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想朋友太幼稚,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她認清現實呢
有的人在感情裡面特別執著,明明知道對方已經徹底放下這段感情,但是不願意認清這個事實,表現得特別卑微,總是主動尋求對方和好,盡管對方已經和自己說了很多次,兩個人不合適,但是有的人卻一直執著。如果自己的朋友是這樣的,不想朋友太幼稚,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她認清現實呢?一般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堅決一些,讓對方認清現實,其實朋友就是希望能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盡管是在傷口上撒鹽,也要把對方說過的話說給自己的朋友聽,感情是不能勉強的。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讓朋友認清現實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對朋友的了解來幫助朋友認清現實。
㈡ 出門總是不帶腦子,缺乏社會經驗的女孩子要怎麼改變
吃過虧就有經驗了,有些東西別人教你一千遍你也會說哪有這么可怕,只有你自己看見了經歷了就知道了,吃一塹長一智這話很有道理,但還是不希望現在的女孩子經歷了才懂,希望一生有人愛有人懂,開心快樂無憂單純到老
㈢ 一個人如何認清自己
一、認清自己的三觀
最近這段時間特別巧,正好碰到兩位同學同時換工作,而且都不太順心。
兩人都是先裸辭再找工作的,花了一個月投了300多份簡歷卻連面試邀請都沒接到幾個,有限的幾個面試也很糟心,所以很是受挫。
但兩人面對挫折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一位說「今年運程不太好,找個時間要去寺廟里拜一下」;另一位卻說「這次換工作太大意了,不應該先辭職再找工作的,一旦不順後心態就急了,下次還是要先找好工作再離職」。
她們兩人的反應就體現了不同的世界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的。
第一位的世界觀是相信世上有佛,而且佛在控制著人的運程,於是碰到問題她會想著去拜佛以改運;
第二位的世界觀則沒有體現出對佛或其它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因此碰到問題她更多會去找具體的原因。
世界觀與人生觀、價值觀一起被稱為三觀,它們決定著我們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以及看待事物價值的根本態度。
① 世界觀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影響著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比如,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就是構建在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這個世界觀基礎上的。
再比如,一個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人,跟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相比,兩者眼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② 人生觀
人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比如,有人的人生觀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也就是要過得輕鬆快樂。
有人的人生觀則是「為下輩子或下幾輩子修煉」或「要青史留名」。
這些人生觀就是世界觀在看待人生上的體現,比如「為下輩子或下幾輩子修煉」的人生觀就是「相信世間有佛」的世界觀的體現。
③ 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現為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尺度和准則。
比如,有人將金錢視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而有人則將金錢視為身外之物甚至視為糞土。
這些價值觀就是世界觀在看待事物上的體現。比如,「視金錢為糞土」的價值觀就是佛家世界觀的體現。
因此,要真正認清自己,你就要花點時間來捋一下自己的三觀,這樣你就會知道為何你會持有某種觀念,為何你會認為有些人講得好有道理,為何你認為胡說八道的人卻有很多人追捧等等。
二、認清自己的夢想(慾望)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我問他:你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
他說想做一名廚師。
我又問他:為什麼你想做一名廚師呢?
他回答:這樣我就可以做很多好吃的給自己吃呀。
夢想就是現在想未來的事,所以哪怕是很小的小孩子,心裡也是有夢想的,雖然聽起來很搞笑,但這卻很好地體現了他當下的某個慾望。
夢想的本質上是一個人的三觀在奮斗目標(慾望)上的集中體現,之所以要將夢想單獨拿出來認清一番,目的在於要確認下你的夢想是否跟你的三觀一致。
人是一種容易從眾的社會性動物,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夢想只不過是一個跟風的目標而已。
比如,在元朝和明朝絕大多數人讀書的夢想就是為了中科舉做官。
改革開放初期,在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重商氛圍下,很多人的夢想就是做生意賺錢。
這種跟風的夢想與你的三觀可能是很不一致的,因此哪怕辛苦奮斗後做了官、賺了錢,你也不會覺得幸福,有一種人生虛度的感覺。在奮斗的過程中,也會比別人更焦慮。
以這些年很熱的創業夢想為例。
如果你的創業夢想是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下產生的話,你就需要好好捋一捋,你的創業夢只是跟風,還是你三觀的體現呢?
如果是前者的話,你就可以好好思考下,是否還有其它更符合你三觀的夢想存在呢?
三、認清自己的行為傾向
春節的時候帶小孩在景點玩,那人真叫一個多。
稍微熱門一點的項目就是兩排長長的人龍,排上一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輪上,幾乎人人都排得心焦氣躁的。
我記得在排隊等纜車的時候,幾乎要排到我們的時候,有位媽媽拉著小孩就插隊到我們前面了,邊插隊還邊說「我們之前就排隊了,剛剛是帶小孩去洗手間了」。
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退後避讓。結果排我後面的一位臉色潮紅的姑娘不幹了,尖著嗓子就喊了「怎麼這么沒素質,不排隊呢!」
在長時間排隊耐心幾乎耗盡的情況下,這時人的行為基本就是本能的行為傾向了。
我的行為傾向是避讓,而後面姑娘的行為是攻擊。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下意識的,比如,有人坐著晃腿,有人愛清靜獨處,有人愛發語音不愛寫文字。
這類行為傾向是很難控制的,因為你還沒意識到它就已經發生了。
因此你要先用各種測評,立體地了解下自己的行為傾向,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對這類行為提前做干預。
為何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行為傾向呢?原因有三個:
① 你可以清楚你在不控制的狀態下,最有可能形成怎樣的態度,以及產生怎樣的行為。
② 有條件的情況下,你可以盡量選擇更適合你行為傾向的工作或社會角色,這樣你花更少的精力卻可以做得更好。
③ 你會更願意調節自己在具體情境下的行為,因為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某些行為屬於下意識的行為傾向,這樣調節起來你的心理障礙會更小。
先天條件的影響:如果你先天條件不適合某個領域,你再勵志,再出類拔萃也無法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因此,在了解了你態度和意識層面的三觀、夢想、行為傾向後,你還要認清你客觀的先天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選擇更適合你先天條件的領域發展。
五、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
六、認清自己的所處環境
三觀、夢想、行為傾向、先天條件以及能力邊界,這五項都是針對自己,往內看的。
自然環境會限制你的體驗和活動范圍;時代環境會限制你的視野和影響;你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你的三觀和行為傾向; 你所處的階層環境則會限制你的成長高度。
因此,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後,你才會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也就不會去執念於你得不到的東西,從而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