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同學友情 » 為什麼同學都去延安
擴展閱讀
孩子一抱就慣壞怎麼教育 2025-02-05 19:08:55

為什麼同學都去延安

發布時間: 2023-08-20 11:44:16

① 關於延安精神

什麼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每一個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一條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朴,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誇誇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並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說,沒有開拓創新,既不會有延安精神,也不會有毛澤東思想。今天我們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延安精神,仍然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延安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用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實做到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說新話;經典著作要認真讀,又要寫出新篇章;革命傳統要弘揚,也要創造新辦法。切實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叫作堅持解放思想,這也叫作堅持實事求是。

1935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順利到達陝北。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從此,歷史上的這座邊陲重鎮成為了中國革命的聖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延安和陝北戰鬥了將近13年。這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13年,是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創業的13年,是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13年。

在延安,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革命實現了由國內戰爭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實現了由民族解放戰爭道人民解放戰爭的轉變。

在延安,中國共產黨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

在延安,毛澤東思想得到全面發展並達到成熟。

在延安,形成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延安棗園的燈光,是一束在布滿黑暗的舊中國,照亮了中國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國人民革命道路的燈光。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方向,距城7.5公里,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住在這里,在這期間完成了重大的歷史任務;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領導了軍民的大生產運動;領導全國人民去的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領導全國人民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准備。

在這里,黨中央召開了許多重要會議,形成了許多重要決定,發出了一系列重要命令,作出了諸如重慶談判,出兵東北等重大決策,直接指揮著全國人民抗日戰爭和重大斗爭。

在這里,毛澤東寫了《學習和時局》,《論聯合政府》,《關於重慶談判》等許多著作,在這里,張聞天起草過許多著名的決議,同毛澤東一起領導了抗日戰爭。在這里,朱德指揮抗日戰爭,在工作的間隙時間還經常到田間地頭,了解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情況,徵求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在這里,劉少奇和書記處的同志們一起籌備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他起草了《關於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 方針》的指示,為建立東北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每到夜晚,棗園的燈一盞一盞地點亮,黨的領導者們在燈光下繼續工作。他們思考著,商討著,決策者,指揮著偉大的抗日戰爭,引導著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四三年,大生產,邊區的男男女女齊動員。。。。。。這是延安開展軍民大生產的歌聲,這嘹亮的歌聲,描繪了延安軍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火熱場面。1941年至1942年,陝甘寧邊區在經濟上遇到了最嚴重的困難,毛澤東描述當時的困難情景時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飯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付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實大極了。」

面對這么嚴重的困難,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提出了響亮的口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邊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於是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軍隊,機關,學校,工廠,農村中開展起來了。

在大生產運動中,中央首長帶頭參加生產勞動,毛澤東和他的警衛員在楊家嶺挖地種菜;朱德總司令在王家坪種的菜地,被稱為「小南泥灣」。1941年,359旅在王震和王恩茂的率領下,浩浩盪盪地開進南泥灣,短短的3年裡,在王震旅長的率領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為邊區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昔日的荒山野嶺,變的像江南一樣富饒美麗,公營工廠由原先的一個發展到82個,工人達6300多人。在農村中,軍民重修「幸福渠」,推廣優良品種,實行科學種田,糧食不斷增產。

經過3年大生產運動,邊區終於渡過難關,大生產運動不僅在物質上取得去的了豐碩成果,更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的年代,在革命聖地延安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到處都留下了革命領袖的身影,為培養黨政軍幹部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黨中央在延安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毛澤東親自擔任抗大的兼職教員。晚上,毛澤東經常提著馬燈來到抗大,給學員講課。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黨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黨員的思想和行動的最高原則。」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這就是延安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開拓進取,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真理,嚴守紀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我們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生活在現在一個來之不易蒸蒸日上的時代,難道我們不該學習這種延安精神嗎?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這種延安精神,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讓我們手牽手,肩並肩共同背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讓我們立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② 我們小學生的延安精神

我們小學生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什麼?有人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有人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有人說是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而我認為現在更需要走進同學們心中的應該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時期,毛主席的飯菜很簡單:兩菜一飯。毛主席總會把飯菜吃光,偶爾剩下時,他總會說:「給我留著,下頓熱熱再吃。」特別在1945年陝北遭了大旱。毛主席和周總理、朱徳總司令等幾位中央領導開完會,吃中午飯時,毛主席對警衛員說:「從明天起,我們幾個人取消個人灶,聽見搖鈴就去食堂吃飯。」這就從中央領導開始實施節約糧食。

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培育了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延安精神,這可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毛澤東、周恩來、朱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自己住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椅、木床,這時多麼簡朴啊!正是這種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才為我們最後迎來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現在我們生活有所改進,舊社會的不良風氣「煙消雲散」了,而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漸漸「隱退」了。許多同學認為現在的生活這么好,還需要勤儉節約嗎?更談不上什麼艱苦樸素了!文具盒用舊了就換;衣服什麼時髦穿什麼,喜新厭舊;掉在地上的一角錢硬幣或紙幣根本就沒人理會,有人拾起來時,還會受到別人的嘲諷,認為他太小氣——只是小氣嗎?不!不是!這只是一種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現在,老一輩的精神都去哪了!


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勤儉節約,當時我很不理解。例如:別人的抄作業本都是很漂亮的新本子,而我的呢?又舊而且一點也不好看,都是媽媽用廢舊列印紙的背面給我裝訂的,在同學面前覺得很沒面子。為此,我偷偷地去買漂亮的抄作業本用,媽媽知道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不是為了省那一塊兩塊錢,而是希望你能懂得什麼是廢物利用,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從那件事情中去也漸漸懂得了勤儉節約,不能鋪張浪費。


延安精神是什麼?延安精神並不是只有一種,但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是最基本的,我們要從最基本的做起,更好的弘揚延安精神!