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同學怎麼稱呼
1、同窗:也寫作「同窓」。在一起讀書的人,同學。
2、學友:即在一起共同學習、讀書的人,是指學習上的朋友。在同學中感情較深的並建立了友誼的學生、學員對同伴的稱呼。它不同於一般的同學。它的圈子是在學生和學員中,有學習情感交往的人。
3、同門:同師受業。亦指同師受業者
4、同科:科舉時代稱同榜考中。
5、硯友、硯兄:取意於兩人一起學習,常共用筆硯的現象。都是指在同一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
6、同席: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雲。後泛指同坐一處
古代同學關系
古代只有私塾,所有孩子不分長幼坐一起聽老師傳道。老師因人而異,因人施教,沒有小學、中學之分,一般只有一位先生,因此同學又稱為同窗、同門。以後,參加科舉,同科高中的人,又稱同年,是同學的別稱。
封建社會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讀書成了人們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同學關系成了重要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關系。
⑵ 同學古文怎麼說
問題一:我的同學用文言文怎麼說 用文言文是:吾之同門(我:吾;的:之;同學:同門)
問題二:"同學"這詞在古代怎麼說 1、同窗
古代學習條件很艱苦,所以就把同學稱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義,說同窗二字,也就顯示出了說話者之間的親密和尊重,比說同學要親切許多.
2、同舍州宏生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
以上兩者均可,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問題三:同學問我用文言文怎麼悔跡棚說 同學問我。
改為:同窗問吾。
「同窗」即「同學」
「吾」即「我」
問題四:小學同學用古文怎麼說 幼時同窗
問題五碧則:同學用古代的語言怎麼說 古稱「同學」
同門
tóng mén
同窗
tóng chuāng
同塾
tóng shú
塾友
shú yǒu
同師
tóng shī
同堂
tóng táng
同門友
tóng mén yǒu
問題六:「朋友,同學,家人」的古文怎麼說 朋友的話一般不直呼其名,應稱呼其字,比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
同學稱同窗或同門.
家人的話,父親對外稱家父,母親呼家母,妻子稱愚內、拙荊,兒子叫犬子.
問題七:老師,同學,家人,朋友用文言文怎麼說 老師--師長,
同學--同窗,
家人--家人,
朋友--友人。
⑶ 文言文里同學稱什麼
稱作:同窗。
同窗
讀音:[ tóng chuāng ]
釋義:
1.同時在一個學校學習:同窗三載。同窗好友。
2.同時在一個學校學習的人:他是我舊日的同窗。
出處:清·李漁 《比目魚·入班》:「這等說,是敝同窗了。」
白話譯文:這么說,我們以後就是同學了。
(3)小學同學古代怎麼說擴展閱讀
同窗的近義詞:同學
同學
讀音:[ tóng xué ]
釋義:
1.在同一個學校學習:我們自幼同學。我和他同過三年學。
2.在同一個學校學習的人:老同學。這位是我的同班~。
3.稱呼學生:同學,請問你到游樂場怎麼走?
出處: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和社會服務部里,都有我的同學。」
例句:在國外居然還能碰到幾個小學同學,真是倍感親切!
⑷ 古代怎麼稱呼同學
古代稱呼同學為同窗。
同窗指的是在同一所學校裡面讀書和學習的人,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會把和自己在一所學校裡面學習的人稱之為同窗。
在古代,因為學習條件非常艱苦,所以就有了同窗這個稱呼,其中窗有著寒窗的意思,同時說同窗兩個字也顯示出了說話者互相尊重和親密的關系,使人聽起來比同學要感到親切很多。
(4)小學同學古代怎麼說擴展閱讀:
同窗是個傳統詞語,據文獻,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最初用作動詞,指在一起讀書。如宋呂祖謙《與朱侍講書》:同窗者,乃叔度之弟景愈,後來也指在一起讀書的人,即同學。
同窗一詞在宋代出現,應該和書院的興起有關,書院始於唐,興於宋,指私人或官府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藏書的處所。
宋代書院以講論經籍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應天、嶽麓四大書院。元代時,各路、州、府基本上都設有書院。
明清時,書院更是遍地開花,但多為試子應付科舉考試的讀書場所,其講學功能基本消失。清代光緒二十七年後,書院改為學堂,其名遂廢。
古代以油燈、蠟燭等照明,室內光線很暗淡,另外古代建築樓層低,採光條件也不理想,學子在書院學習,為了借光,多靠窗而坐,這就是同窗為何指同學的由來。
⑸ 請問誰知道古代時候對同學的稱呼是怎麼樣的啊
「硯席」「同年」「同窗」等
http://..com/question/3947655.html?si=2
舊時稱同學為「硯席」,也稱「同硯席」、「同硯」。共一方硯台,同一張坐席,同一位教師上課,當然是同學了。古代科舉中同科考中的稱為「同年」,頗有同學的味道。不過,受業於同師的人,稱同學也好,稱同硯也罷,我都不是太喜歡,唯有「同窗」一詞頗得我心。
同窗,想想都美妙。古時不像現在,學校的規模大,學生又多,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先生,幾個弟子而已,在一間不大的屋子裡聽先生授業解惑,這間屋子可能窗戶不會太多,也許只有一扇窗戶,也許只有兩扇窗戶。大家在同一扇窗內讀書識字,吟詩作畫,窗外照射進陽光,窗內煥發出智慧。日子如水,那一輪太陽就在這扇窗前升起沉落,沉落升起,同學們在窗內一同成熟,情同手足。數年的光陰,大家都擁有一扇窗戶,共一輪明月,一起經歷了窗外的風風雨雨,一塊分享春夏秋冬,一起看窗外的彩蝶飛鳥,一同讀手上的四書五經,一樣的向先生磕頭,一樣要挨手板,待到有一天,同學們都從同一扇窗各奔東西的時候,回首共同擁有的那一扇窗戶,該會有多少溫暖湧上心頭!
現在有的人不大愛稱「同窗」了,一概將小學、中學以及大學里受業同師的人稱為「同學」。在桌面上我也如此稱呼,然在內心,我仍愛以「同窗」視之。較之以同學深情的多,詩意的多,親切的多。前些天,幾位大學時代的同窗作了小聚,盡管畢業已經十多年了,各自都有了一份不同的人生,原先的單純已經被時光嵌上一層滄桑,然大家都成熟了深沉了,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一些以前罕有的印記,這不要緊,因為它絲毫不影響同窗之間那種特殊的感情。聚在一起,短暫的陌生與隔閡,馬上被幾杯老酒沖掉了,酒入熱腸,就使十多年前同窗時的美好時光與難忘的往事浮了上來,時光彷彿倒流了,我們恍惚間回到了舊時光,回到了青春、陽光和歌聲中去了。原本不怎麼來往不怎麼熱絡的同窗居然會憶起大學時代彼此的段落和細節———那些連自己都遺忘了的情景。這個時候,內心深處會漸漸地升起一股熱潮,感嘆著:還是同窗好啊!歲月的流逝並沒有帶走彼此間的美好和純潔,在這個並不全是美好和純潔的年頭,這真是讓人感動的事呢。平時覺得不足為外人知道的事,與同窗談談,就會別有一番光景與效果。平日里套慣了假面具到了同窗面前全都扔掉了,回到了本真,回到了同窗時代的幼稚與單純里去了,那份輕松,那份從容,那份自在,已有好多年不復有了。這時候,大家在倒退著的時光里又是青年學生了,嘻嘻哈哈,互相指著鼻子說:你大學時代如何如何的,你還記不記得那件事?你還想沒想起有一天怎麼的,話題一如開閘的堤壩,洶洶涌涌……
現在有一首歌非常流行,叫《常回家看看》,那當然是常回家看父母,這很好。我想,分散在各處的同學也應該經常聚聚,尤其是外地的同窗回來,那就更加難得了。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突然接到某個外地同學的電話,問對方:你在哪裡?答曰:我在本地。這是非常開心的事情,就把平時也難得一聚的同窗也約過來,找一個酒樓聚一聚,重溫同窗情誼,重溫好時光。在不長也不短的畢業後分離的日子裡,同窗們一定積攢了不少的疲憊和憂傷,焦慮與不安,那麼,同窗的聚會應該是一劑良葯,真情無價。
同窗這個詞,我非常喜歡。同窗的情誼,我很珍惜。在經過了那麼多年以後,在交結了許多新老朋友以後,更覺得同窗之不可多得。同過窗與沒同過窗,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同過窗的人,即便到了八十歲,聚在一塊的時候仍然是一幫青年學生。老了的是容顏,彼此之間那份濃濃的同學情誼永遠不老。前一段日子,我的一位忘年交參加了五十周年小學同學會,回來後告訴我說,我還以為自己老了,再也不會開懷大笑了。誰知同學會上,一下子忘掉了自己的年齡,好像回到了小學時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在同學們早已布滿皺紋的臉上尋找他們兒時的影子,仔細辨認他們兒時的聲音和動作,如果還能找到那麼一點點兒,就會開懷大笑起來,完全忘記了自己已是奶奶或爺爺了。我們在一家歌舞廳唱歌跳舞,彼此之間洋溢著手足般的情誼,安全可靠,溫暖,太棒了!我們約定,每個季節都要聚一次。聚一聚,十年少啊。
在這樣寂靜的夜晚,我寫著同窗的文字,真是幸福。但願我的同窗能讀到這篇文字,憶起我們往昔的同窗時光也幸福。
⑹ 古代同學的別稱是什麼
舊時稱同學為「硯席」,也稱「同硯席」、「同硯」、「硯台」、「窗友」、「同門」、「同窗」。共一方硯台,同一張坐席,同一位教師上課,當然是同學了。古代科舉中同科考中的稱為「同年」,頗有同學的味道。 當然還有以平輩劃分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一樣,看古裝劇應該不會陌生,現也有這一說法,還多了「學友」,「學長」等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宋?林景熙《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蕭三《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