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師與學生之間如何溝通
導語:溝通是促進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師生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在這種人際關系中,同樣存在著普通人際關系溝通的普遍規律。因此,教師只有遵循這一規律,才能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方法吧!
一、磨去「稜角」,消除學生的防衛心理
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時通常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民主的、平等的態度,教師對學生關懷備至,態度和藹可親,雙方溝通融洽;另一種是獨斷專行的、專制的態度,學生常遭到教師的大聲呵斥,教師常對學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體罰學生。
採取後一種態度容易導致師生之間發生沖突。有這樣一件事:學生為了在牆上懸掛陳列品而大膽地站在窗檯上,教師大喊:「危險!你給我下來!」表面上看教師很「憤怒」,而實質上他是在關心學生,但由於語言生硬,學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師這樣說:「危險!讓我來吧。」
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學生不但會感激教師的關愛,而且會從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師的意見。在與學生溝通時,教師應把「粗暴」的語言磨去些「稜角」,使語氣變得柔和一些,這樣學生在聆聽時會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軟化」語言,有利於消除學生的防衛心理,營造寬松、和諧的師生交流氛圍。
二、建立同理心,促進師生間的理解和認同
心理學家把「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准,嘗試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參照標准出發來看待事物,使雙方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察各自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中產生的獨特感受」稱為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個條件: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了解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讓對方了解到你願意為他著想的意願。
這就要求教師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准,嘗試以學生的參照標准來看待事物,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察其思想和行為,了解其獨特的心理感受,並有效地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產生溫暖感和滿足感,從而建立一種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
我國學者陳枚指出,師生間要達到相互認同,通常需要在頭腦中形成「四個形象」的認知:一是雙方各自客觀存在的本來形象;二是雙方通過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對方在自己頭腦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對方頭腦中的形象。
一般來說,如果對這「四個形象」的認知比較統一,師生溝通就會順暢、愉悅;否則就會影響師生間認同關系的建立,甚至導致師生發生沖突。在正常的情況下,師生間的相互認知或多或少存在脫節。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師本人不善於或不能正確地表現自己,從而造成學生的誤解;
其次是學生缺乏洞察能力,對身邊現象的推斷或歸因有誤,如,把因自己基礎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學業失敗,歸因於教師教得不好、態度不好等;最後是由於人際知覺效應,學生對教師產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見。因此,當師生之間出現認知沖突時,教師要更多地尋找自己與學生間的共同點,拉近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力求達到「四個形象」的認知統一。
班主任巧妙地運用同理心來感化學生,可使學生從「自己人」的角度去領略教師的感受、信念和態度,去接納、尊重、理解教師,從而在內心產生溫暖感和滿足感。
三、設置心理溝通信箱,促進師生間的有效溝通
師生交往中有時會發生對「規范」的沖突情況,這源於學生對規則和規范的理解失當。學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區之中,家庭和社區中一些不成文的規范會影響學生接受學校的行為規范教育。
如,有的學生在家中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長的打罵。打罵損害和侮辱了學生的人格,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緒。學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緒轉移到教師身上,認為「大人沒一個是好人」,不願與教師談心。設置心理溝通信箱可讓學生以書面的形式把心裡話講出來,「規范」沖突情況就有可能消除。同樣的道理,對於那些不善交際、性格內向的學生,更要創設條件讓他們把「當面不好說」或「說不清」的心事表達出去,這樣才能更快地解開他們的「心結」,治癒其「心病」。
四、運用榜樣激勵法,平衡師生關系
教與學是師生進行雙邊對話並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追求教與學的目標方面都可能出現三種情形:一是教師與學生追求的目標都很高,而且有特別強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二是教師與學生追求的目標都很低,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三是教師與學生追求的目標不一致,呈一高一低狀態。一般來說,追求高目標的教師和追求低目標的學生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更大,沖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強。盡管教師出於良好的願望對學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是「造反」。
師生在教學目標上的這些差異,必然要導致師生交往中的沖突。遇到這種情況,可運用榜樣激勵法,激起學生「別人行,我也行」的積極嘗試成功的慾望,進而使他們產生模仿心理,通過努力達到目標,獲得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這份喜悅就會變成一種自信、一股動力,推動著學生不斷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並持續完善自我。實踐證明,樹立榜樣、發揮榜樣激勵作用,可以增強師生溝通的實效。
「角色」一詞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在群體中具有的地位和身份。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經驗的教師遇到調皮搗蛋的學生時,通常不會以「清潔工」的角色出現,將學生排除在自己的視野和關懷之外;而是扮演「開發者」的角色,不斷挖掘並強化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多諒解、少指責,適當降低要求。教師也應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互動,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和信任,思想上不歧視他們,感情上不厭惡他們,態度不粗暴,像醫生對待病人一樣,了解和分析他們存在問題的原因,對症下葯,長善救失,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拓展: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一、選擇場景、適時而談
一定的場景,可以使人能進行和諧的談心、溝通,比如說可以走出戶外,漫步在操場,河邊,樹林小道,呼吸著新鮮空氣,邊走邊談。這時候,教師可以心平氣和,或鼓勵或批評或激發,學生都能接受,無論是待進生,還是優等生和失足學生,他們都能坦誠相待,暢所欲言,效果會很好的。切忌在氣頭與學生談心,因為在氣頭上,往往言詞激烈,態度生硬,學生不易接受,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就我班的劉士海和薛建雲兩位同學,在班裡是令我最頭疼的。課堂上是經常搗亂課堂紀律,課下是經常惹是生非。在同學們的眼裡,他們是禍害;在老師的眼裡,他們是無可救葯。為此,老師和同學們都勸我,對他們不要再花費太多的精力。說是這樣說,可我沒有放棄,而是不厭其煩的找他們談心。與他們進行溝通,特別是針對出現的問題,趁熱打鐵地與他們心與心的交換。對不同的問題,我會選擇不同的場景,別說,有很好的效果。
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二、思路清晰、侃侃而談
談心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教師必須要明確所談的內容,明確學生內心的喜怒哀樂,問題的所在。然後依據所談內容做一番了解的.工作,了解學生的性格,脾性,家庭情況,事情的起始緣由。這樣談起話來思路才能清晰,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侃侃而談。比如中等學生,他們認為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缺乏拼搏精神,缺乏前進的動力。與他們談心,首先要挖掘動力點,採取「觸動式」談心法,以「剛」克「剛」,促其猛醒。其次,看準火候,用富有哲理性的語言鼓勵他們,使他們心悅誠服的接受教育。
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三、態度坦誠、傾心而談
與學生進行談話、溝通,態度一定要坦誠,誠懇,談學生感覺你是真摯的,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的心界,學生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尤其是待進生和失足的學生,他們往往都有一種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的心理,與這些學生談心,要發現他們的閃亮點,鼓勵他們抬起頭來走路,樹立自信心。切忌反語諷刺,挖苦中傷。
如果教師在感情上先站在了學生的對立面上,勢必會造成師生對立的局面,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了。所以,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傾心而談。
在我帶的這界學生中,我就遇到過這樣一次的尷尬。主要還是發生在薛建雲的身上,(原因是在英語課上,他擾亂了課堂紀律,惹得老師生氣)英語老師就讓學生來叫我,當時,一聽很是生氣(因為他經常會整些這樣的事情)。帶著一股怨氣,不管三七二十一,進去就是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而後,詢問原由,結果錯不在薛建雲。
經過這件事後,也明白了,遇事要冷靜。不能義氣用事,要從學生角度考慮問題,改變老眼光,要完全信任學生。
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四、談心方法、因人而異
談心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不是任何方法都可使用在同一學生身上。這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愛好,因人而異,採取不同的談心方法。
(一)耐心詢問法
這種方法適合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的學生。因為這類學生害怕與人交流,把自己給束縛起來,這時教師應耐心地詢問,但詢問不是「訊問」,教師的語言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讓學生解除顧慮。單獨的談心更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敞開心田,傾心而談。而對學生所談內容,教師這時應給予肯定並指明努力的方向,給學生以動力。
(二)對比參照法
對脾氣倔強,常犯錯誤的學生宜採取這種方法。因為這部分學生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教師就可採取「參照式」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對比,直接剖析問題的實質,深入淺出,進行指導和引導。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犯錯誤的原因及所犯錯誤的危害性,進而增強改過的信心。不過,談心時,教師態度要嚴肅認真,鼓勵與批評要適時,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爭論辯答法
這種方法適合善於健談的學生。為此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准備,盡可能把學生所要「詭辯」的理由都理清,理順,並做出反駁的思想准備。當然,爭論辯答,並不是和學生「打嘴巴」官司,而是盡可能讓學生多發表意見,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白道理,最終達到的是以理服人。
總之,細致耐心的談心是師生進行溝通的最好方法。所以,教師要認真研究,不斷探索,把握與學生溝通的藝術與技巧,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
㈡ 教師如何和學生進行溝通
作為教師,我認為我們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來教育學生的。
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也要學會和孩子的善於溝通和交流,這樣才會用更正確和積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他們能夠更自律努力的學習和成長。
1、談話時要適時回應
首先我們要懂得回應,如果別人很有興致地說了一大堆話,你也沒有任何錶示,那會讓人覺得很尬尷或者是沒意思,這樣淡話也只能草草收場,而且對你的語言溝通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平時和別人談話 的時候就要適時的回應別人。
2、溝通態度,尊重對方
溝通時的態度也圓如是很關鍵的,在溝通時應該要謙虛、友好地和對方交流,而且在交談時要尊重對巧腔皮方,在交談過程中要保持前傾,不可以後仰,而且不可以靠在椅了上,那樣整個人會 顯得懶散。
3、談話時要懂得傾聽
傾聽也是溝通中要注意的一個點,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還要傾聽對方表達的東西,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進行語言溝通,否則就像對牛彈琴,這樣溝通根本就達不到效果孝差,而 且還很容易會產生誤解。
4.清晰地表達溝通內容
無論是什麼問題,為什麼、怎麼做、理由是什麼之類的一定要充分地向對方解釋,即使沒什麼理由的行動,也一定要告知對方自己的考慮和想法,得到對方的理解和行動上的支持對於溝通的發展和接下 來事態的發展都有良好的幫助。
㈢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有哪些
與人溝通的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教師溝通能力的強弱,溝通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工作。下面我為你整理學生與老師溝通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一、接納學生
接納是這樣的一種心理品質:“教師相信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相信他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幫助學生相信他的老師即使對他的某些行為和想法不認同,而且它們必須改變,但是,他在老師的眼中仍然是一個有潛力和價值的人。” 老師不要求學生先改正錯誤,變得完美,然後材接受他,而是始終無條件地相信學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這是接納較完整的品質。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咨詢專家高頓認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關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學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則使學生焦慮不安,導致反抗致使交流滯塞、終止。但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如果你接受一個孩子,他會保持老樣子,所以要他將來變好的最好辦法就是告升雹訴他你對他的行為不能接受。師生間之所以會出現交流不暢正是因為教師通常的反應方式——訓斥、命令、探詢——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不可接受的。
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看看教師的尊重會帶來怎樣的效果。
例: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舉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可是當老師問到他時,他卻答不上來。感到奇怪的老師後來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下課後,老師私下裡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答就舉左手,不會就高舉右手。此後,每看到他舉左手,老師都努力給他機會讓他答,舉右手時則從不讓他站起來。一段時間後,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於是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了班裡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結果,他發現整個班都變了。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很好地接納了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他由學生的話中感到了學生有一顆強烈的自尊心,並充分地予以尊重;只要該生舉起左手,老師都努力給他機會讓他答,盡量給他創造前進的機會;他沒有因為該生的學習成績差而乘機教育:“如果你用心讀書的話就能回答出來了,你為什麼不努力些呢?”
試想,如果這位老師聽了學生的話以後譏誚道:“你不會還舉手湊什麼熱鬧?!”或者乾脆吼一句:“你真是無葯可救!”或者無動於衷地說: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後的教課中則不給這位差生以機會。那麼,這個學生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深深的自卑進而覺得自己真的“無可救葯”,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產生一種強烈的抵觸情緒,討厭老師也討厭學習!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二、尊重學生
尊重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
一位賢明的教師對學生講話的方式就象對家裡的訪客 。如果他的客人穿著鞋子躺在干凈的沙發上。這位教師不會說:“你瘋了嗎?你怎麼敢把你的鞋子擱在我干凈的沙發上!馬上把腳放到地板上來。如果再讓我逮到一次,我就處罰你!……”事實上,這位教師會對客人說什麼呢?他也許會這么說:“對不起,我擔心沙發會被弄臟。”主人對客人總是以禮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師若能象對待自己的客人一樣對待學生,師生關系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師們也許會覺得很難做到這一點。那麼至少記住:在處理問題、批評學生時就事論事,不要批評、詆毀學生的品性與人格。其實,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讓我們舉一些學校實際生活中常會碰到的事來說明教師該如何尊重學生。
教師與學生溝通讓罩技巧三、有同理心
也有人將同理心坦笑鬧稱為換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師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了解學生的心情,思考問題。
對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師和學生之間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師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學生的感受,就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就會疏遠你、拒絕你,甚至討厭你。學生平時最感苦惱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師長理解。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心情,找出與學生產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接受了你,溝通才能有效地繼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碰到以下的事該怎麼處理會比較有效。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四、真誠贊美
其實,許多教師都已經知道要贊美學生。關鍵是如何贊美,怎麼樣的贊美才會發揮效用?太籠統、太空泛的贊美,例如 “你是個好學生” ,“這道題做得很好”“你有進步了”等等也許並不能起到教師想像中的促進作用。贊美需要有針對性,具體而明確,並且有創意。
要贊美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是很重要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教師們如果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予以肯定,則原本小小的一個長處可以得到加倍的發展,並且帶動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期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關懷。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肯定。對於他們而言,教師的肯定往往也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所以,教師們對於決不能持放棄或厭惡的態度,而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教師與學生溝通技巧五、慎用批評
說到師生溝通,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師批評、教訓學生。可以說,在實際的師生溝通中,教師訓學生在師生溝通中確實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教師們總是在學生出了問題、犯了錯誤後才會想到要找學生。以至於一說到教師,學生想到的常常就是一個板著臉教訓人的形象。為什麼教師喜歡教訓人呢?這難道是教師的職業病?
教師批評學生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問題並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改進啊!若批評不具備教育效用,那麼就該摒棄。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教師未必一定要採取批評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時候教師寬容一點,給學生一個“台階下”,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處罰更強烈。在學生們的錯誤或挑釁面前,教師應表現出成熟的風度,這不僅可以避免師生間的矛盾,而且也會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正確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下面例子中的教師就很好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成熟。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 :“孩子們求學的慾望完全是由教師激發起來的 ,假如他們是溫和的 ,是循循善誘的 ,不用粗魯的方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語言去吸引學生,假如他們和善地去對待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 ,應能站在學生的位置上 ,以他們的情感去理解周圍事物 ,把他們的歡樂、悲傷、憂慮裝在自己的心裡 ,與之產生共鳴 ,才能架起師生間感情的橋梁,最終達到師生溝通的最佳效果。
㈣ 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技巧
在 教育 管理過程中,教師的工作是指導幫助,而不是傷害。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改善教育教學生活、增進師生關系的關鍵。適當的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學習。下面我整理了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技巧01
1、就事論事。在和學生溝通時,要就事論事,不要去翻虛穗舊帳。更不能不針對個人的個性與品格,否則,會給學生造成傷害,導致學生與你對立。
2、尋求合作。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要給學生機會去體驗獨立,自治權越多,敵意越少,越自立就越不會怨恨別人。和學生交流避免命令可以減少反抗。如果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要放棄與學生爭辯,因為 辯論 只會帶來反辯,特別在課堂上學生發生輕微不當行為的時候,改變上課氣氛比設法改變學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合作。
3、用心接納。師生之間相互接納與了解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向學生提出要求,使用批評與非批評的語言效果不一樣。非批評的語言不涉及情緒並且減少沖突,而批評的語言引發怨氣、製造緊張。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期待,用“我”字開頭;回答學生的問題或請求,則用“你”字開頭比較好。
4、在憤怒時不能用侮辱的語言。在現實中班級人數多,自然需求就多,有時造成教師憤怒是不可避免的。學生經常惹你生氣,教師可以宣洩怒氣但不可以侮辱人,不抨擊學生的品行。老師生氣時,學生會特別注意聽老師講話。
5、不給學生貼標簽。貼標簽就是一種傷害,貼標簽的形式有:以成績、以相貌、以家庭、以財富、以表現等貼標簽。處置學生問題時要盡量避免評斷和預測,評斷的結果可能會使學生形成真的毛病。學生通常照著老師的消極性語言成長,變成老師所說的那種人。
6、不要帶有敵意的盤問。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要帶有敵意的盤問學生,這樣學生容易接納你,也有益於問題的解決。教師不劇烈的反應,對學生具有長遠的影響力,能使學生懂得尊重、自治、自我負責,這樣會有更好的效果。
7、簡明扼要。教師要像劇作家一樣引人入勝,學生會對喋喋不休的老師關起心門。教師解決眼前的問題時,應避免長篇大論究將來的責任和過去的經歷,沒有必要鑽牛角尖。老師如果忽略學生的情緒而採取羅嗦復雜的解釋,學習就難以進行,甚至終止。
8、不要諷刺。尖酸刻薄的教師尤其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師生溝通不容許使用有害的語言。老師的工作是幫助,不是傷害。學生出現困難時,迅速的安慰,諷刺幫助不了他們。
9、糾正指導。學生沒有不犯錯誤的,當他們犯錯誤時需要的是指導,不是苛責。有效的糾正能夠指導學生,使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實質,便於學生改正。適當的溝通可以改善教育,適當的溝通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溝通要真誠,而不能造作。虛情假意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讓學生感到反感。總之,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應當注意:激發學習、鼓勵自治、支持自尊、樹立自信、消除焦慮、去除恐懼、減少挫折、平息憤怒、化解沖突。
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技巧02
一、學會聆聽學生
以前,當學生犯錯誤時,我總是習慣於採用批評教育的 方法 ,認為自己的“ 經驗 之談”是“拯救”孩子的靈丹妙葯。事實上,這種“訓話”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潛伏下來,成為師生之間的一道情感障礙。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學專家所說:“當你滔滔不絕而孩子沉默不語或點頭稱是時,並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這只不過是孩子想盡快逃脫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種手段罷了。”這個道理是我在與班上的一名小男孩由“對抗”到“對話”的關系轉變中領悟出來的。要想使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老師首先要學會聆聽,只有積極聆聽孩子的訴說,老師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與願望,准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走進孩子的內心,採用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個小男孩一開始就給我留下了“頑劣”的印象。開學第一周,他就接連出現早自習打鬧,上課講話、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現象。 我開始一次次地找他談話,給他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可是面對我的詢問和說教,小男孩總是強詞奪理,極力為自己狡辯。他的抵觸情緒使我開始 反思 自己的教育櫻扮方法,應該尋找一把真正能打開他心鎖的鑰匙。他為什麼總為自己辯解?為什麼不聽勸解?為什麼差頌卜屢教不改?於是,我想到了和他關系緊密的人——家人,同學。我便嘗試與他家人和關系好的同學交流溝通,了解他的情況,通過和他父親及同學的談話,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這孩子父母離異,對後娘極為不滿,個性很強,喜歡表現自己,喜歡我行我素,懶散,缺少合作的意識,這就是導致他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令人不快的言談舉止的原因,所以,他為了維護自尊,面對別人的批評、指責,他總是極力申辯,不肯承認錯誤,防範意識強,總是以進攻別人的方式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因此,我覺得現在需要的不是喋喋不休地對他教導,而應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基礎上的傾聽,聽一聽他的理由和委屈,聽一聽他的願望和要求,於是,我決定試一試。當他犯錯誤時,我不再採取批評他的態度,而是找一個能使人心平氣和的環境和他談話,每次我都是傾聽者,他是講述者。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偶爾作一些簡潔具體的回應,以幫助他去清楚了解他的感受和經歷,如: “哦,原來是這樣”,“看來,這個問題挺復雜的”,“在這件事上,也不能全怪你”這樣中立而表示理解的話。他的眼睛告訴我,得到老師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多麼快樂的事情。慢慢地,我們的談話中出現了這樣的語言:“老師,我盡快把作業補好。”,“老師,我錯了。”,“老師,下次我不會了。”……我極力掩飾著自己的驚喜,依然溫和地看著他。每次談話結束後,我都會拍一下他的肩膀說:“我相信你會做得很棒。”他逐漸學會了管理、合作和反思自己。我的積極傾聽使他懂得了如何管理好自己,如何與他人合作,等道理,並讓他在今後學習、生活中身體力行,這樣,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正著自己,並在不斷進步中得到快樂。
二、學會無聲的溝通
以前,我對“溝通”二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認為老師只有和學生談話才叫溝通。事實告訴我,無聲的語言同樣可以發揮溝通的效能,而且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便捷、快速、有效,這是師生溝通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對學生而言,老師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與學生進行溝通,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說話的語氣聲調,面部的表情氣色,甚至是作業本上老師寫出的評語和符號,都在向學生傳遞一種信息。這些無聲的語言對學生會產生積極的暗示作用,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理解和信任,從而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和行為。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以在無聲的溝通中建立。比如,在交往中,正確使用老師的目光,善於利用自己的眼睛洞察和控制學生的心理,促成師生間的心理相容、相通。在課堂上,學會調整你的目光,照顧到班上每個同學,對專心聽講的學生,用熱情的目光,表示滿意的心情:對精力不集中,搞小動作或竊竊私語的學生,老師就用冷漠的目光注視幾秒鍾,待雙方目光接觸後再離開,這樣既起到了告誡作用,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然,這就是師生之間最佳的無聲而有效的溝通。另外,在師生交往中,教師注意運用手勢語言的幅度、次數、力度等技巧,也能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
三、學會笑對學生
人們常說,“相逢一笑泯恩仇”,發自內心並滲透感情的微笑是 人際交往 中的“潤滑劑”,是人際溝通中的“增效劑”。因此,不管怎樣的學生,也不管他怎樣的生氣,只要老師你張嘴對他微笑,他就會感到你沒有惡意,就會放下戒備心,聽你說話,就會漸漸打開心扉和你交談,就會漸漸的接受你的觀點,去反思,去自省,進而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記得我班有一位大個子男生,性格十分倔強,喜歡我行我素,從來就是吃軟不吃硬的那種,我剛一開始不了解他的情況,一旦發現他有違反課堂紀律的情況,就馬上板著臉批評、指責他,而這位男生不但不接受,還會馬上站起來跟我狡辯,結果弄得我不知所措,草草收場,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後來我對自己的做法進行了反思。一次,在課堂上他又在掉頭與後面的同學講話,此時我並沒有馬上制止他,而是微笑著對他說,“某某同學,有事下課再說,好嗎?此時,他馬上回過頭來,並停止了講話。課後,我找到了那個學生,又微笑著對他說:“老師現在想了解一下你剛才上課想說什麼,不知你願不願意告訴老師?”他愣了一下,當他看到我的笑臉時,臉上一臉愧色低著頭說:“老師,是我不想聽課,找同學閑聊。”“噢,是這樣。你覺得這樣做好嗎?”。他臉一紅說:“老師,我知道我錯了。我向您保證,以後絕不再犯了。”“你能認識錯誤,而且以後不再犯了,這很好,老師相信你。”我拍著他的肩膀再次微笑著對他說。“好,你現在可以回課室了。”果然,這一招很管用,在以後的課堂里,很少見他有違反紀律的情況出現。而且,他每次見到我,也總是微笑著跟我打招呼。我想,如果我不是微笑著與他溝通,很難有這樣的叫人開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