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
1
一生須惜少年時,那能白首下書帷
1877年12月3日,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一戶書香門第,隨著一聲不算響亮的啼哭聲,一名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後來享譽中外、星耀中國文學史的國學大師——王!國!維!
據傳,王國維出生時,突降大雨,站在屋外等候兒子出生的王乃譽,仰觀天象,心中喜憂參半。喜則:天氣驟變,預示著出生之人必不平凡;憂則:不甚嘹亮的哭聲,說明嬰孩身體羸弱。
王國維字靜安,出生之地鹽官,是錢塘江著名的觀潮勝地,而海寧市自古名人輩出,最著名的要數著有《搜神記》的魔幻小說鼻祖,東晉文學家干寶。
如果你對干寶不熟,這里再舉一個晚王國維二十年出生的文學大咖——徐志摩,他也是浙江海寧人。
王國維出生寒門,三歲喪母,父親王乃譽是位承傳書香的儒雅君子,做過縣衙里的師爺,對書畫、金石頗有研究。
王乃譽對長子王國維寄託了很高的期望,六歲送他進私塾,不惑之年辭職在家,親自教兒子題詩對作。有趣的是,放在今天,王乃譽絕對稱得上育兒教主,他把兒子成長足跡通通寫到了日記里。
例如,他在1891年的日記中,提到督責兒子練字時的情形:
「初為靜安指示作字之法。游衍隨意,尚不足遣。蓋久閑欲驟坐定甚難,可知懶惰害人,而人不自覺,猶馬之脫轡,鷹之脫韝,一縱不可復收。少年宜自懲戒也。」
父親的諄諄教誨,使王國維唯惜時光,苦讀不輟,十六歲考中秀才,躋身海寧四才子之首。這時的王國維常與同伴談古論史,校勘疑誤,已初具學者風范。
他在詞中詠道:「跌宕歌詞,縱橫向書,不與遣年華。」
若你認為王國維只知道啃書本,那就大錯特錯了。
王國維可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除了與書冊為伴,文玩、金石、猜謎、摔跤,課業那叫一個豐富多彩呀!
不過,從照片上看,大師瘦弱的身板,摔跤應該差了點。
魯迅曾說王國維老實得像個火腿,胡適也曾直言,讀王國維的詩,以為是風流倜儻的公子,實則人很醜。
雖然長的難看,但古訓有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才華高邁之人,從來不靠臉吃飯。
2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少年就名噪鄉里的王國維,還只是個窮秀才,離一舉登科,還差十萬八千里呢。要想做官,得先考中舉人。
辛棄疾在《鷓鴣天.送廓之秋試》里寫到「待到明年青雲去,笑看人間舉子忙。」說的就是考中舉人後的愜意。時值青春年少的王國維,雖只有秀才功名,卻已有此輕松的心態。
因不屑時文八股,他在秋闈考試中交了白卷。
牛X吧!
貌似老實的王國維,骨子裡自有他的桀驁不馴。清王朝的衰落,科舉考試的腐敗,使王國維嚮往新學,奈何家貧無錢供他留學。迫於父親的壓力,王國維五年兩應鄉試,皆名落孫山。
此時的王國維,年過弱冠,奉父命,未立業,先成家。
1898年元宵節剛過,王國維進入上海《時務報館》,頂替朋友擔任書記員兼門房,他的老闆就是大名頂頂的汪康年。
先敬羅裳後敬人的上海灘,衣著落拓的王國維,猶如土包子進城,難免不遭人欺負。本是頂替朋友入職,本該同工同酬,可發工資時,別人二十塊,他只有十二塊。
王國維當然不服!找賬房理論,得到的答復是:「你就這么多!」言下之意,你愛干不幹!氣得王國維差點辭職。幸有父親勸慰,才有之後結交羅振玉,進入東文學社學習的機會。
有時候忍一忍,就會海闊天空。
盡管被老闆剋扣工資,但在時務報期間,王國維眼界大開,見到了許多維新派人士,受新思潮影響,使他憂心時局,眼見風雨飄搖的清政府,面對外強割據,毫無招架之力。
他在憂憤中寫道:「欲從鴻鵠翔,鎩羽不能遽。」這一年,王國維21歲,身居斗室,卻有魂馳關山的志向。
可惜,王國維的才氣並不受汪康年的待見。這只能說汪康年沒有眼光,他沒想到自己手下的門房,以後會成為中國響當當的國學大師。
好在,千里馬總會遇到伯樂。
一天傍晚,同事都下班嗨皮了,王國維就著半包花生米,二兩白酒,在工位高聲吟誦《兩都賦》,聲音蒼涼凄美,恰好被來報館談業務的教育家羅振玉撞見,攀談間,羅振玉驚嘆這個其貌不揚的門房竟是個飽學之士。
羅振玉賞識王國維的才華,請求汪康年減少他的工作量,讓他可以有時間到東文學社學習外語。汪康年表面答應,私下不但沒減少王國維的工作量,反倒給他增加了許多譯文事務。
王國維整日疲於奔命,終於累倒了。
羅振玉得知後,二話不說,幫他離開了時務報,免費讓他在東文學社學習,還委任他為學社的事務老師,每月發三十元的工資,比《時務報》增加了一倍多。
這是王國維人生一次重要轉折,從此他的人生和羅振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
一餐靈葯便長生,眼見山河幾變更
慈禧撲滅戊戌變政,王國維悲傷不已,他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到了學習英、日文上。在東文學社的兩年半,他接觸到了西方康德、叔本華的哲學,嚴譯了《天演論》、《勢力不滅論》等西方著作,並在羅振玉的資助下留學日本。
一心科學救國的王國維,選擇進入東京物理學院。文科生選擇理科專業,難免悲劇。四個月後,因為專業不對口,加之腳氣病發作,王國維提前歸國。
可見選擇專業,一定要從興趣出發。
1901年7月25日,顢頇無能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按著脖子簽訂了《辛丑條約》。可嘆,王國維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近代屈辱的百年史。民族蒙恥,國J遭難,垂簾聽政的慈禧,只知享樂,無力回天。
王國維在家中休養,等待考取「官派」留學的機會,改赴西洋。羅振玉來電極力勸說,王國維放棄留洋計劃,1901年9月追隨羅振玉進武昌農校任職。
同年,慈禧假借光緒之名,推行辛丑變法,興學熱席捲全國。王國維感嘆道:「今天子下興學之詔,時與勢殆將至矣。」
不得不說,王國維極具歷史眼光,四年後科舉被廢,再過六年,亘延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壽終正寢,隨後社會變革,民國開啟,這是後話。
在這股強勁的興學熱中,王國維淡然處之,潛心哲學,對於張之洞奢言新政,抱慈禧大腿的行為,嗤之以鼻。
「雲若無心常淡淡,川如不競豈潺潺。」他在《雜感》七律中反諷張之洞急功圖名,要知道張之洞可是羅振玉的大BOSS。數年後,他又痛批張之洞辦學改哲學為讀經。
可見王國維是個不折不扣的直男。
1903年4月,王國維經羅振玉引薦,到張謇創辦的通江師范學校教授倫理學和國文,他自譯洋教材,上課不時夾帶英文,讓聽慣了之乎者也的貢舉生們目瞪口呆。
哈哈,我們的國學大師就么fashion!
王國維敬仰張謇的才學,但對他「廢廟立學」並不認同:
「原此寺之建,未必不由社會之物力。然僧侶之居處之經營之者,且數百年,則其為個人之財產,固已久矣已。乃不顧一切,以強力奪弱者之所有而有之,並使之無所控告,則自僧侶言之,謂之烈於盜賊,誠非過也......」
王國維借這篇《寺廟與學校》提出「生命、財產、名譽、自由」神聖不可侵犯。這在當時簡直非主流啊,放今天看來,媽呀,太超前了!
4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在通州師范學院的半年間,王國維對叔本華和康德的研究日益精深,寫就了他的第一篇哲學論文《哲學辯惑》。1903年8月,又以四言古體寫成了《叔本華像贊》和《汗德像贊》,翻譯了英國倫理學家西額惟克著的《西洋倫理學史要》,廣泛涉獵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達爾文、伏爾泰、盧梭、黑格爾等名家著作。
王國維的閑暇時間幾乎都在寫作中度過。他在《偶成二首》中寫道:「玉女燦然笑,照我讀奇書。」
什麼?玉女......
千萬別亂想,這里玉女指的是明月。而他讀的奇書,除了外國名著,也包括《紅樓夢》。
1904年,王國維發表了令他名震中外的《紅樓夢評論》,他以叔本華悲觀哲學為立腳點,對比歌德的《浮士德》,指於《紅樓夢》是超越《浮士德》的宇宙大著作。原因在於:浮士德之苦是天才之苦,而寶玉之苦則是人人所有之苦痛。
「天末同雲黯四垂,失群孤雁逆風飛。」每個人的生活都在重重慾念和重壓下尋求解脫。
如果曹雪芹看到這篇評論,一定會為二百年後遇到的知音感動的落淚:「還是王靜安懂我啊!」
此時的王國維已辭去通州師范學院的教職,主編羅振玉在上海創刊的《教育世界》。他一個人包攬了編、撰、譯,每月寫七萬多字。除此之外,每天堅持讀書三四個小時,然後再擠時間著書立說。
牛叉之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雷打不動的自律。
通過《教育世界》的窗口,王國維抨擊興學中的腐敗,痛詆「以官獎勵學問」。學校應該授之以學,傳之以道,而不是輪為做官的唯一「正途」,更不應該「唯學歷」去評判一個人。
對於廢科舉之初,讓成年人和年長秀才一律降受小學教育,王國維更是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王國維認為,在師資嚴重缺乏之際,應該在普及小學的同時,興辦大學和專職學校,把年長的才秀召集起來,通過培訓擴充師資力量。而不是一股腦把才秀們都攆回小學「回爐」。
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回看王國維的這些觀點,仍是字字珠璣。
王國維一生顛沛流離,1905年2月,隨羅振玉到江蘇師范學堂任教。1906年7月,又隨羅振玉到了北京,出任學部總務司行走,通俗點說,就是圖書局的編譯,雖算不上什麼官,但也算入了宮門。
可惜一直期盼他做官的父親,已早幾個月先逝。
父親過逝不久,1907年6月,王國維的妻子莫氐也相繼離逝。結婚十年,兩人感情篤定,育有三子。在王國維到北京赴任前,莫氐再度懷孕,這一胎是雙胞胎女嬰,王國維十分高興。
然而,時隔數月再見,妻子因「產褥熱」奄奄一息,誕下的兩個女嬰也已經夭折。王國維聘請名醫,守在妻子床前半月之久,也沒能留住莫氏的生命。
「冉冉蘅皋春又暮。千里生還,一訣成終古。自是精魂先魄去,凄涼病榻無多語。往事悠悠容細數。見說來生,只恐來生誤。縱使茲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
與愛妻相約來世,可謂字字斷腸。
數月後,噩耗再次傳來,繼母亡故。接二連三的打擊使王國維一度頹廢。膝下三子無人照顧,王國維在岳母主持下,娶了莫氏表甥女潘氏為妻,舉家遷往北京。
5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復得之名譽早
如果說《紅樓評論》是王國維學術的第一次輝煌,那麼在他浩繁的著作中,《人間詞話》絕對稱得上是第二次輝煌。這本書大部分內容寫於1907年秋冬至1908年夏秋,正是他接連痛失三位親人的時期。在悲痛中,他埋首書帷,獨上高樓。
他在《人間詞話》里寫道:「古今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關於這本書的成就,無需贅言,現今愛好國學的人,幾乎人手一本。或許他早料到這本書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反響,所以在《三十自序》中的寫道:
「余之於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闋,然自南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果然,天才的第一特徵就是自信!
與《人間詞話》同時問世的還有《戲曲考原》,之後,王國維轉攻戲曲,亦是碩果累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GM爆發,王國維和好友羅振玉為躲避戰亂,遷居日本京都。次年,王國維僅用三個月就寫成了堪稱他三大著作之一的《宋元戲曲考》。
通過考據,他大膽揭示,關漢卿的《竇娥冤》與莎士比亞的悲劇相比,毫不遜色。《宋元戲曲考》的問世,把被世人冷落的中國戲曲,請進了文學的殿堂。
在京都生活的四年多,是王國維人生最為平靜的時光,沒有外事分擾,平均每月就寫成一二本著作,什麼《簡牘檢署考》、《明堂廟寢通考》、《流沙墜簡》、《宋代金文著錄表》、《古禮器略說》等等。
甭管什麼學術領域,他要麼不學,學就學成專家。
魯迅曾誇贊王國維的《流沙墜簡》:「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要談國學,王國維先生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這時的王國維名滿天下,生活依舊清貧。
家中九口人,主要靠他的稿費、和幫羅振玉整理書目的工資度日。有一次,妻子和他商量柴米之事,王國維仍手不釋卷,妻子一氣之下,差點把他的書燒了。
1916年2月,王國維歸國。
清朝已亡,民國開啟。這時上海灘首富是「哈同夫婦」,哈同花園是名流政要的聚會之所。夫妻倆附庸風雅,欺世盜名,在園內開辦倉聖大學,哈夫人的男妾更是以「倉頡造字」為由,信口胡謅「倉學」。
為了能請到王國維主編雜志,他們提出把花園內的兩幢豪宅留給王國維及其家人居住。王國維一身傲骨,當然不受。他在給羅振玉的信中寫道:「蓋我輩如能委蛇取容,則辛亥以前早可得意。」
以他的學識,若貪圖名利,早賺得盆滿缽滿。可是王國維還是受聘了。
小夥伴們別急,王國維不是奔錢去的,而是奔著園中收藏的甲骨文拓本去的,這些對王國維來說,都是可供研究的寶貝呀!
王國維婉拒園方提供的別墅,要求一手包辦雜志內容,什麼鬼話「倉學」堅決不刊發。
就這樣,他巧借哈同花園的資源,編撰了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巜續考》,解開了甲骨文三千多年的歷史。並在此期間著成了令梁啟超、郭沫若等名人都贊嘆不已的《觀堂集林》。
6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1923年清明之際,王國維突然接到溥儀小朝廷的「上諭」封他為南書房行走,官至五品,相當於現在副廳級幹部,具體工作就是侍奉皇上讀書。
這件事的幕後推手,是已經和王國維結成兒女親家的羅振玉,他的三女兒嫁給了王國維的長子,正是這一層關系成了兩人日後決裂的導火索。
王國維被羅振玉推進了南書房,可笑的是,溥儀當面下旨讓他每日侍奉其讀書,可實際王國維很少見到溥儀,根本無事可做,更談不上師生情誼。
簡直浪費學者的學術生命。
1924年1月7日,溥儀心血來潮賜王國維「紫禁城騎馬」,簡單講就是可以騎馬進出紫禁城。這件事著實讓王國維受寵若驚,不難理解,自古受此恩賜者象徵擁有某種特權。
但是......這時的紫禁城皇上出門都坐小汽車了,皇後、皇妃都在學自行車,騎馬又算得上什麼呢?!
1925年11月5日馮玉祥逼宮,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王國維也在隨從之列,他深感受辱。加之親家公羅振玉在小朝廷爭寵奪利,使王國維無法避免的陷入政Z漩渦。
這些都使他內心極度痛苦。
1925年2月,清華大學一紙聘書給王國維帶來了轉機。
胡適牽線,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親自登門,懇請國學泰斗王國維出任清華研究院導師。在此之前的數年間,日本的京都大學,南昌的東南大學、還有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都曾向王國維拋出橄欖枝,王國維均沒有接受。
如今背負溥儀老師的尷尬虛名,王國維對公開授學更是顧慮重重,最後清華大學三顧茅廬,以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吳宓手持聘書、登門行三鞠躬之禮,才請得王國維出山。
王國維感動得無以復加,1925年,4月18日舉家遷入清華園。之後清華又請到了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坐陣清華研究院,這就是著名的清華四大導師。
正是秉承「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使清華後來者居上,很快成為了學術重鎮。
清華給了王國維很優厚的待遇,不但提供住房,每月放發四百元薪水,這在當時絕對稱得上金領了。
這一年,王國維48歲,身居幽靜的水木清華,沒有了生活的壓力,他的六子二女,有三子已經學業有成,擁有高薪職業。奔波半生的他,終於可以喘口氣專心治學了。
可命運偏偏不從。
安穩的生活只維持了一年,1926年9月26日,王國維最愛的長子因病早逝,年僅27歲。
猶如五雷轟頂,使王國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人變得呆鬱郁的,精神幾近崩潰。就在他最需要朋友安慰時,親家公羅振玉不但沒有給王國維安慰,反而因為一點誤會,就把女兒帶了回家,也就是王國維的長媳。
羅振玉心疼女兒守寡可以理解,可這樣做未免太絕情。
可憐王國維一片苦心,他把長子的撫恤金三千元全數寄了過去。羅振玉不但不收,還以富人不受貧,侮辱王國維的人格。隨後又寄來了絕交信。
氣得王國維怒道:「難道我連媳婦都養不起?!」
相交三十年的摯友就此決裂。
平心而論,王國維雖受過羅振玉恩惠,但兩人是相輔相成,互為成全的關系。羅振玉辦教育、編書刊,王國維付出了無數心力。
由此可見,再好的朋友也不要結親家。
7
萬古離懷增物色,幾生愁緒溺風光
1927年春末夏初,北伐軍逼近北京,清華園內氣氛凝重,梁啟超聽聞蔣介S在上海發動「清D」運動,作了「不能不亡命」的准備。天性憂郁的王國維,在痛失愛子的打擊下,變得越發沉鬱。
時J動盪成了他悲觀厭世的催化劑。
1927年6月2日上午8時,王國維一如往常上班打卡,和同事交待完學生考試成績,又商量了下學期招生事宜。上午九時,他和同事借了五塊錢,雇黃包車至頤和園。信步入園,在魚藻軒前點燃了卷煙,世間紛雜,如亂雲飛度在腦海中漸行漸遠。
11時,留下一地煙蒂的他,縱身一躍,墜入昆明湖。
一代國學大師,就此隕落。
其實湖水並不深,王國維是以必死之心,把頭扎入淤泥中,窒息而亡。他在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正應了楊萬里的那句詩,「自古詩人多薄命」,王國維死時只有五十歲,正值壯年。假如他的生命再加十年,在學術上定會有更多偉奇的發明和造就。
王國維的死,震驚了海內外,也震驚了在天津的羅振玉。他懷著愧疚之情自編自導了王國維「殉清」的戲碼。
什麼「王國維跪奏,為報國有心,回天無力,敬陳將死這言仰祈聖鑒事......」他讓其四子羅福葆仿王國維的筆跡偽造了一份《遺折》給王國維帶上了殉清的高帽。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以死捍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王國維真正的死因!後來坊間流傳王國維是被羅振玉逼債而死,純屬羅振玉的政敵鄭孝胥胡謅。
1927年6月3日,按照王國維遺願,清華研究院為其舉行了簡朴的喪禮。陳寅恪扶在靈前,以三跪九叩之禮疼別摯友,吳宓亦隨其後,行跪拜大禮。
很多同學深受感動,紛紛跪別大師。
1929年6月,王國維逝世兩周年,由梁思成設計、陳寅恪撰寫碑文的《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在清華園內落成。轉眼九十多年過去,如今漫步清華園,在第一教室樓北端後山麓,仍可見此碑。
我常想,先生千古,假若生在當代,他身上的悲劇色彩會不會少一點?
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時代亦是如此,那個拖著一條長辮子,一輩子沒穿過皮鞋,喜歡吃紅燒肉的王國維,也只屬於他的時代......
2019年8月31日,家中落筆完稿。
參考書目:《獨上高樓王國維傳》——陳鴻祥
《王國維年譜》——陳鴻祥
《三十自序》——王國維
《人間詞話》——王國維
『貳』 誰能給我一份詳細的動漫人物年齡對照表
這貌似是女性角色
http://bbs.kaicn.com/viewthread.php?tid=356893
其他找不到,我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