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為什麼總裹手啊
對身體沒又壞處!!!只是一但養成這種習慣,那麼很難才能幫助幼兒擺脫這種習慣。如果不好好處理,那麼到幾歲的時候,或者長大還會這樣!但是,家長也不用著急,這是幼兒的一種習慣,每個幼兒都會這樣。我家寶寶也是這樣,她最喜歡裹她的大拇指了,還吃的津津有味的!
❷ 三歲寶寶行為怪異【解讀寶寶的「怪異」行為】
樂樂特別愛吃手指;晴晴每晚都要抱著毯子才能入睡;貝貝喜歡自言自語,他有個想像中的好朋友;宇宇喜歡玩弄自己的“***”……這些孩子的行為真是令人納悶! 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些令人納悶的行為,這種“怪異”行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令家長納悶的行為是孩子特有的自我安慰行為,是他們發泄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情緒是指人在從事某種活動時出現的心理狀態,它往往伴隨著行為上的變化,孩子們也不例外,當他看到媽媽離開時,當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當他感到飢餓、口渴時,會出現悲傷、害怕、焦慮不安等不良的心理狀態,這時他就會用自我安慰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感到舒服。
孩子的自我安慰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以下是幾種比較典型的自我安慰行為:
有魔力的手指頭
壯壯都上中班了,但他還是整天把手指頭含在嘴巴里,連手指上的指甲都被他啃得光光的。媽媽不停地提醒壯壯不要吃手指,但手指頭的魔力實在太大了,媽媽的每次提醒都以失敗告終。
分析:孩子一出生就會吮吸,在出生後的幾個月里,他們是通過嘴巴來認識世界的,他們用嘴巴去“品嘗”周圍的世界。而且,無論是從形狀的大小、軟硬的程度還是方便程度來說,自己的手指是孩子最好的吮吸物,所以,吮吸手指是孩子最早和最普遍的自我安慰行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手部動作的發展,過了口欲期,大多數孩子逐漸學會用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他們逐漸不再吮吸自己的手指了。但一部分孩子在飢餓、無聊、焦慮不安、疼痛或身體不大舒服的時候,仍然會吮吸手指。如果偶然發生這種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超過4歲,孩子依然非常頻繁地吮吸手指,說明孩子出現了行為上的偏差。如果這種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固定下來形成習慣。
吸吮手指還會引起其他一些問題:
(1)吸吮手指時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會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腸道寄生蟲病。
(2)吮手指會導致手指變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等。
(3)長期吮手指可能會影響下頜發育,造成牙齒排列不齊或上下牙咬合不良,嚴重者會影響到發音,造成口齒不清。
(4)經常把手放進嘴裡吮吸會影響手指肌肉的發育和精細動作的發展,從而對以後的工作、學習及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5)社交障礙:如果孩子總是習慣於將一個手指放進嘴裡,那他就不能正常完成需要兩只手來做的工作,而且,還可能受到小夥伴的嘲笑。
家長的對策:
家長需要耐心和信心,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強硬地將他們的手指從嘴邊拉開,這樣做可能會加重孩子吮吸手指的習慣。另外,嘮叨、笑話、威脅孩子也不是上策,往孩子手上塗抹刺激物就更不應該了,因為這樣做有可能危害孩子的身體。家長應該採用正面的引導方法:
(1)通過看圖書、講故事告訴孩子,咬手指是不衛生的,不利於身體健康,讓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好的。
(2)吮吸手指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是否有潛在的壓力,給孩子一個溫馨舒適的成長環境。
(3)和孩子約定,只要停止吮吸手指,家長就給予獎勵。
如影相隨的小毯子
每天睡覺前,晴晴必須把一條粉紅色的毯子放在枕頭邊,她總是把臉貼在小毯子上才願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媽媽洗了還沒有干,晴晴就哭鬧著不願意睡覺。這幾天,晴晴的情況似乎更嚴重了些,她連上幼兒園也要帶著她的小毯子。為此,晴晴的媽媽很苦惱,擔心孩子得了“戀物癖”之類的心理疾病。
分析:在兒童發展心理學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依戀”。在2歲之前,孩子的依戀對象比較固定,一般是與他具有最親密關系的照料者。一旦與依戀對象分離,他們會出現分離焦慮和怯生現象。在3歲左右,孩子有了自主性後,他的依戀對象會發生一些變化,不再完全局限於人,還會形成對物品的依戀。戀物行為是指兒童對某種特定物品的依戀,在這種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兒童能獲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離開它,兒童容易哭鬧、焦躁不安,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兒童失眠、拒食。戀物行為在嬰幼兒中比較常見,依戀毯子的嬰兒比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會依戀那些比較柔軟的玩具,比如布娃娃、毛絨玩具等。
在兒童的世界裡,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
(1)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對父母的依戀能保護孩子不受外界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影響,但是,有些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無法從他們那裡找到安全感,得到依戀。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將自己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某些特定的物品,從中獲得安慰。
(2)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實驗研究得出動物有“皮膚飢渴”的現象。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孩子們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放鬆。所以,孩子們的所“戀”之物都是那些比較柔軟的物品。
危害:嚴重的戀物行為會導致孩子無法離開所戀之物,一旦離開或由意外導致依戀物無法復原的話,孩子的心理成長將遭遇重大考驗。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發育的需要,其戀物行為會發展成為戀物癖。性學研究表明:性變態中的戀物癖者在兒童或少年期就已顯示出明顯的戀物跡象。
家長的對策:
(1)適當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因為孤獨的孩子最需要依戀物的陪伴。
(2)准備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在睡覺之前,利用舒緩的音樂給孩子以心靈的安撫,從而減少對某一特定物品的依戀。
(4)設置一個情節,讓孩子把所“戀”之物送給她最喜歡的小朋友。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毯子,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可以建議她把小毯子送給小寶寶,做個小姐姐。
(5)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會減少。
我行我素的天天
天天經常用手撫弄自己的“***”。媽媽很是擔心,就經常嚇唬他:“再摸的話小狗要來吃了!”“這么小就不學好,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但天天好像對媽媽的恐嚇、訓斥“無動於衷”,依然我行我素。為此,天天媽媽很是著急,不知該怎麼辦。
分析:現代性學研究表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沒有性意識,所以他撫弄自己的生殖器就像撫摸自己的鼻子、耳朵一樣,不會產生生理或心理的問題。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多為孩子穿開襠褲時無意碰到自己的生殖器,或者因為不潔導致搔癢,孩子抓撓形成的習慣。
家長的對策:
(1)不要打罵、指責孩子,更不要對此表示厭惡,否則會讓孩子形成凡是與生殖器有關的活動都是不被允許的錯誤的性心理,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發展。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不要隨便玩弄這些部位,因為那樣既不好看,也不衛生,還可能引起炎症。切忌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定期檢查孩子的褲子是否太緊、太臟,陰部是否發炎等。
(3)豐富孩子的生活,使他們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在感興趣的活動上,如畫畫、游戲等,避免他們因為過分無聊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殖器上。
(4)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睡眠習慣,盡量減少環境中誘發自慰行為的各種刺激,為孩子選擇柔軟、寬松的內衣;注意孩子的睡眠姿勢,如不要把手放在雙腿間,不要仰卧等。
想像中的朋友
貝貝快4歲了,他有個想像中的朋友,不管媽媽如何跟他解釋,他還是經常自言自語地與他想像中的朋友對話,媽媽急壞了。
分析: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幼兒的自言自語是他們思維過程的外化。寶寶的自言自語現象在3~5歲比較常見,到了6~7歲,大部分孩子都能像成人那樣進行不出聲的沉默思考。寶寶的自言自語現象是他社會經歷積累的體現。那些已經上了幼兒園的,或者經常與小夥伴玩耍的寶寶,自言自語現象會更多。國外有學者發現,最富社會性的孩子自言自語最多,聰明的孩子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現象。所以聽到孩子自言自語時,大可不必驚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言自語現象會逐漸減少。
嬰幼兒在各個發育時期充分顯示著自我的特點,不要奇怪他們還有什麼本文未提到的自我安慰方法。這些現象大都是階段性的,一種現象可能持續幾星期、幾個月,或更長。如果這種行為對孩子本身並不造成傷害,那就順其自然,如果存在潛在的危險,家長可以設法以有益、有趣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不必過於焦慮,只要保證他的安全與衛生就可以了。但家長需要隨時觀察孩子。如果發現孩子自我安慰的時間過於頻繁或持續的時間過長,就要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為此,家長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發現孩子情緒上的變化,用輕柔的話語或摟抱、撫摸使他放鬆。
2.要不動聲色、自然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當孩子吮吸手指或撫弄生殖器時,家長可以拿一個他平時喜歡的玩具給他,而不是強行拿開他的手。
3.對於睡前需要依戀物陪伴的孩子,可以在孩子入睡前給他講故事或撫摸他的身體,使其盡快入睡。
4.當孩子身體不適或突然改變所處環境時,允許他暫時以慣用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慰。
5.若發現孩子有異常明顯的行為表現,應盡早去醫院診治。
(作者單位:淮北煤炭師范學院教育系)
❸ 四五歲的小孩不聽話,怎麼管教
孩子不聽話是有原因的,以下幾條是我總結的,供你參考。(我的空間里還有幾個關於教育孩子的日誌,如有時間不妨去看看) 1.不要總對孩子「發火」,批評的語調要比平時說話的語氣低沉,這樣既能控制自己的理性,又能引起孩子對你話語的注意。 2.批評和責備的時間不宜過長,過長時間的批評會引起孩子的厭煩心理。 3....在外人面前盡量不要批評責備孩子,這樣會上孩子的自尊心。 4.要經常誇獎和鼓勵孩子,即使是在失敗的時候。如孩子第一次考試考了59分,你可說沒關系的,以後你要努力呀!下次一定會考95 分的。 5.對孩子犯的同一錯誤,最好不要用同一語言進行指正。如孩子做題粗心的毛病,第一次你可以說:「認真點,不要當小馬虎呀」;第二次你可以說:「仔細點,你就快成馬小虎了」;第三次你還可以說:「怎麼這么不用心呀,你難道真的想當馬虎大王嗎」? 6.孩子犯錯誤時,有時沉默比批評的效果更佳。因為孩子犯錯誤後,大多數都是在等待著指責和想辯解的辦法,如果你保持沉默,他就會去猜想你的心思,同時也會反省自己的錯誤。 7.孩子犯錯誤時,要明確指出錯在哪裡,不然的話下次他還會再犯的。 8.孩子犯錯誤時最好不要提起以前犯的錯誤,只針對當前的錯誤進行指正。要不然孩子分不清錯誤的主次,會影響到教育的效果。 9.讓孩子自己制定日程安排計劃。計劃家長可以參謀協同制定,不要讓玩的時間太多,也別太少。孩子自己能每天做到就可以了。 10.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習慣。不要只顧著自己玩,應多關心孩子。平時要尊重孩子,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