年的沖動。

但當我們真的在網上聚在一起的時候,往往發現大家早已經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我們的模樣也許依稀還有舊時的影子,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理狀態,卻早已經是昨日黃花,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了。 同學之間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工人,有的經商,有的當官,有的撿破爛,有的做學問,有的還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有的卻已經在大西洋的彼岸悠哉游哉。大家的生活圈子各不相同,所關注的事情,包括對事情的見解千差萬別,如何說得到一起去呢?如何有共同語言呢?又如何會產生感情的共鳴呢?

第二,把微信同學群里的同學看作一種人脈資源,相互利用,相互扶持。但利益的交往總是相互的,當利益相關的一方只是單純的付出,另一方只是單純的索取,這種關系肯定是會分崩離析的。 比如張三畢業之後成為一個打工仔,李四畢業之後卻成為一個官員,他倆之間的能力和資源是如此的不對稱,以至於從人際關繫上來說張三對李四毫無價值,李四對張三卻也是高不可攀。

最後,成人之間都是要面子的,特別是同學之間,因為以前的關系,現實中的落差會加倍的令人難堪和失落。 比如在學校里的時候,張三的學習成績不錯,那個時候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目空一切。但走向 社會 之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生活和工作並不如意,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灰頭土臉。反觀李四,在學校里的成績雖然不好,被老師和同學看不起,但到 社會 上之後,因為會來事,左右逢源,如魚得水,賺得萬貫家財。這個時候張三和李四還能不能愉快的坐在一起,朝花夕拾,舊事重提,那就絕對是一個問題了。

這個問題提得好,也是我想問的,我也是同學群的群主,我有時候真的想解散掉算了, 但是想想呢,太情緒化傷感情。

我的同學群也就為數不多的幾位同學能夠有效互動,大多數一年能有一次互動就不錯了,還有幾個是從來不互動的。我相信多數的同學群是這樣的。

為什麼熱度會直線下降呢?我想:

一、同學群剛建的時候,大家相互熱情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久別「重逢」,年少時的一幕幕湧上心頭,不停地寒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說的說了,蜜月期過了,新鮮度下降,「同學群」也就是個普通群了。 二、理性的人多於感性的、戀舊的人。我人個覺得活躍的,經常希望和同學溝通的,都是相對感性的人,也是戀舊的人。像這樣的人,把一切的美好都記在心中,認為大家的感情還是原來那樣的,認為記憶深處存在的美好其他人也一樣存在。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記憶功能沒那麼強,也許也沒覺得多美好。

三、相對成熟。有些人很成熟,深知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所以呢,盡量不說話,只是保持圍觀。

四、相對不成熟。有些人覺得群里有不喜歡的人就不想說話,把年少時候的「仇恨」帶過來,區別於那些記住美好的人。

個人感受,供您參考。

不僅是微信,QQ也是這樣的。現在的群裡面發的都是廣告的多,真正交流的沒幾個。我自己在各種群裡面基本都是從不發言論,頂多就是看看,好像不想去參與那些跟我沒關系的人事物的話題,估計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吧。

很簡單,這就是人生啊


人生如旅程,你的列車上,有人上來,有人下去,他們有的陪伴你幾年,有的跟你擦肩而過


同學也是如此,因為大部分都在自己的軌道上,很難再有交集,所有的同學群都難免沉寂的命運


我們沒必要去哀傷,人生就是在不斷失去和獲得中慢慢到老


雖然不再聯系,但只希望再見時,能脫口而出:人生軌跡中,能擁有過共同的時間和歡笑,真好。

謝謝!可能是各自忙各自,沒有時間。

同學群就像個家,雖然不活躍了,時不時地都看一下。感覺不遙遠,息息相通,都有個相互的存在感,這就是同學群的真實體驗。

1.有「共同話題」的前提是,得先有共同的環境,經歷共同或相似的事及人,或者做著同樣或類似的事,才能產生的出共同的話題;

2.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和責任,以及要照顧的人,很難在分出精力來維持這個圈子;

3.大家都忙於眼前的苟且,沒有時間顧及和互相問安和互動;

4.大家都開始不在主動維系這些關系了,彼此也就漸行漸遠了。

還是心裡的問題吧。同學一場,大家相互了解。走出校門M年後再相聚,才發現,彼此之間已經相差甚遠,不由得內心五味雜陳,漸漸的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F. 為什麼同學群越來越冷

第一,沒有了初建群的新奇。本來大家天南海北的難得見一次,偶爾聚個會當然都熱情挺高,但天天聚在一起自然沒有了新奇感。

第二,沒有精力和同學們聊天。自從大家畢業各奔東西後,每個人從校園的無憂無慮,到在生活中艱難前行。在年輕打拚的時候,人們的圈子大多更在意,對自己有直接關系的身邊同事,再加上平時又忙,也沒什麼時間和同學交流了。

即使同樣在一線城市工作的人,也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類型的環境,不同的處世觀念,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隔閡,這種隔閡讓人覺得真的是難以理解。

我現在還保留著一個微信群,但是這個微信群很少有人聊天,越來越冷淡,聊幾句就沒有下文了,最後變得死氣沉沉的。

G. 現在的同學群、同學聚會,都已經變味了

文章作者:琢磨君

人是一種擁有超長記憶的動物,更是一種感情動物;

因此人也更加念舊,更加懷戀過去的人和事。

但是,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如果我們一直用老眼光去看待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和事,必然要碰一鼻子灰,會感情很受傷。

就拿同學群和同學聚會來說,其實它們早已變味了;

雖然同學記憶還留存在我們的腦海里,但是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彼此以及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

奉勸那些重感情、念舊的朋友們,要醒醒了,因為人是會變的,情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一個人兒時的記憶最深,因此我們總是懷戀老同學;可真等到在群裡面與各種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同學再次會面的時候,我們又發現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和距離感,不知道說什麼。

因為此一時彼一時,當初大家都是光著腳丫一起跑的小孩兒,但現在大家卻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成年人。

如果還是像學生時代那樣,互相稱呼彼此的綽號,互相開玩笑,顯然是不合適了;搞不好,還會鬧出矛盾。

大家看看「朱元璋斬發小」的故事就知道了: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有個以前一起放牛的同鄉發小跑來找朱元璋,想靠關系謀個一官半職。

一見面,朱元璋也是熱情招待這個發小。

可是這個發小沒大沒小,張口閉口都稱呼皇帝為「朱重八」,還說朱元璋現在當皇帝了,坐在那裡人五人六得挺像一回事。

最可氣的是,這個發小還當中眾人的面,揭朱元璋兒時的短,說道:重八,你是否記得小時候我們一起偷地主家土豆烤著吃,你狼吞虎咽,差點被噎死了,還是我幫你灌水捶背,救了你一條小命呢!

朱元璋臉色鐵青,感覺很丟面子,起身下令把這個發小拉下去斬了。

同學之間再次相逢,就有點像朱元璋見發小的場景,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則萬萬不可說。

大家都是成年人,說話也更加小心謹慎,顧慮也多,生怕自己說錯一句話得罪了老同學。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種奇怪現象: 本來幾十人的同學群,只有幾個人說話,其他人都是默而不語的聽眾。

時間一長,這樣的同學群就成了僵屍群,只是同學的名義,沒有同學的 情感 了。

這種同學群還算是好的!

因為還有很多同學群中充斥著濃濃的世俗之味:

於是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默默退出已經變味的同學群,將同學情誼留在心中。

前不久,看了一個篇文章,裡面也講述了一個變味的同學群。而且因為要捐錢,這位博主退群了。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這位博主說,沉寂了好久的同學群又開始有了動靜。

原來是因為班長發話了:母校70年校慶,希望各位老同學慷慨解囊,一起捐款為母校準備一個禮物——石頭雕像(上面寫上祝福語和班級名稱),大概費用估計需要3萬元。

這位博主就在群里問班長雕像是什麼材質,多大尺寸,有沒有貨比三家。

班長馬上變得非常不耐煩,怒懟道: 你這人怎麼這樣,怎麼對老同學一點信任也沒有?就你話多,你內心太陰暗了吧!你不想捐就不捐,不要玷污了同學之間的純潔

兩人互懟之際,另外一位老同學私信告訴這位博主說:我叔叔就是干石頭雕像的,他說這個尺寸和材質的,只需要8000就搞定了。

這位博主馬上明白了其中的情況,為了避免與班長爭吵,也不想當冤大頭,於是選擇了退群。

這位博主也表明了自己退群的動機: 現在的同學群變味了,不是各種炫富,就是各種捐款。當初自己加入同學群,是為了找尋當年的美好回憶,但事實證明:經過歲月的洗禮,人都變了,一切都物是人非了,曾經如此純真的同學情也一去不復返了

讀了這位博主的文章,我感受頗深,也陷入深思,思考了好幾天,終於在今天寫了這篇關於同學群變味的文章。

同學群變味了,是因為老同學變了,物是人非了;

同學聚會則是從網上轉向線下,還是那群人,難道我們還能指望同學聚會不變味嗎?

某年夏天,我接到一個高中同學的邀請,讓我回老家去參加同學聚會。

但是當時的我非常忙,手上很多工作,一時間走不開,於是婉拒了。

沒想到這個高中同學憤憤地對我說:「 你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因為你錯過了一次互換人脈的好機會!

我本來還覺得遺憾,但是聽了這個同學這么一說,我發現自己不去是正確的。

因為這種同學聚會的出發點就不單純,我又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呢?

實際上,大凡參加過人數眾多的同學聚會的人,都會感覺很失望,說以後再也不去了。

因為現在的同學聚會上已經充斥著濃濃的世俗味:各種溜須拍馬、炫耀攀比、巴結吹捧,以及冷嘲熱諷、上下打量、狗眼看人低,等等。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幅令人悲哀的同學聚會畫面:

真是可嘆可悲啊!

為什麼同學聚會變味了,風氣變壞了?

還是前面所說的「人變了」,然後導致一切與人相關的活動和 情感 也都發生了變化。

所以,再次奉勸那些對同學聚會還抱有太大期望的朋友們,醒醒吧。

可能我在這里講道理,你聽不進去,但是如果你去親自參加一次大型的同學聚會,你就會什麼都明白了。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是在退伍回來後,才發現自己已經不能用老眼光和老感情來看待老同學了:

第一件小事就是,我因為太相信同學A,差點被騙入某組織,幸好安全脫身;

第二件小事就是,我退伍後見到了高中時期關系最好的哥們B,我發現他的眼神變了,變得一心只想搞錢。他說家裡孩子和媳婦都需要花錢,我也理解他。他拉著我和他一起投資做生意,讓我當冤大頭,我婉拒了。

第三件小事就是,大學同學C很少聯系我,突然電話我說自己買新房,需要找我借1萬元首付款。當時我是創業剛起步,手上資金困難,於是婉拒了他的請求。後來,他再也沒有聯系我了。

古人說得好: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學生時代,彼此之間沒有利益瓜葛,只是單純的感情,所以覺得很美好。

一旦入了 社會 ,人都是會變的,而且是變得越來越世俗、功利,這些都在無情地沖擊著當初的同學情誼。

如果你對他人有幫助,那麼以往的同學情就可以讓你們現在的關系「錦上添花」;

如果你對他人沒有幫助,那麼同學情也就是一段過往的普通經歷罷了。

總之,我說這么多,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一個真相: 變味的同學群、同學聚會,我們已經不回到過去了。

就如《當年情》中所唱:

人啊,要一直往前看,前面一片光明,未來可期,良人可遇。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

與諸君共勉!

今日話題:

你是怎麼看待現在的同學群和同學聚會的?

H. 為什麼當初熱鬧的同學群,在工作幾年後卻冷冷清清

當初熱鬧的同學群,在工作幾年後就變得冷冷清清,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首先就是工作幾年以後不同的同學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圈子,一旦離開校園每個人的發展水平也不一樣,況且現在的生活壓力那麼大,每個人都要忙碌著為自己的生活兒奔波,所以,既然圈子不同,之前的班級群肯定也沒有那麼多話要說。

第二點就是發展不同一道社會一道職場,有的人升職有有的人卻很落魄,既然層次不一樣,也都不是一路人也不好,在班級群里再像以前那麼熱鬧了。

然後就是缺少話題都不如說會了能談的話題,撐死也就是回憶那些校園回憶,關系比較好的肯定會私底下聊天,所以一旦離開校園班級群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